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美国的故事 >

第139节

美国的故事-第139节

小说: 美国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帮着把把关。最后,大家商量好一个方案:分三路入侵加拿大。第一路从底特律出发,向东进入上加拿大;第二路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向西进入上加拿大,与第一路呼应,切断上、下加拿大之间的联系;第三路从新英格兰进入下加拿大,目标蒙特利尔。三路大军齐发,充分发挥美军在人数上的优势。

    不过这个“三路计划”有三个硬伤:第一,计划的成功取决于三路的密切配合,三路之间的联络在如此辽阔的地区之间必须畅通无阻。而这种联络根本不存在,因为陆上没有路,水上又有皇家海军阻挠。第二,三路的将军都必须不畏险阻,勇往直前。任何一路贻误战机,其余两路就会陷入被动。美国根本凑不出这样三位有胆有识的将军。第三,三路并进,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力量达成主要战略目标。事实上,战争一开始,这三个弱点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国会宣战的消息迟迟送不到前线,人家英军都知道美国宣战了,赶紧加强防守,驻底特律的美军居然还不知道。等将军们知道了这个计划,全都反对,说你们到底打过仗没有?你们知道征兵有多难吗?能凑齐五六千就不错了,你让这些新兵去跟能征惯战的英军和印第安人联军过招,那不是找死吗?反对最厉害的是第一路的将军,美属密歇根领地总督,威廉赫尔将军。

    赫尔在独立战争中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堪称英雄。但是,战后,他酗酒、抽烟,很快就把身体弄垮了。身体一垮,意志也就没了。1812年,赫尔59岁。麦迪逊对他却还是30年前的印象,根本没问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统放着一大批年轻力壮的西点军校毕业生不用,偏偏让喜怒无常、懦弱昏庸的赫尔领兵。有一次,赫尔在全军将士面前竟然对自己的坐骑失去控制,从马上摔下来,成了大家的笑柄,哪里还能服众。

    赫尔百般抱怨兵力不够,不想动。直到7月12日,他才慢吞吞地带着1200人离开底特律,渡过底特律河,进入加拿大境内。到了加拿大也不进攻,修了个堡垒,先躲起来,然后派人出去搞宣传,说我们来解放你们啦!跟我们一起干吧!加拿大人不理他,英军防守又很严,再加上那位著名的印第安人首领泰坎西与英军联手(参看上一个故事),赫尔斗志全无。

    再看42岁的英军主帅艾萨克布洛克。他英俊、勇敢、智谋过人,会玩、会闹、会打仗,参加过拿破仑战争。他没有后台,但凭能力在军中火速提升,深得将士们爱戴。他知道加拿大危在旦夕,但表现得很镇静,好像手握千军万马。处于守势的英军士气高涨,处于攻势的美军却意志消沉。赫尔一看英军的架势,心里发虚,下令撤回底特律。布洛克可不想撤。他看准了赫尔的犹豫和保守,决定反守为攻。8月15日,布洛克率军进入美国,包围底特律。他命炮队猛轰,又让印第安人穿上英军军装,来来回回地走,好像有无数天兵天将。赫尔看得魂儿都飞了。他躲在一个角落里,不停地喝酒抽烟,完全失去自控力。8月16日,他派人对布洛克说:能不能给我三天时间考虑是否投降?布洛克回答:你只有三个小时,必须无条件投降。赫尔不需要三个小时。几分钟后,他让人把白桌布拴在旗杆上,挥舞着白旗投降。美军没放一枪一炮,全部走进战俘营,底特律陷落。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向外国军队举白旗献城。

    英军先把赫尔带到加拿大游街示众,然后把他释放回美国。军官们以胆怯、渎职为由把他告上军事法庭。法庭判赫尔有罪,应处以枪决。但麦迪逊顾念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功劳,赦免了他。

    底特律失守,西部危急,举国震动。此时,麦迪逊总统正在自家庄园度假,门罗召集内阁商量对策。大家觉得门罗应该亲自去西部带兵,夺回底特律,甚至想请杰斐逊出山暂代国务卿之职,以便门罗专心打仗。内阁慌不择路,麦迪逊倒是挺镇定:收复底特律不在一朝一夕,急什么?我可不想打扰正享受退休生活的前总统。咱不是还有两路人马吗?再打打看吧。

