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浮生小记 >

第120节

浮生小记-第120节

小说: 浮生小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妻又是万人瞩目的中心。

    于是她只得斜睨了司马十七郎一眼,恨恨地松开手走了出去,笑着与走进门的司马十郎夫妻说:“王爷回来了,正要请大家来坐坐呢。”

    正说着话,司马二十四郎和薛九娘也到了,然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些人,很快王府里就坐满了,卢八娘带着几个女眷坐在里间听外面的人说起这半年的事,慢慢有人激动起来,控制不住对朝廷不满,“都说皇上圣明,哪里圣明!若是真圣明,我们淮北军打得多艰难,死了多少人他怎么能不知道!”

    司马十七郎抬了抬手,说话的人赶紧闭了嘴,只是还不甘心,脸憋得通红,只拿眼睛看着他,然后一双双眼睛看了过来,司马十七郎缓缓地开了口,“大家心里都有一股火,我自然也明白。不过我想先问一问:我们淮北军为什么要北上?为什么要与羯人拼杀?”

    “要知道我们不同于先前北伐的每一只军队,不只受皇上的指令,士民的拥戴,我们是受了先皇遗诏的!”

    “先皇在位几十年,夙夜忧叹,终日挂念故国家园、祖先寝陵。就是临终时也念念不忘,于是留下遗诏给本王,本王接诏后,更是立下誓言,不复河北之地,绝不返京!”

    “眼下朝中有奸佞小人,蒙蔽圣听,使得淮北军受了不白之冤,但大家不要忘记先皇的遗愿,唯一心进取,让九州同归华夏,将那些披发左衽之人驱逐回他们的蛮荒之地!完成先皇遗志!”

    “先前我心中亦有不平,不过今天回来后先去大营中给皇祖父的遗诏上了香,心中突然一片清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举头三尺有神明,很多事情都无需辩驳,只要我们心中以先皇遗诏为信念,自不在乎世人评说!”

    司马十七郎这一番话说得大家都心服口服,皇上是天,可是先皇自然是天外之天,就是皇上也不可能不奉先皇遗诏,而淮北王这番话,越细细品味越觉得其间自有无穷的深意。

    来迎接司马十七郎的,都是留在后方没有参加战斗的人,这些人大都是学者,文化程度总体还是很高的,所以他们在飞快地听懂后,立刻又认识到这种思路的妙用。

    特别是一位名为邸荣的名士,他投奔淮北王已经快一年了,在这里虽然过着倍受尊敬的生活,拿着不薄的俸禄,但却一直没有实现他兼济天下的志向。淮北目前的形势使淮北王把心思差不多完全放在了军事上,对于文治就放松多了。

    现在他从淮北王并没有完全成系统的论述中抓到了其间的精髓,如何帮助淮北王摆脱皇上插手淮北事务应该是迫在眉睫了了吧,这正是自己的机会呀!邸荣心中盘算着回去后好好写出一个计划来。

    就是卢八娘听到淮北王说了这样的话后也不仅沉思起来,看来这一次皇上的举措彻底将司马十七郎弄得与他离心了。这样也好,司马十七郎不走出这一步,是永远也不会有成就的,卢八娘极乐见其成。

    卢八娘清楚地看到,司马十七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而这些理论在将来帮助他扫清前进的道路时是非常重要的。做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如果没有自己的信念,那么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司马十七郎在成功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虽然淮北王远征回来,可大家却都兴奋不已,一直到了夜深才散去,女眷们早就离开了,旭儿和捷儿也早睡了。

    卢八娘走进浴间,向坐在浴桶里的司马十七郎说:“听说你受过伤,让我看看怎么样了。”

    在攻打同城时,司马十七郎左肩中了一箭,他一直没有告诉卢八娘,可卢八娘还是早就知道了。当时前线和大营相隔那么远,想做什么都不可能,而且一军统帅的伤情要算得军事机密,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说出去,幸好听说伤并不重,后来又顺利地痊愈。

    “谁多嘴告诉你的?”司马十七郎笑着说:“箭入肉并不深,也没有伤到骨头,早就没事了。”

    卢八娘早已经看到了他左肩上一块深色的疤痕,那里的皮肤扭成了类似漩涡一般的样子,触目惊心。她的手随后轻轻地放在那上面,“还疼吗?”

