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464节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464节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只能讲自己了解到的都说了出来:“陛下,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大半年前,有个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商人通过驻福州领事馆,找到了福建布政司衙门,冯真林身为布政使,只能出面接见英商。这名英国商人不但采购了许多茶叶,还开出高价,要求采购一些小茶树苗和茶籽。冯真林觉着这名英国商人彬彬有礼,加上又得了不少好处费,便答应下来。于是乎,原本说好,英国人以8万圣元采购1万株茶苗,后来英国人想收购茶苗4万株,冯真林要价40万元。冯真林将其中的30万圣元吞没下来,只拿出10万圣元交给国库之中。”

    “混账!这个冯真林,真是糊涂,愚蠢,害国之贼,以其为甚啊!该杀,该杀,该杀!”

 757章 茶叶事件

    范汝增没想到,皇帝的反应会这么大!

    看样子,皇帝似乎出离愤怒了。对于这个原本是族人的冯真林,却是深恶痛绝,竟比那贪腐之首的蒋有福还要痛恨。似乎这冯真林做了多么穷凶极恶的罪行。

    冯云山脸色铁青,他也没想到,原本只是查贪官的事情,却无意中让自己得知一个经济间谍事件,而且是近代中国的第一经济商品——茶叶的间谍事件。

    对于这个茶叶树苗和种子被英国间谍偷偷运到印度大规模种植的历史,冯云山还真有些了解。

    那个叫罗伯特?福琼的经济间谍,在历史上便极为有名。他以植物学家的名义,接受英国皇家植物学会和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多次来华夏考察学习。刚开始,还是打着招牌说是植物物种考察,从华夏带走了秋牡丹、桔梗、金钟花、构骨、杜鹃、柏木、小菊花等,但后来,他便直接打起了茶叶的主意。

    原本满清的时候,他直接深入福建武夷山的地方茶农那里,偷窃学习茶叶发酵处理和其他各种生产加工茶叶的秘密,不但如此,还数次来华打着购买茶叶的名义,私自购买夹带茶苗上万株,还有无数茶籽,通过海运离开华夏,运回伦敦,在皇家植物园里种植培养好后再移植印度。但不知为何,还是失败了。

    于是,他再次来到华夏。这个时候,满清已经灭亡,华夏的当权政府是中华帝国,进入福建的他,通过接触福建布政使冯真林,果然搞到了4万株茶苗。而且,这4万株还是武夷山正山小种茶的原产地出来的亲种。冯云山猜测,这个时候,这家伙肯定如历史上一样吸取教训,不回英国,多半已经在印度开始种植了。

    历史上,正是这家伙,差不多是一两年前,再次来到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正山小种茶的原产地,秘密收集了当地最优质的茶种,并购买了全套制茶工具,招募了8名制茶工人,最后带着这些人和茶籽茶树苗等一起,经海路到加尔各答,再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开辟茶园。没几年,源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印度优质红茶横空出世,并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后世享誉世界的印度大吉岭和阿萨姆地区的红茶,便是这么来的。而且不仅让印度的这些红茶出名,还因为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树木砍伐一空,用来种植茶园,使得下游的孟加拉国从此以后洪灾频发。

    紧接着,英国人还将这偷自中国的茶树,引种到锡兰,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从此,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英国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取代中国,垄断了欧洲红茶市场。

    冯云山可还记得,在十年后的1866年左右,欧洲人消费的茶叶中,还只有百分之五不到是来自印度,但在下个世纪初,印度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茶叶出口国,几年后,锡兰又超过中国成为第二大茶叶出口国,还有日本,中国的茶叶,日渐衰落。等到后世,红茶的原产地,福建的正山小种红茶,却衰落下来,只剩下几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红袍母树”了,处于随时绝迹的边缘。

    想到这里,冯云山便是一阵钻心的疼。这时华夏的宝贝啊,竟然被洋鬼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偷走,而且,这可是连根都给挖走了啊。

