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15节

大明1617-第115节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名单上来看,东路明军实力也确实为最弱,一则多是南兵,二来多是都司,守备,备御级别的武官,比起别路副总兵参将游击一大把的情形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家丁很少,字面上的数字只代表营兵数字,东路军的战斗力毫无疑问是最弱的一支。

    在宣读谕令时,被点到姓名的武将唱诺躬身,表示凛遵军令,待名录读完后,杨镐用威重的眼神扫了大家一圈,接着就准备退往后堂,他会在那里单独召见各路军的主帅,面授机宜,说一些更加机密的事情,比如预计具体的出征日期,详细的路线,各路军的会师日期等等。

    这时西路监军,兵备副使张铨上前抱拳躬身,沉声道:“督师大人,下官有话要说。”

    张铨为官以清廉闻名,不仅操守好,能力在辽东的文官中也很出众,不过杨镐素不喜此人,觉得张铨好为大言,经常自行其事的上疏言事,不把他这个督师放在眼里。只是张铨是进士文官,不比武将好搓、弄,心中不满也只得忍下来,这时张铨又出来多事,杨镐心中不悦,板着脸道:“张副使有何话?”

    张铨一脸沉静的道:“下官认为此时进兵不妥?”

    杨镐沉着脸道:“何以见得?”

    “奴有山川地理之险,我军新至不久,各将对地理尚不熟悉,此弊一,突骑野战,奴之所长而我之所短,此弊二,我军乃客军,奴以逸待劳,我军以客当主,地理不熟,野战不精,此弊三,各镇远道而来,兵器,铠甲,马匹,均不如人意,当厚集粮草,精练士伍,充实军械,提振士气,然后方可言进兵,下官浅见若此,请督师深察。”

 第一百六十章 首辅

    杨镐心头火气难耐,只是这一次是商议军机,并不是誓师进兵,若那般可以用动摇军心来喝斥张铨,此时却无可奈何,只得冷然道:“本官知道,张副使且退下。”

    张铨道:“若督师不同意下官所言,下官当上疏皇上,详细奏明。”

    杨镐冷笑一声,说道:“悉听尊便。”

    回到后堂之后,杨镐心中怒气未消,几个幕僚上前劝解,张铨上奏也是自讨没趣,皇帝和内阁还有本兵均不会理会,只是自暴其丑,杨镐摇头道:“本官倒不是为这个生气……”

    他顿了一下,没有说明自己的想法,其实他气的不是张铨不给自己面子或是多事,真正生气的只是怕被张铨说中,此番进兵,凶多吉少。

    然而这种可怕的念头杨镐想也不愿多想,他已经叫幕僚写好奏折拜发,并且写了书子给方从哲,言明即将进兵之事,他知道在辽阳和沈阳准备的粮饷已经不多,如果耽搁下去,给中枢的财政压力就越来越大,从皇帝到首辅都不会对自己有好的观感,最可怕的就是御史言官的群起交攻,杨镐的后、台便是方从哲,进兵就是方从哲的主张,当年在朝、鲜兵败,杨镐因为主持大军约束明军不得骚扰地方,虽然是败军主帅,但赢得了朝、鲜君臣的尊重,另外杨镐向来有做事精细的称誉,小事从不糊涂,起复后兢兢业业做了不少事情,得到了方从哲的欣赏,他在书子里也说了一些困难,但对方从哲改变主张的指望并不大,想到这里,他叹口气,对自己的书启幕僚道:“给首辅大人的信,今晚赶紧就发吧,我亦不再修改了!”

    ……

    杨镐的私信和奏折一起发出,中午之前由行辕派了一个把总军官带着两个护兵,三匹马一起出了沈阳城,从大路沿着驿站急驰,那个把总身负重任,知道军机要紧,他一路不敢耽搁,只在驿站拿着火牌换马,从沈阳中卫到京师一共是十五个驿站,中间的距离大体都差不多,道路情形也是很好,每个驿站按规定有八十匹马和充足的豆料粮食,虽然与规定的略有不足,但沿途换马倒也不成问题,每到一处驿站,这个把总就叫馆舍中的人赶紧准备新马,自己和部下只在驿站喝点热水,在换马的功夫啃一下干粮,驿丞知道是督师派的人也不敢误事,这样一路不停飞驰向京师,入夜之后还要打着火把赶一阵路,天明之前就起身,就算这样,待这个把总赶到京师时也整整用了两天半的时间。

