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美国的故事 >

第137节

美国的故事-第137节

小说: 美国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取消“议政会命令”啦!此时,麦迪逊刚刚就职不到一个月。他是个新总统,但不是外交场上的新手。八年的国务卿生涯应该告诉他:下一步要做的是跟伦敦确认此事。但是,他没有。可能大伙被禁运法案害得太惨了,可能麦迪逊太想恢复美英贸易了,他轻信了厄斯金的话。1809年4月19日,麦迪逊宣布,根据不交往法,既然英国已经表达善意,从6月10日起,美英贸易合法了!

    大家欢欣鼓舞了不到一个月,伦敦就出来辟谣:厄斯金胡说八道,我们可没废除“议政会命令”。麦迪逊出了个大洋相,简直抬不起头来。厄斯金被召回国,换了个新公使,叫弗朗西斯詹姆斯杰克逊。杰克逊来了劈头盖脸地先把美国总统数落了一顿,说你怎么能相信厄斯金的鬼话?这事儿搞得这么尴尬全是你的错!杰克逊的恶劣态度让麦迪逊感到奇耻大辱,他拒绝再与杰克逊有任何形式的接触,等于把他赶回了英国。至此,美英关系又回到冰点。美国等待英国主动放弃“议政会命令”,这是英国不会也不能做的事。

    好像老天觉得形势还不够乱似的,他马上要让总统先生栽第二个跟头。这一次,他栽在法国人手里。1809年年底,不交往法到期。国会通过了麦肯二号法案。这个法案实际上又向英法妥协了一大步。它说,美国将恢复与英法的贸易,但如果英法两国的任何一方继续坚持敌对行为,比如,英国继续劫人,法国继续劫货,美国就要恢复对该国的“不交往”政策,禁止与它的贸易。

    从“禁运”到“不交往”,再到“麦肯二号”,你可以看出美国越来越软,节节后退。“禁运”是我绝对不理你们;“不交往”是我不理你,除非你先理我;“麦肯二号”是我理你,除非你不理我。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当美国退到悬崖边时,英法似乎还想推它一把。1810年8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表示,我们欢迎“麦肯二号”!只要美国给英国点颜色瞧瞧,停止与它贸易,我们就扫除与美国的障碍,从此美国货在欧洲大陆畅行无阻了!其实,拿破仑就想哄着美国跟英国闹掰。麦迪逊那沉不住气的毛病又犯了,他立刻宣布断绝与英国的贸易。等把英国得罪透了才发现,拿破仑说话不算数,那些关卡该咋坑你还咋坑你。对此,拿破仑一脸无辜地说:我中央政府管不了各方诸侯,要不你跟他们挨个儿谈?“书虫”麦迪逊哪里斗得过“枭雄”拿破仑,他就这样被逼着、被骗着带领美国走向与英国的战争。

    就在麦迪逊在外交上进退失据的时候,另一件大事又把他拖向深渊:“合众国银行”的公司宪章到期了。1791年,在汉密尔顿的推动下,国会通过立法创建中央银行,也就是“合众国银行”,有效期20年。当初,在建立中央银行的问题上,反对最激烈的就是麦迪逊。还记得他与汉密尔顿那场精彩的辩论吗(参看066必要与适当)?共和党就是靠反对中央银行起家的。中央银行是汉密尔顿经济秩序的核心,也是美国迈向现代金融社会的标志。在过去20年里,“合众国银行”是联邦财政的主心骨,没有它就没有美国经济的复兴。正因如此,与汉密尔顿不共戴天的杰斐逊在上台后都没敢动“合众国银行”,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对付没有银行的日子。20年的成果也让麦迪逊看明白了,他知道汉密尔顿是对的。可是,他敢于坚持对的事吗?

    1811年,中央银行到期。是续约还是废止?国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财政部长加勒廷坚决主张续约。他苦口婆心地劝国会那些不懂经济的人,说你们不要整天拿着革命当饭吃,非把自己作死不可。但加勒廷没有得到总统的支持。麦迪逊心里非常希望银行能够继续存在,但就像他没有坚持提名加勒廷为国务卿一样,他再次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回避。碰上这种老板,你说加勒廷累不累?

