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兰陵风流 >

第198节

兰陵风流-第198节

小说: 兰陵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知道,在刚刚那一句对话中两人已经交锋一回合了呢?

    这厢斗茶的两人已经执瓶分茶,四对八只茶碗分四个方向平平飞出,稳如手托一般,徐徐落到李毓祯、临川郡王、沈清猗、知安座前的茶案上。道潇子道:“这第二品茶不是之前的蒙顶小团了,诸位品品,如何?——上回先用了晋王的,这回先品我的。”

    晋王翻起白眼,“先用你的,你以为就能占便宜了?”

    道潇子“呵呵呵”一声,不语自明。

    晋王一声“哼哼”。

    这边四人先用道潇子的茶,温水漱口后,再用晋王的茶,都只用三口。放下茶碗后,临川郡王笑而不语,李毓祯的表情默了一默,然后看着清亮的瀑布,沈清猗默默的看着碧清的潭水。知安细品了一会后,面带怡色,抬头见这三位都没说话的意思,自觉身份最低,便当先开口道:“贫道对茶不精,平日多用清茶一杯,便说说饮后口感,抛砖引玉。这碧碗茶冲淡简洁,徐品有韵高致静之感,得了三分林幽瀑泉之秀气;这青碗茶饮后致清导和,有祛襟涤滞之感,得了三分茶禀山川之灵气。愚以为,各有胜场,实难分出高下。”

    道潇子和晋王同时大笑:“有见地。”“不错。”

    临川郡王平静的眉眼动了动。

    李毓祯忽然侧眸,语声轻飘飘的,“上面观瀑亭居高观瀑别有韵味,至元,我们去上边观瀑如何。”沈清猗道,“固所愿尔。”起身一让,“殿下请。”两人一前一后,衣袂飘然,往前面山坡上的木亭去了。

    晋王:“……还没说茶怎样呢,怎么就溜了?”

    道潇子抚须意味深长的,“观瀑嘛……呵呵。”

    晋王一脸恍然,阿祯是要去钩鱼了——哦不,谈正事。

    临川郡王平静的眼又动了动,他能告诉这两人:她们俩这时避开是不想谈你二人的茶吗?这两人煎出的茶的确如知安所评说的,各得饮清导和、韵高致静之道——但用的茶团却不对!能将销往吐蕃——哦,现在已经是安藏都护府了,用来做乳茶的茶团,其味浓厚,煎出的茶应是润滑,醇香,味厚,热意滚腑,浓香带着甘甜,缠绵唇舌,萦绕肺腑不绝,才是这上品含膏茶之真道。

    这二位却是煎出了“简,清,静”之味,叫人如何评?

    ……但这也是高手了。临川郡王心里呵呵笑着,想道:或许因为纯粹,才简、清,而静?

    但晋王称得上纯粹……道潇子?

    这个已经活了八十年的药殿长老可是老而成精的人物。

    临川郡王眼中笑意淡去,平静的眼眸深邃起来。

    ……

    山坡上的亭子矗立在第一瀑的上方,居高临下的观瀑,秀丽的景色便多了两分宏丽。

    李毓祯身姿随意的立在亭子边,目光望着瀑流。

    沈清猗站在亭子另一边,距她六尺。

    这是一个安全的距离,也是一个很有防备的距离——因为亭子内的最大距离只有六尺五。

    李毓祯忽然侧脸看她,眸子似笑非笑的,“至元是在防备我?——哦,忘了问,是该叫你至元,还是沈朝散?抑或十七娘,或者……称呼你的字?总不会是沈表嫂吧?”

    沈清猗心里冷哼:我心无惧,防备你作何?不过是不愿与你太近。省得她忍不住想挥挥袖子——袖子里的噬骨散,口鼻吸入,三日后就要化骨而瘫。不过,大概是毒不了李毓祯的。到了宗师这个层次,很难有□□对他们起作用。

    沈清猗觉得,她在□□上应该再下一些功夫。

    她眼睛望着瀑布,清冷的声音道:“不是防备殿下,只是不习惯与人靠近。”

    李毓祯心道: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想起控鹤卫汇总的资料中,记载她幼时的遭遇,眸中便有了然了。

    沈清猗沉静了一下,道:“如今,我身处道门,是至元;以后……还是至元。”

    这是回应了李毓祯的正面询问。

    “至元”,代表了道门的身份。

    “沈朝散”,代表了沈清猗的官身——不是诰命,是官阶,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意味着她可以出而为官的身份。

