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兰陵风流 >

第374节

兰陵风流-第374节

小说: 兰陵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却不是打趣她自己。

    而是说出了她的真实状况,进入到色|欲天的极欲境,故谓放浪、形骸。

    色|欲天不是沉迷于肉|欲,那是淫乐,最低境的色|欲天。就好像世间的美食,刺激你的味蕾,让你得到极致的感官享受,然而那只是美食的低层境界,唯有通过味蕾的刺激,得到超越感官的享受,达到食与情的共鸣,才是进入了美食的中高境界,而心神进入到一种玄乎又玄的境界,才是美食的极致享受。“放浪形骸”就是色|欲天的极欲境,谓之出离。出离形骸,神驰天地,上下宇宙,无边无际,万古流年一羽毛,这就是至极欲而出离的自在之境。

    萧琰在“放浪形骸”中体会到这种欲乐无间的无上妙境。

    道门的双修和佛门的欢喜禅,都是要进入这种无上妙境达到出离。一般人在欢爱高。潮之际也会产生白光闪过,灵魂片刻脱离的极欢感,但那种出脱只是一瞬,达不到脱离肉。欲的无垢至净的妙境:一则心中没有纯净的道境,二则普通人元神太弱,支撑不了神魂出离纵横千万里的强度,那就会“极乐而死”了。而对修者来说纯净的道境则更难。但萧琰的神识至净又至静,与同道者相比,能够在极欲境出离到无垢至净之境,这是色|欲天的巅峰,也是破了色|欲天,进入大自在天。

    无遮观自在,即在无色中。

    萧琰在出离中体会到那种无情无绪、无牵无绊的自在。

    那是从极爱而进入极无情。

    那是心的空明,神魂的极致平静。

    而要达到心的空明,就要随性、由心。

    无情是性,有情也是性,所谓人各有志就是随性而行。如感情,强迫放下不是放下,那是不得已的选择。随性而为不是被迫的选择,它是由心而发,爱则爱,不爱则不爱。若深爱则执着,若执着则不放下。萧琰情执不是她的选择,而是随她的性,她的心。但要随性由心,就要有大魄力,大能力——她就必须更强。

    但武道强者的路上充满危险,或是战斗,或是遭遇突然的凶险,或是晋阶时的危机,越是处于险地,越要摒弃感情的影响,不悲不怒,淡然而无惊,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和正确的反应;纵然目睹爱人死于眼前,也要心境冷清如冰雪,否则顷刻就是覆灭。

    萧琰如果能够时时达到心空明,进入极致冷静的境界,破除晋阶时的心魔就不是问题。

    心魔是人心中最弱点所生,最厉害处就在于你不知道那是幻境,直击你心中最软弱处,故为情境所困。要破心魔,一则破情,二则破障。萧琰破不了情,就只有破障,当在神识中清楚这是幻境,其境自然而破。

    但幻境如真实,身处真实中又如何能意识这是虚幻?

    萧琰想起和沈清猗在平湖空海上荡舟,水平静如镜面,湖水清澈至无色透明,划舟其上,就像是在天空中游荡,唯执竹篙点入水中,才清晰感受到这是在水中。——萧琰心想,她也需要一只篙。

    确切的说,她需要一个锚点。

    当她看到这个锚点,就能立刻进入到心空明的冷静状态,还有什么心魔能困住她呢?

    但说得容易,做到却相当难。

    首先以什么为锚点?——这就是个难题。

    其次,就算辛苦找到了这个锚点,又怎么定位在她的神魂中?

    这比断情还难。

    若不然,世上的修者都可以随时达到“空灵,忘我”,而不用斩情执、破情障以保持心境的淡漠平静了。

    萧琰掌根拍着额头叹气,“这个很难,难得很。”

    沈清猗沉吟道:“你已经悟到了方向,这就是好的。至少,已经观了自在,这是行在自在的路上了。”