    此时的国会被1810年中期选举中上来的一帮年轻人把持着,他们号称“鹰派”,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亨利克莱和约翰卡尔霍恩。记住这两个名字,未来的四十年将是他们的天下。这群“鹰”天天想着跟英国打仗,英国的一切都是丑恶的,包括象征英式经济体系的中央银行。他们与共和党的其他“激进派”成员一起,铁了心要翻天。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平局,可见争夺有多激烈,也可见有多少共和党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联邦党的代表作。不难想象,如果麦迪逊稍微使点劲儿,如果他有汉密尔顿的勇气或华盛顿的魄力,银行续约完全没问题。但是,到最后,副总统克林顿投了那关键的一票,打破僵局,为“合众国银行”画上休止符。这一次,麦迪逊没有行使“一票否决权”,因为他依然无法说服自己:中央银行不违宪。有人说,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声誉,因为他无法在面对曾经全力反对的银行时告诉大家:我改主意了。

    “银行保卫战”失败了,但至少这件事产生了一个好的副作用。“激进派”对加勒廷的攻击让麦迪逊忍无可忍,他终于下定决心加强内阁的力量。他把百无一用的国务卿罗伯特史密斯炒了鱿鱼,任命弗吉尼亚州州长詹姆斯门罗为国务卿。本来,为了门罗…平克尼条约的事,门罗和麦迪逊闹翻了(参看上一个故事)。但门罗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鲁莽,有点后悔。他和麦迪逊将近三年没说话,其间,麦迪逊曾提议请门罗出任美属路易斯安那总督,但门罗不干,说那太掉价。他给麦迪逊的信号是:我要么不去联邦政府当差,要去就得坐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也就是,国务卿。很明显,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白宫。麦迪逊是个厚道人,本来就对门罗没恶意,他们一直都是好朋友,只是有点误会罢了。但他决定先晾着门罗,煞煞他的性子。

    这俩闹别扭,可急坏了他们的老师杰斐逊。他们都是杰斐逊最好的朋友和最得意的门生,手心手背都是肉。杰斐逊心疼得不行,去了麦迪逊家又去门罗家(他们住得很近),来来回回地劝,盼着两个宝宝携手同心,挽回共和党日益分裂的趋势。1811年,杰斐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门罗成功当选为弗吉尼亚州州长(这是他第二次当州长)。此时,麦迪逊正内外交困,狼狈不堪,迫切需要门罗的帮助。两人终于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门罗入阁后对总统无比忠诚,工作努力又高效,他和加勒廷合作得也很愉快,明白人跟明白人不用废话,内阁的风气焕然一新。

    门罗上任后立刻着手与英国的谈判,为避免战争做最后的努力,但一切有点太晚了。国会中的“鹰派”声音越来越大,战争迫在眉睫。随着1812年大选的来临,有人甚至传说,克莱去威胁麦迪逊,说你到底想不想接着当总统?想,就宣战;不想,我们另找别人。麦迪逊为保总统宝座而屈服。这个说法应该不是真的,克莱不太可能这么干,但你至少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向谨慎的麦迪逊在经过痛苦的挣扎和斗争之后,于1812年5月开始起草给国会的信,请求国会对英宣战。

    美国将走进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它准备好了吗?请看下一个故事:一八一二。

第90章() 
1812年6月1日,麦迪逊总统来到国会,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他回顾了自1805年杰伊条约结束以来,英国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和美国为解决争端付出的外交努力。然而,所有通往和平的路已经封闭,战争不可避免也不可延迟。他说:我做了我的职权允许我做的一切,现在是国会做选择的时候了。他请求国会对英宣战。6月4日,众议院以79:49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宣战决议。几天后,参议院以19:13通过。参议院显然更加谨慎,因为联邦党在参议院还有点声音,虽然他们无力回天。

