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唐战将王玄策 >

第227节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227节

小说: 大唐战将王玄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正如他的所述,这维摩诘居士不仅是佛教界的第一大善人,并且记录他言行的书籍则称作《维摩诘经》。这本经书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而且也是玄奘法师从五印度带回来的大正藏经书中的一册。

    这《维摩诘经》的主旨思想就是宣传在世俗生活之中,通过修炼也可以成佛。当然他的这种理论,影响了我们初唐时期的一代诗人王维。他的字摩诘正是如此。这《维摩诘经》,同时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述此经言句以接后学。

    (本章完)

第392章 第五十三:众人齐游吠舍厘 方丈一词自此来(下)() 
    同时这,《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诘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所以,这本经书对后人的影响颇为深远,而这也是王玄策等人此次观瞻这维摩诘故居的缘由。随着众人对着维摩诘居士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但见这王玄策接过陈茂材递过来的三炷清香,细心的点燃之后,诚心的做了一番礼敬。

    随着对佛塔的礼敬完毕,这鸠摩利罗就将他们引向了,这这佛塔旁边的精舍。这处精舍并不是很大,仅仅只有一间房子,并且还是用石头堆起而成。只见这陈茂材随口就问到:“这房子可是当年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吗?”

    “的确,虽说当年维摩诘居士富甲一方,但是生活依旧很是简朴,这留下来到房舍,正是他当年的卧室?”鸠摩利罗答复到。

    “这个房子大概有多大呀,看起来的确挺小的”陈茂材观瞻这这个不大的房舍,就随口说道。

    王玄策听此一说,也很是好奇,深深明了,这著名贤者均有着过人之处,并且已经将所有的事情看得很是透彻,方才有这样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已经足矣。于是微笑着说道:“既如此,那我就用这笏板来测量一番。”

    但见他随即就拿出了这上朝所用的笏板,细细的从这房舍的东头量到了西头,算下来一数共计十笏;再接着又从南量到北,亦是十笏。因为方方正正,且在大唐十笏为一丈,故而随口就答道:“果真是一个方丈室呀!”

    听闻这方丈室的称呼,这鸠摩利罗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对他们说道:“这维摩诘居士当年的卧室,至今日我们依旧是这般称呼,并不曾有一个雅致的名号,不曾想王长史随口就说到这乃方丈室,不仅大小合适,名字也颇为文雅,我看不如以后就唤做这方丈室,你们看如何?”

    听得他的这番提议,王玄策也是颇为开心,看着众人也都点头同意与连连夸赞,于是这方丈室在唐代开始仅代称的就是这维摩诘居士的卧室。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随着时间的发展,事情的推移,再加上这维摩诘居士又是如此的品行高雅之士,且这方丈之中,有包罗万象,包容万物。于是这不少寺院之中寺主的居室就也唤做方丈室,再后来,随着名字的推广开来,就将一寺庙的寺主也称呼为方丈。所以,这方丈二字,则是因王玄策而起,因王玄策而生。自此以后我华夏大地之上才出现了这方丈二字……

    随着这维摩诘居士的故居观瞻完毕,这鸠摩利罗又引着他们观瞻了这舍利子正果处。这舍利子正果处是当年吠舍厘国国王分得舍利之后,就在此处恭恭敬敬的供奉了起来,据以前的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有舍利一斛,在无忧王时期,曾经开塔取出了九斗,只留下了一斗。后来还有国王想开塔取出舍利,可是在即将动工的时候,引得天怒人怨,发生了地震,于是此事就此作罢。

    随着这舍利子正果处的观瞻完毕,他们就来到了其附近不远处的一座佛塔。这座佛塔是当年如来即将前往拘尸那揭罗国涅槃之时。人与非人都跟着他,在这里驻足观望的地方。并且在这座佛塔对应的地方,还有一座佛塔,那是当年佛陀在离开这吠舍厘城回头遥望的地方。

    随着这两处遗迹的观瞻完毕,鸠摩利罗就引着他么来到这不远处的另一处佛塔跟前。但见这佛塔,要比其他的佛大都更加的高大,更加的庄严。但听这周曾随口就像鸠摩利罗问到:“不知法师,这座佛塔有何故事呢?”

