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183节

大明1617-第1183节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文郁面露感动之色,拱一拱手,说道:“多谢老大人,卑职正有话想说。”

    “但说不妨。”

    “此番大胜,大人声威更上一层,诚为可喜可贺之事。然而其实与大局无补……”

    这话说的很重,也委实大胆,如果有外人在场,袁崇焕肯定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斥责这个一向善于察颜观色,能出主意,也习惯说好听话的部属。

    但袁崇焕知道周文郁忠心耿耿,此前周文郁跟着孙承宗,后来转到袁崇焕门下,就一门心思替袁崇焕谋划未来。

    镇辽这事不容易,朝廷前后换了十几任经略和巡抚了,在任时间最久,最受信任的就是老孙头。但老孙头长于理政,对军务上确实不怎么在行,而且公允的说,老孙头也不是胆气很壮的人。

    袁崇焕守住宁远,从宁前道到巡抚,这一次宁锦大捷按说会前程大好,周文郁却是完全悲观的看法,袁崇焕并没有着急,他等着这个心思灵动的心腹再说下去。

    周文郁的脸色很苍白,这时人们才注意到他的精气神都很差。很多幕僚会意的点点头,自从蓟镇之行以后,回到辽西的周文郁差不多就一直是这德性……没有受伤,更没有什么挫折,可是周文郁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神态,一点儿也不象以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和记。”周文郁道:“卑职在蓟镇亲见,以前一直没有机会和老大人细说。这一次东虏再来犯境,以卑职之见,来犯的若是和记兵马,我们没有机会取胜。”

    程本直有些不悦,说道:“周兄何乃自抑若此?以本人看,祖将军一心要保宁远的家业,其内丁彪悍精锐,甲胄也全,论大炮,我们的红夷大炮重数千斤,炮子十余斤重。据闻和记的大炮不过千多斤重,炮子四五斤重,不超过八斤。诚然,和记兵精锐强悍,我所亲见。然而辽西大军,祖、赵、满,诸将都愿效死力,内丁也一样精锐。前几天我见过杨二,他在大孤堡驻守,直言现在的辽西兵差不多也和十三山的兵差不多了,就是杨二带的兵,我看也未必比内丁强多少……”

    程本直的话不尽不实,杨二带的人确实就是那么回事了,比祖大寿等人的内丁恐怕还不如。在山下,给养充分,和记的内部调理的相当出色,整个体系都催人上进。军训司也有军官在山丁训练,所以杨二的部下也相当精锐和出色。

    到辽西这边,顶个守备名头,部下千多人已经离开三百多,剩下七百多人和袁崇焕拨过去的几百马步,杨二领着的这些人拿的就是普通的辽镇兵的军饷,也没有人来过问军训的事,完全没有计划,全凭自觉。辽镇兵的军纪一向很差,不禁赌禁烟酒,找女人更不在话下。当官的还有几分在十三山上培养出来的自觉,士兵就普遍都放了羊,几个月下来就荒疏的不成样子了。

    也就是杨二恩结部下,大家还隔几日操练一回,装备也过的去,比起普通的营兵要强一些。

    但后勤,军训,参谋,还有军令体系,包括军政体系全完蛋了,到这时杨二有天大的能耐也无计可施,何况出了十三山之后杨二才意识到,此前认为自己的能力出众,连东虏也能打败的能耐完全就是一种错觉,他既不有带兵的才干,也对大局和战略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就算是徐名和成方几个也不比他能耐大多少,大家能干出这么大的大事,完全是有军司层面的指导和支持……

    这些话程本直是不会说的,杨二和他说的一些丧气话更不能在今天这种场合说出来。周文郁在蓟镇是受了打击,程本直有些不理解,他在草原上也不是没见过和记兵马,是很强,可也还是一鼻子两眼,两只胳膊上扛着一颗脑袋,能比东虏又强多少?现在辽西这里能扛住东虏,和记兵马来了,难道就扛不住?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运道【大章节】