    “早就不疼了。”司马十七郎赶紧说:“其实中箭时也不太疼,就是把箭拨出来时有点疼。那时大家都吓坏了,我就宽慰他们说,我小时候经常挨板子,受伤习惯了,所以我身上的伤好得都特别快,果然伤很快就好了。”

    “自从你成了郡王,我还以为你不会再受伤了呢。”卢八娘话语中带着伤感。

    “我是主帅,哪里有那么容易受伤!”司马十七郎已经握住了卢八娘的手,“这一次不过是碰巧罢了,别担心。”

    司马十七郎经历过几次战争,以前都很安全。但这一次出事并不能算是偶然,卢八娘轻声说:“胡人的武力确实强悍。”

    原来王妃心里全都明白,司马十七郎就势环住她的腰,把头靠了上去,“别担心,也别怕,有我呢。”

    在司马十七郎出征期间,卢八娘确实担心,也非常害怕,只是她一直不肯表现出来,现在她终于承认了,“总算你得胜回来了。”

    “真对不住你,生捷儿时都没能回来。”

    “你回来又有什么用,难道捷儿就不用我自己生了吗?”

    “虽然不能帮你生孩子,可是总能亲手给你喂一碗鸡汤吧,”司马十七郎胡乱在身上擦了擦,披上一件外袍抱着卢八娘回卧室,在她的耳边问:“那时你一定非常想我,是不是?不许否认!”

    “是想了,而且还很想。”卢八娘喃喃地回答:“淮北形势越来越好,你的属地也越来越多,你也逐渐属于更多的人,能分给我和孩子的时间更少了。”

    在这种时候,司马十七郎不再是书信中那个正人君子的样子了,书信有可能被别人看到,但闺中的密语却不可能传出去,于是他甜言蜜语地哄着卢八娘,“我心里最重要的就是你和两个儿子,每天睡前我都在想你们在做什么呢?睡没睡?儿子闹了你没有?睡不着的时候就想,要是能抱着你该有多好!”

    卢八娘知道这话肯定有水分,司马十七郎在军中忙起来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能天天想着自己和儿子呢,但她还是愿意听,而且相信司马十七郎若是有时间有精力时也真会想到自己和儿子的,这已经很难得了。

第七十九章 完善政权任能酬功得青州欢天喜地〔一〕() 
淮北王回到大营,要做的事情多得不能再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论功行赏,用道德理论统一淮北军的思想是必须的,可是物资上的奖励也同样不能少,尤其对军功卓著的淮北军将士们,皇上已经寒了一次他们的心,淮北王绝不会再如此了。

    司马十七郎顾不上休息就在第二天与卢八娘商谈这一问题。淮北王的相国名义上是朱相国,但其实就是淮北王妃,而且现在这个名义上的相国还在京城里到处参加宴饮,为淮北王做宣传工作呢。

    对于淮北军第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都极为重视,也极为谨慎。

    “平生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古人为西汉飞将军李广鸣不平的诗句,反映的是这时一种社会普遍心理,即认为有功便应加官晋爵。但是每逢兵凶战乱时期,如果滥加升委,最终导致军功奖励贬值、官职不够或高官权重威胁中央等各种不利情况。

    其实如何奖励军功,中国历史上就有着非常成功的范本,先秦时就曾官爵并立,爵位体现地位级别、食禄等待遇,官位则可理政统军,而唐时熟读史书并深知时政的李泌更是明确提出,“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当卢八娘轻轻说出这八个字时,司马十七郎的眼光骤然停住了,盯她的脸上,“王妃,你用了多少心思才替我想到这样的方法!”

    卢八娘确实想过,但却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她的经验要比司马十七郎丰富得多,上千年的历史积累都是财富啊。但是她却笑着说:“王爷在前方打仗,朝中又如此不堪,我自然要为王爷分忧啊!”

