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194节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94节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涉案人犯开封知府贾臻、荥阳县令王琨以及荥阳县的几名衙役和牢头,还有几名街头混混,都察院的二名都事,等都先后落网。

    几天内,全部人犯都押解到京师,交付刑部,分别收监候审。

    经过堂审讯和当堂对质,一干人犯才不得不吐露实情低头认罪。

    谋害李炎昌的元凶王琨,见内情彻底败露,再无人能救,便原原本本地供出了侵吞赈灾钱粮、行贿及害命的整个案情。

    至此,李炎昌被害始末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咸丰面前。

    这件事一查,不单单是谋害一个李炎昌以及他叔叔、妻子这几人这么简单,还牵涉到背后庞大的贪腐官员群体,一个庞大的贪赈集团。

    单一个开封府,赈灾的荥阳、汜水、荥泽、郑州、密县、新郑、中牟、祥符八县知县有七个知县存在贪腐情况,从最多的郑州县令侵吞赈灾银一万五千两,到汜水知县侵吞灾银二千三百两,只有中牟一县因为赈灾银只有三千两,知县为人清廉没有侵吞赈银。

    除开封府外,其余菏南的卫辉府、彰德府、菏南府、汝州、许州、南阳府、陕州等州府,也是处处贪墨,府府侵吞赈银,触目惊心!

    单菏南一省之地,分配的35万赈灾银中,就有31万两被吞没,加上正常的路耗和购粮损耗,真正用于赈灾的,只有3万余两。十不存一!

    整个菏南官场,完全烂了。

    咸丰彻底被激怒,大清官场的糜烂,菏南官员的贪腐,让他彻夜难寐。

    他当即连下几道旨意。

    一是算账,所有跟本案有关的官员,从上到下,一个也不放过。

    对于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咸丰本就对其围堵长毛贼北伐军不顺有些不满。

    新任的钦差大臣兼都统胜保,奔赴菏南围剿长毛贼匪,一直苦于粮草供应不上,便上奏咸丰多次诉讷尔经额牵制太多,提供后勤不力。

    如今再加上赈灾灭蝗不力,现在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情,当下便下了狠手,将其革职,发往回疆效力赎罪。

    对菏南巡抚英桂,咸丰对他印象还不错,便从轻发落了,只是革职,降为菏南按察使,并摊赔白银二万两,罚俸三年。

    而其余的菏南布政使和按察使,因皆为汉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全部以赈灾不力,玩忽职守之罪革职打回原籍,没收全部家财收归内务府的内库,至于为何不是户部国库,谁敢去质问皇上?

    而对于几名主要案犯,就不光是革职这样轻松了。

    第一个是开封知府贾臻:他收受主犯荥阳县令王琨贿银3000两,明知王犯冒赈而不管不问,并伙同王琨与其他知县,贪赃枉法,并且唆使手下行凶杀害前来查处的上级官员,其罪大恶极,按律例,判以刑挟一次,再行斩首。

    第二个是荥阳县令王琨:他冒领赈银一万三千两,其入己之数达一万两之多,已属法无可贷,且因此谋毒李炎昌毙命,实属贪黩残忍,莫此为甚,着立即处斩,抄没全部家产。

    并且,咸丰深恨此人,立即处斩还不算,为了解恨,将王琨之人头用石灰腌制,悬挂于黄州府李炎昌墓前悔罪。而王琨的长子才十三岁,也被收监,待岁满成年后流放新疆。

    第三拨人是直接行凶的荥阳县衙役和师爷、李炎昌随从,李炎昌随从已被害死,但荥阳县衙役和师爷随主查赈,胆敢贪利肆逆谋害上官,更兼杀人灭口,实属罪盈恶极,均按‘雇工人谋杀家长、照子孙谋杀祖父母者,皆凌迟处死’律例,将这几人全部各重责四十板再行凌迟处死。

    特别是出主意害死李炎昌以及李叔、李妻的师爷和亲手勒死李炎昌的一名衙役,咸丰敕令派刑部司官一员将两人押赴糊北黄州府,于李炎昌夫妻的墓前凌迟处死,并挖出心肝祭奠英魂。

    最后,其他的相关牵连人员,如菏南的卫辉府、彰德府、菏南府、汝州、许州、南阳府、陕州等州府知府和县令,开封府的汜水、荥泽、郑州、密县、新郑、祥符等知县,全部革职查办。

