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梦还楚留香 >

第48节

梦还楚留香-第48节

小说: 梦还楚留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一位巡检司带领一班人马到渎浦等地巡查,队伍浩浩荡荡,锣鼓齐鸣,十分威武。渎浦赈饥状元章士昌家奴看见了,慌忙禀报状元夫人,说外面不知什么大官到此,十分威风。

 

      状元夫人知道了此事,心生妒嫉,当晚就在状元耳边讲:“你当什么状元?看人家巡检司都那么威风,你还不如别人一个巡检司!”

 

      状元被夫人唠叨得有点烦了,随口说道:“巡检司算什么官!我的一只靴子,就可以叫他三步一跪!”

 

      过了一阵子,听说巡检司又要来渎浦巡查,状元夫人真的就把状元轿扛到巡检司路过的地方,里面仅放着一只状元靴。巡检司路过此地,远远看见路中心放着一顶状元轿。巡检司赶紧下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状元轿,惊呼:“状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连叫了三声,里面无人答应。

 

      巡检司上前,通过轿帘,窥见里面仅仅放着一只靴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巡检司又气又恼,心想:你这状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检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治一治这个欺人状元。

 

      过了半年光景,巡检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派人运送到状元府附近山边,把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状元府大小家丁无人知晓此事。干完此事后,巡检司找人连夜快马密报朝廷,称温州平阳赈饥状元谋反,已经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状元府附近小河里。

 

      皇帝听说有人谋反,派人火速到现场查证。果然,状元府附近小河里查获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择日要将平阳赈饥状元就地正法。

 

      温州府台听闻此事,觉得事有蹊跷。他想,赈饥状元因赈饥济贫出名,被朝廷封为状元,怎么会谋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禀报皇帝,要求再次进行查实。皇帝觉得温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缓斩圣旨,派了另一队人马快速赶到平阳,当第二队人马赶到离斩首现场仅剩下五里路的时候,听到鉴斩场三声炮响,状元已经人头落地。

 

      事情查清以后,皇帝觉得冤枉了状元,就下诏厚葬赈饥状元,赐金头一个。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还赐给状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晓得金头在哪一具棺木里面。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屈死的状元,就在官兵听到炮响的离状元斩首之处五里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叫做五里牌。

明朝不慕权贵的状元杨慎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自清康熙以来,余庆共编就三部县志,每部都收录这首署名为明朝状元杨慎的《箐口关》诗。

每读此诗,眼前便立即呈现出雄关漫道?箐口来。两相对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仍不为过。于是,笔者在叹服这位明代状元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头脑中又涌出了许多问号。譬如:这位状元是何许人氏,官阶多高,著作多少?状元,何等显赫的声威,他到底是何时因何事涉足余庆这片曾经的“蛮夷”之地的?


      翻开《明史》,其内有《杨慎传》。以传中九百余言为基础,再结合其他资料,我终于了弄清了:此人并非沽名钓誉的凡夫俗子。他才华横溢、秉性刚直、命运多舛,但却坚忍不拔、功勋灼灼,是一位可与戚继光相提并论的民族英雄。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 '本章字数:3027 最新更新时间:2010…07…15 10:00:00。0'
 
 杨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别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试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嘉靖三年(1524),因涉 “议大礼”一案,在遭受两次廷杖后,谪戍中缅边界的永昌卫(在今云南保山地区),直到72岁病死。


      《明史》有言:“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著述多达四百余种,单是诗作就达2300余首……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其祖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读《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重撰二文,深得长辈赞赏;十三岁时,他随父入京师,写《黄叶诗》,轰动京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遂将其收为门下弟子。不过,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岁那年,他参加会试,主考官见其文章出众,便将其列在卷首,不料烛花炸落,将试卷烧坏了。所幸的是,这把火并没有烧掉他的信心,在三年后殿试中,他中了状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欢读书,又不理朝政,还经常与太监们化装后外出寻花问柳,奸污民女。忠勇刚直的杨慎不避斧钺,犯颜直谏。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尽快停止这种荒唐行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在妓院歌楼里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杨慎实在气愤不过,在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等讽刺性词句后,便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武宗终因酒色过度死去。由于武宗无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熄继承,;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世宗登基后,招回杨慎,并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之职。杨慎以为,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到了,便常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比如,当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最后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后,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可是,这个朱厚熄比朱厚照并好不了多少,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他便龙颜大怒,让杨慎停止讲书。而杨慎呢,他却坚持着“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他数度失欢于皇帝同时又结怨于权奸,虽有雄才大略,但却难于有机会施展。尤其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尽头。好在他不是那种稍有不顺就郁闷郁寡欢,灰心丧气的主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挺直腰杆,及时调整人生的航线,让生命焕发出了更加灿烂的光辉。


