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汉朝旧事 >

第142节

汉朝旧事-第142节

小说: 汉朝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渠安国当时没有表态,他认为此事必须由朝廷作出决断才行。

    消息送到朝廷,刘询将先零部提出的要求下发廷议。

    朝臣们多认为此事可以同意,不是什么大事。

    但赵充国却有不同意见,他做过几年的护羌校尉,深知这个族群的习性,如果由着他们的兴致做事,恐怕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所以,他不但反对此事,而且骇奏使者义渠安国玩忽职守,像这样的无理要求就应该当时拒绝,而不是由朝廷来议决。

    刘询却认为赵充国言重了,当然,刘询不能不顾着老臣的面子,他在这个问题上只能以拖字决来应对。

    刘询考虑了赵充国的面子,但羌人却没给刘询面子。

    先零羌的首领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早就看到,羌人之所以依附匈奴,汉等强大国家,无非就是羌人自己不争气不团结,喜欢窝里斗。而汉廷对付羌人的办法也是分而治之。

    所以,他的第一步是与羌人各部落结束争斗,歃血结盟。

    第二步是不管汉朝同不同意,他们都要往北迁,你汉朝有本事就派兵前来。

    刘询的决定还未作出,羌族人便时不时的北迁,汉朝的地方官吏只能干瞪眼看着,不敢制止。

    消息上报到刘询那里,刘询只觉得权威受辱,但是,他对□□实在没有过多的经验,任凭再聪明的脑瓜也只能成为一块豆腐,无可奈何。

    他再一次传来年迈的赵充国,希望他能给个意见。

    没想到赵充国的回答却加深了他的担忧。

    赵充国认为从以往的各种迹象来看,羌人应是准备联合匈奴了,待到秋天马肥,他们可能就要叛乱了。

    那如何是好?

    刘询在选官任官上一向独具慧眼,却对民族,外交问题一筹莫展。

    赵充国却一脸淡定,他给刘询拟了一策,应加强边备,然后派人去羌族,瓦解他们的部落联盟,即可做到不战而胜。

    刘询同意了,他再次派出使者义渠安国,临行前嘱咐其便宜行事。

    义渠安国竟然会错了意,他是带着一肚子怒火去的。

    出使羌地已经够倒霉了,而这些野蛮人好好的地不待,非要不尊朝廷号令迁徙,导致他被赵充国老头参了一本。

    赵充国德高望重,他是动不了,他只能动这些羌人。

    所以,义渠安国一到羌地,便召集了三十几个羌族先零部的头领,以其狡黠为由全部杀掉。三十几颗头颅摆在眼前,义渠安国认为还不够有震慑力,毅然下令出兵攻击先零部,又杀了一千多人。

    义渠安国的暴行立即引起羌族震动。

    边塞显得无比热闹。

    羌族人迅速结兵反击,破了一些城镇,杀了一些官员。

    义渠安国派三千兵马去平叛,没想到却大败而回,损失惨重。义渠安国狼狈回到令居,将此事上奏朝廷。

    奏报传到朝廷,刘询大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朝廷为伐羌之事争得不可开交。

    刘询颇为头疼,因为自他登基以来,战事很少,承平日久,提起打仗,不少大臣都头皮发麻。

    其实这还不是刘询最头疼的地方,打仗其实不可怕,现在国库充盈,钱粮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诺大的朝廷,他竟然找不出可以信赖的将领。

    赵充国是位勇将,可毕竟是年纪大了,还能不能上战场,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但刘询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他又不能让大臣们看到他的茫然,只能派御史大夫丙吉摸到赵充国的府上,问是否有合适的将才可以推荐。

    赵充国面对问询,微笑道,“恐怕没有人比老夫更合适。”

    丙吉原话带回,刘询啧啧称奇,不过,他还是不放心,又派人去问道,“将军觉得羌虏怎么样,要多少兵马?”

