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纪元黎明 >

第398节

纪元黎明-第398节

小说: 纪元黎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兰呢?”这时黄佳慧问道。

    罗兰是变异人的称呼,随罗远姓,她的智慧已经不低,早已有了名字,当初几个女人为她取名字时罗远还远没第二次四维化,可以想见,这个随罗姓,所隐含的告诫意味,就是担心发生一些龌龊的事情。

    “还在后面吧,她到处乱跑,我喊她也不听。”王师师抱怨道。

    说起来王师师年纪也不小了,虽然由于服用能量晶核的原因,她看上去依然像是二十多岁的小少妇,但实则已经是年近四十,性子却还是依然还像个没心没肺的小女孩。

    正说着,就看到变异人仓惶的从树丛中蹿了出来,她神色惊慌,一路连奔带跑,口中嘶嘶出声,后面紧跟一群马蜂。

    她一看到罗远,就笔直朝罗远冲来,就像被欺负了,最先找父母一样,在她心中,罗远就是最强大的。

    几人看着好笑,罗远也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虽然他早已经知道结果。

    罗远挥了挥手,这些马蜂紧追不舍的马蜂,就突兀的消失,仿佛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随着这一闹,原本有些僵硬不自然的气氛也顿时变得更加融洽。

    一众人聚坐在一旁,看着山巅壮丽的风景,轻松的谈笑,罗远偶尔也会参与了几句,但话并不多,他更像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生命的层次悬殊差异带来的是意识境界的不同,他已经有些无法融入这样的气氛,她们的话题,也引发不了他的兴趣,他更喜欢坐在旁边,静静的看着这一切,享受着这一切。

第560章:对话和备战

    地外情报局。

    作为人类如今唯一对外的情报局。

    自四年前,人类侦查到玻星人的远征舰队起,这个部门的编制便如吹气球一般急速膨胀,从原本几乎无人问津的的百十人小部门,如今已经扩张为千人的大部门。

    即便在战后,这个部门也没有丝毫的裁剪,反而依然还在持续稳定的扩张。

    整个情报局又分八个分处,涵盖星图计算,天文侦查,监测宇宙信号,探索地外文明,科技等级评估,以及和地外文明外交谈判等部门。

    当然,如今人类发现的地外文明也只有玻星这么一个文明。

    ……

    此时,地外情报局的一个会议室内,这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一台拆卸自玻星飞船,并被人类修复的远程量子通讯设备,被摆放在台上。

    当然一般只有大型飞船配备的用于星际通讯的超大功率远程量子通讯设备,它的体型自然不可能这么小,不过这种高达近三十余米的巨型设备,显然不可能放在会议室中,如今放在台上的只是它的拾音器(采集现场声音再送入后端的设备的一个器件)

    一名谈判专家和助手,对着底稿彼此小声交流了一会,然后深吸了一口气,打了个准备好了的手势,电流迅速的通入通讯设备,一盏盏代表着正常的小灯一一亮起。

    信号通道很快便已开通。

    “这里是来自人类的通话,现在代表人类文明,正式要求与你方谈判,如收到信号,请立刻回答,请立刻回答!”

    谈判专家慎重而又流利的说出一连串玻星语,随即又重复了三遍。

    对很多老一代的人而言,玻星语并不陌生,在曾经某个时代,人类为了更好的吸收玻星人科技,不少的人,曾努力的学习着这门异文明的语言,而对于地外情报局的外交处而言,这门语言更是必须精通。

    今天来了不少的高层,除了真正有事走不开的,几乎都到了会议室,关注着这历史性的通话,抛开玻星这个人类的血仇宿敌外,这无疑是人类第一次正式和另一文明对话。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通讯设备却长时间一片安静,除了嘈杂的干扰声,没有任何声音传来。

    不过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哪怕量子通讯,在以数十光年的遥远的距离下,也会出现一定的延迟,却没想到会延迟这么久。

