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红楼同人)贾环重生复仇记 >

第55节

(红楼同人)贾环重生复仇记-第55节

小说: (红楼同人)贾环重生复仇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寻个地方卖,我花了三两银子就买来了,瞧着整齐吧,居然一本都没少,我估摸着可能是印制的时候直接顺下的一套。“
  因为贾训总是能有不少的书出现,所以他如今也学乖了,那什么大户人家败家子的借口开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从书坊,笔墨坊,到这纸坊,凡是有可能接触到书的人家,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经济水准,都给用了一遍,好在他自己从来都往外走的比较勤快,一来二去的倒是也没人怀疑什么,只觉得这孩子对着这些书都魔怔了,为了寻价格实惠的好书,那是什么地方都敢去。
  “还是你有法子,确实,这还真是有可能,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手呢,看样子多走走还是好的,这不是又捡了大便宜了,我听说这书要是在书坊怎么也要十来两银子,就这还是私刻的本子,若是官刻,只怕不下三十两呢。“
  兴哥儿翻看了好一会儿,这才算是尽兴,才想起来自己好像这出来是准备收拾东西出海的,忙看了看天,瞧着都已经大亮了,忙说道:
  “赶紧收拾收拾,今儿可是要出海的,都开春了,今年咱们可忙乎的很,怎么的也要把鱼娘的嫁妆收拾好了。“
  “不是刚分了三十两银子嘛,我瞧着应该是够用了,这回娘总不至于有全花了吧,好歹也给大姐留点压箱底的才是。“
  说是这么说,贾训手脚还是不停的,一边收拾书本,一边开始往外走。
  “你又不是不知道,娘那个人,有点银子就存不住,我另外让你大嫂帮着存银子了,没回咱家有收益的时候,存下一二成,想来到时候总能拿出点像样的压箱钱来。”
  大嫂?贾训一顿,这小苗确实是个不错的聪明的人,看看在对待鱼娘的嫁妆上就知道,她很清楚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比王熙凤更清醒。家里有她看着,或许娘手脚能缩一缩,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太大手大脚了。
  “这也是个法子,我也想法子存些吧,好歹到时候总是要添妆的。”
  “你才几岁,想这么多做什么,你要是有本事攒私房钱,那就好好留着,将来去科考总是要花销的。”
  “说起科考,大哥,你如今蒙学的都学完了,夫子不是说只要在巩固一二,就能开始读正紧的四书五经了嘛,你抓紧些,明年去试试不?我听说去考也不过是五人结保,花上二百文名帖钱就成了。”
  “明年是不是早了些?我可没把握一次就成,不过你到是能成,就你那一笔字,说不得县令看着这字的份上也能让你过了。”
  “我觉着成,咱们县令明年可是该高升了,临走怎么也该给咱们这个他亲自命名的村子多加点荣耀不是,也能让他多几分政绩。”
  “再说吧,还有好些日子呢,明年鱼娘还要出嫁,事儿都赶一块儿也不知道到时候成不成呢。“
  兄弟两个说着话,就开始往海边走,一路上还遇上不少和他们一样,准备出海的人。
  “呦,你们兄弟也这么早啊,兴哥儿,村长说请夫子的事儿怎么样了?你听说没有?咱们这祠堂可是快建完了呢。“
  不止是贾训兄弟对读书的事儿上心,时时刻刻为了这事儿动脑子,就是村子里其他人其实也一样很上心,自打村长说这祠堂建起来之后最后一进给村子里请个夫子,让村子里孩子读书,整个村子的人似乎一下子就换了精气神了,不说这祠堂建造的飞快,就是连其他进度也一并很是关注。
  像是兴哥儿这样算是村子里难得的读书人,大家更是喜欢凑近了多问问,哪怕很多消息大家自己都知道,也忍不住用这个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关心。
  “快了,去县城找了几回了,只是咱们村子太偏,人家不愿意来,有家有业的,谁愿意跑这儿吹海风啊,不过前儿我听说,村长都寻到那几个城隍庙门口写字的童生那儿了,有个家里有人生病卖了房子,没地儿住的已经答应考虑了,只是要咱们村子给他寻个宅子,束脩要的倒是还算是合理,听刘典吏说,人也正派,是县城有名的孝子,读书也还成,只是运气不好,赶上孝期,不能可靠,这才耽误了,如今又家中老娘病重,要照顾老娘,这才放下了学业,学问是不用担心的,村长正准备和大家伙儿商量来着,看是不是干脆帮着起个院子,地就算是村子里的,起院子的钱,大家伙儿凑一凑,也不用多大,就寻常的三间正屋,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就成,围个院子,搭个能养鸡的后院。“
  兴哥儿知道的确实比旁人多些,这几个消息正是昨儿才知道的,村长正准备找人商量的,这会儿兴哥儿说出来,也算是提前给大家心里做个预告,让大家琢磨琢磨,免得一下子分摊下来,大家心里不舒服。
  前头凑一起的人有四五个,能问这些,自然也是想着自家孩子能上学识字的,就是家里没有孩子的,可这十来岁的年纪,多半也都还有些上进的心思,即使不能正紧读书科举什么的,可是对于识字,也有不小的兴趣,不说别的,这贾家兄弟自打读书之后,见识飞涨大家伙儿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谁想自己有宝不识?谁想自己出门连算账都不会?