    萧琰哈哈笑道:“姊姊你说的极是。”那语气神态,倒似沈清猗指点了她方向一般。

    沈清猗不由失笑,“你呀。”真是时时不忘甜言蜜语。

    萧琰觉得,这正是自己的优点,嗯,要时时保持。

    ***

    人间四月芳菲尽,这话其实是不然的,至少四月正是长安牡丹盛季,满城花开真国色,一城俱是赏花人。

    唐人盛爱牡丹,赏牡丹蔚然成风,特别是在长安,达官贵人和庶民百姓都如狂如醉,以不耽玩为耻。有诗曰“牡丹花际六街尘”,说的就是长安人赏花的疯狂,或坐车,或骑马,或乘肩舆,或徒步奔走,熙来攘往,喧嚣热闹非凡,道路街衢都是车马震耳的响声,路面飞尘扬天。随着国力强盛,雍容富贵的牡丹就更为唐人所爱,每到三四月际满长安都是牡丹花放,皇宫内苑、大小官署、寺庙道观,乃至私人庭院,都是盛放的牡丹,单以牡丹闻名的寺观就不能以两掌数尽,每日都有赏花人络绎不绝,除了如狂如醉的长安人,还有不远千里万里而来的外地游人和外国游人,各类肤色云集,皆为牡丹狂,其况难以言表。不过,以大唐在修路上洒银钱的豪迈,早就没了观花车马齐出的扬尘之景,一水儿干净紧实的青路白路,让赏花多了净丽色,更增盛况。

    其中兴庆宫的牡丹是长安一绝,但只有受到皇家邀请的达官贵人才能入内一观,比起有名的寺观牡丹,皇家园苑的牡丹当然多了几分贵色,更让人有“国色”之感。兴庆宫每年逢牡丹际,每隔旬日就要举行一次赏花宴会,由帝后邀请京中贵宦,共赏盛色,而由皇后发出的“花好帖”赏花会,更是被京中贵眷们笑称为最高规格的相亲会,凡是家中有待婚的郎君娘子的,都不以参加此花会为荣,趋之若鹜。更遑论今年的兴庆宫花好会,更是让各大世家、文武贵家都关心瞩目——谁不知道太子殿下还未大婚啊!

第三六六章 兴庆花好() 
兴庆宫是皇家别宫,也是唯一建在长安城内的皇家别宫,占了北城春明门内的整个兴庆坊,故昭宗直接以坊名命名别宫——长安的坊名都是深有涵义的,“兴庆”二字也符合昭宗的愿景。

    但兴庆宫最初只是昭宗的公主潜邸,从她十五岁参政封为庆国公主出宫建府,到晋赵国公主,又晋秦国公主,都是一直住在这座公主府邸里,而在她册为太子搬入东宫后,就将原来的公主府邸设计改为了园苑,命名为“庆园”——据说简宗当时极为心疼,虽然花的是他女儿自己的钱,但洒在修园子上还不如洒在他的造船上,太子贡献了一笔“造船经费”才让简宗转怒为喜,而且没多久就愉快的将皇帝这个劳心劳力的锅甩给了女儿,自个乐滋滋的做了享福的太上皇,即只管伸手拿钱。昭宗在登位几年后不久就开始大兴土木,不仅将她的庆园进行扩建,直至占据了整个兴庆坊,而且还开始在各地广修皇家园林的皇家庄园——如今遍布京畿道和大唐各道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庄园,差不多都是昭宗的手笔。以致昭宗在位期间,言官抨击她“奢靡,挥霍无度”的谏章就没止过,但是在民间百姓和士子口中,昭宗却并没有奢靡的坏名声。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昭宗修园子花的是皇帝内帑,花她自己的钱修自己的园子,除了言官批评她奢侈挥霍外,其他人有什么好责怪的呢?民间的百姓有了钱还要修个大房子,皇帝修个园子又怎么了?其二,也是重要的,昭宗修这些皇家园林没有征发一个徭役,都是农闲时雇工出钱,给了庄户人额外的收入;有时还“恰逢”当地或周边地区遭灾雇灾民建园子,等于是皇帝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助百姓度了灾,这样仁慈的皇帝百姓们都希望她更“奢靡”一点才好。第三,昭宗常说“天子独乐乐不如与民同乐乐”,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出内帑修的这些皇家园林和皇家庄园,除了少数几个赐给子女和宠信的皇亲宗室寒门功臣外,其他的都向世人开放,庶民百姓都能够进去游玩,还能在里面举行园会宴饮。当然,这是要花钱的,而且租借园苑还花费不菲,但是民间的富户能在皇家园林里办园会,这是多大的面子,谁会在乎花多少钱呢?而小民百姓只需十几文钱就能进入皇家园林游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谁会不舍得、不高兴呢?大家都说这是圣人的仁慈。再有,收的这些钱是用于园林自身的维护,没有一文钱进了圣人袋子,谁能说昭宗修园林是“得民利”呢?而这些园林向世人开放后就成了当地的“名胜”,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前往,拉动了当地的消费和经济,使当地百姓和官员都受惠不尽,谁还会说昭宗修园林不好呢?还有就是,昭宗在位期间,每逢三年一次的文举和武举,这些开放的皇家园林都无偿给州举和进京应试的举子提供住宿和伙食,天下文武士子就没有说昭宗不好的——圣人的奢侈也是奢在惠民爱士上呀。所以这位大唐最会花钱的皇帝,在位期间却是最受百姓和寒门士子爱戴的,就连她当年执意要立吴兴孙氏的嫡女为皇后民间的反对声浪都不大,圣人要喜欢一个女子就喜欢呗,反正都有皇嗣了,多大的事儿,要闹腾得翻天?都吵得圣人没心思修园子了!……因为昭宗的德政,大唐之后的皇帝都延续了昭宗的做法,让这些开放的皇家园林继续成为“与民同乐乐”之地。