    “十七娘”,代表沈清猗沈氏女的身份。

    而称呼沈清猗的字,在大唐,只有非嫁女才能称字,沈清猗已嫁,如何才是非嫁?这话中的意思就是很明白了。

    而“沈表嫂”,代表了萧氏媳妇的身份。

    李毓祯果然不再试探,问得直接,单刀直入。

    而沈清猗的回复,在她的意料之中,也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沈清猗有高飞的野心,不想站在萧琮的身后,但对梁国公世子、未来的萧氏家主来讲,身为他的妻子,永远不可能、也不能够站到他的前面去。如果没有机遇,也许她的野心就这么潜沉下去。但道门给了她机会,确切的讲,道玄子选择了她。冷静,聪智,多谋周密,见识深宏,坚韧心志,加上卓绝的能力,原就是成功人物的必备,一旦得了机遇,就会插翼而飞。沈清猗这只潜伏在北海下的鲲,如今破海化为鹏,展翅而飞,还愿意回到海中去?

    她不会再做“沈表嫂”——这是李毓祯确定的。

    而她不选择沈氏女的身份,也在李毓祯意料之中。

    身为道玄子唯一的亲传弟子,这个身份代表的意义太大,虽说对沈氏有好处,但内中的利益牵扯太大,不是沈氏可以担得起。再者,沈清猗会愿意回到沈氏,再受陆夫人的辖制?——不管陆夫人待她如何不仁,却占着嫡母的大义。她回到沈氏,反而会束手束脚。

    李毓祯原以为,无论是为了她的野心抱负,还是为了她的生母过得更有尊严,沈清猗都应该选择走仕途,否则,何必深谋远虑,上那一道可称为高屋建瓴的论事疏?

    但她选择了道门的身份。

    这意味着她不愿意入朝为官。

    李毓祯眸子深了一深,转头居高临下的望着瀑布,语气带着悠远的意味,“我倒更愿意称你沈朝散——不,应该是中大夫了。如今,各处的霍乱疫灾都陆续平息,各地关闭的市舶司港口也在准备开启,想必要不了多久,朝廷就会颁下功赏之旨。挽救了十几万性命,又防备了以后的霍乱成灾,你和至桓厥功甚伟,入四品不为过。”

    霍乱得以平息,十几万疫患得以挽救,至桓提出的首效药方是首功。而沈清猗发明的霍乱检疫药剂,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良后最终定方,配方和提炼方法都提交给了太医署——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种药剂,更重要的是,其中显露的药物的提炼方法,足可以在炼药学下开辟一个新科目,太医署的人如获至宝,经过赶制后先发送一批到东海都护府的海港州,反映良好,有效达到九成。目前受到限制的,是制剂能力还没上去。毕竟新的提炼设备要制造,几万套的配置需要时间,而药工的训练也需要时间。但是,有了这个检疫剂在制造中,朝廷就有了底气陆续开放市舶司港口。这是很大的功劳,给出一个从四品的散官阶,估计政事堂会给得很痛快。

    李毓祯侧脸看着沈清猗,眸光清耀,继续说道:“以你那份医疗论事疏的规划,若大唐建成你札中所论的公利疾预卫生体制,便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了。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其意即:防卫其生,令合道也。——卫民之生,此国之道也。你对道家‘好生’之义,倒是得了其中三味。既有此心,何不出来主持大局?无论于国于民,还是于己,于功于名,都是大好的选择。莫说四品,以你的格局,便是官居一品,将来登堂入阁,也不是不可能。”

    她微微一笑,声音幽悠,带着深远的诱惑,“沈清猗,你不是一个医者——做一个医者,可惜了。我希望,未来能在政事堂看到你。”

    任何一个有功业野心的人,对于这样的期望,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何况是帝国未来的君主做出的期望。

    李毓祯的言语恳切,表达了她对沈清猗的看重,以及对沈清猗的期许和看好。

    这番话,也显露出了她自己的格局。

    无大格局者,说不出“卫民之生,此国之道也”。

    沈清猗沉了沉眸:李毓祯,的确是一位有君主之器的人物。

    也的确是一位……能令人服膺和追随的人物。

    只可惜……

    她和她注定是对立。

    若她得知自己对萧琰怀着怎样的心思,恐怕就是期望自己立即消失,永远不要在萧琰视野里出现!——正如她对李毓祯的期望一样。

    沈清猗缓缓开口。

    “多谢殿下的看重。”

    她的声音平静,却有一种骄傲藏在骨子里。

    天光下,寒泉般的眸子,有一种凛冽的清辉。

    她怎么可能去做李毓祯的臣!

