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兰陵风流 >

第341节

兰陵风流-第341节

小说: 兰陵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毓祯沉思了一会,便让内侍传召帝国科研院的钟院士和皇家术研院的武院士。

    她暂时搁下这本奏章,拿起左手边的奏章继续批阅。

    便看到一本靖安司递进的奏章,是监察征北军的靖安都尉呈报的燕周情况,包括军中情况和占领区情况。这些征北军帅司都有禀报,靖安司负有暗中监察的责任,以及征北军帅司认为不重要没有禀报的事,靖安都尉也会加以甄别后,进行禀报。

    这本奏章里就有一条,大约是征北帅司认为不需要禀报的“小事”——

    征北军西路军武骑上将军萧琰与乌古斯汗国星辰殿公主寔楼宸(慕容绝)切磋,萧上将败,重伤。

    李毓祯的眸光停在这行字上,深幽,冷峻。

第三三三章 两驾马车并行() 
靖安都尉为何会禀报此事呢?因为征北大军出发前,靖安将军给了他一份名单——上面都是需要重点监察关注的人:萧琰、慕容绝就列于其上。

    军中的武道宗师切磋是很常见的事,虽然萧琰和慕容绝的身份都令人关注,但也没有重要到让征北帅司写入上呈皇帝的奏章中,没死人就不是大事。

    李毓祯冷冷看了一阵,提笔批了个“阅”,表示已读,便将奏章合了,撂到右边的章堆上。

    搁了朱笔,她拿起右手边的金龙盖盅,掀开喝了两口,牙齿嚓一声,将一片核桃仁碾碎,冷着眉咽下去,眼眸看不出苦痛,却是如刃般锋利寒凉。

    她心里冷笑一声。

    重伤……只是重伤啊。

    揍死都活该!

    萧琰若在长安,她会将她往死里揍!

    李毓祯喝一口茶,又嚓一声,将颗金丝蜜枣仁碾碎。

    侍立在角落的连诚又往角落里缩了缩。

    殿下,最近都好恐怖。

    李毓祯将茶里的八宝都一颗颗的咬了,抬手将茶汤喝尽。

    可惜,再甜的茶也解不了心中的苦。

    忽然,“丁丁当——”

    一道欢快的音乐,自鸣钟的小鸟欢快的从钟顶跳了出来,一边快活的转圈,一边清脆的叫道:“圣人,巳正了!圣人,十点钟了!丁丁当——”伴随着音乐声,鸟儿被弹簧往回拉,却扑棱着翅膀,一副依依不舍样,挣扎着叫道,“殿下万福金安——”安字叠声回音无数。

    连诚面无表情,听了看了多次,还是好想笑怎么办。

    李毓祯的眉抽了抽,抬手揉了下额。

    这只钟……真是太活泼了。

    去年三月帝国技研院进献了这只新型的机械时钟,用游丝摆轮替代了钟摆,比起摆钟在技术上又进一步,最重要的是能在移动中走时准确,可以随身携带了——这很重要,尤其对军队和航海来说。皇家术研院又给进献的御钟刻了符纹,给它加上语音报时,鸟音仪态都是很端重的。但就在一个月前,陛下召进术研院的符师,表达了小小的一点“指导”意见。然后研院重新送回来的钟就变成了这样子……活蹦乱跳。皇后还专门过来,听了这“万福金安安安”,笑得不得了,直说圣人改得好。李毓祯很想将这鸟钟扔出去,但……父母爱重啊。

    想起父亲的心意,李毓祯觉得心里的苦痛又不那么痛了。

    一切都会过去。

    便如师尊说的,人生的道路上总会伴随欢与痛。

    这些痛,也是她的一部分。

    连诚将茶盏换了下去,须臾,上了新茶。

    李毓祯已经在看下一本奏章。

    这是帝国科研院呈的一份报告,封皮上戳着“机密”印,以符纹封本,由符纹师设定为李毓祯的神念才能解开,里面是电能研究署禀报的最新研究理论。

    电能研究是帝国科研院能量研究课署之一,成立课题已有七十年,但和元素能量、太阳能、恒星能量三大课题相比,还属于新课题,当初是元素能量发展出的偏支——研究雷电能量立下的课题,不过电能的研究速度却是比前面三个课题快,研究出阴阳电能,又研究出电池,以及反复充能的电能石,最新理论是电磁感应,并据此理论造出了发电机,目前正在研究水力发电的可能性。李毓祯翻开时就在想,莫非是这个研究取得了成果?若真如此,那可是好事。