  所以啊,听到兴哥儿这么说,立马就有人符合起来。
  “地是村子里的,那起屋子也就是弄些土胚,砍几颗树当梁柱,大家伙儿出点力气,倒是没什么问题,就是全置办好了,请工匠能有多少花销?这么一个小院子,估计也就五两银子,大家伙儿分摊一下,一家也就不到五百钱,还成。若是这给的工钱能让咱们用鱼,用其他的口粮顶,那就更少了,每天给点鱼,给点粮食,不用直接给钱,估计村子里就是给建个二进,都轻松的紧。“
  这说的还真是实话,都开春了,各家的船都开始出海了,这每日渔获就不是小数,如今各家都有了田地,虽说一时半会儿还不能直接出产粮食,可是这种菜什么的却什么问题都没有,各家当初在冬日里做海货生意的时候,有了钱,往家里存的粮食也不在少数,还有前些日子刚分的鲸鱼肉,这样一算,确实家中宽裕的紧,若是只是那这些出来,不用花钱,估计谁家都愿意。
  其他听的人也跟着点头,那莫大家的大石还跟着说道:
  “我家弟妹多,到时候送到学里的肯定也多,兴哥儿,这书本什么的,不知道要多少钱,我好让我爹开始攒钱。“
  他们家孩子从第一次用碧玺换了钱之后,就一直想着读书的事儿,只是这读书总是要在衣食住行之后,所以银子全用到了盖房子,买地的事儿上,后来又有了银子,这莫大也只是一个劲的想着怎么将家业拓展开,好让自家的孩子以后再不用受穷,倒是将这读书的事儿给放到了脑后,如今这村子里自己要有蒙学了,这事儿自然而然就又被提起来了,为了这个,家里的孩子连往日好不容易得来的零花钱都全都集中了起来,就为了能到时候不被拉下,好去识字读书,他身为大哥,自然是要帮着的。别说是他了,就是大牛,也暗暗的将莫大给他娶媳妇的钱,私藏了一点,就为了到时候让弟弟们能读书。所以这会儿问的很是切中核心。
  “一开始用什么纸笔书本啊,当初我和二子,那就是把书背下来,然后就在地上用树枝写,先把字认全了,然后去讨点人家丢弃的不用的笔,沾了水,在桌子上写,等到能把字写的像样子了,这才用废纸酱油水练,等废纸上写的能见人了,这才开始买纸笔墨砚。要不然不知道浪费多少钱去呢,至于书本,这个我家有,到时候花上十来文钱买点纸,到我家抄就是了。“
  仗义啊,这可是省了大家伙儿不知道多少开销了,而且给出的办法还特别适用,几乎全村所有的人都适用,就是不准备花束脩去学里的人,按照这个法子,也能识字写字,即使写的难看些,可是只要这么学了,总比不识字强不是。
  所以兴哥儿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高兴了,特别是那几个二十出头的,更是乐呵得很。
  “我还想着我这岁数,都娶媳妇了,还去上学是,实在是有些难为情,要是按照兴哥儿你这么说,我们家只要去一个两个孩子,把学的东西回家在说说,我岂不是也能识字?我也不求以后能考上做什么老爷,就是以后进城能看个告示,能看得懂账本,会算数就成。“
  “可不是,我也是这样想的,家里不能干活的孩子去读书那没什么,可要是咱们都去了,那这出海岂不是没人了?这个法子好,这个法子还省钱,兴哥儿,你们还真是机灵啊。“
  大家都高兴了,贾训也高兴,这要是按照如今这模样,那岂不是说咱们这村子里以后就各个都读书识字了?那这村子才是真的起来了呢。
  要知道,这年头,乡土情节最是严重,你要是出息了,不帮扶家乡父老,那简直就是忘恩负义的典型,都会让人唾弃的,这村子里只要是出一个有功名的人,那以后这村子里无论是谁,受了委屈,你就有帮着出头的义务,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潜规则。而读书的人越多,这出有本事人的几率自然就越高,而这有本事的人地位越是高,这村子里未来在县城,在其他人眼里的地位也一样越来越重,甚至有可能达到在外头只要知道名声,就没人欺负的地步。
