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浮生小记 >

第114节

浮生小记-第114节

小说: 浮生小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在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离开京城后,那里继续发生着各式各样的事件,现在这对夫妻听起来都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他们慢慢地已经与京城脱节了。

    皇上的旨意虽然能够到达淮北,大家表面也一样恭敬,但其实心里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圣旨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即不能拿来换成吃穿用品,也不能用来抵抗胡人,甚至尊崇正统的汉人也不会因为一道写在黄缎子上的旨意而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想在淮北生存,要靠自己的实力。

    孟白的到来除了给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带来了不少的消息,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他们在淮北的生活一直太单调太紧张了,他就像调味剂一样改变了生活的味道。这时节,也正是农闲的时候,所以整个淮北军大营的气氛都欢乐起来。

    名满天下的大才子,高贵的孟氏传人,京城各种时尚的先锋,孟白正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司马十七郎帐下的几位世家子弟和名士对他也非常仰慕,他们在一起写诗作赋,引得淮南淮北的风流人物也纷纷来访。

    如今的司马十七郎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对于在淮北军大营里突然出现的这场文坛小盛会还是持非常支持的态度,他特别在一处风景优美的河湾处为他们临时围起了一个小小的游园,那里面有各种精美的馔食、香醇的美酒,华贵的器物,并把皇上赏下的女乐都送了进去,方便激发他们的雅兴。

    别看司马十七郎对于世家子弟和饱学之士特别尊重,又给予极优厚的条件,他们的日常供给甚至超过他自己,但是,卢八娘还是清楚他并不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比如后勤供应,比如属地的治理,比如练兵作战……

    想来他在思慕士族的荣光、放诞疏狂的洒脱、耀目的文采这些本时代最为璀璨的光芒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些人只能做为精致的装饰,增加他的声望和名气,却不能给他带来实际的用处。

    这正与卢八娘的想法一致,她将孟白找来拜托他一件事,“你既然不急着回京城,就帮我写几个剧本,再排演出来。”

    “什么时候起你有了这样的雅兴?”

    卢八娘一笑,“我可不要什么才子佳人的故事,你帮我写淮北王接到先皇遗诏,变卖家产,招募兵马,北渡淮河,励精图治的一出戏;另一本写淮北王妃不惧艰难,带着幼小的世子陪同淮北王北上,在淮北军无粮的时候,毅然去楚州将首饰换了军粮。在回程中梦到先朝大长公主,指点她治理淮北之策,扶佐淮北王。”

    “噗!”孟白将口中的茶一下子喷了出来,咳嗽了几声才又说:“卢八娘,我真服了你!”

    “那好,就按我的剧情写吧,以后有时间的话再替我写一些类似的宣传剧,剧情我会告诉你。至于稿酬,决不会亏待你的。”

    “算了,你们现在穷成了这样,我就不要稿酬了。”

    “那你就先写吧,越快越好。”于是卢八娘更热情地支持着士人们的活动,看着她预定的戏剧写成并开始了彩排公演。待完全成功后,她会支持戏剧团到处巡演,做为她统一淮北意识形态的重大举措。

    淮北文化界的这些活动,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尚喆就是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位。据说他听到孟右军在淮北军的消息后特别前来相见,顺便拜见淮北王。

    与想像中的铁血军人不同,尚喆是一位个子不高,白白胖胖非常和气的中年人,他礼貌周到地送了拜帖给内院淮北王妃行礼请安,还专门献给淮北王妃和世子各一份丰厚的礼品,珠宝锦缎、毛皮药材,其中一套用宝石做眼睛的黄金十二生肖尤其漂亮,旭儿见了就爱不释手,可见来之前是做了功课的。

    晚上卢八娘把礼单给司马十七郎看时笑着说:“难道尚喆以为我是冒顿单于的阏氏?”