    “诸位有所不知。”周文郁面色惨白的道:“和记兵马军容之盛,兵力之强,已经是在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火炮过百门,齐发之际,如天崩地裂,雷光霹雳下凡,诚然,咱们这里和锦州也都有红夷大炮,但移动不力,只能驻城而守,野战稍远就无用了。而和记火炮虽射程稍短,炮子稍小,但移动方便,野战得力,且火炮众多,光是蓟镇一次就有过百门火炮,轰击之时众炮齐发,威势比宁远城上的打放要强出百倍。另外其炮手训练有素,以卑职所见,我们打放一炮,其最少打放三次,以宁远十余门炮对和记百门乃至更多,虽然我大明的火炮要重很多,威力大一些,然而以卑职判定,宁远城头被轰烂了,咱们的火炮也打放不了几轮……”

    在场的幕僚都算是知兵的,哪怕原本是用来参理文墨的幕僚在前线呆久了也知道一些军务。众人都知道周文郁没扯瞎白话,宁远城现在十一门炮,虽然都是重炮,威力极大,但重炮就得有重炮的毛病,打放慢,调整角度慢,炮手的训练也不能与和记比……再蠢的人也知道和记是靠火器打跨了北虏,当然人们也不愿承认和记是真刀真枪的干翻了蒙古人,并且已经有了大量的出色骑队。

    对和记的火器犀利人们还是愿意承认的,李庄那边的铸炮厂和靶场都相当的出名,很多对和记稍加关注的人都知道,那边的靶场曾经每天都有轰隆隆的炮响。也就是和记这样财大气粗的大商行能这么玩儿火炮,不仅铸的多,而且不惧损耗,不管是炮弹,火药,火炮,这都是相当昂贵的东西,也就是和记这大户消耗的起,并不吝惜火药硫磺的消耗。再加上在草原上的实战演练,大明任何一个军镇也不能同和记比火器,这也是从所周知的事实。

    和记的火炮数字,大家都不是很清楚,袁崇焕估算在三五百门左右,他感觉这个数字相差不多。

    没有人知道,和记已经有两个整编的炮团,每团都有过百门火炮,而且是正经的大炮,同时在组第三和第四炮团,军司的目标是天启七年年底之前,所有火炮列装到位,开始对新炮兵进行不间断的操练,包括日常维护保养训练,虚弹射发训练,实弹训练,行军训练,行军转为交战的实战演练等等。

    四个团超过五百门炮,恐怕袁崇焕等人想都不敢想。

    这还只是集中起来使用的火炮,四磅炮都少,主要是六磅炮和九磅炮,野战轰击,哪怕是攻城都足够用了。

    十几磅的重炮最少三千斤以上的重量,这年头火炮工艺只能循序渐进,和记的水平也没有办法甩开时代太远,想要打的远,就得炮身更大更重,装填更多的火药,用更重的炮弹,没有别的办法。

    带着几千斤重的火炮行车,就算有大量战马和炮车也是会严重拖慢行军速度。在欧洲战场就没听说过用十几磅二十几磅的重炮来打仗的。

    哪怕是二百年后的拿破仑时代,主流也是九磅炮,不到两千斤的重量,四匹马或六匹马能带动火炮和装着补给弹药的炮车行军,速度也不是很慢。

    而分散在各团里的四磅炮也有很多,每个团都配置三个炮兵连,共二十四门炮,十八门四磅炮,六门六磅炮。

    加上各连都有的炮兵中队,用的是虎蹲炮和佛郎机,是六十步到八十步距离的轻型火炮,数量就更多了。

    和记在一两年内超过二十个战兵团,火炮数量也达五百门以上,加上数千门的轻小型火炮,可以说是在数量上已经将大明这边远远抛下,甩开老远了。

    这就是国力的比拼,虽然还没有蒸汽机,但和记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已经是初步工业化,小而有力,财政收入节节攀高。

    一个虽然是大帝国,却是腐败陈旧,部件老化,机构臃肿而效率低下,财政制度混乱,收入是靠无休止的盘剥小民弄到的,一边节节攀高,一边却是内囊都上来了,高下可想而知。很多人认为人口多地盘大,收入就会高,其实还得看中枢的财政物流手段,能不能把民间的财富最大限度的利用上……纯粹的农业国家,宋朝干的最好。在南宋时,地盘丢了大半,人丁减了大半,在当时的南方,也就江南闽浙还算好,连两湖都算是蛮荒之地,北宋时才开始开发湖北和湖南,更不要说两广了,在当时的两广还是人丁稀少,物流困难,商业极端落后的地方,还是发配官员的所在。南宋用这么小的地盘,靠着优秀的财务体系和对外贸易,楞是弄出了和北宋还有大明都齐平,甚至稍微高出的财政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至于工业化国家和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相比,那就相差太远了。

