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327节

大明1617-第327节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粮食来充足蓟镇和宣大防线,待防线修补之后,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饷,然后多练精兵,充实九边,以图将来恢复辽东。

    这个方案,只有少数人赞同,绝大多数人,包括官员和百姓,都是对这个方案十分的反对,甚至是反感。

    “我是不会任赞画的。”孙元化道:“孙阁部也认为我下一步的目标是职方司,我的学识也在那里最为合适。”

    “孙阁部何时出京?”

    “过一阵便走。”孙元化道:“此次我亦跟随,当然,茅止生也跟着一起去。”

    “止生看来是要转为将职了。”

    “将职也不错啊。孙阁部月前上奏,首先就说要重将权,文臣不能事事插手,这样辽镇的武将们权力更大,止生若是任将职也不坏。”

    孔敏行轻轻摇头,说道:“孙阁部在这事上有些想当然了……辽西将门盘根错节,原本就尾大不掉,现在财赋都往辽西拨运,再重将权,我怕将来迟早会出事。”

    孙元化不以为然,说道:“怎会如何?国家向来以文驭武,重将权又不是经略和督抚不管事了。有孙阁部任蓟辽总督或是经略的话,哪个将门敢生事?”

    “现在他们就依附王在晋,我听说令祖大寿修筑军堡,数月不曾见功,明显在拖延。”

    孙元化冷哼一声,说道:“这些武夫,恩结肯定是要恩结的,但也总得好生敲打一番!”

    两人至此无话,孔敏行正打算告辞,孙元化突地一指前方,笑道:“来了几个熟人。”

    “熟人”们有好几个,都是高鼻深目,头发不是棕色就是金色,或是红色,一行人穿着灰色的长袍,腰间系带,看起来简单朴实,个头身量也很高,走在街市上,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和围观。

    京师居民们对那些围观者则是一脸的不屑,有人嘀咕道:“看啥看,有啥稀奇的,不过是南堂里的红毛和尚罢了。”

    “原来这就是红毛夷啊。”

    “泰西那边来的,听说那边有数十小国,至我大明地界要航海半年之久,也难为他们能远跨重洋过来。”

    “这就说人家有过人之处,听说佛郎机炮,红夷大炮,均是这些泰西人制成,我大明又仿制出来。”

    “器物和算学,还有历法,都是这些泰西人见长。”

    “都是些不入流的小道耳……”

    “话不能这么说,人家的学识虽不是圣道,然而能赴万里波涛至我大明,能制成坚船大炮,能精通算学,历法,便是不能小视他们。”

    “听说礼部的徐侍郎就是入了这些泰西和尚的教……”

    “也没有什么不好,我就是遇佛就拜,有香就烧。”

    “哈哈,你这心不诚,没用……”

    众人的议论声中,几个泰西的传教西仍是走的安稳,甚至有几分闲适。

    这几人也看到了孙元化,各人慢慢过来,居然两手一揖,打头的一个中年人向着孙元化笑道:“见过孙大人。”

    “汤若望你这是挤兑我啊。”孙元化笑骂道:“兵部司务,也算官了?”

    “大明的官职岂可轻忽。”汤若望一脸正经的道:“从此我等当对大人多几分敬重。”

    汤若望身边的泰西人也都是一般模样,很正经的向孙元化行礼。

    孙元化收了脸上的嬉笑之色,他感觉人家敬重的是大明的官职,而不是他本人。

    “你们这是往何处去?”孙元化问汤若望道:“怎么感觉都是愁眉苦脸的。”

    “是……”汤若望道:“我身边的这几位都是我们耶苏会的传教士,这位是彼得,这位是约书亚,这位是弗雷德里克,他们原本都在南京传教,近来南京那边驱逐教士,他们只好到北京来投奔我们。然而本地的南堂容纳不了太多人,我们正在有些发愁。”

    孙元化闻言冷然道:“南京的事我听说了,我的恩师正在设法解决此事,不过南北相隔太远,这事总要耽搁几个月的时间。”

    孔敏行也听说过此事,南京的这些教士不知道得罪了哪个大佬,被人寻了个名头关闭了教堂,教士们都撵了出来。

    其实大明对传教之事十分宽容,在京师的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人都可以传教到宫中,有传言说天启皇帝和张皇后都对天主教的教义有些兴趣,后来有些传教士牵强附会,说中国的皇帝也信仰了圣教,这就是胡说八道了。