    汉初时汉高祖被困在白登山,陈平派人给阏氏送了礼品请她说情,并告诉阏氏如果汉高祖败了,就会送美女给单于,那么阏氏就会被冷落,于是阏氏怕汉家送来美女便收下礼品力劝单于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

    “你正好做一次阏氏,收了礼告诉尚喆,他的异母妹我不要了。”司马十七郎笑着哄王妃,自从自己说近几年不会再纳侧妃了,她睡觉都安稳了不少。听孟白说过女人怀着孩子时心情好,肚子里的孩子才能长得好,就像旭儿一样,比别的孩子都要聪颖活泼。

    卢八娘果然被逗得笑了起来,“那么这些礼还是少了些,我怎么能将淮北王侧妃之位贱卖呢?”感觉到司马十七郎醒悟后对自己的好,卢八娘坦然享受,自己确实值得。

    玩笑归玩笑,卢八娘也是读过史书的,冒顿单于退兵哪里只是因为阏氏的劝说?当时刘邦手下有着几万精兵,樊哙带着几十万的大军正赶来支援,冒顿有所顾忌,更主要的是,即使冒顿打下了白登山,抓到了刘邦又有什么用呢?汉朝立刻就能新立一位皇帝,还不如双方和谈。

    最后的结果就是刘邦回了京城,将宗室女送给冒顿和亲。看到这里所有人都应该明白阏氏想达到的目标根本没有成功。所以卢八娘真正重视的一直是实力,归根结底,实力才是硬道理,一切弄巧在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就如尚喆,他的到来也是靠他自身实力的支持,尚家的嫡长子是软实力,手下有一定兵权是硬实力,所以淮北王夫妻二人虽然在背后说笑,但表面上却非常客气地招待他,但基于他是以与孟右军相会的原因来到淮北军大营,所以司马十七郎便也只与他谈些风花雪月的事。

    就尚喆的事情进一步分析下去,还是实力的问题。如果在司马十七郎刚刚渡过淮河到达淮北时,尚喆若是来见他,一定会得到司马十七郎更加的重视。但现在淮北王的实力已经大增了,反之尚喆的实力就不够看,于是司马十七郎稳坐微笑着等他的表演。

    卢八娘很欣赏司马十七郎的欲擒故纵,“你每天都只跟着孟表兄吟咏诗词,尚喆已经急了吧?”

    “他急他的,我又不急。”司马十七郎不以为然地说。

第七十五章 多方调兵北上抢粮三人联手南下开矿(一)() 
实力决定结果,尚喆熬了些日子后终于熬不下去了,腆着脸在比他小十多岁的司马十七郎面前哭了一场,“继母不慈,离间父子之情,喆在尚家已经无立锥之地了。”

    按司马十七郎的思想,尚喆是尚家的嫡长子,有功无过,尚爽焉能无故废立?若是过去,他一定会热情地帮尚喆想办法,如何能自保还要忠孝两全,可现在司马十七郎明知尚喆说的是实话,但是故意摇摇头表示不信,“尚将军当年曾与我一同平叛,英明睿智,岂能糊涂至此?”

    尚喆总不能说自己父亲的坏话,于是只好又大哭起来,“若王爷不顾,喆死无葬身之地矣!”

    人是不断成长的,一件件事情发生过,特别是薛家坞堡的事件后,司马十七郎原本极光明磊落的性格也渐渐变了不少,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了淮北军能够生存下去,他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计谋心术。因此摇摇头说:“此乃君之家事,尚大公子还是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及才对。”

    “尚家的事哪里只是家事?”尚喆抹了抹泪说:“淮北这边支持汉家衣冠的也不过数家而已,如果尚家先内斗一场,岂不是汉人痛而胡人快?那我宁愿从此在淮北王手中当一名马前卒,征战时死在胡人之手。”

    “当年诸葛丞相曾为境遇相同的刘琦公子出谋划策,让他带兵在外得以保全,尚大公子为何不师从呢?”司马十七郎轻松地拿了蜀汉时的典故来回答他。

    尚喆岂能不知刘琦故事?只是刘琦带兵在外也没得好结果,诺大的家业归了异母弟,不久便一病而死——而且谁知道他倒底是不是病死的呢?

    当然话不能这样说了,尚喆此番前来的目的是想谋得淮北王支持他,继承父亲的刺史之位,而淮北王表明根本没有支持自己的意思。尚喆苦笑了一下,他已经错过最佳的时机了,半年前淮北王刚刚渡河时,若是他能来结交,没准儿还能订下同盟,但现在淮北王明显不愿意帮忙。

    再想到继母谋划着将妹妹送进淮北王府,而淮北王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尚喆心中就更加七上八下,腿一软就跪了下来,“王爷,我好不容易借着来见孟右军的名义出来,求王爷救我!”

