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明末之逐鼎江山 >

第190节

明末之逐鼎江山-第190节

小说: 明末之逐鼎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眉问道:“朝廷的库银,你派人便能领得到吗?”

    苏景点点头。

    柳眉便道:“那……那信王师兄他终日在宫里,就百事不问,全部交给你一人去做?”

    朱由检这个家伙,苏景就不想说了。

    因为他还小,而且又没有管理地方的经验,所以到现在许多政务到了他手上,他还跟个无头苍蝇一样。

    当然,这些话苏景可不能乱说,要不然朱由检非得找他拼命不可。

    虽然两人现在的关系好,但朱由检毕竟是有身份的人嘛!

    苏景答道:“怎么可能,你还是要去找他一趟,拿到他的手谕,才能从衙门的库房领走银子……对了,你去取银子的时候,可要多带些人手,若不然被人抢了去,有你哭的!”

    柳眉白了他一眼,问道:“在这南京城中,谁敢抢我们吴门商会?”

    哟,还拽上了!

    苏景很无语,没有接话。

    柳眉突然嫣然一笑,贴在苏景的耳边说道:“若真有人抢,我便大喊,说苏景你是我柳眉的男人,看看谁还敢动!嘻嘻,有一个厉害的男人就是好……”

    靠!

    苏景无语了,连忙哀求道:“姑奶奶,你可别乱来。你在街上这样喊,你倒是快活了,可你有没有想过我?”

    “嘻嘻……”柳眉很是俏皮。

    这个鬼精一样的丫头,苏景是拿她彻底没辙了。

    没办法,俗话都说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虽然苏景没有柳眉的什么东西,可是他把她的人都吃了,这能不被她处处掣肘吗?

    柳眉突然摸了摸苏景的胸口,问道:“你怀中放着什么,好像是一封书信?”

    “哦!”苏景这才想起来,将怀里的文书拿出来,解释道:“这是今日查抄顾府的简报,我还没来得及看……”

    柳眉很聪明,知道这种东西她是不能看的,便离开了苏景的怀抱,等苏景看完了,才继续抱着他说道:“这顾家也是倒霉,惹到了你这个煞星……呀,夫君饶命,眉儿说错话了,你可不是煞星……可是,话又说回来,这顾家的事情现在可是闹得满城风雨,大家都在议论你呢,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而且,今晚在我这里,蕙绸和琼章她们真的很担心……”

    苏景摇摇头,笑道:“你放心,凡事我自有计较……对了,你方才说现在吴门商会,还缺许多银两,对不对?”

    柳眉点点头,答道:“对呀!不是说了嘛,还差三百万两,就算明日取了那批粮食的银子,也还差两百万……”

    苏景嘿嘿一笑,帮柳眉整理了一下她的发梢,然后问道:“那你想不想要这两百万银子呀?我这里,倒是可以提供一个办法给你!”

    “什么办法?”柳眉听说有银子,立马便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苏景便说道:“今日查抄顾府,所得银两居然不下百万……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举人,而且顾府其貌不扬,居然却是如此富庶。哼,若说这顾家父子平时没有少做那伤天害理的敛财行为,我苏景第一个不信!要不然,顾府并未经商,何来这么多的银两?这些银子,加上我锦衣卫近来在江淮四处搜刮晋商……咳,不说这个了。反正我告诉你,现在我北镇抚司的库房里面,两百万银子只多不少!若是你实在无处筹得银两,我们倒是可以将这些银子付于你。”

    “付于我?”柳眉一谈到生意,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也瞬间变得精明无比,问道:“这是什么说法,不是借么?”

    “当然不是!”

    苏景笑了笑,答道:“就当是我们锦衣卫投资,本来按照约定,将来港口以及商业区都建起来之后,一切盈利我们锦衣卫都要抽三成,这其中两成用来打点朝中和宫中的关系,而现在我们若是再出银子,那这个条款就要变一变了!”

    柳眉仔细算了算,然后便连忙摇头,对苏景说道:“不行,现在投入八百万两银子,若你们拿了两百万银子出来,岂不是还要多抽两成半的盈利?那我吴门商会,可就亏死了!”