    一时间,整个菏南官场震动,差不多整个菏南绝大部分的知府和一半多县令被开革免职。要不是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劝阻咸丰,如今长毛贼犯境,南方粤贼又四处出击,中原腹地需要安定,照咸丰脾气,便是将整个直隶、汕西等省要全部再清查一通,将这些贪官都革职法办。

    不过,气不过的咸丰,虽然因为非常时期不让各省动乱,有些忍气吞声,但还是敕令中原受灾的几省,各道、州府、县官员全体罚俸一年,以示警醒。

    二便是是告慰,李炎昌几乎受到了旷古未有的死后祭奠。

    咸丰亲自作诗嘉奖李炎昌为“除残警邪慝,示准作臣纲”的廉吏表率。

    又请人镌刻于石碑土,立于李毓昌墓前,并捐资一千两修《悯忠诗》碑楼一座,以褒忠节。

    并且,李炎昌亲属也要受到优待。

    咸丰钦命,将李炎昌追封加赏为侍郎衔,照侍郎例赐恤。并且,已经安葬了的李炎昌,挖出来重新下葬,新的葬礼按照三品官例给予全葬银三百两,一次致祭银二十两。

    最后,给李炎昌的儿子恩赏为举人。

    不过,最后一项,却为难了。刑部和黄州府的当地官员来报,听说李炎昌的两个儿子和老母亲以及弟弟都被人接至南方。

    咸丰这才想起那个《南方日报》上说的,李炎昌亲属已经被南方的粤贼们接至茳西赡养起来,不由心里大恨!此时就算奖善惩恶,他这做大清皇帝的亦脸上无光了。

    于是,他再下旨意,封李炎昌儿子李希佐为恩赏举人。

    黄州府的知府此时才明白,皇上的真正用意。连骂自己太笨,于是连忙在李炎昌老家,寻了一李姓年轻子侄,过继给李炎昌为子,取名李希佐,迎接皇上的封赏!

    但李炎昌老家附近乃至黄州府周边一带的百姓,很快便知道了内情,随之越传越广,糊北甚至菏南直隶一带,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313章 尤浪漓娶亲(上)

    李炎昌一案,对整个满清辖区的影响甚大。民间的传说越传越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打听此事的来龙去脉。

    世上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李炎昌一案的由来,最早是从《南方日报》披露出来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于是,众人纷纷四处寻找那期的《南方日报》,果然找到披露的内容。

    紧接着,最新一期的《南方日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渠道,又披露了清廷的调查结果,并将整个菏南的开封府、卫辉府、彰德府、菏南府、汝州、许州、南阳府、陕州等各地州府的侵吞赈灾情况,进行了披露。

    这下,《南方日报》成了最为抢手的宝贝。不但各州府县城里的读书人和乡绅人人以自己拥有一份《南方日报》报纸为荣,连乡野之间也有不识字者打听什么广州来的报纸。

    但《南方日报》本就发行数目不多,到北方,更是稀少。特别是远离广州和圣国统辖区的中原和京师之地,仅有的报纸也是从糊南和茳西等边境区域高价购买,再由托行商或驿站信报人员辗转捎过去的。

    一时间,《南方日报》声名大振,满清统治区的各地士子乡绅们都纷纷关注这份消息灵通并且及时更新的报纸起来。

    而随着各地读书人的宣传,《南方日报》上的信息和观念也进入乡野之间,许多人虽然表面上说这《南方日报》是粤贼办的,是违禁之物,但私下里却纷纷为报上的内容所吸引、惊叹和折服。

    待官府发现,宣布对《南方日报》进行查禁时,这份报纸已经深入人心,难以禁绝了。报纸的黑市高价与高利润,也推动着各路人马,从私下的渠道源源不断地将报纸继续往北方推广着。

    满清统治区消息灵通的乡间百姓们,从不知道什么渠道得来的《南方日报》中,得知满清菏南各府贪吞赈灾银的情况后,纷纷感叹清廷官府的黑暗,诉说着十个官员九个贪,对大清朝廷十分的失望。

    以那个时代的自然环境和微弱的自然抵抗力,有几个地区以前会完全没自然灾害?