    要知道,原本的茶叶贸易,可是华夏的出口贸易的绝对支柱,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哪怕是排名第二的生丝和排名第三的瓷器这两样,加起来再翻倍,也没有茶叶这一项的利润多。想想看,如今中华帝国的茶叶出口量,前年便有62万担,折算成吨,便是3。72万吨;去年是75万担;这还是前两年刚刚经历战乱,茶农没有安稳下来,今年在农业部的大力扶持下,还有磷肥的使用,茶叶产量更多,根据刘长佑先前禀报给冯云山的预计,今年茶叶出口量只怕会达到95万担,甚至超过100万担。

    按今年的茶叶出口离岸价格,每担茶叶售价40圣元计算,今年茶叶出口价值便是4000万圣元。

    这还是今年的茶叶出口价值,若是日后提高茶叶产量,达到历史上的光绪年间茶叶出口量,200多万担来计算,中华帝国每年光茶叶出口便能进账8000万圣元以上。而且这还是只是历史上对茶叶外贸不够重视的满清王朝的出口量,如今是自己掌控的帝国,以自己对外贸的重视,出口量只会更高。而且,只要帝国实力强大起来,这国际茶叶的价格,便由帝国垄断,价格自然要逐年地上涨,这么说来,以后光茶叶的进项,便可达1亿圣元!这可都是帝国净赚的啊,除去少量的种植人力成本,其余可都是赚的。

    上亿圣元啊!这可是上亿圣元啊!即便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5600万英镑的样子,合计2亿5000万圣元的样子。这岂不是说,若是再加上生丝和瓷器、棉花等物资的出口贸易,光是这些项,便能有换回来半个英国一年的财富。

    这茶叶可是关系到中华帝国在工业革命结束前的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地位绝对不容动摇,更何况是如此挖根基的行为,必须杜绝。

    冯云山想到这,再一次对自己的这个族人冯真林深深的憎恶。

    “也判个斩首示众吧!”冯云山看向范汝增,道:“茶苗之事,关系重大,便由你们特务司出面解决,商务部和总参谋部全力配合!不管采取多大代价,跟在印度的那些细作联系,哪怕暴露也在所不失,必须要将这个叫罗伯特?福琼的洋人斩杀,还有被其雇请过去的茶师茶工,也一并铲除!当然,最重要的,便是查清楚他们在印度的育茶基地,不惜代价,将那些茶苗全部捣毁!”

    范汝增从没见皇帝如此紧张,他没想到皇帝对于那小小的茶苗,竟然如此重视。当下便道:“微臣遵旨!”

    冯云山叹息一声,也不知道茶苗泄漏的事情,还能不能挽回!幸好只是几个月时间,英国人在印度应该还没有培育出新的茶苗出来。只要找到运走的那批茶苗,全部捣毁即可。

    而且,关键是将被雇请到印度的知道这些茶叶加工发酵工艺的懂茶之人,全部斩杀。

    日后,必须要加强对茶叶的管理了,即便是与英国人通商,也必须要加强对出售货物的检查和管理。还有,凡是洋人入境,所干的事情,都必须调查清楚,哪怕是传教,虽然冯云山对于洋人的基督教传播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但这种慢性的文化侵扰,还是要杜绝才行。

    不过,开放港口进行通商,却是冯云山所鼓励的。也不能因噎废食,日后加强监管吧。

    关于茶叶,在历史上,还有曰本,将来也是茶叶出口的竞争者之一,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冯云山已经有了其他的安排。

    冯云山已经决定了,先将英国人偷往印度的茶苗事件解决掉,下一步,等帝国的海军发展壮大或是控制马来半岛之后,便直接将茶叶彻底地垄断,控制整个世界的茶叶贸易,只要稍微将价格提上二成,便能让洋人,特别是已彻底离不开茶叶,热衷红茶这种奢侈品的英国人,付出巨大代价。

    看完三个为首的贪官,对于后面的数十名贪官,冯云山已经没有兴致一个个去了解。他也知道,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会有这样的贪官,就算今天他将这些人全部斩杀掉,最多是将风气紧一紧,但不可能杜绝。哪怕是对待贪官最为严厉苛刻如明初的朱元璋,贪官也还是前赴后继。解决贪官问题,即便是后世的各个国家,也没办法根本解决,只能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远比靠一个皇帝来倡导的效果强。

 758章 反腐

    758章反腐

    建立类似于后世的香港和新加坡廉政公署制度?冯云山有些犹豫。

    事实上,他也知道这个廉政公署制度,已经是后世历史上最为清廉有效的防范贪官的制度。在香港的廉政公署成立以前,香港曾是个贪腐盛行的社会,但廉署成立后短短数年,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地区之列,因此,这廉政公署制度必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冯云山担心的是中华帝国如今的发展水平,文盲遍地,国民刚刚在温饱线挣扎的发展程度,是否适用这个廉政公署制度?

