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浮生小记 >

第132节

浮生小记-第132节

小说: 浮生小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八娘带着儿子固守大营,组织生产,发展经济。

    夫妻二人分离两地,虽书信往来不绝,但亦不能解相思之苦。但眼下的情况,只有这样才是最合适的办法。

    这一天,宁姑姑笑着走了进来说:“安老神医来淮北了,在门外求见王妃。”

    卢八娘听了亦觉得惊喜万分,“快把旭儿和捷儿都带来迎接老先生。”然后带着孩子们进了会客厅。

    安老先生还是一样的白发白须,几年的时间他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卢八娘带着两个儿子向他跪了下来。

    安老先生吃了一惊,马上站起来避开,“不敢当王妃、世子和小郎君的大礼。”

    “老先生当得起我们的礼,”卢八娘是最讨厌下跪行礼的人,但现在她诚心诚意地行了礼,并让两个儿子随着她拜见,“原本我并不感谢你,但现在我是真心的。”

    已经成了两个儿子的母亲,卢八娘体会了孩子带给她的无限幸福。并不是说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欢乐,怀孕时的不便,生育时的痛苦,孩子生病时的难过,儿子不懂事时哭闹调皮带来的烦心……但归结到一起,卢八娘还是觉得幸福,每当抱住儿子时的那种欣欣然的快乐,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出来!

    她曾经自以为是地拒绝了这一切,而且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如果没有安老先生,她永远也不会体会道这种上天赐与母亲的最高回报。

    安老先生感觉出王妃的心意,他很平静地点头接受了,“繁衍生息,人伦之大道,也是天地间永恒不变之公理。”说着招手让旭儿和捷儿到他身边,捏起他们的手腕,搭在脉上,凝神闭目过了几息,欣然地笑道:“世子和小郎君的身子都是极好的。”

    “只是调皮得很。”卢八娘很自然地说了,一如所有的母亲,从心里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但在表面上还要谦虚地说些客气话。

    旭儿和捷儿好奇地打量着安老先生,旭儿率先伸出小手摸了摸安老先生的胡子,惊奇地说:“老爷爷,你的胡子可真长,又这么白。”

    捷儿胆子要小一些,但有哥哥做榜样,也赶紧上前去摸安老先生的胡子,“真长,真白!”憨态可掬。

    安老先生哈哈笑了起来,“淮北王有如此二子,可以无忧了。”

    卢八娘亦笑,“老大已经进书房了,每日听先生讲半个时辰的书,再跟武学师傅练一会功夫。武学师傅也是老先生认识的,就是王爷的武学师傅池师傅。”

    “噢,池师傅,我记得他,是个好人。”

    “是啊,虽然淮北不乏名将,但王爷和我都想请池师傅教世子武学,也是跟着池师傅学为人做事。”

    安老先生微笑打量着眼前的卢八娘,当年那个冷傲乖僻的少女变了,虽然她身上还带着与生俱来的高贵,但整个人已经由一块寒冰变成了华彩内蕴的玉石,温柔滋润而有恩德,坚固致密而有威严,正是万民敬仰的王妃应有的品质。

    卢八娘在安老先生鼓励的目光下继续说着,她觉得自己应该把儿子情况都向老先生汇报,“小的还每天跟在我身边,可是他也特别粘他的哥哥,总吵着要进书房,有时池师傅带着世子练武,他便过去跟在后面有样学样。”

    “小儿天性就是如此,”安老先生笑道:“教养子女,贵在宽严得宜,王妃向有大才,世子虽然年纪不大,但隐隐有不凡之象,三岁看老,将来定能如他的父王一般成就一番大业。小郎君心地单纯,亦能有所成就。”

    虽然卢八娘总是想理智地看待孩子们的未来,但是听到安老先生的评价还是非常开心,哪个母亲不希望孩子有出息呢?

    说了一会儿孩子,卢八娘关切地问起老先生的近况,“自分别后老先生身子可好?饮食睡眠还好?医书是不是写完了?”