    一群人从早晨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午后。

    从原本的鸦雀无声,到后来的窃窃私语,再到最后喧闹的讨论。

    就当饥肠辘辘的众人,以为通讯失败的时候,一串急促玻星语言,就从扩音器中的传来,整个会议室都为之一静。

    “人类?你们是人类?”这个来自近三十光年外的声音,在重重的宇宙干扰下,显得有些飘忽不定,时轻时重,偶尔带着一丝刺耳的尖锐。

    不过即便是再不懂玻星语言的人,也能听出这声音中夹杂的不敢置信的震惊以及恐慌。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态,作为这次战争的失败方,他们既希望这次失利只是又一次意外,是场外的因素影响了这次远征舰队(事实如此),即便概率几乎不可能,又对人类的发展速度感觉到恐慌。

    “我再重复一遍,这里是来自人类的通话,现在代表人类文明,正式要求与你方谈判,不管你是谁,现在立刻联系你所能联系你的上层,我们是带着和平而来。”

    又是长久的等待,这注定是一场有史以来耗时最久的漫长谈判。

    ……

    在地外情报局实行战略欺骗,降低玻星人的警惕心的同时。

    人类也开始了生产力大爆发,当科技发展到成熟的智能时代,生产力总量的大小便已经脱离了人口的桎梏,生产力的大小,只决定于上层的意志以及资源和环境破坏的限制。

    巴纳德恒星系虽然只是一个恒星系,但对人类发展的资源却是充沛无比。

    光光一颗四号行星的总质量,就已相当于整个太阳系所有岩质行星的总和。

    四号行星表面,代表着人类活动痕迹的巨大工程机械,正如病毒一般急速的向四周蔓延扩张,无论是表层的大气被冻结凝固后的“冰层”,还是地底岩石,都被破坏性的开采,分离成各种元素,成为一座座的工厂,一台台的机械,以及数量以百万计算的核聚变炉的燃料。

    这种浩大的人类活动,甚至影响到了这颗星球的温度,被冰封的四号行星,正以每年三摄氏度温度,持续上升,而到了战后的第三年,这颗行星已经拥有了稀薄的大气层和一定气候变化。

    也在这一年中,人类的第一艘曲率飞船,开始试航。

    但这种型号的飞船只建造了一艘,就否决了原本后续近三十艘的造舰计划。

    不是这艘飞船有明显缺陷,它设计的相当完美,吸收了玻星人的科技,让人类科技实力足足飞跃了一大步。

    整艘飞船的表面呈现绝对的光滑镜面,光线的反射率(光面对垂直入射光线的反射率)接近百分之百,即便是超光速的光子,也能进行有效的抵御。

    它最高曲率可以达到四点五倍光速,远远超过玻星飞船的三倍光速。

    之所以后续的造舰计划被否则,是因为一直处于实验状态的反物质动力炉也在这一年成熟,这种特殊动力炉甫一出世,就呈现碾压性的优势。

    哪怕只是第一台的原型机,它的能量最高输出功率,就已达到人类所有建造的最大聚变炉三百多倍,只要十台就足以供应原先设计的整艘飞船的能量需求。

    再加上燃料方面节省的空间,因此就算只是简单的替换,便可以空出15%的空间。

    这种初代的曲率飞船对于能量消耗简直就是一个泄洪的大坝,相当一部分的空间都用来储备纯水(核聚变燃料)和增加聚变炉阵列。

    不要小看这百分之十五的空间。

    人类不是一直处于长久和平从没有外敌的玻星人,战争几乎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相比于玻星人对于军事的儿戏般态度,人类的对军事武器的思维完全就是吹毛求疵,对于武器性能的追求达到极限,在人类的军事飞船上,你不会看到丝毫的空间闲置。

    不要说百分之十五的空间,就算百分之一,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它不仅能让飞船的设计更加从容,多出来的空间,在不扩大飞船体型的前提下,只需简单的增加反物质动力炉,就能拥有更强大的动能。

    除了唯一一个缺陷,反物质储备有限。

    这些年反物质的制备技术进步明显,如今能量/反物质的转化率达到了万分之一,也就是一万份的能量就可以转化成一份的反物质能量。不过自暂居巴德纳恒星系后,人类对反物质的生产,一直处于小规模生产状态,哪怕在战时状态,生产规模也没有丝毫扩大。

