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宁州江山 >

第359节

宁州江山-第359节

小说: 宁州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新朝一改前朝旧制,皇帝每天都要见一见内阁的大学士,尽量跟六部的官员碰碰头,每三天跟在京各部衙的主要官员见一面,每十天跟在京百官们开一次大朝会。

    小朝会没有具体的议事事项,内阁和各部院有紧急或不决之事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由皇帝裁决或协调解决。

    在李默看来这样的小朝会远比大朝会更能解决问题。

    虽然说小朝会上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京兆府的官员有优先发言权,内阁和翰林院的官员以听为主,只在皇帝点名到自己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今天的小朝会上工部尚书唐安贞向李默奏报了一件事:魏州大都督府移文工部,对已经批复的《魏州城墙加固方案》提出新的修改意见。

    大晋建国之后,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水泥、钢材行业,由工部牵头拟定了一个城墙加固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将天下所有州县的城墙予以加固除险。

    这样既有利于防灾、防贼,又能拉动建材行业尤其是钢铁和水泥两个行业脱困,挽救大批濒于破产的官办工商业企业。

    魏州当然是大晋的属地,所以魏州城墙的改造也在计划名单之列。

    工部欺负魏州方面没有专业人才,在计划上做了一点手脚,预留了若干暗门,这样一旦朝廷对魏州用兵,从这些暗门入手可以轻松攻破魏州的城墙,这是绝密,知道的人屈指可数。

    一开始魏州方面并没有发现,如今工程进入到尾声,王寅却搞了这么一出出来,显然不是没事找事,他一定是有所察觉。

    这件事当然有些棘手,若是同意魏州提出修改,弄不好这些暗门就破了,这势必会助长地方割据的气焰,但若否决——这当然不是什么难事,工部能找出一百条理由否决他——却会让魏州徒生警惕之心,所以唐安贞决定亲自来处理这件事。

    他一方面回文说前方案已经报请内廷批朱,工部无权修改,以试探魏州方面的真实用意。

    魏州方面很快就有了回应,声称他们不是要大改整个加固方案,而是就技术细节做一点简单的调整,原因是他们在报送方案的时候对城墙内部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工程施工之后才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要设法弥补一下。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工部一家能做主的事了,所以他一面继续跟魏州打公文官司,拖住他们,一面奏明皇帝,请求圣裁。

    李默微微一笑,问内阁分管工部的詹孝川和冯布对此有何看法。

    詹孝川目视冯布,显然是不想发表意见。

    冯布道:“魏州乃河北重镇,其城防乃是重中之重,既然前期做的方案有问题,老臣建议可派有司官员亲赴魏州,会同当地重新拟一份新方案报审。”

    此言一出,众皆莞尔,困扰唐安贞多日的难题在冯布那完全不是事,既然搞不清楚魏州的真实用意,与其在这瞎猜,倒不如派人过去探探。

    这一来而去的怎么着也有小半年了,到时候形势如何变化谁能说得准,也许时机成熟朝廷已经在着手收拾河北割据之雄了。

    李默问唐安贞:“卿家以为如何?”

    唐安贞道:“宰相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又议论了几件事,秘书监宋蕴就宣布退朝了。

    回后殿喝点茶水,吃些点心,休息了一会儿。

    更多的奏折和公文就被送了进来,堆在龙书案上,看的人直眼晕。

    萧梁和前朝时,皇帝只阅奏章,六部和各地的公文都由政事堂处置,有政事堂这一层过滤皇帝就轻松多了。

    自打政事堂改成了内阁,各地的奏章、公文都涌入了内廷,内阁有四个大学士,二十四位郎中,尚且忙的昏天黑地,内廷只有皇帝一个人,这么多东西不要说批阅,就算是浮光掠影的读一遍也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劳动。

    而且朝廷有明文规定,公文办理是有时间限制的,各部都在拼命,难道在皇帝这掉链子?