    看到巍峨绵延的灰色城墙时,这个把总松了口气,接着便是穿过东便门,然后入崇文门,从天街直接到通政司将杨镐的奏折送入,再下来便是到东城的米醋胡同,赶到首辅方从哲的府上投递杨镐的书子。

    宰相门前七品官,相府的门自然是十分难入,好在这个把总已经来过几次,门政上的知道是辽东来的,那边军情紧急,相爷对辽事十分关注,不比别处地方可以为难一下,或是叫他干等着来拿捏,大明十几个行省,有千奇百怪样事情,各地的总督或是巡抚,或是知府,能和方从哲攀上关系的都会写私信来说事,事情当然会分成三六九等,眼下的事便是最急的那种。

    门政好心道:“到门房歇着,我叫人给你烧点儿热水,弄点热饭菜吃。”

    把总打千谢了,他是六品武职,不过在首辅的门政面前,却是屁用也不顶,人家能有这番好意,倒是真的要谢过的。

    “小七儿。”门政真的吩咐道:“弄点饭菜给客人吃,快点儿,一会老爷没准要见他。”

    “放心。”一个十六七岁的伶俐小厮笑着道:“误不了事。”

    “不要油嘴滑嘴的。”

    门政笑骂一句,也是不敢耽搁,赶紧便是拿着被汗水浸有的些潮气的书信往内里去。

    时间刚过中午,方从哲已经从内阁回家。

    若是在武宗皇帝之前,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百年前的内阁十分忙碌,早上天不黑就要入宫,内阁大学士班次在所有人之前,包括公侯,早朝过后,再到内阁办事,写票拟,等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回复,然后再按批红交办公务,十几个行省过万里的边境,包括对蒙古,女真,还有西南夷,海疆诸夷,千头万绪的内政,边境军政,各种各样的事情就是靠内阁的几个大学士在主持,然后交办给六部和地方督抚。

    在张居正的时代、开始在私邸里办理公务,而且很少走正式的程序,都是由张居正任命的督抚写私信来,张居正以私信回复,这样绕过了内阁的同僚和司礼,少扯皮,多办事,这是张居正的人生信条,不过这样的做事办法也给了人攻击张居正擅权的理由,最少内阁私下被称为宰相,实质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大学士没有统驭六部的权力,只是在朝廷无数次的扯皮之后,内阁大学士可以兼任尚书,最少在名义上有了管理的权力而已,张居正连这一层关系也绕过去,他的行政效率当然高的可怕,十年间做了无数的事,可在张居正被万历清算之后,不论是张四维还是申时行都是主张还政于主上,就是说把高拱张居正时代内阁抢下来的权力再两手奉还,他们希望恢复天子治事,大学士从旁辅助的模式,而不是高拱和张居正那样的大权独揽。

    但万历十五年后皇帝开始与群臣斗气,懈怠政务,早朝已经废弃多年,根本就没有朝会这一说,午朝也被取消,皇帝也根本不召见大臣询问政务,不要说那些小臣,就是很多六部堂官从头到尾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模样的也大有人在,有的大学士从上任到卸任也没有见过皇帝,这在大明简直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可万历就是干的出来。

    奏本也是经常不批,万历对不合心意的事情就是选择用“留中”的方式,也就是皇帝不赞同,也不反对,也不提意见,就搁在那儿,把奏折给“淹”了。

    甚至除了几封有名的奏疏外,皇帝对辱骂自己的奏折也几乎不理,照旧“留中”了事。

    很多后人说万历在深宫不理政务,大明运作正常,东南还十分繁荣,物价不高,除了三大征外天下太平,说明万历的掌控力高。

    其实就是万历就是只做对了一件事:内阁要保持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皇帝关注的就是军国大政,也就是对大明和他的皇权有威胁的事情,他务根本不加过问。