    南京之事,算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教案,不过和清季不同,并没有人被杀和被关,教士们也没有寻求母国或是耶苏会的帮助,也不可能有军舰开来替他们撑腰,这些教士只是前来大明京师,前来求情和寻求帮助。、

    ============

    刚在书评区看到一哥们对张续宗这个伏笔有意见,我说一下,这个人物是一直在发展的,另外不光是他一个人,是一个整体的敌对行动的体现,我不是故意安排一个反派为反而反,总之是涉及到一个相当大的情节,大家耐心看吧。

    另外再提一下,还有几天这个月就结束了,求下月票啊。

 第四百五十三章 教士

    汤若望有些高兴,也有些沮丧的道:“我们第一时间就求见了徐教友,他允诺会设法解决,不过也是和孙大人你说的一样,需要时间。”

    孙元化此时还没有入教,所以汤若望等人还不能以教友相称,徐光启则是已经入教,并且在后来被封圣。

    “对了,我有一个地方,可以叫他们去暂时安身。”孔敏行在一旁道:“各位可曾听说过大同府?”

    “阁下说的是大同府的天成卫李庄?”

    汤若望一下子就把李庄说了出来,孔敏行反是吓了一跳,当下道:“说的正是那里。”

    汤若望含笑道:“我们耶苏会和李庄一直在做买卖,我们出售了不少机器到那里,李庄的张东主是一个豪富的商人,做生意很守信用,为人也谦虚和善……”

    张瀚为了一直不停的从耶苏会买东西,对他们打交道时当然是尽可能的展现善意,所以汤若望等人对张瀚的印象当然是很好。

    孔敏行听到人家夸赞张瀚和李庄,心中莫名感觉高兴,他的眼前似乎浮现出大片的农田,巍峨壮观的工场区,还有严刚肃杀的军营区,充满希望的人群和剽悍的军人,忙碌的吏员,精明的商人和壮实的工人……孔敏行突然有一种感觉,他是属于李庄那边的人,在这里完全是一个错误。

    “我们居然把李庄那里给忘了……”汤若望还是很高兴的说道:“多谢孔先生提醒,看来彼得他们有地方可去了。”

    “李庄那边是喜欢能做实事的人。”孔敏行提醒道:“特别是精通几何算术的人才,会操控机器,制作机器,火炮,或是能使用火炮的人才也很欢迎。如果是纯粹的传教士,或是精通历法的学者,恐怕不一定能在李庄找到一席之地。”

    孔敏行没有提农学一类,传教士们也多半不精通农学,派到大明来的传教士最少都经过几年的学术方面的磨练,和他们派到南美和南亚地方的传教士不同,耶苏会是一个很务实的传教组织,他们知道大明这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汤若望躬身感谢,向孔敏行笑道:“孔先生怕是要入贡院考试了?这是大明最高层级的大典,我泰西各国现在也是在研究大明的考试制度,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好办法,用来给普通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渠道……”

    孔敏行知道泰西那边是贵族治政,富商也能出头,竟是贵族和商人共治天下的格局,国王的权力反而很少,以前更是以教宗节制诸国,神权大于皇权,这种奇特的国体政治居然一直是稳定下来,有一些王室已经存在千年,他对泰西的制度也很有兴趣,此时听闻汤若望的夸赞,孔敏行也感觉很开心。

    孙元化也要到南堂去和传教士们一起完善自己的著作,一行人就此告别,看着孙元化和汤若望边走边谈的背影,孔敏行竟是感觉一阵羡慕。

    ……

    数日之后,大考之期终于到来。

    才刚过了四更,孔敏行的妻子就伺候他起身穿衣,考篮和食盒早就准备好了,内里是纸墨笔砚一类的文具,也有一些精巧的细致糕点,礼部试的供给其实十分丰厚,在中午时会提供米饭和肉食,这还是成祖皇帝时就立下来的规矩,只是时间久了,规矩也是坏了不少,米是糙米,肉是腐肉,所以人们都要自己带着食盒。

    会试需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对每个人的体能和精神要求都很高,在后勤上头,当然也要极尽保障。

    孔妻便是交代给孔敏行,食盒之中最多是炒米,然后是几碟小菜,这个天气也不怕变质,孔妻嘱咐他一定要热热再吃,免得腹中受凉,若是拉稀跑肚,那可就糟糕之至。

    孔敏行自己检视考篮,口中笑道:“我这般年纪又不是小孩,也经历过春闱,你放心便是了。”

    “好罢。”孔妻笑道:“那妾身就祝老爷你早中杏榜!”