    所以李默只能放弃一切娱乐,埋头苦干。

    一晃就到了午后,秘书省的人几次送饭过来,都被李默的贴身内侍马钰挡驾。

    因为马钰知道,李默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脾气坏的很呢,这个时候去招惹他完全就是找抽型的。

    又过了一个时辰,见李默还是没有停下用膳的意思,马钰有些急了。

    正要起身去劝,却听背后有人咳嗽了一声,回头看时却是秘书省通判李道远。

    (本章完)

第612章 平衡之道() 
    秘书省监是宋蕴,正三品官,秘书省通判也是正三品,名义上的秘书省二把手,但实际上李道远是个闲人,没有具体执掌,但这个闲人可不是没有权,只要皇帝授权给他,他上可管王母娘娘寿诞的筹备工作,下可管京兆府蓝田县大王乡孙二麻子家明年开春养几头猪。

    “皇帝陛下还没用膳呢?”

    李道远的手里捧了个荷叶烧鸡,这烧鸡味道十分醇厚,透着荷叶都能闻到香气。

    马钰吧嗒一下嘴,皇帝没吃,他哪敢先吃,从早上熬到现在,他也饿了。

    “那个,你验一验。”

    马钰身为皇帝的贴身内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确保皇帝的绝对安全,但凡皇帝吃的喝的,他都有权进行检验。

    虽然李道远的身份有些特殊,但,该检验的还是要检验。

    为了不让气氛变得尴尬,马钰一边安排徒弟认真检查这烧鸡,一面向李道远诉苦,请他无论如何要劝劝皇帝,别这么辛苦,要爱惜身体。

    李道远大包大揽道:“放心吧,全在我身上。”

    李默不是神,这么长时间不吃东西肚子当然会饿,他嗅到一股香气,抽了抽鼻子,放下笔寻了过去。

    李道远已经在屏风后摆开了阵仗,还拿了一瓶酒出来。自斟了一碗,又给李默塞了一碗,李默道:“我就不喝了,喝了,醉了,这活就没人干了。”

    李道远道:“哥,你现在是皇帝了,干嘛还那么拼命。”

    李默道:“皇帝就能安享太平吗?你想多了,皇帝更应该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李道远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你不必非这样干,天下能人那么多,对不对。过去政事堂在的时候,虽不免有几个人好揽权,但说到底这权柄还是皇家的,他掌得一时却握不长久,拿不走的。”

    李默听了这话沉默了,良久,点点头,叹息一声:“你说的对,我真是傻的可以,怎么老想着把什么事都往自己头上揽呢,这可倒好,整个儿把我坑死了,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睡觉吃饭出恭,其他的时间全部耗上都不够,不瞒你说我已经很久没去后宫走动啦。”

    李道远道:“可怜呐,当初我说什么来者,别没事找事,你不听呢。”

    李默道:“风凉话就别说了,现在有什么补救的措施吗?”

    李道远道:“要么咱再把政事堂恢复起来?哈哈,我就知道你不会同意,也罢,既然已经废了,那就别立了,至于这苦差事嘛,我倒有个主意,你不妨听听,合适你就用,不合适就当我喝醉酒了乱说,唉,这里是后殿,咱们兄弟相见,说错话不会杀头吧?”

    李默道:“有话赶紧说,磨磨唧唧的。”

    李道远望了眼堆积如山的龙书案,献计道:“你就找几个聪明能干的年轻小官儿,替你看这些东西,像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东西,你理他作甚,就让他们代你批个字得了。这论打天下你是古今第一人,可论起这治国理政嘛,你当然也是第一人,所以你别担心谁胆大包天敢糊弄你,他们敢吗,谁敢叫谁滚蛋,左右不过是你一句话的事嘛。你呢就抓大事,不要管那些细节。我敢担保就算你什么都不管,这天下也是你的。真的遇到大事他们敢不向你当面奏报,反了他差不多。”

    李默听了这话,一拍大腿,赞道:“好,这个办法好,我这就让张显选几个能干的翰林院学士来,让他们帮朕看那些奏折。”

    李道远道:“你事先跟他们讲讲,让他们明白怎么分个轻重缓急,他们看完签署自己的意见即可,那个可字,我看你还是找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去抄写吧。免得这帮书呆子识破了你的诡计,回过头来骂你是昏君。”

    李默道;“昏君?朕像个昏君吗?”