  想想贾家,那些依附贾家的族人为什么那么嚣张?什么地位都没有,甚至有些吃饭都成问题,可在贾元春封妃之后又是个什么嘴脸?还有那些贾家的下人,为什么那些管事比寻常小官都有权势?为什么自古就有宰相门前七品官的说法?和这其实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80章

  贾训没有直接去找徐家少爷,因为他不知道人家是不是从京城回来了,所以特意去寻了人探问,好在这会儿毕竟已经是到了四月下旬了,就是殿试都已经结束,京城的那些什么文会自然也是早早就已经完结,人家徐家少爷一个秀才自是没有在京城和新进的翰林进士之流抢风头的可能,已然回到了县城,别说是他,就是西山书院中其他人也一并都回来了,贾训过去的时候,正好是他们回家暂歇,回书院读书之间的空挡。
  “你这书单倒是齐全,若是凑满了,再加上些有名的文人游记,史书之流,想来考到举人都不用在多置办了。“
  徐家那少爷和贾训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他是看着贾训起来的人了,看到如今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少年,却依然还是忍不住感慨这时移世易的变换之快,当年身上衣裳到处是补丁,脸色带着几分菜色,瘦弱的像是个□□岁的小童一般的孩子,到了如今居然也是一身干净整齐□□成新的长衣,满脸带着书卷气,一言一行,还有那渴求读书,却又不卑不亢,大气的不像是寻常偏僻的渔村出来的孩子。这之间的转换真的是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这些书,我这里大半都有,你要抄拿去抄就是,又不是什么古籍珍本,至于没有的,我们书院倒是都能找到,只是你过去未必能成,毕竟那些都是书院的书,外人一般不给借,这样吧,这些我也是需要的,不如我先去抄了来,到时候再借给你就是。“
  帮忙帮到这个程度,真的是让贾训惊喜的不行,按说他们关系虽然不错,却也没有近到这个程度,这徐家少爷这样出力,贾训心下多少还有些忐忑,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想想自己家也不是有什么能让人谋求的,好歹放心了些。
  他这里放心了,那边徐家少爷倒是又说话了:
  “我也听说了,如今你们家中几个兄弟都在上学,家业也起来了,这是好事儿,读书明理,科举晋身,这样努力上一二代人,你们家也就是耕读传家的人家,未必会比我家差。“
  他这话说的绝对是实话,也是他本人心胸确实宽厚,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徐家在县城绝对是不小的人家,也是有根基的人家,可追根溯源,却也只是三四代人前才发达起来的,据说原本只是寻常小商户,后来在战乱年间,祖上有一个祖宗救了一个前朝官宦人家的女眷,并娶了进门,由着这个当家媳妇扭转了门风,供着家中的孩子读书上进,所以在开国之后,前几次科举中,运气大好的一下子出了一个进士,并且做了十来年的官,最后致仕的时候已经是四品,这才是他们家在县城地位如此巩固的缘由之一。
  后来的几代人或许是立国时间长了,这文风重新起来之后,科举越发艰难的缘故,连着两代也都只是出了几个举人,可毕竟上头有这么一个官员罩着,好歹也混了些官职,或是七品,或是六品,官职不高却总是维持着官宦人家的身份,这才整个县城都算的上是首屈一指的,毕竟这里可不是江南,是整个国家中文风相对比较弱的边疆之地。若不是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