    这样的情形下,加上没有早朝,方从哲每天呆在内阁的时间也变的很短,如张居正当年做过的一样,很多事情方从哲只能在私邸解决,并且是通过非正常的渠道。

    时人也理解方从哲的苦衷,所谓呕心沥血,不过如此。

    门政上的赶到内宅小书房的时候,方从哲也正在同府中的管家说话,管家站着,在窗前还有一个青年也站着,脸上满是畏怯的表情,方从哲的右手处坐着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士绅,这是浙党的后起之秀朱大典,他刚从地方调任到京师,朝议可能叫他入都察院,要么就是担任给事中,不论是任何职,都是终南捷径,朱大典将来定然无法入阁,但也很可能位至六部堂官或是出任总督,巡抚,因为他官声好,能力佳,仪表谈吐都很出众,在浙党他已经是中坚力量,这样的官员是注定要升上去的。

    朱大典穿着一件半旧不新的蓝色锦袍,腰间系着紫色丝线,头上是一顶天青色的贡缎折上巾,上面饰着一块碧如水的绿玉,脸上的神色倒是十分从容。

    方从哲头上戴着一顶元青色的唐巾,并没有饰玉,身上则是一身天青色的道袍,腰间一根犀角带,身上的打扮也是普通士大夫的家居服饰,只是他为官多年,算是青年时就得志,现在又是宰执天下的首辅,身上自有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威严气度,他面色白皙,脸很清瘦,胡须留的很长,但并不厚重,完全不是当年张居正的那种满脸大胡子的美髯,这使得方从哲的气质显得飘逸,就算有什么为难之事,他多半也是一笑置之,多年的首辅生涯使得他遇事能波澜不惊……只是眼前的事是明显的例外。

    “孽畜胡闹,真真是该死,该死!”

    方从哲气的面皮发青,门政这时进来正听的真切,当下还还敢说话,悄悄侧身站着,打算等相爷把这阵的火发过去再说。

    被斥骂的是方从哲的长子方世鸿,和所有的首辅家的儿子一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准的纨绔子弟,有一个尚宝局丞的荫官,平时只知道走马章台,酗酒狎妓,因着方从哲的权势平素也无人敢惹他,纵有小过也帮他遮掩了,方从哲忙于国事,这个儿子也早就成年,已经娶妻生子,他自然也无法管束太多。

 第一百六十一章 荒唐

    去年年底时,方世鸿狎妓时出现了一桩意外,一个妓、女被马匹带倒,当场死亡,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真相已经无从考察,到底是方世鸿杀人还是意外,京师中人议论纷纷,甚嚣尘上。

    这事被巡城御史薛贞以人命案参奏,事情就此闹大。

    这件事最要紧的还不是方世鸿的行为,其实在背后是十分复杂的党争。

    薛贞是晋党成员,晋党与楚党现在算是联合起来以抗东林,事实上齐党和浙党的对手也是东林,相比较这些老派的各党而言,东林党宗旨明确,组织严密,盘踞的地方是文风最盛的江南,天生的同盟众多,在万历四十四年的丙辰科的进士中,已经确定加入东林党的进士最少有三到四成,加入齐党浙党楚党的加起来也不到一成,当然不是所有进士都愿意或够资格被纳入党派之中,所以多半的进士算是没有党派,东林党能囊括这么多英才,特别是钱益谦这样的人才新秀进入其党中,其实力膨胀之快,其余的各党根本就追之不上。

    这样的情形下,除东林外的各党都感觉到了危机,他们决心联合起来铲除东林在朝的势力。

    万历四十五年时,浙党和齐党一起发力,借京察将东林势力几乎一扫而空。

    京察的初衷是考察官员操守和能力,从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党人赵、南星开始,京察成为各党间攻击对方的武器。

    这也是万历对朝政控制粗疏的体现,大明向来都有政治势力,哪怕是明太祖太宗年间亦有,皇帝的治政手腕如何,从党派争斗的激烈程度就看的出来,大抵强势的皇帝之下,臣子们只能搞下小动作,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政务上,皇帝控制一弱,甚至长时期的懈怠政务,臣子们的精力就是用来结党和争权,绝不会有例外。

    嘉靖年间,严嵩专权,从他与夏言的争斗到徐阶斗翻严嵩为止,再到高拱斗徐阶,张居正再逐高拱,几十年间内阁争斗十分激烈,而从万历十五年之后,大明朝政的斗争开始进入白热化,特别是万历有易储之心以后,各党间以太子,郑贵妃,福王,各系之间的暗斗变的十分激烈,著名的三案,妖书和梃击两案就是东林和浙党互相攻击的最犀利的武器。

    党派争斗到如此地步,实际上已经严重伤害了国体,各党间都是非我同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