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笑傲北宋 >

第43节

笑傲北宋-第43节

小说: 笑傲北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到第二天,喝了药的人并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反应,蔡义这时才完全放下心来。不知道是不是那药起了效果,灾民中没有一个生病的,这让蔡义松了一口气。看着这些灾民暂时安定了下来,蔡义交代了几句之后便回到城里去了。

    夜幕时分,唐宗仁和唐恪风尘仆仆的踏进了醉仙楼,随后便上了四楼。看到二人上得楼来,蔡义、李忠和唐书文纷纷起身跟二人打着招呼。

    唐恪也不做作,坐上了主位,这才道:“若不是我听说你将城外的灾民都安置好了,老夫是不会前来赴宴的。”

    蔡义帮唐恪和唐宗仁斟满了酒,这才笑道:“小子我这次能侥幸脱身,全凭大人帮忙。若是不请大人喝杯酒,岂是让人说小子无礼。来,大人,小子敬你一杯。”

    看到蔡义已经先干为敬了,唐恪也只好端起酒杯勉强抿了一口,叹了口气道:“蔡公子你太抬举老夫了,大理寺卿贾易可是老夫的同窗好友,他可在信中说明了一切,当日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俱是争相帮着蔡公子说情。所以蔡公子有罪无罪,和老夫实在没有半点关系。而且如今杭州水势告急,老夫作为父母官,实在没有心思跟蔡公子品酒论道,失礼之处,还望蔡公子莫要介意!”

    蔡义连忙道:“哪里哪里,大人心系百姓,实在是我等楷模,在下岂敢介怀。在下看到难民流离失所,亦是感到心痛万分。对江边水势也是关心不已,却不知现今治水可有成效?”

    唐恪烦闷的端起酒杯自顾自喝了一口,道:“唉!连日大雨,施工缓慢,堵的不如涨的快。幸好这两日雨势渐停,才得以保住堤口没被冲垮,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蔡义起身将唐恪酒杯斟满,坐下道:“大人,恕在下直言,这治水一道,堵不如疏。堵可以维持一时,疏却可以长存于世。”

    唐恪没有说话,唐宗仁适时的道:“义儿你有所不知,这堵不如疏的道理唐大人自是明白的,但其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那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近几年来,连年征战,朝廷不断征税,府库里实在没有太多的钱粮了。更何况也没有那么多劳力啊,官府劳役,花石纲苦役,保甲丁役,剩下的便是一些老弱病残了,没有人如何疏?”

    蔡义有些呆,怎么会这样?

    唐恪突然笑道:“听说蔡公子是蔡卞大人的孙子,你爷爷他可是王安石大人的佳婿,这些募役法,保甲法你不会没听过吧?”

    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按户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地主、僧道、女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

    募役法最初的初衷是让轮流充役的村民能够回家务农提高生产,让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地主官户交纳役钱,让官府增加一些收入。但结果导致的是,官府招募的劳役往往都是那些最底层的贫苦人民。这便损失了一部分劳动力。更是直接触犯了官僚资本家的切身利益。

    而保甲法,则是规定各地农村住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流查巡,维持治安。当然了,这一切都是义务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

    保甲法的初衷是稳定地方秩序,节省军费开支。但大部分保正、保长,借着官府的名义,拿着鸡毛当令箭,动不动就军训、教阅,不仅严重影响保丁家庭的农业生产。更是任意欺凌和勒索保丁,致使保丁或自毁肢体,或落草为寇。到后期,诸路盗贼蜂拥而起,竟皆为保丁所为。

    王安石变法,基本上结果和初衷都是背道而驰,真不知孰是孰非。

    唐恪这番话,自是带有嘲讽之意,但蔡义却是没有生气。这些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自己没必要去争辩。但蔡义绝不认为王安石有错,至少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官僚地主阶级发起挑战,就单凭这点,他就比那些什么都不做,就只知道在朝堂之上争权夺利、在皇帝面前溜须拍马的人强。

    第二日一早,蔡义便带着李忠骑着马来到钱塘江边。虽说这马在北宋是稀罕货,但只要有钱还是能买到的。为啥是稀罕货,北宋的版图基本上在南方,而西北、东北产马地都被西夏和大辽占了,其余地方虽然也能产马,但大部分都被征为战马了。普通老百姓也就骑骑毛驴坐坐牛车罢了。