    一来能量浪费严重,二来反物质需求不大,对星际战争效果鸡肋,面对遥远的距离,光速武器才是星际战争中最主流的武器,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也因此人类在这个星系待了十几年,反物质储备总共也就数千吨,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收获自玻星人飞船,但这点数量甚至远远不够一艘曲率飞船跨越近三十光年的能量需求。

    好在这个缺陷,很容易弥补,以人类的如今科技水平,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简直轻而易举。

    第四年,仅仅一年,反物质生产规模就扩大了十倍达到五千吨。

    到了第五年反物质产量就达到八万吨,所付出的代价,便是这两年来四号行星的温度,又上升了十度。

第561章:风起

    时间飞逝,自上一次战争,已经过去了十年。

    玻星人和人类的马拉松谈判,在人类主动的示弱下和隐藏的威胁下,在四年前终于签订。

    一份互不侵犯的和平约定,正式达成。

    当然这样的和平约定,也只是口头上的约定,没有哪怕一丝的效力和约束力。

    人类战争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且变得更加疯狂,经历了十年的疯狂扩张,太空城的直径比战前足足膨胀了上千倍。

    由于它实在太过庞大,其引力甚至引发了四号行星的地质变动,导致地震频频,严重影响资源开采,导致这座太空城不得不在三年前,拉升高度,从同步轨道脱离,飞向太空,如今成为四号行星名副其实的卫星。

    围绕着这座庞大的太空城,无数的飞船,如游鱼一般往来穿梭,异常繁忙。

    不过这些大都只是一些货船,其结构简单,建造迅速,一座太空船坞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建造一艘,而如今整个人类保有的货运飞船吨位已经超过千亿吨,每一天都有数千亿吨的巨量物质从四号行星输送到太空城,成为各种工业原料。

    ……

    距离太空城数十万公里外的太空。

    一座伞状般的巨形设备,正在无数的如蚂蚁般工程机器人的施工下,正逐渐完工。

    这是一个惊人的庞然大物,它的直径足有十余公里,质量达到百亿吨,旁边的五艘货运飞船,在它面前就像恐龙相比于老鼠,即便对如今的人类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它形状像是雷达,事实上也是雷达,不过不是电磁波雷达,而是空间波探测和定位雷达。

    它包括一个超大功率的空间波发射器,空间波接收器,电子扫描仪,和一个数据计算中心,它用来监测着附近百光年内一切情报。

    在上一次玻星人的战争时,人类一方面对玻星的超光速飞船,素手无策的血泪教训,让人类在战后对超光速探测的研究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源。

    然而直到两年前,随着各种基础技术飞跃进步,才终于得到突破。

    事实上,超光速探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除了多出一个空间发射器外,它和空间波探测器完全是同出一辙,唯一的难点就是空间波探测的灵敏度要求相当高,高到超乎想象。

    所有人都知道,质量能产生引力,引力又会引起空间的翘曲和压缩,如果把空间比作海洋中海水,那空间中的物质就是密度稍高的水域,当空间波经过这些物质时,彼此碰撞,它就会激发出些微的空间波动返回。

    通过空间波雷达接受这些空间波动,并通过返回的时间长短和能量大小,计算出该物质的大小和距离。

    这一切似乎很简单,但想要实用化,这其中的难度,几乎困住了人类整整八年。

    毕竟不是每个探测的物体都是中子黑洞那般大引力物体,像飞船这般只有数亿吨或者数十亿吨的物质,它们的引力微弱的几乎感觉不到,反馈的引力波更是微弱的只能在轻子级别进行间接观察。

    更何况,就算能观察到轻子级别,这些轻子也在时刻进行着量子概率运动,导致根本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空间波引发的变化,还是本身的变动,除非把轻子完全静止下来,固定不动,但这又涉及到绝对零度的这个物理学上的天堑。

    想要实用化可谓步步艰难,也就是最近这几年,随着人类的新一代逐渐成长,开始步入岗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