    袁崇焕更加不知道的就是台湾的存在,水师的火炮才是真正的重炮,宁远城上的十八磅炮相比和记水师的重炮也就不值一提了。

    现在水师战舰普遍用二十四磅炮,三十六磅炮也开始配置在战舰之上,这也是当时海上的主流配置。

    到几十年后,主流就是三十六磅炮和四十磅炮,甚至五十磅炮了。

    在风帆战舰时代,由于射击精度和火药威力不足等诸多原因,虽然各国淘汰了冲角,改为炮轰为主,但想俘虏或击沉敌舰仍然相当的困难,要断其补给,使其没有办法修补船只,没有办法获得给养……英国和西班牙人的大海战就是靠的这些招数,西班牙损失惨重,无敌舰队实力大损,但不是在海战时损失掉,而是很多原因加叠在一起的战损。为了海战制敌,各国都是拼命加强对舰炮的配给,二十四磅炮威力不够,就到三十六磅,最终到五十磅炮,火炮的数量也从十几门到二十几门,再到四十多,八十多,最终到主力战列舰都有过百门的重型火炮。

    一艘顶配的战列舰,火炮过百门,而且全部是威力在宁远的红夷大炮之上,这恐怕是袁崇焕等人怎么都想象不到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差距造成的认知上的不足,如果不是张瀚横空出世,郑家的强势也只维持了几十年,是华夏海上力量最后的光荣,待殖民者们拥有了更多的战舰,更强大的火炮,百多年后再来的时候,就是完全的碾压和全方位的压制了。

    “和记诚然火炮众多,甲胄精良。”袁崇焕皱眉看向周文郁,说道:“然而文郁到底是何意思呢?”

    “此次宁锦大战,朝廷调蓟镇驻守关门,若再有和记真的攻打蓟镇之事,若老大人那时为蓟辽总督,那又如何?”

    这一下袁崇焕真的色变了。

    东虏虽然被击退,但并不代表明军真的有正面对抗的实力,这一次战事一则是将士用命,二来是袁崇焕有威望压制诸将,所以指挥上没有问题,调配兵马各部都是凛然遵令,没有敢抗命的。三来就是甲胄精良,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火器犀利,八旗兵没有办法迫近城下与明军会战……头顶火炮轰击着,任是最强悍的女真将士也没有办法把仗打下去。

    但袁崇焕有自知之明,明军还是有很多问题,营兵和内丁之间巨大的战斗力差别没有办法抹平,六万多兵马如果全按内丁标准来给装备和军饷,大明现在一年给的三百万饷得翻三倍上去,一年一千万差不多能养六万内丁。

    这不是夸张,吴襄见崇祯是第一手最硬的资料,一年三百多万,帐面上兵马数万,吴襄告诉皇帝,缓急之处可用之兵只有三千内丁,细酒肥羊供养,加上战马和铠甲配给,这三千人能当大用。

    虽然可能有夸张失实,关宁兵主力在三万人左右,战斗力普遍超过普通的明军,装备也是。

    但如果要三万人乃至六万人全到内丁水准,一年千万是肯定需要的。

    除了养兵所需,将领的层层分润,文官们拿的好处,浪费和贪污这两个层面都满足了,才是真正能养兵的开销。

    按和记标准来的话,这帮子大明文官和武将,一年最少得用两千万。

    这就是王朝末世,诸般举措想落到实处,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要多费好几倍上去,想做实事的人是最困难的,因为他们如同逆水行船,要比顺流而下累的多。

    袁崇焕这一下真的被点醒了,此战过后,按理当计他大功,为了事权一统,王之臣都被朝廷调回京师了。

    以袁的资历,任总督加兵部尚书是完全可行了。

    如果将蓟镇保定等处都纳入他的防区,有东虏与和记两重的威胁,他将何以自处?

    这才是真正最沉重的担子,而随时可以压在他的肩膀上头!

    程本直面色凝重的道:“我此前听人说过,王之臣一直在京师活动,阉党上下不少人都支持他。此人原本一心想撵走东翁,找言官弹劾,阉党高层持,舆论一起,东翁只能辞职。辞几次之后,朝廷就允了。东翁一走,王之臣就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