    钱塘江潮不愧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惊涛拍岸,蔚为壮观。此刻江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巨石,那是由几千个劳役一点点的从山上挖掘,并一步步的抬到这里来的。他们将巨石敲成规则的形状,抬到江水漫过的岸边,用泥沙、黄土、石灰掺合之后添到石头缝隙处,用于固定石块。

    这种混泥土黏性虽然很好,但明显经不住水流的冲击,蔡义莫名的想到了一物:水泥。如果用水泥代替黄土,这样的混泥土不但黏度好,而且不怕水流的冲击。别说建个江堤,就是建大坝,建城墙都不成问题啊。

    水泥的成分蔡义是知道的,80%的石灰石、15%的粘土、2%铁矿粉,在熟料中加入3%的石膏。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入窑煅烧成熟料,再加入石膏磨细,便成了水泥,整个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磨一烧”。

    其中最主要的工序就是煅烧了,形成水泥的窑内温度一般需要1400度。不要觉得这个温度很吓人,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具备这项工艺技术了。别说烧水泥,就是百炼钢技术这时代也是可以实现的。

    唯一让蔡义担心的反而是这燃料,普通的柴火、木炭根本达不到这个温度,唯有用煤炭。虽说煤炭在宋朝不是一个稀罕物,但一般人家还是用不起的。

    不过为了消除水患,为了不让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也为了不让唐恪嘲讽,蔡义决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把这水泥做出来。大不了再让沈进制造一些其他东西,拿去卖钱便是。

第87章 水泥() 
说做就做,蔡义回到凤宁村便便叫来了沈进和村正,开始商量起相关事宜起来。令蔡义惊喜的是,那些灾民听到蔡义要烧水泥,纷纷主动提出帮忙,里面更是有一个会烧砖的老师傅。

    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却是另一回事。蔡义从最开始的斗志昂扬慢慢变得有些灰心丧气。一周过去了,水泥也烧出来了一些,但完全达不到后世水泥那种效果,掺了水和淤泥没什么差别。

    就在蔡义快要放弃的时候,沈进告诉蔡义有一块水泥模型已经定型了,其牢固性和蔡义说的差不多。这让蔡义又燃起了一丝希望,来到烧纸水泥的窑子外,一群人围着一块水泥墩子指指点点。

    蔡义远远的看到那水泥墩子,心中便已有了数,这次总算成了!

    找来一个大铁锤,让李忠抡圆了胳膊往上面一砸,若不是蔡义早有提醒,李忠手中的铁锤非震出去不可。只见那水泥墩子受了重击之后依然完好无损,只是在上面浅浅的留下些许锤印罢了。

    众人无不称奇,一些精壮汉子似乎不相信天下间竟有铁锤砸不开的东西,纷纷欲欲试试。无奈众人一顿猛砸之后,那些汉子纷纷咂舌不已,这东西果然比石头还硬。

    虽然花费了不少精力,但看到水泥终于烧出来了,蔡义还是挺高兴的。所幸让那些灾民继续烧,并承诺给他们每人每月二两银子。而蔡义让人带着两筐水泥,便和李忠又一次来到了江边。

    经过连日来的堵截和疏通,又加上天气晴朗,水势基本已经被控制住了。这让唐恪和唐宗仁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突然看到蔡义消失了一周又突然出现在这里,唐恪和唐宗仁有些奇怪。唐宗仁道:“义儿,你到这里做什么?”

    蔡义神秘一笑道:“来给两位大人看一件好东西。”

    唐恪看着筐里灰不溜秋的像是草木灰一样的东西,皱眉道:“这是何物?”

    蔡义道:“此物叫作水泥,只要和沙子,石块经水掺合在一起。把它糊于岸边,过上一天时间,便会坚固无比,不怕日晒,不怕雨淋。”

    唐恪自是不相信蔡义所说,唐恪想来,灰和沙子、石块经水掺合在一起,无非是像淤泥一样的东西罢了。当年西湖决堤,苏轼便是用了湖底淤泥加上草木、石头,筑成了一条长长的苏堤,但那淤泥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被雨水冲走了大半。何来坚固无比之说。

    唐恪不相信蔡义,但唐宗仁知道蔡义一向聪明。别人不知道但他可是知道肥皂和香皂便是蔡义发明制作的。当下便对唐恪道:“大人,先不管他说的是否真假,我们不妨一试便知。若是真如他所说,那这钱塘江便永世无患矣!”