    麦迪逊总统哪里知道,其余两路人马的运气一点也不比赫尔的好。1812年10月13日,第二路的主将所罗门万伦斯勒派1000人渡过尼亚加拉河进入加拿大,袭击英军重镇昆士顿高地。本是偷袭,但走漏了风声,布洛克带人迎击,双方激战。就在美军渐渐稳住阵脚的时候,泰坎西率领的印第安人队伍突然出现,他们灵活机动的打法让美军立刻懵了。河对岸的纽约民兵本应过河增援,可一听到惨叫声,吓得不敢渡河。于是,已渡河的美军全军覆没。泰坎西指挥印第安人杀死大批战俘。背负着血海深仇的泰坎西眼前浮现的是他的弟弟和族人被哈里森无情杀戮的情景(参看上一个故事),他对美军没什么原则可讲。但这次战斗也让英军付出了代价。才华横溢的布洛克将军阵亡,这是英军最惨痛的损失。

    第三路由亨利迪尔伯恩将军指挥。61岁的迪尔伯恩的状况跟赫尔差不多,都快老糊涂了,需要借助凳子才能上马,战士们叫他“迪尔伯恩奶奶”。他也像赫尔一样参加过独立战争,还当过杰斐逊的战争部长。此时,他是美国陆军总司令,正打算进攻下加拿大。由于新英格兰民兵拒绝参战,他只能带着纽约民兵上阵。三分之二的民兵拒绝跨境作战,正规军缺乏训练,协调紊乱。结果,刚进加拿大就乱打起来,打到最后才发现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本来就够狼狈的了,新英格兰的反战情绪又大爆发,到处示威游行,打砸军需,侮辱共和党议员。美军还不够应付新英格兰的叛乱分子的呢,这仗怎么打?11月,迪尔伯恩撤回美国,结束了1812年的战事。

    到1812年年底,美军三路进攻全部失败,还丢了底特律。但糟糕的形势并没有妨碍麦迪逊再次毫无悬念地当选总统,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战争部长尤斯蒂斯和海军部长汉密尔顿辞职,麦迪逊任命约翰阿姆斯特朗为战争部长,威廉琼斯为海军部长,同时任命威廉亨利哈里森为西部的美军总司令。这三位比他们的前任强多了,至少他们懂行。他们野心勃勃地策划着1813年的战局,期待大转机。谁都没想到,这转机竟然来自不起眼的海军。

    就在陆军被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美国海军却大放异彩,有如神助。跟拥有1000多条船的皇家海军比起来,美国海军都不好意思叫海军,一共才十来条船。但是,那1000多条船都分散在世界各地,主要在欧洲和大西洋对付法国海军。在北美的皇家海军也只有十来条船,后来增加到20多条。皇家海军也像陆军一样久经战阵,维护着英国的绝对霸主地位。当初,华盛顿和亚当斯都是“海军迷”,有钱就造舰,而且造大舰、好舰。后来,杰斐逊上台,削减开支,海军成了被砍对象,从50艘船降到13艘。麦迪逊延续了杰斐逊的政策,直到战争来临才想起造舰,紧赶慢赶也就增加了三四艘。尽管如此,一批海军将领在“准战争”和“第一次巴巴利战争”中成长起来,现在是他们露脸的时候了。

    美国海军最著名的军舰是“宪法号”,它是华盛顿时期建造的,与海军一起诞生。“宪法号”重2400吨,拥有54门炮,450个船员。它服役之初是世界上最大的护卫舰,船舷用的是最硬的白橡木。在“1812年的战争”之前,“宪法号”已经在“准战争”和“第一次巴巴利战争”中屡立战功。1812年8月19日,“宪法号”在加拿大海岸遇到皇家海军“古尔利尔号”,英军首先开火。“宪法号”的舰长是那位丢了底特律的威廉赫尔的弟弟艾萨克赫尔。哥哥那么窝囊,弟弟却勇猛无比。他命令“宪法号”直逼“古尔利尔号”,凭优势火力猛轰敌舰。战斗中,一颗炮弹击中“宪法号”船舷,却被奇迹般地弹了回去。目睹了这一幕的战士激动地大喊:“哇!它的船舷是铁做的!”从此,“宪法号”得了个外号“老铁船舷”。它的船舷当然不是铁做的,但那白橡木坚硬如铁,舷又造得比别的船厚实,效果就出来了。20分钟后,“古尔利尔号”被打了个稀巴烂,只能投降。几个月后,“宪法号”遭遇英军“爪哇号”,又是一通狂轰滥炸,“爪哇号”投降。“宪法号”共服役84年,参加了42次战斗,摧毁或俘获敌舰32艘,从来没打过败仗,也从来没有一颗炮弹击穿过它的船舷。