    尚家的事司马十七郎早打探清楚了:尚爽想废掉嫡长子确实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也并不是全无道理。尚喆的异母弟弟尚颉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却聪颖异常,生得虎背熊腰,武艺高超,又兼他的亲舅舅蒋歆一心扶持,如果再加上淮北军的支持,尚喆确实前途不妙。

    况且尚颉年幼,尚喆年长,此消彼长,尚喆就快到走投无路的境地,只能求助于淮北王了。司马十七郎任由尚喆恳求了几回,觉得到了合适的时机,便让人拉起了他说:“你虽是尚家的嫡长子,你父亲哪里会不重视你?只是你一直没有承担起嫡长子应该负担的责任。”

    尚喆心里并不服气,他从小跟着父亲鞍前马后也立下不少的战功,又一直帮着父亲处理尚家事务,从未行差踏错,如何不应该接任尚家的家主呢?但他不敢直接反驳,便问:“请淮北王指教,我应该如何才能算是担起嫡长子之位的责任呢?”

    “尚家处于淮北战乱之地,并不同于普通世家,如果尚大公子以为自己做了普通嫡长子应该做的,就能得到嫡长子所能得的,那就是大错特错。”尚爽能在淮北这样的地方保住一方土地,怎么也算得上一代英豪,纵使年老糊涂,也不至于到了不分长幼秩序的地步。

    要知道随便废长立幼,乱了纲常,那可是乱家之祸啊!大约尚爽也觉出了大儿子若是在太平盛世守成当然足够了,但是在乱世可能会守不住尚家,于是心便偏向了能干的小儿子。

    可是舍掉长子,尚爽也下不了决心,于是他一面对继夫人想把女儿送到淮北王府听之任之,一面又放大儿子到淮北军大营,这才是尚爽最糊涂的地方,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司马十七郎正是要利用他的糊涂,把尚家拆得四分五裂,收到自己麾下。于是他继续指导尚喆,“尚大公子若是想令你父亲和尚家将领们信任你,愿意将尚家的未来交给你,那么我给你一个建议。”

    “每年秋收时节,胡人都要来抢粮抢人,淮北汉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尚家这两年很多屯田所都颗粒无收,军心极为不稳。今年尚大公子不如主动请缨带一支人马,在秋收前越过尚家的边界提前到胡人的地盘先将他们的粮食抢收回来,尚家再不会有人想取代你的地位了。”

    “可是,”尚喆郁闷地看向司马十七郎,淮北王到淮北还不满一年,他根本没有见过胡人是如何凶悍,每年胡人来抢粮时,铁骑如风,汉人根本就没有抵抗的能力,更不必说主动迎上去了,“王爷,胡人确实厉害,我们只能依靠城池抵挡住他们的攻击,若无城墙的保护,怎么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正是汉人们的共识,从朝廷到民间,所有人都觉得汉人打不过胡人,自汉武帝出兵大败匈奴国家疲惫后,中原对于胡人就一直采取守势。而事实上,胡人的武力值确实也远远超过汉人,而汉人能依仗的只有高大的城池。

    对于尚喆的担忧,司马十七郎微微一笑,“今秋我会出兵收复失地,自有破敌之法,你只管带兵观阵,待我得胜后,你还可以跟在后面协助作战,我会分些战功给你。”

    尚喆似信非信,但确实没有别的办法,想到淮北王是当世之名将,他总要试一试,于是便与司马十七郎约定了时间,细细算起来,离秋天已经没有多久了,所以便告辞回去整军。

    尚喆来淮北军大营,蒋夫人岂能不知,自从她派人向淮北王提出把女儿送进淮北王府,淮北王并没有答应,当然也没有拒绝,于是这次她让自己的弟弟蒋歆前来促成亲事,为儿子接过尚家家主的地位铺平道路。

    司马十七郎又热情地接待了蒋歆,当年在平定苏峻之乱时,蒋歆就是尚爽手下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他们也曾有数面之缘。

    当蒋歆提到了联姻时,司马十七郎微微一笑,“君之甥女年纪尚幼,况且我眼下正在准备秋收前北上,哪里有这些心思!”

    “北上?”蒋歆惊疑道:“秋收时胡人一贯南下抢粮,淮北王无需北上,胡人来劫掠时截杀他们即可。”

    “正是因为胡人南下抢粮,所以我才要在他们挡在属地之外!”司马十七郎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淮北军种出的粮食,一颗也不会让胡人抢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