    唐恪一听唐宗仁的话,也觉有理。便按照蔡义所说,叫来几个劳役,将石头敲碎成小块,弄来沙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后,便把它置于岸边的一段地方,用木板涂抹、敲打工整之后便用木板固定住。弄完这一切便等待第二天效果如何了。

    第三天,蔡义和李忠早早来到岸边,揭开那木板之后,那混泥土已经定型,和岸边已经连城了一体。当唐恪和唐宗仁到来的时候,这周围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人,他们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从未见到过如此神奇的泥土。

    唐恪和唐宗仁见到之后由最开始的好奇,慢慢的变得有些激动。若是以后的江堤都

    由这水泥来建,何愁江水不治。如果按照蔡义所说,那这将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是一件造福千秋的好事,更是一件非凡卓越的功绩啊。做官不就为了功绩吗?

    醉仙楼的四楼,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酒桌。只不过这次蔡义却被唐恪请到主位之上,酒过三巡之后,唐恪便进入了正题。唐恪道:“蔡大人,老夫有话就直说了。今日请蔡大人来此,是想与蔡大人商量一下这水泥之事。近日来,天气晴朗,正是修建江堤的大好时机。蔡大人的水泥,精妙绝伦,若是用于修建江堤不但省时省力,更能一劳永逸。老夫和唐知府便欲求购蔡大人的水泥,却不知道蔡大人这水泥是如何卖的?”

    唐恪话刚停,便又连忙接着道:“蔡大人,你也知道府库空虚,还望蔡大人体谅一下老夫和唐知府的难处,更是要可怜一下那些被水灾弄得家破人亡的百姓啊。”

    蔡义制作水泥虽然不是为了财,但也不能白送。毕竟凤宁村和清水帮这么多人可得都要吃饭的。当下想了想道:“唐大人,按理说,在下身负官职,二位大人又是在下长辈。这造福一方、为民谋利的事情,在下定当义不容辞。但在下直说吧,这水泥虽为巨石所得,但用的燃料石炭却不是便宜之物。而且,修建江堤绝非一筐两筐水泥的事,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两位长辈可想而知。”古代可没有煤炭这一词,大多叫石炭。

    唐恪听到这便深深的皱起眉头,他可是知道的,这石炭埋在深地下,开采颇为麻烦,又为国家垄断之物,一般只用于朝廷冶铁所用。虽然民间也有售卖,但那价钱比起普通柴禾、木炭可贵多了,一车石炭可要十两银子呢。

    唐宗仁看到唐恪脸色有些不好,这才道:“好了,义儿,你就直接说你打算怎么卖便是。成与不成一会再议。”

    蔡义听到唐宗仁这么一说,便不打算再绕弯子了,道:“若是私人私用,我这水泥怕是少了十两一石是不会卖的。但既然是造福百姓的事,谈钱就未免有点俗气了,这水泥我可以分文不取送于二位大人,但在下也有个小小的要求。”

    唐恪听到居然有这种好事,不由道:“什么要求?”

    蔡义喝了一口茶,这才道:“想必二位大人也知道,这水泥工序极为复杂,所需场地、人力都是极大,而凤宁村原有的土地已经不够用了。在下想向二位大人申请一下,凤宁村方圆十里范围并进凤宁村地界。如果二位大人能够同意这个条件,在下必定说到做到,修建江堤的水泥分文不取。”

第88章 招人手() 
“这?”唐恪并不是觉得为难,而是有些奇怪。唐恪想来,这蔡义不要财那便是为了权,还以为他会向自己讨份官职,却没有想到是这样的一个条件。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不经皇帝赏赐是不能转卖兼并的。但随着国库、府库越来越空虚,这倒卖土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更何况蔡义所说,并非是要收购土地,最多只能算租用罢了。而凤宁村方圆十里,无村无寨,俱是荒山野岭,莫说是耕田,就是山地都鲜有得很。这样的地方不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