      所谓的内阁“大礼议”纷争,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


      朱厚照真不熄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死后,人们发现其遗诏中只有“兴献王长子来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么也没交待。于是,杨慎的父亲??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要朱厚熄登上皇帝宝座后认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可是,朱厚熄却偏不信这个邪,在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同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孝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对此,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以至后来,这种纷争演变升化成了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1524年春,杨慎的父亲被迫辞官归里,他也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后不久,刚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熄变本加厉,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大学士丰熙等见状,再次上疏,但朱厚熄还是不听,他们便一同到左顺门一带跪着力谏。朱厚熄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便联合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以抗议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熄暴怒,下诏将其全部逮捕入狱,并廷杖为首之人,结果死伤十七人。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别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复生。最终,他被判发配滇西戍边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杨慎被押解从潞河上船,经山东、江苏入长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陆,经湘西、贵州入滇,然后经南宁(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达云南永昌卫(在今保山地区),行程数千里。《箐口关》一诗,就是1524年12月,他路经余庆司之箐口时写的。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迂回磨转蚁,曲折阵蟠蛇。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鸦。”箐口关何险?从波涛滚滚的乌江岸边蜿蜒而上十里之后,便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及至箐口,但见两峰高悬入云,唯中间数丈之阔的沟谷可通行,今有省道穿越,仍让人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啊!试想,五百多年前的山道,不就像是从别人那里赊借而来那样吝啬吗?回望来路,盘旋曲折如盘踞山野的长蛇,行走其间,犹如蚂蚁在转动的石磨爬行。再环望四周,竟然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官府所建的守关小屋孤零零站立在那里。此时此刻,正是夕阳西下时分,乌鸦振着双翅往家里飞去。可是,作者那满含悲愤而又游移不定的心啊,怎么才能找到依附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杨慎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进而入狱受刑、谪戌千里边关等史实读此诗,不禁使人怆然落泪。


      正如俗语所言,真金不怕火烧。杨慎真不愧为文人中的真金。政治生涯遭受如此重创,仕途已经走到民尽头,但他良心不泯,正气犹存。到云南后,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特地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陈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希望其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纵观杨慎的一生,最大功劳还在于,他开拓南疆;使滇西甚至整个云南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融合。


      云南古称滇国; 虽在1900多年前即被大汉纳如自己的版图;但多年来“不以内地官守例之”, 皆以本土大姓就官,实则为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就是到了中国疆土最为广阔的元代,其地也为梁王与大理段氏分而治之。所以,当时那里的文化状况;跟西藏、新疆、蒙古的情况不相上下;与中原文化相去甚远。所幸的是,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攻取了云南;在那里建立卫所屯田制度;先后移民汉族人口三四百万到云南;使云南人口的民族结构产生了变化;143年后,这里又来了一位堪称明正德;嘉靖两朝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的杨慎,从而加速了这里的文明进程。时年37岁的他,不间断在哪里开馆讲学;广收学生;孜孜不倦地考察、研究和写作。他攻诗、词、赋、散文、散曲、杂剧、弹词,考论经史、书画,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因而著述极丰。明万历间,张士佩巡抚杨慎老家四川,将其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编了81卷,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此后,人们又进一步收集他的作品,编辑为《升庵外集》《升庵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二十一史弹词》等,共145卷; 真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多的著作,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他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据有关方面统计 ;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余人写有著述,总量不过50种。  然,自杨慎入滇到明末的120年间;云南就有150余人写有著作,总计超260种。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七) '本章字数:3004 最新更新时间:2010…07…16 10:00:00。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云南培养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七子中的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唐?四人后来均考中进士成为国之栋梁。


      或许就因为这些,有史学家夸赞说,杨慎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一样;是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一些云南人还说得更通俗具体:神观音、孔明、杨慎是他们最崇敬的三尊神。


      杨慎为封建文人,身上肯定会有不少瑕斑,但他那种不慕权贵,不为官是图,并在逆境中关注民生、服务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