    但这份奏章禀的却是电能领域衍生出的研究项——电磁波。

    李毓祯顿时有种以为是西瓜却捡了颗芝麻的感觉。

    这份报告说的是电磁波通讯研究取得的进展。

    通讯也是一个重大的课目,“电波”当然不是芝麻,只不过帝国科研院成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能量、动力和新材料,瞄准的高端是星舰和宇宙航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就是偏支了。

    但这个“偏支”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这些被院士们称为“研究过程中必然和偶然的发现”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所以李毓祯没有失望,反而有相当的兴趣。

    “尽量用科技替代中低端术法”,这是高宗定下的道路。

    她以神识浏览,很快将四十多页的奏章看完。虽然里面有很多专业的科学术语,但李毓祯不需要去理解这些术语的意思,贯通全文,就能明白主旨。显然做报告的院士很清楚她的能力,若是写给皇帝看,就没有这么复杂了,而是要头痛如何以简单的语言说明这些复杂理论。

    但对已经踏入法则大门的宗师来说,电波的理论是简单的,跟武者的传音入秘一样,都是利用空气振动传音,只是振动的波长不一样。但空气振动传音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容易被捕捉。所以宗师以神识传音是用精神力振荡,这是比空气振动更高的法则。李毓祯心忖,这种电波通讯必定有容易泄秘的缺陷。

    不过,大众通讯,譬如官告这种,守密程度不需要高,如果真能研究出可媲美声速的通讯,那就是一大跨越式的进步了。至少,可以取代现在这种落后的通讯方式。李毓祯是无比怀念术法时代的通讯,千里传音符速度快不说,专以个人神识启读,保密度高啊。

    但现在哪里去找蕴含灵能的灵莎草作符纸、妖兽血作符墨呢?以如今的符纸符墨,画出的传音符最多飞出三四十里就要跌地,多在短距离的紧急通讯时用。像帝国疆域这么广阔,十万里传讯,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空间传讯阵,但启动一次烧掉的能量让人肉痛,大唐再富也经不起月月启动,都是重要紧急的“全国通告”才用,譬如之前宣战燕周发行战争债券的通告。

    李毓祯拿起八宝茶喝了两口,放下茶盏伸欠了一下,心中思考着这个研究的价值。关键是通讯速度和成本,如果能取代远距离的飞鹰载符纹通讯,那就很值得投入了。

    思忖一阵,她提笔在奏章后落下一字:“可。”同意了他们的经费申请。

    术研、科研,都是吃银的大户。

    还是银子砸进去,好多年都听不见一声响的。

    所幸“两院”到她这里,已经建立一百七十多年了,想想高宗建立两院的时候,那才是“一穷二白”,扔银子听不到响儿,三大基础学科也只有数学有了初步的系统,物理学和化学都还是零散的,哪像现在呢,每个基础学科都细分出七八个学科了,还不提衍生的。真是前人栽树后人摘果呀……李毓祯这么一想,又觉得心中的苦痛少了些。

    人痛苦的时候就是要比较。

    李毓祯苦笑了下。

    她还是没放下啊……

    她起身下了坐榻,走了几步,穿了木屐,去廊上透风。

    天空湛蓝,如纯净的宝石,一团团云潇洒飘荡,一忽儿聚,一忽儿散。

    她心想:天若有情天亦老。

    因为无情,天才长春。

    人若无情,便得自在了。

    ……

    廊上传来步声。

    传召的内侍回来了,近前禀道:“殿下,武院士、钟院士到了。”

    两位院士是一起过来的,因为皇家术研院和帝国科研院就在同一个坊,一东一西占了整个求真坊,所以内侍一并传召。两位院士上前,大袖合拢一揖,行礼道:“参见殿下。”

    李毓祯穿着玄地绣金的太子龙袍,头上也是墨玉冠,看起来就很肃重,抬手做了个请起的姿势,说道:“廊上敞阔、透气,就在这说话罢。”

    “是。”

    三名宫侍搬了高座禅椅和两张圈椅,分尊卑位摆了。

    李毓祯道:“你们坐。我在屋里坐久了,站一会,伸展伸展。”