    要知道,廉政公署制度重要的是监督机制,监督的主体大众是普通百姓,要百姓有这个意识和素质才行。不仅仅是廉政公署官员要有高素质,连官员也要有较高的素质,还要民间百姓有较高素质,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何廉政公署只能在像香港和新加坡这种缘富裕又小得地方才能成功实施。

    而像中华帝国如今这样的情况,要搞什么廉政公署,冯云山觉得还不成熟。不过,在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之前,他还是决定试试,当然,只是套用其中的观念,很多具体做法,还是要结合眼下的实际情况来才行。

    其实也不算完全是引用廉政公署制度,原本满清的都察院其实已经算比较完备的监察体系了。但因为整个满清腐败成风,整个根子烂掉了。都察院的御史作为监察官员,不但失去了自宋明以来巡视地方的权力,陷入到日益繁琐的程序性事务,而且,科道官员通过“风闻奏事”的权力也几乎丧失殆尽。而给事中作为封驳官员,不但在管理上被划入都察院,视同御史,而且在实际政务运行过程中,已没有实际上的封驳权。在奏折制度和军机处创建后,重大军政事务高度机密,一般很难为外人道也,给事中连内容尚且不知,弹劾、封驳从何而来?

    这也是当初乾隆年间爆发的甘肃冒赈案,这么大的群体贪腐案件,都察院竟一无所知,最后还要考乾隆亲自发现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冯云山最终决定在中华帝国设立一处单独的监察部,独立于司法部和内务部之外的监察机构,虽说,特务司也有部分在监视百官的职责,但特务司重点还是在特务侦查方面,监察百官,尤其是成立反贪防腐机制,监察部的成立很有必要!

    新成立的监察部,只向皇帝冯云山负责。它机构相对独立,不易受其他的官员和衙门机构所干扰。监察部下设立反贪司、防贪司、综合司三个机构。

    反贪司,顾名思义,便是将贪官调查出来,是整个监察部的最主要的机构。接受百姓举报贪污官员,调查怀疑贪污的罪行,便成了反贪司的主要职责。

    防贪司,则是巡视各级衙门和官员的日常行为,以减少可能出现贪污的情况。

    而综合司,则集反腐宣传、协调调查贪官、教育官员廉政等。而这综合司中,最主要的举措便是设立举报箱,放置在每个县城以上的城东门处,每月定期由反贪司官员进行收集归整,任何人,可以对贪官实行举报,监察部对举报人进行保密和保护。综合司将接收到的举报信息,转送给监察部部长过目后再转交给反贪司,由调查人员进行核实。

    由于监察部直属皇帝管辖,检察部官员便拥有尚方宝剑一样,权力巨大,为避免监察部权力过大,冯云山又规定,监察部只能调查查处贪官,而不能当场处置贪官。处置贪官,则还是由司法部来进行。

    而且,冯云山还借鉴后世经验,加强反腐的宣传。毕竟,最使贪污者心灵震撼的,还是民间大众的揭露和整个民间社会舆论的压力。冯云山规定,凡被举报的重大贪污案件,尤其那些知府以上官员,除监察部审查外,一旦被查出有牵连,便要报送内务部备档记录。若是被查出却有严重贪腐行为的,则不但在当地城门贴告示宣传,还要在贪官的籍贯地进行广而告之,让贪腐者整个家族蒙羞。因此,贪腐的代价对于这个时代好面子的读书人来说,颇大。

    中华帝国太圣三年秋的最新一期《南方日报》上,头版赫然刊登了一则报道《帝国皇帝重拳出击,朝廷掀起反贪浪潮》。

    这篇文章是篇类似后世的社论一样,刊发在中华帝国最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