    不愧是年纪轻轻,就能掌握一家商会的女强人,居然反应这么快,一下就把苏景的如意算盘给看穿了。

    苏景想了想,说道:“我也不多要,就要五成,怎么样?”

    柳眉皱着眉头,不回答。

    “不是吧?”

    苏景急了,连忙说道:“五成你都不肯?”

    柳眉摇摇头,突然眼睛一亮,然后笑道:“商业区和港口,我吴门商会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三年中,再继续投入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加上第一期的五百万两……不对,是六百万两,因为明日还有一百万两,所以你这二百万两不能按第一期的投入算。这么说来,便是两千万……算了,大家都是熟人,那零头便不作数吧!”

    苏景闻言,两步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两下。

    柳眉继续笑吟吟地说道:“两千万,而你们锦衣卫只能出两百万,那便是十得其一,所以这两百万银子只能买到未来的一成盈利!苏大人,你说我算得对不对?”

    苏景差点晕了过去……

    靠,这丫头,该不是和我一样穿越过来的吧?还是她开挂了?

    怎么做起生意来,这么狠呀!

第422章 写奏折() 
柳眉很精明,甚至苏景都怀疑了,以为这妮子是和他一样,穿越回来的。

    要不然,她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怎么可能经商如此精明,算得这么精细呢?

    按照柳眉的算法,那苏景把锦衣卫这两百万银子投入进去,只能分到百分之八的盈利,连一成都抽不到。

    但是,柳眉还说了,因为她和苏景是‘熟人’,所以可以给苏景一成。

    听起来,这还是苏景占便宜了……

    苏景哭笑不得,本来和聪明的女人谈生意就让人头大,更何况这个女人,还是他的女人。

    怎么办?

    苏景想了想,加上之前的三成盈利,总共能够拿到四成,而且马上郑芝龙便要来南京,到时候秘密会面,这条海上的运输线就算是定下来了,所以柳眉这边必须得加快进度。

    郑芝龙去南洋购买粮食,预计三到五个月便可以返程回到厦门,再从厦门的港口装船走水路从海上直接进入长江,然后到达扬州。

    这是目前看来,最为省时省力的海上运输航线。

    所以,扬州这边的港口,就必须得在这三到五个月,扩建到一定的规模,最少可以同时容纳二十艘目前航海技术中,吨位最大的船只。

    但原先的扬州港口,规模远远不够。

    不过好在苏景第一次前往扬州的时候,就已经和知府刘铎打招呼了,所以扬州的港口已经开始扩建了一段时间,还有三到五个月,应该能够完成预期的目标。

    港口的问题,有刘铎在,还有吴门商会从中协助,但是苏景设定的商业区,就得完全靠柳眉和吴门商会的人了。

    这是经商,官府不能挂名,也不能涉足其中的,说出去的话好说不好听。

    市农工商,商为末等。

    而且大明开国太祖老朱同志,对商人非常厌恶,虽然经过了两百多年,老朱同志也已经成了一具枯骨,可是他留下的祖训,却还是有一定的威力。

    至少,就是在商业比较成熟繁华的江南重镇,也很少有士人或者官员,会打着招牌去经商,那样便会失了身份。

    明着不行,但暗地里却可以。

    比如苏景这种拿干股抽盈利分成的做法,便是暗中经商。

    当南洋诸国的粮食,陆续运回到扬州港口之后,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扬州港口,会有多少商人像嗷嗷待哺的幼鸟一样聚集于此,等待着购买这些粮食。

    甚至,还有许多海商,也会瞄准这里,想趁着扬州港口的繁华,来做几笔生意。

    大明闭关锁国,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便一直开始实行,关于海禁,规定的是:片木不许下海!

