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34节

303-李翰卿-第34节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说'
得之二三日:这是不用细辛而用甘草之关键,因为始得者宜于速治,稍久者宜于缓治。
微发汗:表寒轻之证都宜微汗。
无里证:凡阳虚本是里证,所谓无里证者,是说明有比较突出的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也。
'评按'
本节之病要和上节之病互相体会方能运用适宜,免致错误。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解说'
二三日以上:这是从时间上让人辨別是否阴虚有热的一种方法。过去我对这句话是不太注意的,往往一见心烦不卧就用此方。有一次我自己患本病很重,自己不能处方,中西药用了好多,效果均不太大。最后,一个朋友坚持主张服用此方,数剂后,其病完全告愈。过了1年,又患此证,开始即服此药,2剂毫不见效。我的体质本来较弱,年龄75岁,从来不能服泻药,当时脉证如前,所不同者,自己还能考虑。因病难以忍受,放胆服增液承气,一剂其证霍然而愈。因此认为仲景“以上”二字是防止有虚中夹实之证存在。也从此更认识到辨证和实践的重要性。
编者按:上述表述是李老用红笔重新改定的。其原稿亦有参考价值,录以备考:“过去我对于这一句话很不注意,有时对于‘少阴病’三字也有些忽略,只是遇到心中烦、不得卧之证,便运用本方治疗,服过后效果不够满意,有一次是用栀子豉汤取效的,有一次是用增液承气汤取效的,最后一次用各种药都没有效,经过半月多时间,仍用本方才取到效果。因此在‘二三日以上’的一句话上才有所注意。当然我们对于任何病的认识都是从全面去分析和理解的,但关系不够显著的部分,也应该加以体会,不可有所忽视。”
心中烦,不得卧:烦是心中麻烦,最怕一切喧哗嘈杂的声音和暖气,但又不能多吃生冷、不得卧是经常在地上走动不能躺卧, 一躺下便觉心烦更甚.还得马上起来走动,白天还好,晚间真是盼不到天明,服镇静药只能在走动最疲乏的时候勉强睡一二小时,一醒就得起来走动,自己不能考虑处方,真有像发神经病的样子,难受万分。
'评按'
此证在我的体质,多发于感冒反复数次之后,开始一遇此证便用此方效果不大,经过多日后,再服之,则效果相当满意。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说'
得之一二日:是病初得之时。
口中和:即口不干,不苦,不渴,即没有里热证。
背恶寒:是阳虚征,阳虚故恶寒。
当灸之:灸是温经扶阳的外治法。当灸膈关二穴以除太阳之寒(隔关在太阳经第二行,平第七胸椎棘突F,去脊中三寸,各灸五壮),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关元在任脉,脐下三寸,可灸百壮)。
附子汤:是温阳补气、健脾利水、和肝养血之方。
'评按'
本节应与下节联合体会方有具体的理解。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说'
身体痛:是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全身。
手足寒:是阳气不能行于四肢。
骨节痛:是阳气不能顺利行于关节,致寒湿有所瘀滞。
脉沉:是病在里的主症之一。
'评按'
本节前三证必须根据脉的浮沉辨清太阳和少阴,才能取到正确的治法。因为这三种症状是太阳、少阴共有之症,一有差误,变证是非常危险的。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下利便脓血:这是没有里急后重热证现象的虚寒滑脱的痢疾,所以叫作少阴证。
'评按'

此证大部分是治疗失当,服凉性药过多,日久不愈所致。一般虚寒绝不会形成大便脓血之症。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少阴病:这也是虚寒之证。
二三日至四五日:这是随便举的日期,并没有深意。
腹痛:是虚寒证。
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这是因下利不止引起的小便不利。余曾见一陈姓患者,每日大便六十余次,小便一点没有,诸医用利小便药毫不见效。余用真人养脏汤冲赤石脂面三钱(9克),大便减少,小便自利。
便脓血:这也是没有里急后重的滑脱证,当时不能大声说话,一说话即大便自出。
'评按'
本病之虚寒实热根据有无滑脱及里急后重等症而能辨别清楚.小便不利及下利不止二症,治疗上比较突出。至于腹痛一症。不沦有无关系不大。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评按'
下利便脓血可刺之证。我的经验认为都是实证,绝不是虚寒滑脱之证。
柯氏云:便脓血也有热人血室刺期门之证.我也经过,确实有效。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雍说可灸。 (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穴两旁各五分陷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后上二寸,复溜在筋前,交信在筋后,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以卜二说,我没有实践过,不敢随便说,但灸法适用于虚证,实证绝不相宜。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说'
吐利:是寒邪侵犯肠胃。
手足逆冷:阳气不达于四肢的轻证。
烦躁欲死:是阳被阴拒,非阳亡阴绝之证。
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补中。
'评按'
本病最重要的症候,就是烦躁一症。特别要从各方面注意是否为阳亡阴绝之证,因为阳亡阴绝之证不是吴茱萸汤所能治的。
编者按:以上是“李翰卿资料260”中保存的关于《伤寒论·少阴篇》前29节条文的内容。从第303条解说中提及75岁时自己的病案一则”可知该文写于1965年以后(1965年李老实岁73,然山西地方风俗习惯,论说年龄时多按虚岁计,虚岁较实际年龄大1或2岁)。另据笔者考证,该病案中坚持主张李老服用黄连阿胶汤的”一个朋友”是本院名医张子琳(1894—1983)大夫。年谱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
1892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
幼时在当地私塾读书并随舅父张玉玺学医,其舅父为当地名医。据云李15岁时已能单独开方应诊。
年轻时曾在家乡任国文教员。
1919年被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于该处毕业后曾任旧山西陆军(傅作义部队)军医、军医长等职。
1922年应邀到太原“复成堂”行医.
其后,先后任李翰卿诊所医师、“太原红十字会施诊所”医务主任、“太原红十字医院”副院长、体乾堂医师,兼太原国医公会执委。期间因其医德高尚,善治危急重证,而被广大群众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试处”襄试委员。
1949年太原解放后李翰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一部,计1942册图书捐赠给国家,山西公学图书室在6月19日的《山西日报》上刊登鸣谢启事。同年下半年,太原成立了“中医研究会”,李翰卿被推举为会长。
1950年任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医师、医务主任、副院长。
1952年“中医研究会”改组为“太原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李翰卿任中医会长。
1954年任“太原中医学会”会长。同年起历任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工作规划”,李翰卿任山西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成立,李翰卿任所长及党总支委员。同年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
1958年在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大夫,并从此与于载畿开始了治疗宫外孕的探索,此后又与于载畿、药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研究小组,深人展开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与合作。
1959年任“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山西日报》1959年7月3日刊登)。同年8月起历任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
1959年1月李翰卿所著《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内部印刷,该书是李翰卿“病证方药医学体系”实践的第一步。在当时作为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参考资料小范围流传。
1960年在李翰卿指导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进一步充实整理《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为《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其手稿今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1年起计划撰写一本中医治疗疾病的实用临床手册性质的书,积累资料甚丰,几经辗转至今尚有277册资料保存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63年9月接待了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师率队的毕业班实习生一行20余人。
1965年国家科委、卫生部组织以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为“卫生部级科研成果”,被誉为妇产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并拍成科教电影片放映。
1968年文革期间,所长之职被免,但“老所长”的称.呼却在老百姓口中一直流传到今天。
1970年¨月在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会议”期间,突然患脑溢血住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周总理、钱信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其病情。
1971—1972年间在太原举办了两期全国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学习班,病重期间由朱进忠介绍了李老妇科的治疗经验。
1972年7月4日病逝,享年80岁。附录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 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