    赵充国不像前次般不经思考,脱口而出了。

    他略一沉吟,正是这一沉吟,恰好体现了他名将的盛名绝不是吹来的。

    他说道,“百闻不如一见,臣只有到了金城(兰州)亲自查看,才能得出结论。”

    刘询听完赵充国的回话,彻底放心了,赵充国用兵谨慎,实在是名不虚传吧。

    诏书很快下来,赵充国再一次受命带兵平叛。

    得到了皇上的任命诏书,七十岁的赵充国顾不得年迈,迅速地带着不足万人的骑兵直奔金城,打探敌情。

    他到达金城后,便集结一万骑兵,准备渡过黄河。

    那阵势看起来是要找羌人决战。

    但其实赵充国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对于羌族,他一直以备战,分化,安抚为略。硬碰硬的大战,不是赵充国所期望的。

    所以,他渡过黄河,仅仅是威慑。

    他是个谨慎的将军。

    为了以防不测,连渡河的细节他都作了安排。他命令,夜间,由三个小队悄悄渡河,先行安营扎寨。等到天明后,大军再度河。

    赵充国的大军过河时,羌族就有百余骑前来窥视。

    不少将领都忍不住要冲上去,却被赵充国严令制止了,理由是前来的是骁骑,有可能是诱兵,现在冲上去就要上当了。

    赵充国的部队来到了一处峡谷前。

    峡谷名为四望峡,峡谷幽长,非常便于伏兵。

    赵充国不傻,他喝令部队停止前行,并派出骑兵前去探查,放哨,看是否有伏兵。在反复确认没有伏兵时,赵充国也没有下令部队前行。

    部队一直等到深夜,才等来了继续前行的命令。

    赵充国到达西域都护府,大军入城。赵充国除了布置守城,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日飨士卒”。

    面对羌人的数次挑战,赵充国严令不准出战。

    这让很多人都犯了糊涂,不明白这赵老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远在长安的刘询都迷糊了,他有点怀疑赵充国是不是人老怕死了。

    赵充国他现在摸不透,他只能为了保证胜利,继续调兵遣将,他调集西北各地六万人前往助战。

    赵充国坚守不战,终于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满。酒泉太守辛武贤就上书委婉的批评赵充国的“拖延”战术,并提议出兵张掖先破先零人的羽翼开,破等协从部落。

    刘询把奏疏转给赵充国。

    没想到赵老头的回话却理直气壮,赵充国的意思是辛武贤的策略是十分错误的,即便要打也应先惩首恶,协从自然不攻自破。

    刘询无法,只能将赵充国的奏折廷议。

    大臣们没有看到赵充国的通盘考虑,多数站在辛武贤一边,因为连刘询也倾向于辛武贤。

    廷议的结果是赵充国不想看到的。

    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策略受到嘉奖。

    同时,下诏赵充国,责他拖延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令他即刻按辛太守之策行事。

    赵充国就是赵充国,面对这么一份措辞严厉的诏书。

    他的回答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给刘询留面子,他再次上奏,陈述己见。

    刘询收到奏折,大略看了一眼,便将其狠狠地摔在了龙案上。

第213章 羌乱2() 
刘询起身在宣室内来回踱步,他心中有个大大的疑问。

    想来赵充国也是一员勇将,用兵持重,但也不至于畏敌如虎如此?更不会不知道战事拖延只会徒耗国家钱粮的道理。而且听说赵充国还生了病,如果不速速解决,一旦赵充国遭遇不测,谁来继任?

    刘询越想越烦,许久心情才平复了一些,这时他又拿起赵充国的奏折皱着眉细细地看了起来,这一次他连一个字都没有漏掉,用心地体会着赵老将军的用兵方略。

    同时,又挑出酒泉太守辛武贤的奏折,对照着阅读起来。

    刘询没打过仗,但基本的用兵方略他是懂得。

    辛武贤主张立即攻击,先避开羌族强大的先零部落,拿下那些小的协从部落,清除首恶的羽翼之后,再一举荡平叛乱。

    与之相反的是,赵充国则认为应据羌族民情,以仁德瓦解羌族联盟,只需严厉惩办始作俑者,宽恕其他协从部落,羌族自然平定,他不无担心的指出,如若采纳辛太守的建议,将逼迫羌族结成更为团结的联盟,到时候那就真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同时,他还建议必须在羌地任命了解羌族的干部,言下之意批评刘询派出义渠安国这种二愣子官员是错误的。

