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

第14节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第14节

小说: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既轻松愉快又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教育方法。威特父亲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他不使用填鸭式灌输,而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    
    天才都是对某种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的人。而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说,幼儿天然就具有对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强烈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当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小威特长到3、4岁时,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简单走走,而是一边同威特谈话,一边教育。比如有时在散步时老威特会摘一朵野花解剖一下,向小威特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花园里捉个小虫,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他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小威特进行最生动的教育。    
    父亲从威特3岁半时就已开始教他认字,但这决不是强迫性的。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会开始教。    
    为了教小威特认字,老威特也使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如他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他则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他有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后,老威特才开始教他识字。    
    威特父亲的教学方法与现在学校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他首先去打字行,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字。当然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小威特组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威特对学习的兴趣,而不会让他觉得学习是种负担。    
    老威特希望天下的父母明白,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他写作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是从没忘记将部分时间奉献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托尔斯泰并不是花时间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时期,孩子们对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孩子们听。他发现《环球旅行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这本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然而,有许多年轻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将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博士的建议,摘介如下,供父母们参考。    
    1。尝到甜头。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比如,当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也不会有所进步。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些简易的题目,以增强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    
    2。欲速不达。常言道:欲速不达、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中会产生反抗情绪,因而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的东西全部忘掉。    
    3。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多批评,因为过多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4。防止反抗。防止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连进取心都没有了,哪里还谈得上有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将孩子与别人相比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容易促使孩子自暴自弃丧失进取的动力。    
    5。控制时间。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7岁的孩子在家一次连续做功课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8~11岁的孩子不要超过50分钟。如果做功课的时间较长,中间一定要有10分钟左右的休息,让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功课做完了的话,应该给他小小的奖励。有些年轻父母不了解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不根据孩子对事情能高度集中的时间来安排孩子做功课的时间,有的强迫孩子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做功课,中间不让休息、活动。结果不仅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厌烦情绪,更谈不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    
    6。刺激求知。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父母应该常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等等。    
    7。吸收教训。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自己的责任。    
    8。做好榜样。要使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等等。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虚心好问的习惯

    有一年,中国中学生到国外参加一项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十分喜人,获得的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都名列参赛各国首位。    
    赛后,竞赛组织者请出了出题的专家、教授,跟这些参赛的各国中学生们见面,希望选手们向专家、教授提问题。    
    除中国选手外,其他国家的选手都十分踊跃。有的国家的中学生指出,出题者在某题上的思路不对,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改造一下会更好;有的咨询某方面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方向;有的拿出自己的题目让教授专家来解答。    
    而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中国学生,却在旁边默不作声。不是他们英语过不了关,其实他们参赛前都经过英语的强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语。而是中国学生平时的注意力以及竞赛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专家们的题目上了,没有胆量、没有心思去想专家的题目还会存在什么问题,于是提不出问题,就干脆不开口。    
    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指出:“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做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怀疑,敢问。”他还强调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们向大人提出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们的提问感到兴奋,相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之后,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叫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但这些父母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么做的吧!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决不欺骗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亲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威特父亲的说明并不是难懂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知识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从而也给威特灌输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给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千万不要不经意就扼杀了孩子好问的天性,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发问。如果孩子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父母要给予鼓励。    
    2。给孩子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孩子大胆质疑、发问。    
    3。可以找一些有错误的书刊,鼓励孩子找出错误。比如一些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语法、典故、常识方面的错误,引导孩子把它们找出来,给名人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    
    4。一段时间后,提醒孩子,不要滥问一气,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

    德国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非常善于思考,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他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都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3岁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小高斯10岁时,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立即计算出“1+2+3+4……+100=?”的答案。这个题目在今天早已家喻户晓,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要算出这么长的算术题耗时不少,孩子们都想争取第一个算出来,立刻在草稿纸上做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还没有开始动手,不是想偷懒,也不是发呆,他在想,难道一定得经过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吗?从客观上说,他在进行思维的谋划,谋划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成倍提高思维效率的策略,这个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加法计算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这时候,老师看见了他,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小高斯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否提前做过这道题。高斯于是告诉老师,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师赞扬地说。    
    这种“精彩”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商。事实上,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它应该取决于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智力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认真的思考虽然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一个环节,却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倍,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小高斯进行思维的谋划花去了相当于别人解题所耗时间的一半,然而计算出“101×50=?”只需要1秒钟。从这里边,你难道还看不出善于思考的优势吗?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散落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