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二战军事 美军篇 >

第19节

二战军事 美军篇-第19节

小说: 二战军事 美军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个不错的势头没能持续多久,由于油料供给紧张,2月至3月,中美航空部队转入守势,空战鲜有发生。P一43仅担任少量侦察和联络任务。美国人发现这种战机行李舱较大,因此偶尔也会将之改为快速运输机,运送个把乘客。3月间,陈纳德的驻华航空特遣部队正式升格为美第14航空队。

  4月1日,空中战事再次吃紧。美第75中队l架P一43、14架P…40K一1拦截了12架日军战斗机。美军凭借高度、数量优势,一举击落4架日机,其中包括2架新型二式(Ki44)战斗机。5月间,日军沿长江对洞庭湖地区发动进攻。激烈的地面战事迫使美第14航空队和中国空军全力投入。然而,在这场战事中,士气颇高的中国空军P一43机队却屡次错过与日军交战的良机。5月29日,第4大队主力悉数由梁山起飞,前往重庆拦截日机。事后发现,这是一次误警。机队离开基地后,19架日机临空轮番轰炸了梁山机场。两天后,9架P一43护送5架A…29轰炸宜昌与宜都之间的轮渡。与此同时,约翰·阿利森中校和另外2名美国僚机率领第4大队7架P…40掩护9架B一24轰炸宜昌。阿利森中校执行此次任务就将回国,这位空战王牌急于再创战绩,求战心切,反被日军拦截机群打乱了阵脚。日军第33航空师团第1中队中队长大坪雅志在混战中把阿利森的座机打成重伤。危急之时,第2304号P…40机及时赶到并击落了大坪雅志。阿利森这才得以幸免。驾驶该机的第4大队飞行员臧锡兰中尉因此获得美军授予的银星勋章。此役唯一的遗憾是P…43机没能在空战结束前赶到,错失聚歼敌机的良机。

  5月底,美第14航空队开始接受P一40K、M新机型,两个月后,更多数量的P一38高空战斗机运抵中国。7月中旬,数次P…43侦察飞行因天气原因被取消,这也是美军航空部队中最后一次提到P…43。8月,P…43正式退出美军航空部队的战斗机序列。

  ◎枪骑兵在中国天空的最后战斗

  屡受挫败的日本空军决定于1943年夏季发动空中进攻,企图彻底消灭中美航空力量。日军拟定的战役计划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底至8月中旬)集中打击桂林美军航空基地第二阶段(8月至9月初),重点轰炸长江流域水上交通线、华东机场和重庆第三阶段(9月),重新轰炸桂林和云南等地的其它目标。日军为此还调来了增援航空部队。日本空军的大举进攻最初取得了一定效果,日军宣称首轮行动摧毁了50架美军战机。但在第二阶段轰炸重庆时,中国空军第4大队挺身而出。8月23日,日本第58航空师团第25中队从汉口起飞2l架九七式重型轰炸机直奔重庆而来,途中第33飞行中队14架一式战斗机加入机群,担任护航。由于中国已经发展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空防报警体系。这些深入到中国各地的防空哨使日军的轰炸很难达成突然性。重庆白市驿机场很快响起了尖厉的警报声。上午10时30分,日机出现在7000米(23000英尺)高度,而以逸待劳的第4大队和第ll大队10架P一40、8架P…43、11架P…66早已等候在空中。

  日军轰炸机中队指挥官尾川黑泽在战报中有这样的记录,“敌我战机在我机右前方激烈缠斗。下方有我机奋猛投弹,地面防空炮火猛烈。突然间,一串子弹从我眼前飞过,有敌机咬住我机尾。护航‘隼’转瞬间又咬住来袭敌机。敌机忽然起火冒烟,高速坠落。”事后证实,该机正是一架P一43。尾川的轰炸机组成员有1人被击毙。另有1架日军轰炸机被击落,多架受伤。中国空军损失2架P…66、1架P…40和1架P一43。根据参战人员回忆,这场激烈的空战之中,唯有P一43爬升迅速,能与日机周旋,而P一40、P一66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8月底,中国空军第l轰炸机大队、第3、第5战斗机大队转往卡拉奇,接收P一40~WB一25轰炸机,重新接受美军训练。这些部队后来成为中美混合肮空联队成员。而此时,中国空军在国内的作战行动再次趋于低调。P一43参与空战的次数也相应减少。11月29日,中国空军第21中队4架P一43护送1架P…40执行侦察任务,遭遇4架日机。中方战报称击落4架,自损1架P一43。截止1943年12月,中国空军(除去参加中美混合航空联队的部队)实力仅存19架P一40、22架P一43、53架P…66和14架A一29。此后,这些战机很少参加空战,基本上处于训练状态。中方纪录称,直到1945年5月,中国空军还有逾20架P一43,但这些战机显然已不再被列为作战实力之中。