    刘询虽然没去过羌地,但是羌族的勇猛是早有耳闻的,如果汉羌战事真是旷日持久下去,恐怕要动摇国本。他倾向辛武贤之策,同时下书斥责赵充国的目的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事,如果辛武贤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那断然没有采纳的理由。

    不过,对于兵事,刘询还是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刘询把两人的奏折在朝议上抛出,希望大臣们慎重的考虑,仔细地揣摩,尽快给出一个结论。

    一轮论的商议后,大臣中从只有十分之二支持赵充国,到十分之五,再到大多数人明白赵充国的方略。

    在老将赵充国把奏折递上去的几日后,刘询终于给了赵充国肯定的回复。

    赵充国似乎早就算准皇上必会同意他的方略,因此,一直没有对自己的方略做出调整。

    他的方略已经起了明显的作用。

    探子回报,羌族各部联盟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他们惧于汉军的强大,且听说赵充国严惩首恶,协从不究的策略,因此不愿意跟着先零部陪葬。

    而且之前先零一部头领靡当儿派遣弟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先零部落谋反。都尉得知雕库部落里也有人参与,将雕库扣押不放。赵充国前来后,马上下令放人,他重申了他的原则,并让雕库把他的意思带到羌族各部,意图瓦解羌族联盟。

    赵充国的高明不仅在此,他一直是屯田的推行者,所以,他不怕旷日持久的对峙,他是怕那种消耗战的旷日持久,如果他全力攻击羌族,羌族必定全力反抗,双方一直打下去,他就只能耗费国家钱粮,而现在,他坚守不出,将士们可以依靠屯田养活自己。

    除了屯田,他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他了解到羌族只是个分散的部落,只要策略得当,瓦解其联盟将是上上之策。它们与匈奴不同,匈奴已经高度国家化,除了痛击之外别无他法。

    赵充国的方略果然没有白费,已有上万羌人归降。

    所有战前准备都已做好,更无朝廷非议等后顾之忧。

    赵充国意识到,动手的时机已经到了。

    他命令大军迅速开拔,方向,先零羌驻地。

    先零羌的首领在汉军到来之后,多次挑战,均吃了闭门羹,他不但不调查研究汉军的意图,竟然得意忘形起来,认为汉军胆小,不敢与之交战。

    思想上的麻痹造成其军纪涣散,加之羌族本来就是那种战时全部壮丁都上马拼杀,非战时则下马放牧的民族,因此行为散漫自由,除了单兵作战勇猛外,什么兵法,战阵等等高级玩意儿,从来看不进眼里。

    上了战场,他们只知道举起马刀往敌人的脖子上砍下去,其他的不在行,也不在乎。

    所以,对于赵充国之前的攻心之策,他们没有一点反应。

    当赵充国的部队如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先零部的聚居地时,他们才真正傻眼了。

    先零部落乱成了一团。

    抵抗已经无法组织起来,组织起来也没用,因为汉军的骑兵已经迅速地冲了上来。

    现在,先零部首领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逃跑。

    “快,快,命令族人,抛下所有辎重,向湟水一带撤退。”

    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游牧民族的人们,身体素质之强悍,逃窜速度之迅速,那是汉军士兵们前所未见的。

    赵充国并没有把他们往死里路赶,待羌人被斩首五百,溺亡五百,留下数不胜数的牛羊牲畜后,赵充国便下令部队停止追击。

    赵充国同时下令,严禁毁坏羌地的庄稼,更严禁抢掠。

    此令一下,羌族首领们可谓长出一口气,纷纷说道,“汉果不击我!”

    先零的首领靡忘在观望数日后,派人来请示赵充国,表示愿意返回故地。赵充国这次没有擅自做主,而是写成奏章,发往长安,等待刘询的批复。

    奏章来回需要些时日,靡忘急得跳了脚,担忧汉廷不肯宽恕他,于是亲自前往赵充国的营帐拜访。

    汉军所有将士听说反贼的首领来到帐中,纷纷表示要杀了他,建议后将军千万不要手软。

    赵充国皱着眉,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哪,只考虑一己私利,却没有考虑国家”。

    他热情地款待了靡忘,并得到了靡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