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

第16节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第16节

小说: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庆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风甘
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
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有哪些又能少了呢?随大自然
的变化随起随灭,对于生生不息的广大宇宙毫无阻碍。人的修养假如也能达
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注解】
心体: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知识、智
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心抽象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心体可解释成
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天空中星辰的总称,可解释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
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名。
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是象征祥瑞的云层。据《汉书·礼乐志》:“甘
露降,庆云出”。
甘露: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
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廓然:广大。
太虚:泛称天地。
【评语】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我们
可以视为一种比喻。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大自然的变化对人本身的影
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张“人法自然”,这样才能胸襟开阔;儒家主张仁
民爱物,这样才能爱人的精神。不管怎么说,天地的风霜雨雪无私地养育了
人类万物,人的友爱精神,人法自然也应该与上天一样无所不容,造福同类。

一三三、浑然和气居身珍宝
环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 
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这珍。
【译文】
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然因为节义受到批评诋毁;标榜道学的人,经
常由于道学而招致人们的挟击。因此一个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做坏事,也
不标新立异建立声誉,只是一股纯厚、和蔼的气象,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无价
之宝。
【注解】
道学:宋儒治学以义理为主,因此就把他们所研究的学问叫理学,这种
理学也就是“道学”。此处的道学是泛称学问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道学
先生”的道学。
浑然和气:浑然是纯朴敦厚,和气是儒雅温和。
【评语】
人们讨厌假道学伪君子,因为做人要平实无欺,不可自我标榜吹嘘。真
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换言之,学问道德并非吹嘘而来,是从艰苦修
养中累积而成。有的人好虚名,披上道德外衣,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信任, 
满足私欲需求,与为非作歹固然有别但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一个人居身立
世确立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磨炼自
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完差的人格。

一三四、和气祥瑞寸心洁白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译文】
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创造人际的和平之气;心地纯洁清白,可以使美
名千古流传。
【注解】
酝酿:本指造酒,此处当制造调和解。
两间和气:两间指天地之间,此处指人际关系。
昭垂:昭:明。垂,流布” 
【评语】
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从古至今,这样咏怀言志的诗文触目皆是,这正如俗谚“豹死留
皮,人死留名”,说明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东汉曾
有昌邑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
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结果杨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
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语出现。拒贿是为官清廉的一种表现。日常生
活同样要检点自己,从待人到律已都应注意维护声誉,保持心灵的完美,所
谓与人为善,处事勿贪。修身养性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洁白而
留清

一三五、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
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译文】
夸赞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章,这都是靠外物来增加自身光彩,却
不知人人内心都有一块洁白晶莹的美玉。所以一个人只要不丧失人类原有的
纯朴善良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没留下半点功勋,没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文
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注解】
夸逞:夸是自我吹嘘,言过其实,逞是强行显露。
莹然:莹是指玉的颜色,洁白纯净。
【评语】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
不朽。”可见立德为最重要,其次才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
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贤;功业流传千古的汉武帝、诏太宗等。不可能每
个人都像这些历史名人一样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
必须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保持自然之态,在此基础上去建
功立业,这样即使毫无功业,也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

一三六、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
贤愚要包容得。
【译文】
立身处世不可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脏污要适应并能容忍妒忌:与
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过清,不管是好人、坏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注解】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得:容忍得下。
【评语】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必然不能事事按
自己的意愿来办事,这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和人生。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是一种王者气象。其实生活中也需要这样,所谓“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
则无鱼”,何况每个人有缺点也有忧点,每个人看问题都有片面性,有的东
西以为是对的,却偏偏是错;有的事以为别人错了,实际上因为自己认识上
的不足而是自己错,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明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就是错的、污的、恶的,能容纳的本身
便是把它作为向上向善的借鉴。

一三七、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情欲的毛病还有医治矫正的可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却很难
医治;做事遇到的障碍还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习惯障碍却难排除。
【注解】
势理之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
义理之障:正义真理方面的障碍。
【评语】
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 
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所意
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
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 
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
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
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
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
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三八、行戒高绝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
蓄则于鳖聚集。
止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生有戒焉。
【译文】
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只有溪谷环绕的地方才有各种花草树木
的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无鱼虾栖息,只有水深而且宁静的湖泊鱼鳖才
能大量繁殖。这是地势过于高绝水流太过湍急的缘故;这都不是容纳万物生
命的地方,君子处人待世必须戒除这种心理。
【注解】
渊潭停蓄:渊潭是深圳,停蓄指水平静不流动。
褊急之哀:狭隘到极端的心理。
【评语】
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人, 
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
自赏标奇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
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
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
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
去。

一三九、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
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生活于幸福的美满环境中,像是装满的水缸将要溢出,千万不能再增加
一点点,以免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
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以免折断。
【注解】
搦:压抑。
【评语】
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
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
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终会水满由溢,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
人们很难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
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
相对。学业上下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
所作为。

一四○、责人宜宽责已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这内,则德
进。
【译文】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像他没犯过错一样原谅他,这样才
会心平气和;要求自己应严格,应在无过时也要时时找找自己的差距,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
【注解】
原:宽恕,原谅。
责:当动词用,期望。
【评语】
责已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
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已之失,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不能“见
人之过易,见已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
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一四一、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译文】
君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绝对不忧心忡忡,可是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
警惕,以免堕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强权贵绝不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
的人却具有同情心。
【注解】
惕虑:惕是忧惧,虑是谋思。警惕忧虑。
茕独:茕指没有兄弟,独是没有子孙。《周礼·秋官》有:“凡远近茕
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孤苦伶仃的意思。
【评语】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
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
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
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
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
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一四二、静中真境淡中本然
风恬浪静中,凡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译文】
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
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真实面目。
【注解】
风恬浪静:比喻生活的平静无波。
味淡声希: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
心体: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评语】
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
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
功夫才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
在宁静中修炼身心,以达返朴归真之境。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吸引了无
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