    “我年纪虽然大了,但注重日常保养,身子还算硬朗,”安老先生抚着胡子道:“那本医书,当年在英郡王府上就已经成稿,回乡后又用了些时间修订了一回。去年采用孟右军府上传出的方法刻了几百本,也许能让天下的医者从中得到些借鉴。噢,这次我还为王妃带来一本,上面有我的一些批注。”

    “这真是功德无量的事,老先生从此可以流名百世了。”安老先生的书卢八娘曾读过,记了上千种药材,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品种,确实是了不起的巨著。不过她愈发地奇怪,便笑问:“不知老先生为何到淮北来?”

    安老先生道:“我一生的大事已经做完了,趁我还能动,就带着族里的人准备重返故乡。”

    “回故乡?”卢八娘明白中国人一贯有的叶落归根思想,“但是,老先生的故乡是在黄河以北吧。”

    眼下黄河以南尚未能完全收复,黄河以北还没有进入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的计划,淮北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强,打仗也不是容易的事。

    “不急,我们可以等,”安老先生平静地说,“现在先到了淮北,离故乡就进了一步,我们打算先在徐州落户。”

    “徐州那边不如这里条件好,老先生可以先留在淮北大营,等一两年那边新王府建好再过去。”

    安老先生已经年近八十岁了,他更需要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他却摇头道:“这两年我们知道北上的消息后,就开始做迁居的准备,还变卖家产采购了一些药材,制作了不少的疗伤药,准备献给淮北王。再者,我们族里懂得医术的人颇多,到徐州也能为淮北王尽微薄之力。”

    看来安老先生已经想好了一切,卢八娘是不会阻止一个人实现他的梦想,于是便说:“现在王爷在徐州并没有战事,老先生可以先在大营内休整一段时间,然后与为淮北运送粮草的车队一同出发,路上有人照应会轻松一些。”

    这时候长途跋涉可不是轻松的事,安老先生接受了卢八娘的提仪,先留在淮北大营休整,顺便见见当年的老朋友。

    到了送别安老先生的时候,卢八娘亲自带着旭儿和捷儿前去送行,“准备了些吃食用品,已经让人送到车子上了,老先生一路保重。”

    安老先生看看周围并无外人,向卢八娘道:“你一直很奇怪你怎么会怀孕吧,原来我想把秘密带到棺材里去,但现在我还是告诉你吧。”

    “当初你让我做药的时候,我共做了三批,每一批放了足够量的药材,吃一颗恐怕就终身也不会生育了,药成后我一夜没睡,第二天全部毁掉重做,只放了一半的药材,然后又毁掉了,再减少一半做成第三批给了你。这些药的药量不够,就是都吃了也不会终生不孕的。”

    “知道你服了药之后,我只是让淮北王时常送些有利排毒的食物进厨房,帮助你早日排出体内的毒素,别的什么也没做,静等着你怀孕。”

    “果然,你的身体如期恢复了,有了身孕,我也算偿清了自己的孽债,一身轻松地回家了。”

    “现在我心中一片空明,就是等不到淮北王收复河北也没有什么遗憾,我相信一定会有这么一天的,”安老先生慈爱地在旭儿头上摸了摸说:“也许,将河北收回的重任还要落在世子肩上,那都不要紧,我的子孙会将我的骨植运送回去。”

第八十七章 利之所趋几处熙攘情之所起一往而深(一)() 
司马十郎在京城过了三个月就返回来了,出利意料的是,随着他来的淮北的人并不多,只有身在淮北的司马氏兄弟们的生母和弟弟妹妹们。

    听说司马十郎转述了淮北王的意思,可以接齐王府的人到淮北奉养,齐王妃马上拒绝了,她絮絮地说了半天,主要的意思也很明显,齐王府生计艰难,希望司马十七郎能多送些钱物回来,但人就不再送来了。

    司马十郎在说这些话时脸不由得红了,王妃第年送到齐王府的财物实在不少了,还从没听说过哪一家分府过的儿子要送给父母这么多财物的呢,但是齐王妃就是这样说了,她毕竟是自己的嫡母,自己也觉得蒙羞。

    其实司马十郎本不想将这些事情说出来,他原本只打算将父王的葬礼情况大致说一说,但是淮北王妃却让他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件事都详细地描述出来,司马十郎想可以女人都这样喜欢八卦吧,但却认真地讲了起来。