    司马十七郎在卢八娘的脸上轻轻地吻着,心情也如他的吻一般变得又温和又愉悦。攻城掠地有多劳心劳力自不必说,安抚手下,结交友军也不轻松,至于对付朝廷,承担齐王府的责任,每一样都似一座座大山压在他身上,把他压得都快喘不上气来。

    可他有王妃呢,王妃帮他一起扛起一件件烦难事,他在前方打仗,王妃在后方守营,她还想到把朱御史送到京中,让京中的士民百姓都知道淮北的胜利,现在她又默默地帮自己理清了应该如何封赏。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有了框架结构,卢八娘拿她准备好的细则做了一个示范。以最普通的士兵论,斩首十级便是第一层军功,便在正常的军饷外享受淮北王每年十石粮食的津贴,直至身故,而且如果本人身故后遗有父母妻子,及不满十六岁的子女,此津贴一直发到父母妻子故去或子女成人。

    之所以用粮食做津贴,却是为了保护军士们,在这里粮食才是硬通货,远比钱币的可靠性强,其实朝廷也是用粮食当成俸禄的,甚至俸禄粮食的数量还成为官职的代名词了,比如司马家的先祖在汉末时就是两千石的高官。

    至于成立有信用的金融体系,那还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呢。

    按卢八娘的设定,斩首二十级则为第二层军功,津贴提到每年二十石粮食,一直至斩首百级,就是百石。过了百级后,就可以赐爵,从最低的三等子爵起,一直到最高的一等公,共十二级,每级都有不同的俸禄,特别高的功劳还可以荫封,但荫封所得的爵位是要逐渐降级的,除非子孙再有新的功劳。

    军官在以军功升官的同时,也享受各层军功和封爵的津贴,当然他们的军功计算方法要更复杂一些,最后就是文官的,也要有相应的体系。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也要尽量想得全面些,卢八娘不想占用太多的时间,提出最基础的规划后就建议司马十七郎交给大家共同讨论。

    除了封爵,还有抚恤。此番淮北军万人出征,死亡上千人,伤二千余人,留有残疾者近千,另外军中杂役亦有伤亡。这些也都交由文武官员们商讨,按等级比照军功给予津贴。

    司马十七郎吩咐了人主持讨论,自己却在王府内与王妃商量,“仅死亡抚恤就要拿出上万石粮食,再有每月的各种津贴,你又让我免了新占区今年的赋税,能支持下来吗?”

    卢八娘早就成竹在胸,“这些我自然早有准备。”确定基本框架的同时也就是确定总支出数额,这些岂能没有预算?

    司马十七郎看她淡淡地笑着,端庄睿智,不由得说:“真想一直让你帮我打理后营的事务,要么我们还是先不设王庭,以原来淮北军的模式继续几年?”

    淮北王现在有了一州半的土地,民众数十万,自然应该早设王庭,建立正规的文武班子,这也是与奖赏军功同等重要的大事,也是淮北军中很多人都翘首盼望的机会,卢八娘自然不会阻挡!

    男权社会就是如此,卢八娘早有深刻的认识,历朝历代建国之初差不多都有能力出众的女人走到前台,因为这时候需要她们的才智,但功成名就后,女人们便慢慢消沉下去了,几代之后就完全成了后宫中的装饰,直到下一个机会到来。

    时代的思想习俗决定了,不管是哪一下出来反对,都会死得很惨,卢八娘是个理智的人,她不会与潮流为敌,这也是她从没有自己独立争得权利的原因,那样实在太难,成功的可能性又太小。

    当然她也有自己的想法,“王爷,你看我原来要了盐城做汤沐邑,冬小麦一收下来,比那两个县产量都高很多,大家见了成效,现在无论播种还是秋收,另外两县全都比着盐城做的,又一样学着整修河渠,开设工厂、农场和牧场,所以这次北征才能拿出这么多钱粮。不如……”

    “你说得对,”司马十七郎立刻下了决心,“我将青州都交给你,这样便没有后顾之忧了。至于将来徐州、雍州之地,自然也会向青州学习如何治理才能如此富裕。只是王妃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卢八娘从不怕辛苦,只怕没有收获。现在的她完被喜悦淹没了,原本说好一个郡,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州,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很富庶的青州!就完全归她所有了!

    但略冷静一下,卢八娘还是回归了理智,“王爷,这样能行吗?他们能同意吗?”司马十七郎就快有了文武大臣了,他们就是指这些大臣,将淮北王手过半的土地划给王妃做汤沐邑,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