    “这座佛塔,讲述的则是知恩报恩的故事,唤做千佛本生塔。”鸠摩利罗随即就向他们回到。

    “我素闻这玄奘法师讲起,这佛教只有这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不知怎么有千佛本生的故事呢?”陈茂材略带疑惑的向他问到。

    “玄奘法师说的没错,不过说的则过于笼统。根据这佛教之教义以及主旨思想,在这三世劫中,均有一千佛出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则是这现在佛,即佛陀的阶段。在这次的一千佛之中,前八次劫难则是佛的出世。于第九次劫难之时,才有佛,名唤拘留孙佛,是为千佛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当今的佛陀为释迦牟尼佛,再随后则是弥勒出世,以及九百九十四佛的降临,合计一千佛……”

    听他如此之说。但见这周曾则是双手合十,面带笑意的对鸠摩利罗说道:“万万没有想到,大师甚为这婆罗门教之宗长,竟然对佛教的历史,研究的如此透彻,在我看来,你对佛法的理解丝毫不属于我们见过的各位高僧大德。”

    “周将军过奖啦,小僧作为一婆罗门教的信徒,自有守护这婆罗门教的责任,所以,只有多了解到一些东西,多知晓一些问题的所在,方能够有的放矢”话语之间,但见这鸠摩利罗也是双手合十的回了一礼。

    “大师,既如此,那就有您帮我讲解一番关于这佛塔的故事,以及这千佛本生的故事如何?”王玄策也是带着一份欣喜的心情,向鸠摩利罗说道……

    看着众人都支起了耳朵,准备静静的倾听自己讲述之时,于是,这鸠摩利罗就顿了顿神对他们说道,了关于这座佛塔的故事……

    (本章完)

第393章 第五十四:鸠师细讲佛传说 唐使细心做诀别(上)() 
    看着众人支起了耳朵准备洗洗静听,只听这鸠摩利罗这样对他们说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雌鹿,隐居在山岩深谷之中,趁着仲春二月,在清澈的河水之中沐浴之后,她随后就饮用了下游的河水。不久以后便因感应而生下一位女子。尽管这女子甚是美貌,但是可惜的则是脚却是鹿脚,说直白一点就是人像鹿身。

    再后来,有一位仙人就收留了这个女子,并将她养大成人。在有一天,因为刚下过雨,雨水就将他们以前保留的火种给熄灭了,于是这位仙人就让她出去借火。这女子因此就来到了另外的一位仙人的草庐前。说也奇怪,在这女子这一路走来之时,她的脚印上,均有莲花出现。观此一幕,被借火种的仙人深感奇怪,于是就对她说道:“请你绕着我的草庐走上一圈,这样我方可以把火种给你”

    于是,这位鹿女就按照这仙人的意思做了,随即就取得了火种。在回去的路上,这鹿女依旧如此,步步生莲花。这时候,梵豫王正好也在这个地方打猎游乐,看见了地上的莲花,因此就顺着这些足迹,找到了鹿女。在后来,梵豫王就喜欢上了她的奇特长相。再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在挣得仙人的同意之后,便同车将鹿女带了回去。

    当回到王宫以后,梵豫王就找了一个相师,来给鹿女相面。这相师一看到她的容貌,都大吃了一惊,经过一番细细的琢磨之后,就对梵豫王说,她以后将会生下一千个儿子。

    结果这鹿女没多久果真就怀孕了,当听闻如此之事的时候,后宫的不少妃嫔,也都设法陷害她,可惜的则是他们的阴谋一个也没有得逞。在她怀孕期一满之后,不曾想却生下一朵莲花。而这朵莲花则有一千个花瓣,每个花瓣之上都坐着一个儿子。此时,这些妃嫔们的嫉妒心又起,于是就诋毁诽谤鹿女,她们都说这是不吉利的征兆。于是这梵豫王就命人将莲花投入这殑伽河中,让他随波逐流。