    而兴庆宫作为皇家别宫,当然不能成为同乐乐之地,但兴庆宫在民间的名声却是极好的,也深为百姓们向往。

    其一据说昭宗当年修建兴庆宫就不是享乐的,而是给太上皇“筹集”造船经费,又说在公主府改建为“庆园”后,刚成为太上皇不久的简宗每年都会开放庆园给长安贵家办花会,当然这些贵家为叩谢太上皇隆恩都会向太上皇敬献大礼,据说这些“大礼”都流入了太上皇的造船场,而在庆园被扩建为兴庆宫后,给太上皇的“谢恩礼”就更多了,统统流入了造船场,为大唐的造船事业做出了持续的贡献云云……当然这只是野史笔家之言,作不得真假。不过有一项是真的,那就是昭宗二十年下了一份诏书——《庶民立功立德奖赏诏》,从下诏那年起,每年全国各道都要推举出在各个行业做出重大成绩或成为道德典范的庄户人、匠人、积善仁义商人等普通庶民,除了诏书表彰银钱奖赏外,还能得到进入兴庆宫赏花的特别赐赏,自那之后,兴庆宫一下子从距离百姓遥远的云端变成了百姓们仰望又亲近的荣耀之地了,就算布衣又如何,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也有机会能够进入兴庆宫成为赏花的一员,谁还会责怪说这座皇家别宫占了京城一个坊呢?再大也不为过。

    兴庆宫因为占了一个坊,当然是宏阔的,只牡丹苑就有十一苑之多,其景各有特色,除了极个别的择地品种外,几乎所有牡丹品种都能在兴庆宫见到,若论赏牡丹之全,除兴庆宫外再无别处,若论赏牡丹之贵,则除大明宫太极宫两处皇宫外,便是兴庆宫了。不说普通百姓向往,贵家们也是向往的,不然凭何每年花季,都有那么多贵家愿意奉上丰厚的“谢恩礼”借这兴庆宫开花会呢?……说到昭宗觑准人心赚钱的本事,那也是没准了,关键是这位圣人还舍得下脸皮,说起来大唐圣人的厚脸皮似乎就是从昭宗开始,先皇景宗就是深得昭宗真传的,脸生得最好却最不要脸,即位第三年就将兴庆宫的租园费提高了两倍,说是通货膨胀,天家也没余钱,要给先皇攒香烛钱给先皇太妃们攒首饰钱脂粉钱嘤嘤,各世家呵呵了,只想往他脸上扔靴子。

    话说回来,在贵家中暗地里流传的“皇室相亲会”就在兴庆宫的花好苑举行,这处牡丹苑是面积最大的,种植的牡丹未必都是最珍稀的品种,但是品类最全,一眼望去,红白绿墨粉紫,单瓣重瓣,各色云集,真个花团锦簇。当年昭宗起名花好苑,就是取花好月圆的美好圆满之意,后来就成为帝后挑选皇家媳妇和女婿的地方,因涉及到皇家亲事,比起之后闻名帝都的上巳节芙蓉园牡丹花会相亲,就要含蓄隐晦得多了,只是天家与臣民共赏也。既然有相看的意思,这花好帖就不可能是年年都发,必得有适龄的子女;如今新帝登基已有七八年,为先皇也已经出孝,如今崔皇后发出这花好帖,其意为何那还用说吗?

    各大世家当然高度关注,就算家中没有合适的太子卿人选,那也得盯紧哪家有可能入选。虽说以甲姓世家的底蕴,不需得和皇帝联姻来求发展,但是,成为后族和皇帝关系亲近,总会比其他世家多得一两分机会,如果皇帝的眷顾几十年不衰,那本家在士族谱中的位置就会稳固更可能升一升了,故各个甲姓世家虽不热衷于和皇室联姻,但有机会成为后族也不会放过。

    再者,当今太子又与别个不同,现在就已是洞真境大圆满,将来很可能晋入先天,其寿命必然悠久,若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