    一片木头都不许百姓放到海中去,就更别说船只了。

    也因为有这样的海禁,所以许多沿海地区靠海为生的人只能纷纷想尽办法,出海去捞金,有的甚至干脆化身海盗……就像郑芝龙这些人一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明朝海盗猖獗甚于边患的原因,其实和海禁有非常大的关系。

    许多汉人,特别是福建、浙江一带的渔民和海商,因此而化身海盗,经常劫掠……实际上明朝各个时期活跃的海盗,其中大多都是明人、汉人。

    关于海禁,苏景也清楚一些。

    所以苏景在和柳眉谈好之后,回到家中,见到两位娇妻同睡在一张床上,都已经入梦了,便笑着替她们盖好被子,然后来到书房,连夜赶着写了一道奏章出来。

    这道奏章的名字,就叫《上奏条陈靖海三疏》。

    什么意思呢?

    就是呈上三个可以肃清海盗的计策,或者说是建议。

    这三个建议之中,第一条便是主张废除海禁。

    但是这第一条,便是有违祖制的建议,若是在嘉靖或者万历年间,这样的建议是提都别想提,因为提了也肯定马上就被内阁给刷下来。

    可是现在不同,首先天启朝自魏忠贤得势之后,便成了魏忠贤的一言堂,因为魏忠贤这个人派出异己的手段狠毒,实在是太过厉害,而且天启皇帝也不喜欢管理朝政。

    再者,大明王朝在历史长河中行进到了现在,已经很明显的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边患、内乱这两个方面。

    内忧外患,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央集权困难,皇权虽然依旧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对于许多偏远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比如一贯实行的海禁,其实早已经在福建和广州等地,已经‘名存实亡’了!

    所以,这海禁废与不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顶多,就是让那些海上有一个脱去披在他们身上海盗的那层皮的机会罢了。

    苏景在奏折中便如此写道:海贼之中,汉人多如牛毛,何故?盖因朝廷严禁海事,使渔民难以维持生计,故铤而走险也!今若能废除海禁,则于无声无息之中,不废一兵一卒,便使许多渔民海商不事海贼,此诚乃百利而无一害之举!

    这是苏景认为朝廷要废除海禁的理由,这个理由也不是完全没有论证,光靠他一张嘴巴胡说的,因为苏景还列举了许多佐证,比如一些嘉靖年间的剿灭海贼战役记录,其中几个着名的海贼首领,便都是汉人。

    然后,苏景又列出郑芝龙依附的颜思齐、李旦等人,他们虽然落海为贼寇,不过却为开拓琉球造福百姓做了许多贡献,因此说明这些海贼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人,其实他们也希望能够依附朝廷。

    如果朝廷对待这些人都能像对待郑芝龙一样招安,并且让他们管理海事,那将来大明王朝,便不需要因为海贼猖獗而犯难。

    最后,苏景又提出一条建议,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明的水师,虽然能在澎湖打败荷兰舰队,可是却对于这些海贼无力清剿,而且朝廷每年花费在水师上面的银饷都非常巨大,若是能够废除海禁,采取‘招安巨盗以制倭寇’的策略,便可以让朝廷每年都省下大笔的银饷花销。

    这样一道奏章写完了,最后在署名的时候,苏景却犹豫了起来。

    他想了想,觉得还是先不要署名了,去找朱由检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423章 被针对了() 
其实说起海禁,和历史上后来清朝的闭关锁国,几乎是一样的性质。

    不同的是,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两者的严厉程度有些不同而已。

    闭关锁国,听起来就要比海禁要封闭得多。

    反过来,明朝的海禁其实并没有那么封闭,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到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又到永乐后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再到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这些时期,文武百官确实是牢记祖训,严厉禁止海事。

    可是隆庆朝,大明却废除了海禁,使得大明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有了这样的过程,在万历之后,多灾多难的大明,中央集权越来越乏力,这个时候再遵守祖训也没有必要了。

    主要是就算遵守祖训,可海禁也已经是名存实亡,因为就算海禁的制度还在,但实际上已经松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上明朝又需要对外购买粮食应付天灾,所以苏景相信他的奏章一呈上去,这无关紧要的海禁该废的,还是会废掉。

    只不过,苏景这里留了个心眼。

    他没有署自己的名字,就是不想在朝中太引人注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