    卢八娘哪里是八卦的人呢?她和司马十七郎离开京城,自然不可能不在京城里留下一些人,但是当时他们的重点毕竟转到了淮北,对京城情况的掌握就差得多了,司马十郎是宗室子弟,他在京城总能接触到一些上层人士,听到见到的事情细细梳理起来,可能会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齐王妃不肯让她的庶子庶女们来淮北,细想一下就不难明白。齐王死了,齐王世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齐王府,成了齐王府的新主人。若是还像以前一样将弟弟们放任自流,实在是有损名声。要知道齐王世子上了折子请封,皇上只肯降爵封了郡王。

    齐郡王如果再做出些让人诟病的事,郡王也未必保得住。他虽然是淮北王的长兄,但对早已经分府出去的弟弟却没有多少影响力,皇上也不可能用他来威胁司马十七郎。

    更何况湖阳郡主也回了京城,她一定在其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果然司马十郎又继续说了,齐王过世后,齐王府重新大力整顿了,齐王没有生育过的姬妾都送入了道观,留在府里的女人也都按位份重新安排了住所,齐王的子女也都进了家学,府里门禁森严,所用物品,所着衣物完全都要按照规制,不得逾越。

    齐王妃和齐郡王此举还是颇受卢八娘赞赏的,没有能力的人,老老实实地听话不失为最好的办法。司马十七郎毕竟是齐王和齐王妃的儿子,现在齐郡王的弟弟,从淮北的角度也不希望齐王府再出什么让人诟病的事。

    在齐王的丧事上,司马十郎当然也见了很多宗室。因为与皇帝亲近的程度不同,宗室的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皇上已经立了皇后所出的嫡子为太子,最尊贵的亲王是皇帝的次子楚王,其次是没有参与皇权争夺的先皇二子和四子,齐王没了,鲁王得了病闭门休养,几个老辈有影响力的差不多各有理由不在朝堂中露面了,新任的宗正唯皇上的马首是瞻。

    由此可见皇上的地位已经稳固了。

    司马十郎见王妃颌首示意他继续讲下去,便想起了京城最火爆的事情,也许王妃会爱听,“今年过了正旦,有几位大臣上折子,谏言皇上子嗣不丰,请皇上于朝野间选美充盈后宫,皇上准了,现在京城里上上下下都关注于此,很多世家的女儿不必通过选美就可以直接入宫,又有外面的州郡选良家女进京,很是热闹。”

    卢八娘果然追问:“上折子的大臣是哪几个?”

    司马十郎在京时没有多注意,他努力回忆着,“好象是以崔家为首的,还有卢家,都是出身大世家的官员。当然陆家没有参加,但也没有反对。”然后他又分析道“几个大世家都想在皇宫中增加自己的力量,皇后出于陆家,陆家当然不会赞成,但打着皇嗣的旗号他们又不便反对。”

    “皇上这次选美的范围是不是包括庶族在内?”

    “噢,是。”司马十郎想了想说:“好象尹家、齐家几个庶族也热衷于此。”

    卢八娘了然地点头,表面上只是一次选美,其实是各方势力的竞争。又问:“如今庶族的官员又开始起用了?”

    “是吧,是,我想起来了,有很多庶族的官员起复了,父王的葬礼上见过。不过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官。朝廷中的高位依旧由士族牢牢占据。”司马十郎答道,“眼下最显赫的还是陆氏,占据了半个朝堂,显赫异常,毕竟太后与皇后同出于陆氏啊,已经压住了原来的崔家和卢家,而孟家又一直没有实际的官职,所以很多人主张要重修士族谱。”

    想到卢家现在在朝堂上的势力凋零得不成样子,再修士族谱时恐怕排不到最顶层了,而孟氏的情况更糟,司马十郎担心他的话引起王妃的不快,便赶紧抬头看了看,只见卢八娘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接着问:“崔尚书送哪个女儿入宫,你知道吗?”

    “这倒是听说了,是他的嫡出女儿。”

    崔尚书是崔相的嫡长子,他的嫡出女儿也是正是卢七娘的小姑子,卢七娘儿子——也就是崔家未来家主的亲姑姑。崔家真是舍得下本钱,但也从侧面说明士族慢慢在堕落,竟然把嫡女送进皇宫当妾,在士族势力超级强大的本朝确实很少见。

    “卢家呢?”

    “听说卢家三房要送一个庶女。”司马十郎无法理解卢八娘对于出身并不真正在意,也不能理解她对卢家也没有多少感情,便小心翼翼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