    李道远道:“你当然不是昏君,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他们在翰林院待两年就要放出去,这等皇家机密可不能告诉他们。而那些内官嘛,一辈子都在宫里跟着你,没你罩着他们屁都不是,所以你不必担心什么。”

    李默深以为然,当即抓起杯子一饮而尽,叫了声:“痛快。”

    自己斟酒,说:“你我一醉方休。”

    李道远道:“点到为止,五六分最好,然后去后宫走走,做了皇帝也不能废了人伦不是。”

    李默道:“不废人伦,不废人伦,皇帝是人不是神,我辛辛苦苦当这皇帝干什么,我又不是傻逼学人去做苦行僧。”

    吃饱喝足,李默丢开一切公务转去了后宫。

    皇帝的后宫很大,美女真多,不常来走走真白瞎当了这个皇帝。

    隔日李默让宋蕴选了十八个年轻干练、有一定为官经验、明达事理的翰林学士入驻内廷勤政殿,为皇帝提供咨询,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阅读内阁转来的奏折和公文,然后就行否给出自己的意见。

    有资格直接向皇帝上奏折的没有生瓜蛋子,天子的威权在那摆着,福祸旦夕之间,谁敢没事胡言乱语,自然是经过审慎考虑的。

    至于那些公文,到达御前时至少经过了几道手,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剩下的就是选择的问题。

    以内阁大学士们的阅历和能力除非重大失误,否则大部分时间里翰林学士们只需在墨拟上选择写“可”就行了。

    学士们的意见会被认真记录在案,因为皇帝很重视他们的意见。

    有了这样一道防火墙,李默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个甩手掌柜了。

    天下还是由经验丰富,富于才干的宰相们打理,但体制却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操控一切,有了这样一项制度,就算往后出现几个昏庸之主也不至于三下五除二把这天下霍霍没了。

    天子的案牍劳形被转嫁给一群聪明的小宦官,他们躲在一间戒备森严的房子里,模仿皇帝的笔迹把内阁墨拟的内容抄写在一份份奏折、公文上,字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剩下的事交给秘书省去办。

    有了这么一个措施,李默终于从冗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大权依然在握,却无需没日没夜的劳顿伤神。

    (本章完)

第613章 柱石() 
    翰林院位于内廷,距离勤政殿不足一里地,乃是是距离皇帝最近的机构。

    既然要使用翰林院来牵制内阁,那么对入选的翰林学士的素质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李默要求翰林学士一般要进士出身,进士及第后会在秘书省的编修院进修一段时间,然后出任御史,经过若干时间的历练后出任地方官员,经过一考,视情况决定是继续留任地方还是调任中央官署。

    这三到五年时间被视为是仕途起步培养期,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仕途轨迹。

    翰林学士都是从考核优秀的年轻官员中选任,他们在翰林院除了继续学习治理之道,还充当皇帝的顾问

    他们年轻,有朝气,有学识,志向远大,有一定的从政经验。

    他们的出身已经很好,加上这样的一份经历,将来的仕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所以每个人都很看重入殿为皇帝效劳的机会,他们为皇帝阅读奏折,评点墨拟,针对帝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当然是他们学习治国理政的一个捷径,意义非凡。

    所以他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他的手段虽然不算十分老道,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他们学识不低,目光敏锐,经常能让内阁的老江湖们汗流如浆。

    毕竟能入选勤政殿给皇帝做咨询的翰林学士都是翰林院的精英,俱为一时人杰。

    翰林院已经成为帝国精英官员的训练营,是皇帝培养自己亲信的基地。

    帝国太大,官员太多,皇帝不可能熟悉每一个官员,但一些核心要害的位置他又不得不使用自己能放心的官员,从源头上进行培养当然十分有必要。

    新朝继承并完善了前朝的科举制度,并决心将之发扬光大。

    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举人、进士、秀才都自诩是天子门生,但真正的天子门生却在这,翰林院,朝夕相处的情分又岂是朝堂一眼之缘能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