    联想到以前的各类灾害,他们便联想着,说不定朝廷早就拨付了赈灾钱粮,只是都没到自己手上,肯定也是这些贪官污吏私自吞没了。

    于是乎,一时间,满清的地方官府公信力全无,官员声誉降到极点。

    加上《南方日报》上,宣传圣王王府在圣王的带领下,如何地赈济灾民。报纸上直接写明,什么级别的灾害,根据受损等级,灾民应该受到多少的赈济。

    一边是受灾严重,赈灾却不多,还连连被侵吞,官吏饥饿如狼虎;一边同样是受灾严重,却赈灾积极,直接发现粮到乡民手中,官吏送到村寨。孰好孰坏,乡民从报纸上一听便立刻明白。

    于是乎,尽管满清统治区的乡民嘴上不说,私底下却纷纷议论圣国统治区的好,虽不至于就此搬离家乡,投往圣国,但也是有些不满和怨言。

    只是这些,深在皇宫内的咸丰帝又怎么会知道?

    不说他,即便是那些巡抚道台,也是坐在衙门中高高在上,寻常百姓都难以碰到,即便百姓碰到他也要跪拜行礼,战战兢兢地如何会掏心窝反映问题?

    他们还想不到,这世上还有宣传媒体这一说法,本由皇权控制的民间的舆论动向,第一次有了改变,被一份叛贼的报纸所控制。

    与此同时,圣国统治区,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报纸上得知菏南各地遭受蝗灾,本就不多的赈济银两,却被如蝗虫般的贪官私吞,圣国的百姓,尤其是廣西遭灾后收到圣王王府赈济的救济粮的灾民们,自然感叹自己的幸运,庆幸自己生活在圣国境内,否则只怕也会与菏南那边的灾民一样卖儿弃女,活活饿死。

    ……。

    桂林城南三里远的南溪山下尤家村。

    这天一大早,已经二十四五岁的尤浪漓便兴冲冲地爬了起来。

    今天却是他人生中的最重要日子!

    那就是,他要成婚娶妻啦!

    新娘是隔壁的马家村人,家境尚可,听村里人说,人也长得怪水灵的。

    结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他们已经走完了前面的五礼,今天便是最后一步:亲迎。却是需要作为新郎的尤浪漓,代表尤家,迎娶新娘进家门。

    想想,如何能不激动?!

    一年前,他尤浪漓、弟弟尤浪漫以及瞎眼老娘,一家三口,还是紧巴巴的勉强糊口着过日子。

    每天天不亮,他便要爬起来,跑到不远处的漓江上收网打渔。

    尤浪漓性格有些软弱,老实巴交的,只是一身蛮力气,因此,他只能干些重活粗活来补贴家用。

    漓江上的水太清,漓江水又不深,因此,鱼也不多,加上沿江一带,许多穷苦乡民都盯着江里的鱼儿,打渔的人太多。

    尤浪漓辛苦一天,三四张渔网不停地撒网收网下来,却也只能捞个一二十斤的鱼儿,值不了几十文铜钱。

    而且,每天傍晚时分城里卖鱼,经过城门要被城防兵收取5文钱进城费,这还是因为他就是本地人每天要进出才给的优惠价。再加上在城里市集又要被征收10文流通商税,这样下来,他一天下来根本就卖不到多少钱。

    但让自己吃掉,又舍不得。他辛苦打的鱼,可是家里的一半收入呢,都要用来换成铜钱买米的,用来填报一家三口的肚子的。

    等卖完鱼,一般已经天黑了,他又要打着马灯,急忙跑回漓江边,摸黑将那几张渔网找个偏僻的地方下好,等第二天一大早再来收网。

    日子就这样重复着。

    但即便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辛苦,他仍然养活不了一家子。

    因为,渔网需要一大笔成本,马灯的桐油也需要钱买,而他打的鱼,并不稳定,有时候,一天下来,可能四五斤不到。

    于是,家里瞎了眼睛的老母亲,本身体不好,腰间常常说疼,但为了补贴家用,还要帮桂林城中大户人家浆洗衣服,赚几个零用钱。

    而弟弟尤浪漫,则是在漓江边上的荒河滩,开两亩地的荒,勉强种些长势快、不怕淹的番薯等作物,作为家里的辅助主粮。

    但就是这样的荒地,也不是被涨水的漓江淹掉,便是被附近的乡绅或是村里正老爷找来几名衙役,强行将地收去。因为,他们跟衙役串通,从衙门弄来盖有官府大印的地契。

    但如今,这一切都变样了!

    往日的苦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尤浪漓起来,打开自家小院的院门。呼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满面开怀:美好的一天!

    想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