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6节

303-李翰卿-第6节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助消化,鸡内金消食导滞,姜半夏兼能温中降逆止呕。二诊、三诊加木香、香附以理气止痛,因妇人疾病多兼气郁气滞故也。
案二许某,男,27岁。门诊号:79212。
1964年10月5日初诊:黎明前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痛减。食后亦泻,每日3~4次,大便稀溏,泻后自觉舒适,遇冷加重。面色发黄,精神疲惫,四肢无力,腹喜按,舌苔薄白,脉缓。辨证为脾肾阳虚,脾虚为主之证。治宜脾肾双补。方用四君子汤、四神丸加减:
党参9克生白术7.5克干姜4.5克 肉桂4.5克补骨脂6克 肉豆蔻4.5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继服2剂,愈。
按:此证虽属脾肾阳虚之五更泻,但以脾虚为主。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谷,故食后即泻,泻后而快,日泻数次,便下溏稀。加以肾阳虚衰,而致命门火不足,脾阳愈受损,则见黎明泄泻,神疲乏力,不能腐熟水谷而泄泻。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干姜温中散寒治腹痛;补骨脂补肾壮阳,温脾止泻;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肉桂温补肾阳,温中逐寒。
案一陈某,男,45岁。门诊号:93075。
1965年10月12日初诊:腹痛泄泻,日行数次数月,腹喜按,舌苔薄白,脉沉迟。证属脾阳不振,湿困中焦。治宜健脾利湿。处方:
陈皮7.5克苍术7.5克茯苓6克泽泻6克生白术6克生白芍9克 肉桂4.5克炙草3克
二诊:服药2剂,腹痛泄泻大减。继服3剂,愈。
按:本例患者因脾阳不振,运化水湿无力,导致脾为湿困,久泻不止。方中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燥湿,益脾止泻;肉桂温中散寒,温补肾阳;白术平肝舒木,使脾健肝和;加甘草补脾缓急止痛,治中焦气虚,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的大便溏泻;陈皮理气开胃。
案四 杨某,男,40岁。门诊号:31909。
1960年8月27日初诊:食欲不振数月。胃脘胀满,大便稀溏,日行3~4次,伴有睾丸胀痛,喜热饮食,舌苔薄白,脉迟缓。辨证属于脾虚寒盛证。治宜健脾温中。处方:
陈皮7.5克苍术7.5克白术7.5克吴茱萸6克小茴香4.5克橘核15克炙草3克
服药4剂,脘腹胀满、泄泻明显好转。继服4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因脾虚寒盛,气机阻滞,故便稀,胃脘、睾丸胀痛。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疏肝醒脾暖肾,治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小茴香温肾祛寒,治睾丸胀痛;重用橘核理气止痛;苍术、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共成温脾肾而祛寒,行气滞而燥湿之功效。
案五南某,女,32岁。门诊号:19457。
1959年8月10日初诊:腹痛泄泻5年,日行4~5次,食欲不振,时或恶心,饭后腹胀,泻后爽快,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辨证属于脾阳不振,水湿停滞证。治宜扶脾利水。处方:
党参7.5克陈皮7.5克苍术6克生白术9克茯苓6克猪苓4.5克桂枝4.5克炙草3克
二诊:服药2剂,泄泻、腹满均减,大便日一行,但白带增多。上方加生山药15克,补骨脂4.5克,肉豆蔻4.5克,龙骨9克,生牡蛎9克,以温肾固涩。
三诊:腹胀、泄泻基本消失,白带大减。继服4剂,愈。
按:此案因脾虚湿盛,水湿不化,进而困扼脾阳,故泻下日久不止。本方取四君子汤助阳补气、益气健脾以治病之本;苍术、猪苓、桂枝利湿止泻以治其标。全方标本兼顾,健脾利湿而泻自止。
案六谷某,女,40岁。门诊号:58756。
1962年9月6日初诊:3年来,泄泻,每日4~6次,大便稀溏兼有少量粘液脓血,里急后重。某院始诊为痢疾,住院3个多月治疗无效。后又至某院查肠镜及下消化道造影,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改请中医以芍药汤、桃花汤、四神丸等加减治疗1年多,仍无明显效果。又以乌梅丸加减治之,20余剂仍无效果。李老诊后,云:“除便痢脓血,里急后重外,尚见口疮,胃脘压痛,脉沉细。此乃寒积不化所致。治宜温中导滞。”处方:
附子3克木香9克香附9克乌药9克党参8克白术8克大黄3克干姜3克
l周1剂。
次日患者来诊,云无明显效果。李老云:无妨,下周再用药可也。l周后来诊,云:大便转为1日2次,脓血便消失。李老云:1周1剂可也,不可多服,此乃候气之来复意。共服4剂,愈。
