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61节

老兵不死-第61节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万。

    二十万。

    五十万。

    一百万。

    五百万。

    不一会儿还飚到了一千万。

    当然,还有几块几十块的善款不断涌入。。。。。。

    署名:老兵王亮。

0114 宁可自己多冒险

    0114 宁可自己多冒险

    “老兵王亮?”

    “哦,我知道,就是最近那个挺火的老兵,上过寻人节目《找到你》,这几天好像在微博上搞直播呢。”

    “一个老兵,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直播?喊麦?天佐?”

    “狗屁,老爷子是在部队里面做直播,直播部队训练,直播战士的日常生活,从炊事员到作战员,从士兵到基层干部,还讲一些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是那些喊麦的妖艳贱货能比的吗?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对!他的直播我也看了,真的特别感人,我是一边看一边哭。赵超,你刚刚不是问我眼睛咋肿了吗?我没好意思说,现在可以告诉你,就是昨天晚上被老首长给弄的。哭死!哭晕过去!”

    赵超和思文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下,原来他们的媒人是王亮啊!

    得好好感谢一下!

    听到同事们的议论,周勇涛只感觉自己浑身躁动了起来,来自部队的召唤。

    周勇涛:“直播在哪?帮我找出来。”

    “好哩,主任。”

    直播,还在继续。

    画面里出现的还是王亮。

    “之前那位网友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完,咱们继续,战争年代的排雷兵讲完了,接下来咱们唠唠和平年代的排雷兵。”

    只间王亮讲道:“和平年代也需要排雷啊,实弹演习中遗留下来的哑弹、中越边遗留下来的那些触目惊心花样百出的地雷。这些都得去排啊。”

    评论区。

    “老首长,说好了不煽情,刚刚又让你搞哭了,忠诚和他的战友们我都记下了,等我忙完年底的事情,就到云省去看看,给他们烧点纸钱,陪他们喝点酒。”

    “以前感觉内心挺浮躁的,无意间看了您的直播,心一下子就沉了下来,我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谢谢您带给我的感动!”

    “拥军!拥军!”

    “老首长长命百岁!”

    “不,是万岁万岁!”

    “祖国万岁!中**人万岁!老首长万岁!”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看到评论区正能量爆棚,王亮很是欣慰,干劲更足了。

    “咱们先来讲中越边境遗留下来的雷。中越边境雷区附近不但有人居住,还有群众栽种的经济林和耕种的田地。人民的利益为重,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付诸于行动之中。我们解放军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多冒点险,也不让群众损半点利。”

    “我们国家已经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排雷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4年,第二次是1997年至1999年。当然,直到现在,小规模的排雷行动仍旧在继续,从未中止过。”

    “我旁边的这位少校曾经就参加过边境的排雷行动。”

    少校立正,并向网友们敬了一个军礼。

    王亮边回忆边开始了讲述。

    排雷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确保边境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清理出安全土地,开通边贸通道和边境贸易点。

    开辟可耕种的数百万亩良田土地。

    如何确保雷场的地雷已经彻底排净?

    把土地交给政府使用的标准是什么?

    每完成200平方米区域的排雷工作,扫雷官兵都要手拉手,在清扫出的安全区域走一遍,确保100%安全后才移交给地方政府。

    二零一五年,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在中越边境云省段展开了排雷行动。省军区抽选的400余名扫雷官兵,用青春与担当、热血与奉献,在边陲雷场续写着和平使命。

    五十一片雷区、九十五个雷场,全都分布在群山连绵、植被茂密的边界一线。

    在坡陡林密的山岳丛林地排雷,大型机械排雷设备根本就没有办法派上用场,人工搜排又难以清除泥土中被根藤缠绕的爆炸物,所以爆破排雷与人工搜排相结合的方式成了最佳选择。

    爆破排雷所使用的爆破筒,每节装有两公斤的炸药。

    爆破排雷装药量越多,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越大,引爆排除的地雷就越多。

    少校:“在那一带排雷,扫雷爆破筒最多只能用三节。”

    王亮:“爆破作业增加一次,危险就增多一份。低装药量在雷场实施多次爆破作业,排雷官兵们要面临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原来,雷场在山顶上,与山下边民房屋直线距离仅仅两里远。如果爆破筒装药量太多,爆破时不仅声响大,而且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就会将边民门窗上的玻璃击碎。

    没办法,排雷官兵们只得采取分段划片、小面积小装药爆破的方法,在雷场先实施爆破排雷,随后再进行人工搜排。

    这样的排雷方法,外行人都只得,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

    626。6雷场位于老山雷区,必须要经过一段八十度的陡坡。

    每次途经这段陡坡,身背几十公斤的排雷装具和运送扫雷爆破筒的官兵除了手脚并用,还不得不借助绳索上下坡。

    曾经,有战士不慎摔倒,导致左手骨折。

    其实,陡坡两边的山梁坡度较缓,完全可以走那边,更完全,更省力。

    为什么不走呢?

    少校云淡风轻地回答道:“陡坡两边山梁全是老百姓种植的竹子,如果从那走,就必须砍伐竹子才能通行。只要不给老百姓造成损失,我们就算是走走险路也没关系。”

    王亮叹了口气,道:“对,官兵宁愿顶着烈日背着沉重的爆破筒多走几公里山路,也不愿踏着群众的庄稼地走近路。官兵们宁愿成倍增加作业量,也不愿意让群众受半点损失。因为,他们来排雷,为的就是保护好群众的利益。”

    遗留在中越边境雷区的地雷种类多、数量大,稍有不慎就会触雷受伤或身亡。

    排雷作业中,官兵把危险揽在自己身上。

    只要群众不再受伤害我们哪怕牺牲在雷场都值得。

    搜排出来的未爆弹,虽锈蚀不堪,但仍有杀伤力。

    高强度的排雷作业,许多战士们穿坏靴子两三双,鞋垫大多是千疮百孔,脚底也磨出来不少血泡。

    在四十度的高温下,身穿密不透风且几十公斤重的防护装具走下作业雷场,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脱水严重,口干舌燥,没有携带水的战士们只能就近喝山泉水解渴。

    高温炎热,甚至很多战士的身体出现了溃烂……

0115 中国无战事,中国有军人牺牲。

    0115 中国无战事,中国有军人牺牲。

    王亮叹息:“有这么一个战士,他的名字叫程俊辉,我不说,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评论区。

    “老首长,愿闻其详!”