    “谢殿下。”两位院士道了谢,便退后坐下了。

    大唐对学者一向尊敬,尤其研究学者,皇帝一向很礼遇,两位院士坐下就是坐得正正的,没有浅坐了或是悬半边屁股表示敬畏。

    廊上内侍宫女和侍卫们都站得远远的。

    李毓祯施了真气屏障,直接说道:“请二位院士过来,是说燕周晶石矿的事。沈相公传报回来:乌古斯不同意大唐开采任何晶石矿……”便将谈判的情况简要说了,“政事堂诸位相公的意见是:以矿换矿。——但拿什么矿去换,这个要审慎。”

    两位院士一听就明白了。

    能量研究是皇家术研院和帝国科研院最重要的研究课目之一,大唐每次对外战争获取的矿石资源,都有两院的需求。燕周的矿藏资源,恐怕两院比燕周人还清楚——最先进的矿山探测仪和矿石检测仪就是两院制造出来的,靖安司尉中就有专门的“黄金司尉”,即矿山探子。燕周的能量矿产中就有好几种是两院需要的高品位矿石,还有一种能量矿石的品位达到“特优品”,超过高品,这些矿石大唐虽然有相当丰富的储量,但却没有上品位的,要用哪些矿石去换取这些矿石,两院最有发言权。

    钟院士看了一眼武院士,没有说话。

    皇家术研院、帝国科研院、帝国技研院,常被统称为“三研院”,但地位上是皇家术研院最高,不是因为它属于皇家,而是在法则掌握和研究段位上都高于科研、技研二院,三院的院士在一起时,通常是以术研院为首。——钟院士当然不会抢在武院士之前说话。

    武院士已经七十有六了,头发胡须皆白,精神却仍然矍铄,双眼透黑有神。他主修符道,三十年前就是大符师的品阶,虽然符修不像武修那般锤炼自身,生命力更强,但体内修得有元气,自是比普通人健旺。他回话道:“正要向殿下禀报,两院合作的炼煤转换法阵又取得新突破——昨天刚出的实验报告,能量转化达到了纯净级。”他喜道,“殿下,我们能炼出煤晶石了。”

    李毓祯眉毛一扬,“果真?”

    煤晶石是冶炼后能够完全燃烧的煤炭。

    “完全燃烧”,就是指不释放任何有毒气体和废气,也不产生颗粒灰尘。

    这对保持大气的纯净性和元气的浓度,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各国对煤炭的开采已经有一百多年,但煤炭至今没有作为燃料在民间推广?就是因为对元气的“污染”问题。

    不论武道还是术道,修者都要靠大气中的元气修炼,如果元气稀薄,修炼之道必定衰微。就如同远古和上古,繁盛的修炼文明的毁灭,不仅仅是因为三族大战让修者纷纷陨落,更重要的是十几万年来无止境的修炼和三族对灵脉矿的毫无节制的开采,加上人族和妖族的大能越来越多,让这个星球的灵气承负达到了顶点,灵脉被掘尽,灵气的消耗远不及灵气的修复,纵然人、妖、神三族的大战不爆发,最多几万年后,这种建立在灵气上的文明也会衰落、毁灭下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现在的修者们来说,保持这个世界的元气浓度就是最重要的事。但是大地没了灵脉生出灵气,要保持世界的元气能量,就只能靠森林草木这些能够生出微弱生命元气的绿色植被来慢慢回复。所以各国一早都有了煤炭的开采和使用,来取代大量砍伐木材。

    但使用一段时期后却发现,原生煤炭杂质太多,无法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颗粒灰尘,对元气有极大污染,而且对绿色植被和土壤都有损害。各国发现这个危害后,立即停用原煤燃料,努力研究应用煤炭冶炼净化术,并严刑禁止民间开采冶炼和使用原煤作燃料,必须用官场冶炼出的洁净煤。但这种煤的价格太高,普通的百姓根本无法承担。

    原煤净化技术最先进的是大唐,但也不能做到完全净化,提炼出的洁净煤——大唐官冶场称为焦炭,燃烧后没有毒气但还有少许废气,更主要还是成本高、价格贵。非但民间百姓用不起,就是中小作坊和工场都用不起,还得用木炭作燃料。朝廷只能强制大工场使用,并对使用焦炭的工场给出一些优惠政策,譬如税收优惠。但林木保护终究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