    会试因为是三月举行,所以例称春闱,又是因四月发榜,那时正是杏花开放的好时节,所以中榜的进士又称为高中杏榜,临考之时,当然也需要好彩头,孔妻之意当然是善祝善祷。

    孔敏行微笑道:“会试可不比乡试,乡试南榜经常是一两万人报名,取中者只有数百人,今科会试入考的举人有不到三千人,选中者当在二百人左右,十几人中便中一个,你家夫君虽不敢说三鼎甲和稳入二榜,得中杏榜还是没有问题的。”

    孔敏行的学问打磨的十分扎实,师从徐光启可不光是农学,徐光启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儒,攻击他的人也是觉得徐光启不该把精力用在杂学上,如果是用在正途上,可能对儒学会有更大的发挥,孔敏行师从徐光启多年,学问是异常的扎实,加上经历丰富,人脉也广,这样的人说不中进士也是不太可能。

    孔妻含笑道:“妾身知道了,惟有盼夫君早日得偿所愿。”

    “所愿?”孔敏行反而沉默下来,半响过后他才道:“老实说,我的所愿并不是眼下这事啊……”

    孔妻也是沉默,夫妻之间当然是瞒不住心事的,她呐呐道:“妾身其实也愿夫君能开心些,只是……”

    “我知道。”孔敏行道:“老师那一关过不去。”

    孔敏行和张瀚还有李慎明等人都在通信,当然李慎明近来没法给他写信,张瀚是隔几日就会有封信过来,孔敏行知道和裕升已经在边墙北部筑堡,如果能够击退北虏,等若抢下大量的良田,草原上的土地如何耕作,养肥,配合何种作物,这对李庄的农学体系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张瀚也透露,因为农业在未来数年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李东学没有精力兼顾军政和农学上的事,日后会成立一个农政司,主要就是管理李庄为核心的大片农田和水利等诸多工程事项,草原上当然更是重中之重。

    这个农政司,在张瀚的话语里当然是虚席以待,不过张瀚没有明说,对一个可能的新晋进士来说这种邀请是一种羞辱,就算是举人也是屈就,毕竟举人和举人也是不同,河南内地乡里的老举人,和孔敏行这个师出名门的青年举人,地位上也是大有不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罢了,我去了。”

    门口已经有个老仆提着灯笼在等着,头顶还有一弯残月,启明星正是最亮的时候,孔敏行一脚踏出,往着贡院赶路。

    一路上偶见有提灯赶路的,多半都是往贡院方向的举人,大家此时都没有什么心思交谈,会试就算得中率很高也是十几二十选一,谁知道自己的前途会是怎样?这个时候,大约也没有什么人有“吃梦”的心情了。

    当会试完毕,放榜之前,人们的精神全部放松,那时候人人都放浪形骸,最古板的人也会和同年们一起追欢买笑,放纵一番,等放榜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那时又是另外一番情形。

    越是接近礼部贡院,提着灯笼的人群就越发密集,孔敏行在举人中也算是名人,不少举人跑过来和他打招呼,孔敏行一一微笑回应,不过各人的脚步都是没有停,几千举人,排队入场也是要时间的,越早入场就可以越早的调整好状态,虽然殿试才真正计名次,不过会试的名次也很重要,算是很关键的印象分。

    贡院门前已经清了场,只有举人和仆从能靠近,大量的京营兵举着火把在四周戒备,这是严防宵小之辈生事捣乱,人们也看到一些锦袍汉子在四周徘徊,眼神不时盯向这边,有见识的人知道这些人不是锦衣卫便是东厂的番役,他们会将贡院这里的情形直接报上,可能晚间就在皇帝的案头。

    到此时人们都有些紧张,这不同于院试和乡试,这是国家最高层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