    这时候,乌耆延王正在这殑伽河的下游游览。突然之间,就发现一把黄色的云纹伞盖随波而来。赶忙就命人给打捞了起来。结果打开一看,原来有一千个儿子。这乌耆延王顿时大喜,他玩玩不曾想到,这上天竟然能够赐给自己这么多孩子。于是,就将他们带入宫中,尽数哺育成人。并且让乌耆延王更没有想到的则是,当他们一个个长大之后,却是个个勇力非凡。因此,这乌耆延王就依仗他这一千个儿子,向周边大肆扩张。

    没几年这国家的地盘就比以前大了好几倍,再加上他这一千个儿子的实力,无一不让这些周围的邻国心胆俱寒。随着他们的势不可挡,兵锋就直至这梵豫王的国家。当梵豫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十分的震惊和惶恐。因为他自知自己的兵力难敌,并且还无计可施。

    这时候的鹿女已经明白了,来犯的敌人正是自己的一千个儿子。因此就对这心急如焚的梵豫王说道:“如今敌寇大兵压境,国内君臣上下也不同心,贱妾愿效愚忠,能击退这强大的敌人。”

    尽管她如此情真意切的主动请缨,但是梵豫王一点也不相信她,同时还越发的担心恐惧。鹿女无奈,只能一个人走上了城都,等候着敌军的到来。没多久,那一千个儿子已经将梵豫王的王城围堵的水泄不通。这时候的鹿女就厉声的对他们说道:“不要做忤逆的事情,我是你们的母亲,你们是我的儿子”

    这一千个儿子随即哈哈大笑,于是就向她问到:“为何说出如此荒诞的话语”并表示出了蔑视与不可相信。可是鹿女为了验证她话语的真实性,因此就用双手按住了两个**;**流出之后,随即就分成一千股射出。因为母子天性所感,所以,这一千股**都不约而同的流入了这千子的口中。

    望着如此不可思议之景致,这一千个子儿也感觉到了,这就是自己的母亲,因此也就认下了这个鹿女。随即他们就放下了武器,停止了作战。并且回归了本族。在他们的说服之下,两个国家从此交好,百姓也安居乐意,而这千子归宗的故事由来。

    在这千子归宗塔不远处,还有一座佛塔。随着鸠摩利罗手指的方向,众人不约而同的就望了过去,果真如此。

    但听着鸠摩利罗这样对他们说道:这座佛塔处,当年佛陀也在此地讲经说法,并且还晓喻众人道:从前我就是在这里见到父母,回归本族的,要知道那一千个儿子是谁?就是贤劫的千佛呀。”

    听得鸠摩利罗如此讲述,所有人也听得异常的认真。看着他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这鸠摩利罗就面带笑意的向他们问到:“不知各位,可从这个故事上面体验到了什么呢?”

    看着各位也都摇了摇头不知个所以然,于是这鸠摩利罗就从个人观点讲述到了他的见解:“这佛本生的故事是在根据最早的记录所述,大概是在九百多年前,那个时候离佛陀圆寂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世纪,在佛教创建之初,仅仅只是一个神,就是佛陀。再后来为了提倡这修行即可成佛,给信众提供一个成佛的通道,故而就有了多神论的体系,而这千子归宗的故事,正是多神论体系的开始,当然,这也注定了佛教在那个时候的大兴……”

    听闻其如此独特的观点,这王玄策等人顿时恍然大悟,感觉这番话语,也颇为在理。的确任何一个宗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圣人作为引子,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一些东西不断的提升,不断地改进。如若你适应了这个社会,那么他就会兴旺发达;如若一成不变,不适应这个社会,那么注定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在这五印度大地之上,众多的宗教起起伏伏,沉沉落落不正是这个样子吗?

    随着这一番的观瞻完毕,这鸠摩利罗依次又领着他们观瞻了这重阁讲堂。这重阁讲堂乃是当年佛陀演说《普门陀罗尼》等经文的讲经遗址。

    在这讲经堂不远的地方,则有一处佛塔,乃是阿难尊者的半身舍利塔。说起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