    就这样,美英之间的第二场战争爆发了。爱国情绪高涨的美国人喜欢把它叫作“第二次独立战争”,但实际上它跟“独立”没什么关系,英国从来无意否认美国的主权。事实上,对英美两国来说,它都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要是你做个调查,你可能会发现:99。9%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祖先居然在1812年还打过一架,甚至连学者们都不知道该给这场战争起个什么名字。英国人觉得它只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美国人胡乱用年代把它命名为“1812年的战争”,尽管这仗一直打到1815年才结束。但是,这场规模不大、伤亡不重、给人印象不深的战争对美国人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想象。

    1812年,英国常备陆军25万人,海军900多艘船(有人说1000多艘);美国临时凑起来的正规军和民兵共1万人,海军16艘船(有人说18艘或19艘)。你一定认为美国人疯了,明明弱爆了却主动宣战,完全是活得不耐烦的节奏。更讽刺的是,就在美国对英宣战的同时,6月11日,英国决定接受美国国会的麦肯二号法案(参看上一个故事),废除“议政会命令”,放弃实施多年的海军政策,希望恢复英美贸易。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起因消失了。可是,在没有电报、电话、电脑的年代,消息从伦敦传到华盛顿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已经宣战,覆水难收,大家只能莫名其妙地硬着头皮打下去。

    美国人好斗不假,但他们绝不会在丝毫没有胜算的时候出手。他们更擅长投机取巧,这次也不例外。英国虽然总体实力远超美国,但它在北美的力量有限。此时,“拿破仑战争”如火如荼,英、俄组织的“第五次反法同盟”眼看着快撑不下去了。1812年6月,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踏上了他的“地狱之旅”。但在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如日中天的拿破仑帝国走向灭亡的开始。英、俄简直吓死了,使上吃奶的劲儿应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根本无暇西顾。英国在北美的陆军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一共不到6000人,海军只有16艘船。美国就是看准了自己在局部地区的相对优势才趁机发难的,跟“英雄主义”没半毛钱关系。问题是:这场战争值得吗?

    看上去,战争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欺人太甚。到1812年,皇家海军已经拦截了500多艘美国商船,抓了1万多名美国水手,还封锁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港口,美欧之间的贸易受到致命打击。这一切确实让人无法忍受,美国人的激烈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就这么简单吗?若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人是不会拼命的。很多学者认为,即使没有海上的冲突,美国也会宣战,因为英国妨碍了它最要命的利益:大陆扩张。

    对美国来说,大陆扩张意味着向西、向北、向南推进,这是自华盛顿起就奉行的“国策”。北美是美国的,谁挡路咱打谁,没二话。向西,夺取印第安人领地;向北,占领英属加拿大;向南,吞并西属佛罗里达,侵略墨西哥。南边的西班牙和墨西哥倒霉是迟早的事,且按下不表。西边和北边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英国,寻它的晦气不是应该的吗?“1812年的战争”既是美国反抗英国压迫的表现,也是美国自身野心膨胀的结果。

    长期以来,最让美国人头痛的西部问题就是印第安人问题。自从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印第安人的厄运就开始了。从弗吉尼亚的“盎格鲁…波瓦坦战争”到新英格兰的“菲利普国王的战争”,从“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七年战争)到独立战争,印第安人遭遇灭顶之灾,失去了北美东海岸的家园,被迫迁往西部。印第安人战败似乎在预料之中,毕竟物资、武器都相差太大,但更要命的是,他们回回站错队。“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中,他们与法国一起打英国,结果英国赢了;独立战争中,他们与英国一起打美国,结果美国赢了。每次战争之后他们都被当成“战败国”整治一番。美国人把印第安人看成英国的帮凶,仇恨自不必说,还有仇恨之外的歧视。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签发的作战命令中,凡涉及英军的,一般用“进攻”“袭击”之类的军事用语,多少表现出对对手的尊重,从不言“杀”。但涉及印第安人时,他会用“摧毁”“消灭”这种恶狠狠的词,恨不得斩草除根。将军们在执行命令时也是这样理解的,对英军按规则来,对印第安人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片整片的村庄被烧为平地,妇女儿童不能幸免。

    联邦政府成立后,生活在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没有获得公民身份,印第安人部落被看作“化外之国”,不受美国法律保护。华盛顿认为,印第安人只有在信奉基督教之后才可能成为公民。在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说之后,华盛顿还专门给印第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