  ◎被遗忘的战功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P…43因为缺少后续支援而退出主力机队之日却是其价值最为明显之时。从1943年8月起,中美两军机队对P一40的抱怨之声激增。美第16飞行中队的罗伯特·利莱少校写道,“……敌机从我们机队上空飞过,我们无法升至这种高度。”美第74中队的鲍纳维兹中校报告称,“敌机利用高度优势避开P…40,然后寻找有利时机俯冲而下,攻击我机队后又立即升高摆脱。”美第75飞行中队的爱德蒙德·高斯则感叹说,“我们的P…40与日军战机相比,在速度和高度方面都处于劣势。”美军的遭遇确实是个新问题。日军在这一时期增加了高空性能突出的二式(Ki44)战斗机,同时将空战战术重点安排在20,000英尺高度。新机型在新高度上的挑战着实让P…40消受不了。但恰恰在此时,高空性能突出的P一43却因为缺少零件和后续支援,却被迫退出了作战序列。

  或许正是因为中美两国对P…43都有处置失当之处,P…43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没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在美国,P…43自然不能与它的后继机型P…47相提并论在中国人心目中,早期的苏制战机和“飞虎”P一40似乎占据了全部空战殊荣,P一43渐渐淡出了世人的印象。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P…43


 


二战军事 美军篇 第18节 美国P…47战斗机
(更新时间:2006…11…27 12:04:00  本章字数:11964)


  
  相对“飓风”和“喷火”战斗机来说,美国共和飞机公司的 P…47“雷电”显得五大三粗,开始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被飞行员拒绝使用。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很多飞行员就喜欢上了它。虽说“雷电”形体较大, 灵活性也确实不如 Me 109 等,但它的发动机劲大,火力猛,生存能力强,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即使挨上几十发子弹也不碍事。而且俯冲性能好,在空战中只要抢占到有利高度,对敌机的俯冲攻击是很容易得手的。因此,P…47 一经使用证实其优势后,便受到了部队的欢迎,订单不断“飞”向共和飞机公司。各型“雷电”飞机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欧洲和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几种曾大量生产并屡立战功的著名战斗机。

  只要提起 P…47“雷电”飞机,就不能不提到亚历山大·舍维尔斯基(Alexander Seversky)与亚历山大·卡特维利(Kartveli)两个俄国人,和他们所创建的共和飞机公司。舍维尔斯基原是沙皇俄国的一名飞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击落过数架德国飞机而小有名气。1917 年因航空技术事宜去美国工作,曾在美获得过多项专利,后加入美国籍。由于他是飞行员出身,酷爱航空,于是在 1933 年在新泽西州的法明代尔市搞了个以他自己名字“舍维尔斯基”(Seversky)命名的飞机公司。正在这时,又从巴黎来了另一位俄国人——卡特维利。他是一个飞机设计师,共同的志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先是两人合作设计了 SEV…3 水陆两用飞机和 P…35 战斗机。1939 年秋,两人在舍维尔斯基飞机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了后来很有名气的美国共和飞机公司,舍维尔斯基出任董事长,卡特维利为总工程师。