第一九五章 心机() 
山道清凉,李毓祯眸子也是清凉。

    她唇边牵起一丝弧度,似是笑意,却又轻淡,凉薄。

    晋王看不清她的喜怒,心里嘀咕:这是钩上鱼了,还是没钩上啊?

    ……应该钩上了吧?

    晋王觉得自己想多了。

    阿祯出手,哪有钩不中的鱼!

    他摸着须眯眯眼笑了。

    当然他最高兴的,还是邀请了道潇子去京都太上宫喝茶……那里就是他的地盘了,嘿嘿。

    之前评头品茶时,临川郡王说他在“静”上逊了一分,晋王口里不承认,心里却是承认的,但他觉得这是道潇子占了地利的便利,三叠瀑就在三元宫的后山,那也算是道观的地盘了,取的烹茶泉水当然也向着道士了;若是去了京都太上宫,那是他们李氏皇族出家修道的地方,风水当然向着他们李家了哈哈。

    临川郡王看了眼晋王那笑眯眯的样子,心里摇了摇头,他想的是:道潇子应承去京都,绝不可能是为了晋王的茶约。

    马蹄声哒哒响在经历风雨洗刷的石板道上,踩出有节奏的韵律,和着林中唧唧啾啾的鸟鸣声,衬得林深山幽静。李毓祯的心情并不平静,在她唇边浅淡的笑意下,是幽深的思绪。

    观瀑亭中沈清猗拒绝了她的招揽,这固然令她遗憾,但她此次上山的最大目的已经达到。

    她上山,就是为了见沈清猗——见见这个人。

    庭州那一次的见面,太模糊了,不是说印象模糊,沈清猗这个人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她的气质突出,清冽如霜雪覆梅,内有凛冽风骨,又冷静从容,有种能镇场的气度,只要见过一面,就绝不会忘记,然而上次见面这人的风华还未毕露,就好比一颗绝世明珠,还隐于匣中。

    而今,明珠已出匣。

    ——光华照世。

    尽管,她的光芒如朝日才冉冉升起,但李毓祯相信,在未来,她的光芒必为世人所知。

    从观瀑亭出来后,她就深信这一点。

    回想与沈清猗在亭中的对问,她对州县政务财税民事洞悉甚深,剖析利害条条有理,算的经济账也切合实际,给人感觉竟是为政地方多年的有真实经济者——这简直令人惊讶。……“无甚奇怪,我读过过最近三年的《民政汇要》,按南北地域之分,按上、中、下州之分,按辖境贫、中、富之分,择了四十七州为考;又读过这四十七州医官局最近三年的年度汇报;还读过家师写的各地行医杂记……阅读得多了,再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印证,推理,便知悉得七八了。”沈清猗淡然回道。

    这却不是简单的,李毓祯心道。

    《民政汇要》是各州出的地方官报,每旬一期,下发州县官员周知政务民情官令公告等,当地士家也可以出钱抄录或者完整订阅,世家和有底蕴的官宦家庭除了订阅本州官报外,还会收集其他州的官报,组织人力汇编成各种分类集本,供自家子弟学习,增广见识,并作策论参考——以道门分布各地道观的便利,收集三年内的各地官报不是难事,但肯定没有人给沈清猗做分类汇总,阅读四十七州的《民政汇要》,那是多大的量?

    李毓祯瞬间就算出,是五千又七十六份,而每份至少万字以上,文字称为浩如烟海也不为过。沈清猗却全部阅读了,并按她需要的内容分类汇总,如果是一个人做数年功也不足为奇,但她到药殿才多久?最初的时间必定是要殚精竭虑站稳脚跟,而后主要时间还得花在研药研医上,并做出令人赞服的成就,这才衬得起她“道玄子唯一亲传弟子”的身份;除去这些,她还能抽出多少时间去阅读五千份报纸?……而在这惊人的阅读能力之下,是更令人惊叹的汇总,分析,洞察能力。纸上得来终究浅,通过文字的表象,推理、分析,洞悉出真实,挖出文字背后的民事情弊,这是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