    10月25日,“宪法号”的姊妹舰“美国号”在大西洋上遇见老熟人皇家海军“马其顿人号”。“美国号”也是华盛顿时期的作品,质量也很过硬。当初,它还在弗吉尼亚的时候,“马其顿人号”的舰长就跟美国舰长用河狸皮帽子打赌,说“美国号”最好自求多福,千万别遇上“马其顿人号”,否则只能当俘虏。现在,两个冤家真就遇上了。美国舰长史蒂芬德凯特像艾萨克赫尔一样不信邪,与英军进行近距离炮战,不停地变换角度,既让自己躲开英国的炮弹,又准确地击中敌舰。战斗从早上9点一直打到中午12点,“马其顿人号”彻底残了,宣布投降。英军死伤104人,美军死伤12人。两艘船像亲兄弟一样肩并肩地在海上“躺”了两个星期,直到“马其顿人号”修好可以航行。然后,“美国号”带着它的战利品一起缓缓驶入纽约港。

    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连赢三场,在一对一的格斗中完胜皇家海军。英国海军大臣下令给所有的舰长:以后不许与美舰进行一对一的战斗,只有在舰队船只数量和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时候才能向敌人开火。海上霸主有点忌讳“浑小子”式的单打独斗,但是,英军在舰队的战斗中真能稳占上风吗?让我们把目光转回美加边境。

    1813年春,英军进入俄亥俄河谷,企图攻占麦格斯堡。失去了布洛克的英军似乎失去了志在必得的信念,换上了哈里森的美军似乎重新找回了活力。哈里森与英军纠缠数日,迫使英军主将亨利普罗克特撤退。接着,美军向前推进,开始了新的攻势。1813年的目标是:收复底特律,占领上加拿大首府约克和英军重镇金斯顿。

    1813年4月27日,美军1500人在赞布伦蒙哥马利派克将军率领下进攻约克。你也许对“约克”这个名字没感觉,但它改名之后你应该比较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约克是上加拿大省的首府,殖民地议会和皇家总督的所在地,但没什么军事价值。英军主将罗杰黑尔希夫寡不敌众,弃城而走,约克落入美军之手。在这次战斗中,派克将军阵亡。

    5月25日,温菲尔德斯科特率美军4700人进攻约克东边的乔治堡。英军只有1500人,外加300名印第安勇士。5月27日,美军攻占乔治堡。斯科特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清除英军在尼亚加拉半岛上的力量。如果这样,金斯顿将门户大开,整个五大湖区将被美军控制,上加拿大就完了。但是,斯科特被他的下级军官和顶头上司“迪尔伯恩奶奶”阻止了。大家说:别追啦!中了埋伏怎么办?于是,美军的胜利被局限在乔治堡,英军全身而退,死守尼亚加拉半岛,金斯顿依然固若金汤。这个致命的错误让美军丧失了控制上加拿大的最好时机,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远在华府的战争部长阿姆斯特朗听闻此事顿足捶胸,大骂美军无能,国会也炸开了锅,逼着麦迪逊总统解除迪尔伯恩的职务。麦迪逊还算给迪尔伯恩面子,让他以健康原因退休了。

    像1812年一样,让人“恨铁不成钢”的陆军再次被海军的光环照得睁不开眼。对上加拿大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五大湖的争夺,因为水上运输是双方的命脉。学过地理的小朋友都知道,美加边境的五大湖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占地表淡水的五分之一。虽然叫“湖”,但你若身临其境,完全可以把它们叫作“海”,真的是看不到边。除了密歇根湖为美国独有,其余四个由美加分享。最有经济和战略价值的是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伊利湖连着尼亚加拉河,安大略湖连着圣劳伦斯河。美英的军需物资都要在湖上运送,对这两个湖的控制权就成了双方海军的必争之物。底特律就在伊利湖边,拿下伊利湖,底特律不攻自破,省了陆军的事了。

    1813年9月10日,美国海军上将奥利弗哈萨德佩里的舰队和皇家海军上将罗伯特海里奥特巴克利的舰队开始了“伊利湖之战”。美军9条船,英军6条船,美军舰只数量和火力略占优势。这场“海战”(或“湖战”)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跟双方的主帅有很大关系:他们都是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美国海军上将佩里生于罗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