    “这个战士怎么了?他干了些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快给我们讲讲。”

    “总是忍不住想百度一下。”

    “别!还是听老首长讲吧,冰冷的文字毫无感情,只有平实的讲述才能震撼人心,才能永远铭记!”

    “程俊辉,记下了,他一定是位排雷兵吧?”

    见网友们都非常感兴趣,王亮欣慰的同时继续讲道:“二零一六年,我们中国没有发生任何战争,但是,中**人有牺牲!”

    “在二零一六年的十二个月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可记数的牺牲人员共有三十四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三十四人,这仅仅是可记数的。出于某些原因,还有一些的牺牲的军人,不为人们所知。在这里谈牺牲,我不是替军人们向社会讨要待遇,因为军人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我想说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和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以后也将会如此。”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程俊辉烈士便是在国家和民族走向强大复兴路上的牺牲者和奉献者。”

    引言讲完了,故事便开始了。

    “我,程俊辉,庄严宣誓,为边疆人民扫雷,不畏牺牲,顽强。。。。。。。”

    二零一五年年初,程俊辉在排雷兵誓师大会上举起右手宣誓。

    这不是一句空话,他,后来也是这样做的,用生命来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二零一四年底,在外驻训的程俊辉听说云省边境将会展开第三次大规模扫雷行动,他觉得,这也许是体现军人价值最好的机会,当即写下申请书,申请加入扫雷队。

    程俊辉参加了排雷训练,为能够早日进入雷场执行排爆任务做着准备。

    五十一片雷区、九十五个雷场,几十万枚地雷等危险爆炸物。

    因为年代久远,地雷的性能十分不稳定,很多都是一触即爆。

    扫雷,那是用生命在工作,一不小心就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程俊辉所在的扫雷队负责的雷区全为山岳丛林地,不但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很多程俊辉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

    为尽可能保护自己和战友们,他决心多研究山岳丛林扫雷作业的难点。

    战友们仍旧记得,那些日子,程俊辉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不停地借资料、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教员请教。

    白天的课程太多太繁重,时间紧张,没有时间复习。

    到了晚上,他不睡觉,对着地雷模型反复研究揣摩。

    躺在被窝里,他手上还反复分解地雷和引信。

    探雷针讲究手感、力度、深浅、角度。

    每三厘米扎一针,十平方米的地皮就要扎五千针以上,还要保持规定的手型,根据手感判断出埋在下面的究竟是铁片、塑料,还是陶瓷。

    因为迷彩胶鞋的鞋头橡胶边与防步兵地雷的外壳塑模相像,为了培养自己使用探雷针的手感,程俊辉一有时间就拿着探雷针戳自己的胶鞋胶皮部分,两双胶鞋先后被戳出了大窟窿。

    他,就是这么训练的。

    雷场上,听音辨雷的能力非常关键。

    程俊辉找来铁钉、石块、弹片等物品,委托别人埋在土中,自己拿着新型扫雷器反复试验探测,还叫战友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考验难度。

    最终,他熟记了各种物体和地雷在不同条件下的音谱特征,练就了雷场“听风者”的本领。

    严格的训练,激发了潜能,也带来专业的素养。

    一次,教员模拟实战环境,给学员设计了一个反坦克雷下设拉发雷的诡计雷,程俊辉成为唯一没有被“炸死”的学员,赢得了赞许。

    五月份,在扫雷队的准备训练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因原单位综合演习需要,上级临时调他回去充当骨干力量。

    就这样,一纸调令,他便召回了老部队。

    很多人认为,程俊辉会借着这个机会就此远离雷场,当“逃兵”。

    因为雷场太危险了。

    就在他们参加排雷训练的那几个月里,有一名班长牺牲在了雷场,粉身碎骨。

    昨天还活生生的人,还同你说笑,还帮你打水,还跟你聊天谈心的人就这么没了,谁的心里会好受?

    谁不会害怕?

    我们的战士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不是不怕死,是敢去死。

    老部队的演习一结束,指导员就把程俊辉留下了,苦口婆心的劝导:“小程,你是咱们旅的业务骨干,首长们都熟悉你,都觉得你不错。”

    “留下来吧,你是党员,日后不论是考军校、提干保送入学,机会都大的很,那个扫雷队只是个临时组建的一个单位,说不准哪天就解散了。到时候你回来,到时候就什么都耽搁了。”

    指导员觉得程俊辉是个好苗子,适合留在部队里,成为一名军官,带出更多好兵。

    程俊辉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指导员的话说完,程俊辉沉默了有一会儿。

    他最后才回答:“指导员,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但你也说了,我是一名党员,所以我不能为了个人前途就临阵退缩,扫雷队那边更需要我。”

    第二天,程俊辉就回到了扫雷队。

    云省富县蓬镇芭蕉塘,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

    这里地形虽然复杂,但长满了鲜美的牧草。

    本来这里应该成为一个天然牧场的,但却无人敢在此放牧。

    原因只有一个,这里遍地都是地雷。

    进入者,轻者断腿,重者丧命。

    因为地形地貌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