  XP…47“雷电”原型机

  1939 年 9 月,欧洲战争爆发,法西斯的气焰非常嚣张,盟军急需大量前线作战飞机。同年 11 月,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飞机公司临危受命,开始研制一种新的战斗机。开始的试验机称为 XP…47,后出现多种方案,分别称为 XP…47A、B 等,定型后称为 P…47。美国陆军航空队对新机提出的要求是,在吸取欧洲战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大功率、强火力和重装甲,能为己方突防轰炸机群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1940 年初,XP…47A 便已经设计完成。该机采用的动力装置是当时流行的爱立生 V 型液冷式发动机。不久,美国军方又要求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 R…2800 型气冷式发动机。理由是爱立生 V 型发动机虽被当时所广泛使用,但发展潜力不大;而新型的 R…2800 型发动机功率大,且装有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增压空气再冷却装置。改装新的动力装置,并非简单的拆换问题,而是飞机结构甚至牵涉其它方面的重新设计,改装后的飞机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改装 R…2800 型发动机的飞机称为 XP…47B,后称为 P…47B,原来的 XP…47A 随即被淘汰。

  1941 年 5 月 6 日,P…47B 首飞成功。试飞证明,该机在 5,000 米以上的高空可以 400公里/小时 的速度盘旋,高空机动性能良好;并在 8,470 米的高度创造了时速为 690公里 的最大平飞速度纪录。试飞后,P…47 便有了“雷电”的绰号,并签订了第一批生产合同。1942 年 5 月,P…47 正式批生产,6 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一代名机从此开始走向成熟,飞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前线。P…47 飞机持续生产到 50 年代初才关闭生产线。战后,共和飞机公司转入喷气式飞机的研制。他们曾试图把一台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装在 P…47 飞机上,使之成为美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但是没有成功。以后,共和公司成功地研制了“雷”系列战斗机,如著名的、F…84“雷暴”战斗机,共发展了 12 种型别,产量达 7,889 架,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早期喷气战斗机;1955 年研制成功的 F…105“雷公”战斗机,曾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1965 年,共和飞机公司与费尔柴尔德飞机公司合并。从此,共和飞机公司和它所研制的飞机一起均成为了历史。

  从外表上看,P…47B 飞机机身圆胖,长度为 10。7 米。前机身装有一台星形 18 缸活塞式发动机,配有一副尺寸较大的四叶螺旋桨,直径为 3。65 米(从 P…47J 型起螺旋桨的直径更大,达到 4。5 米)。飞行员的驾驶舱位于机身中部上方,尾部为倒 T 形尾翼,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采用双梁结构的中下单翼,略带上反角,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展长 12。4 米。两侧机翼前各装有 3 挺口径为 12。7 毫米的白朗宁式机枪,每挺备弹 200 发以上。P…47D 型飞机两翼又各增加一挺,使机枪总数达到 8 挺,此外机身和翼下还没有多个外挂架,可挂炸弹和火箭等,最大外挂量为 1,135 千克。由此可见,P…47 战斗机的火力是很强的。但是,为了多装或多带武器,势必要影响飞机的其它载荷和性能,如一架飞机的有效载荷是一定的,装武器多就必然会装燃料少,燃料少又会影响到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性能。P…47 起初的型别,座舱前方有两个油箱,两翼内各有一个小型软油箱,总载油量只有 1,190 升,作战半径不足 400 公里,续航时间仅 2 小时。也就是说,用牺牲航程和续航性能的办法来加强飞机的火力。

  P…47 交付使用后,让飞行员感到惊喜的是驾驶舱非常宽敞,坐椅很高,前方视野很好。原来为了加强飞机的横侧稳定性而设计的背鳍,从 P…47D 型以后也被拆掉了,使其后方视野也得到了改善。“雷电”飞机的最大优势是采用了新型的 R…2800 型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和发动机注水等技术。R…2800 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2,000 马力,瞬时应急功率可达 2,300 马力。专门配备的这种涡轮增压系统,不像一般的增压器那样与发动机直接传动,而是在机身座舱下方单设一个涡轮机,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再由涡轮机带动增压叶片工作。空气经过增压后,可大大提高压缩比,为在气缸内燃烧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而工作过的废气则由专门的排气管排出机身外。在 P…47D 型飞机上,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发动机注水技术,即向气缸内加注易汽化的液体(水或水和其它液体的混合物),用以加大燃气流量。从而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改善飞机的爬升和高空机动性能。 P…47D…30 飞机上还装了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