按:此案属典型的虚中夹实、寒多热少证,应用理中大黄汤加减。全方以温补为主,意在用重剂温脾阳,健脾气,以治病之本,少量佐用苦寒之大黄,一可泄热,二可通用,泻下寒积,以治病之标。全方重点突出,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量比例恰到好处,实乃治疗夹杂证之典范也。
从症状的鉴别诊治入手
初涉临床的学者,最好以一个症状(选择症状时,必须是患者感觉最为明显突出者)作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症状,进一步探索有关征象,综合分析,以判定其属性,并确定相应的治法。今举一例如下:一泄泻患者,如有腹满拒按征象,审其属夹实证,即可于治泻方中加入枳实,甚则加人大黄;如畏寒,四肢不温,口不渴,或喜热饮者,其性属寒,宜加人干姜、附子;如黎明时泄泻者,为五更泻,宜加入补骨脂、肉豆蔻;若气短、倦怠乏力者,为气虚较甚,宜加入党参、黄芪。对其他症状的研究,亦是如此,一通八达,要在鉴别诊断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同理,就是研究一张处方,也须把它的主要功能抓住,方不致在学习或应用中被它所迷惑。比如治湿温的方剂很多,学习者容易茫然,可以预为分析归纳,从应用上分类归纳,找出每个方子的功能特点,即易了然而运用自如。
热结旁流与食泻的鉴别
热结旁流是伤寒、温病阳明腑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见症为阳明腑证(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神昏谵语,舌燥,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腹中拒按等),兼大便稀水或粪水,其因是由于大肠燥屎不能排泄,刺激肠粘膜蠕动加速,所排泄的不是粪便,仅是由燥屎旁边挤出的少量水液。
热结旁流诊断的重点是腹部及少腹部拒按,此证与食泻(即由食滞引起的泄泻证)有相同之处,可以对比一下。食泻是因饮食失节所致,此证是由热邪侵入阳明而起;食泻排泄之物是稀粪,此证排泄之物是稀水;食泻拒按多在胃部,此证拒按多在结肠;食泻治宜消食导滞,方如保和丸,此证治宜峻下热结,方如承气汤类。


便脓有内痈、痢疾之分
大便出脓,可见于内痈及痢疾两类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病变机理均有不同,治则治法亦异,临床应加以鉴别。
内痈初起时,少腹部、脐部或胁部必有隐隐刺痛之症状。因内痈在下焦者,其脓已溃,均从大便而出,如少腹痈、小肠痈、胁痈、肝痈等,其脓已溃者,均从大便而出。李老认为,此证最宜在未成脓之先急予治疗,以免溃脓之险。症见隐隐刺痛胀满,脉沉滑数,甚则痛如锥刺,口渴之时,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紫荆、山甲珠等,急夺其血,使不酿为脓。
痢疾则必有里急后重,欲便不便,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且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之季多见。其中痢下白冻,或白多赤少者,多为湿重于热,邪伤气分,其病浅;若纯白清稀,或如胶冻如鼻涕者,为寒湿伤于气分;若白而滑脱者,多属虚寒;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多为热重于湿,邪伤血分,其病较深;痢下赤白相杂,多为湿热夹滞,阻于肠胃,深浅皆及;痢下色黄而深,秽臭者,为热证,或为积滞不化之实证;若色黄而浅,不甚臭秽者,多为寒证;痢下紫黑色者,多属瘀血,或为热伤血分,湿毒相瘀;若色紫暗而便质稀淡者,为阳虚;若色焦黑,便质浓厚异臭者,多属火盛;痢下五色相杂,其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因热毒留滞于中所致,症见里急后重较甚,脉实而有力,虚证则多为痢证迁延日久,脏腑之气耗伤,脾肾两亏所致,症见脐下急痛,频虚坐,脉弱无力等。痢疾的治疗,应据其证候的寒热虚实,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新感属实证、热证者,治宜清化湿热,调和气血,忌用收涩之品;若有表证者,兼以解表;里实热盛者,辅以泻下;内有食积者,治以消食导滞;久痢属虚证、寒证者,治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收涩固脱以止痢;虚实夹杂者,治以攻补兼施之法。
消化性溃疡
溃疡病重治更重护养
“三个五〃体现整体思想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患,据好发部位主要分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前苏联学者提出,溃疡病是整个机体的疾患,而不能仅看作是胃或十二指肠局部的病理。由于本病常倾向于反复发作,不少病人的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之久,使患者长期陷于体力疲惫、精神困苦之中而难以根治。李老认为,本病国内外西医虽然发明了组织疗法、睡眠疗法、溶血疗法、封闭疗法等先进方法,但尚未提高到特效的阶段上来,西药疗法方面也没有跳出对症治疗、舍本逐末的框框。中医学强调整体思想,重病更重病人,既重治疗更重护养,认为人的生活习惯、周边环境及人的思想心理活动等都与疾病之治疗、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溃疡病这类病因复杂、较难根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注重整体的疗养思路,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尤其是与高级神经活动影响直接有关的各种疑难疾病,治疗经验更是丰富多彩。在对溃疡病的中医药治疗调养方面,相信是能够整理出一些东西来的,将之充实到现代医学中,可以丰富或提高本病在疗养方面的内容。总结多年来调治溃疡病的经验,结合前人有关论述,李老提出了综合治理、护养溃疡病的“三个五”综合方案,现分述如下: 一、医、护、药、食、患五协调方案 1.中西医协调。 2.医护协调。 3.医药协调。 4.医疗与饮食协调。 5.医患协调。 二、医者的五注意方案 1.注意患者思想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 2.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 3.注意用药是否合宜,有何副作用。 4.注意药品质量、配制和煎服法是否合于法度。 5.注意有无其他外界不良性刺激因素。 三、患者预防复发五注意事项 1.注意体力、脑力活动节制。体力勿使过度疲劳,疲劳则宜多加休息。脑力活动勿使过度紧张,勿多思虑、忧愁、悲伤、恼怒,勿受精神刺激,宜清心寡欲,多想愉快之事,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2.随时或定时做气功。
3.起居外出注意调节衣被,以防感冒。
4.注意饮食调节,勿食刺激性饮食,如辣椒、酒类,勿零星随便寒热乱吃,勿过饱过饥,宜定时、定量食用富有营养、搭配合理的食品。
5.溃疡初愈,尚未完全巩固时期,应注意节制性欲,因为稍有过度对身体的康复都是有害的。
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 首当清利
继则健脾顾护胃气
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统称肝病。李老认为,中医所谓肝病包括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证,其形成原因可由外邪入侵、情志不舒、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导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由内生,蕴久化热,陷营人血,遂见高热、烦躁、昏迷、抽搐、便血、衄血等症。尤其是重症坏死性肝炎,临床上来势凶猛,病情重,邪毒深,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故在治疗上,首当清利,效果良好。
附案:
张某,男,28岁。住院号:67—3542。
1964年3月7日初诊:患者3天前因过度劳累,诱发全身乏力、发热、恶心、呕吐、厌油食、尿黄尿赤、巩膜发黄、纳差等症。急查肝功:谷丙转氨酶165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黄疸指数165单位,总胆红质15.3毫克%。肝叩诊在右胁下略小,脾未触及。临床诊断为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收入住院。
一诊:面目全身俱黄,黄如橘皮,皮肤瘙痒,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证由脾失健运,湿热壅结肝胆而起,属中医急黄证。急当清利。处方:
茵陈20克金钱草10克赤芍20克生地20克黄芩8克黄连9克生大黄5克 陈皮10克生山楂15克炒莱菔子10克
生姜为引。
二诊:药后患者食欲增加,尿赤黄变浅,大便每日2次,为黄色稀便,精神改善,苔白腻,脉缓略数。病情见好,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原方加苍术12克,厚朴12克,鸡内金10克,砂仁6克。
上方加减,共治疗52天,病情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化验:除麝香草酚浊度试验下降为9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下降为(++)外,其他均转正常。又治疗半月,症状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