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55节

最后的三国-第55节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维思量一番,白水关三面临敌,确实守之不易,而且剑阁如果被魏军偷袭成功的话,自己这五万军队可就真要陷入绝境了,现在看来,退守剑阁已经是最后唯一的选择了。

    退守剑阁就意味着放弃了汉中,对于姜维而言,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可走到这一步,姜维已是别无选择,最终姜维只能是吞下了最为无奈的苦果。

第113章 臣有本奏

    剑阁在汉德县东北三十里处,大小剑山中断处,两边悬崖峭壁,峰峦笔直如剑,对峙如门,故曰剑门关。东汉时,剑阁的防御位置是前移的,就是距剑阁东北方向五十里的瑕萌关,蜀汉时期,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剑阁关山险恶,易守难攻,有“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的剑门天下险之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或许有些夸张,但剑阁的险要却是无人可以置疑,而且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唯一通道,守住剑阁,就等于守住了成都的北大门。

    姜维退守剑阁之后,在关山险隘之处安营下寨,钟会邓艾的十几万大军云集关前,昼夜不停地轮番强攻,奈何剑阁雄险,丝毫未能撼动。

    魏蜀两国的战线稳定在了大巴山一线,自魏军八月伐蜀以来,一个月的时间,蜀国丧师失地,连丢汉中、阴平、武都三个郡,可以称得上是蜀汉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失败,尤其是汉中,自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之后,整整四十四年汉中再没有被曹魏的势力所染指过,然而今天汉中却失守了。失去了汉中这个基地,从此蜀汉再无北伐中原的机会,而整个巴蜀都面临着倾覆之危。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姜维,在朝中,反对姜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诸葛瞻、董厥、谯周等朝中大臣联名上奏,要求罢免姜维。

    必须要有人为汉中、阴平、武都的失守而负责!而姜维身为大将军,一直身在北境,汉中诸郡的失守,姜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皓也再次向刘禅进言,提议由右将军阎宇接替姜维大将军的职位,主持剑阁的防守。

    刘禅确实也很头大,别看平时刘禅纵情声色,看似昏庸无能,但在大事上,他也不糊涂。诚然姜维身为大将军,对汉中的失守负有主要责任,可刘禅更清楚,如果论能力,朝中诸将,没有一个能比得过姜维的。刘禅没有打过仗,并不代表他没读过兵书,兵法常云,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在这汉中失守西川危急之刻,撤换掉姜维纯粹是无脑之举。

    所以虽然朝中的大臣联名弹劾姜维,但刘禅却没有理会,依然维持由姜维统兵的格局。汉中丢了,对于刘禅而言,丢了就丢了吧,只要能守得住剑阁,将魏兵挡在剑门关之外,保西蜀一境平安,刘禅就别无他求了。

    既是刘禅的最终决定,诸大臣也就无话可说了,执事太监高声喊道:“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就在众人正准备起身退朝之时,一人持笏上前拜道:“臣有本奏。”

    众人视之,正是中尉右丞刘胤。刘胤是比两千石的官,在这朝堂上,比他品秩高的比比皆是,刘胤只能是叨陪末席。听着朝臣们联名弹劾姜维,刘胤不禁是暗自感叹,别看姜维统领着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威风八面,可在这朝堂之上,人缘可真不咋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刚刚丢了汉中,姜维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就连姜维先前的盟友此刻都是噤若寒蝉,倒姜的声势完全呈现一边倒的状势。

    刘胤隐隐有些担忧,虽然认为姜维在汉中布防上有着致命的缺陷,但刘胤从来没有否认过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国最优秀的统帅,如果让别的将领替代姜维的职务,只怕蜀国会亡得更快些。

    还好刘禅的态度此刻很坚定,并没有因为群臣的联名上奏而动摇,也许刘禅也认为此时能够拯救国难的,非姜维莫属。

    汉中的失守早已在刘胤的预料之中,不光是先前历史的进程,就拿姜维的汉中防御体系而言,汉中必然是守不住的。钟会已经全盘掌握了汉中的布防详情,在这种情况,姜维固执地不肯变阵,早已埋下了失败的阴影。

    姜维最大毛病就是太托大了,太自信了,认为汉中的防御是固若金汤的,汉、乐、阳安三城一线的防御体系完全是无懈可击,但事实上,再坚固的城池也不可能没有破绽,阳安关的失守,使得整个汉中防御体系全部崩溃。

    让刘胤感到欣慰的是,傅佥在阳安关之战中没有阵亡而是全身而退,让他一直担忧的事最终没有发生,在一堆糟糕透顶的消息之中得到这条消息,总算是让刘胤暗暗地松了一口气。

    或许是当时自己善意的提醒帮助傅佥逃过一劫,或许是老天在眷顾这位忠良之后,总之,傅佥能平安无事,让刘胤心安不少。穿越者不是万能的,不可能穿越而来就让世界天翻地覆,但刘胤总尝试着改变什么,汉中一如既往地丢了,但至少傅佥的性命还是保全了下来,这给了刘胤极大的信心,历史是可以改变的。

    刘胤也曾尝试改变汉中失守的历史宿命,但汉中布防图的失窃和姜维拒绝改变汉中防御体系的决定,刘胤便知道,汉中失守已经是无可挽回了。

    纵然是傅佥早一点识破蒋舒,纵然是姜维能够早些增援到阳安关,也无法改变汉中失守的命运,刘胤甚至觉得,阳安关的失守从客观意义上来讲给了蜀军一个机会,一个从容撤退的机会。如果阳安关没有失守,姜维就不可能兵退剑阁而是增援阳安关,但放弃了沓中,就意味着阴平武都二郡的失守,阴平武都在阳安关的背后,钟会和邓艾则可以会师阳安关下,以蜀军有限的兵力,很难抵挡魏军的进攻。

    更何况,邓艾可以完全不用理会阳安关,直接引军经白水攻打剑阁,一旦剑阁失守,整个西川就都暴露在魏军的铁蹄之下,邓艾完全不用再涉险去走阴平小道,从大道上就可以直取成都了。

    从这一点来讲,退守剑阁无疑是最明智的。

第114章 刘胤的奏章

    魏蜀两军在剑阁进入了相峙,虽然蜀军的人数远不及魏军多,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那可不是虚设的,依靠地理优势,姜维几乎可以很轻松地就能守住剑阁,魏军就算是再想前进一步,都试比登天的,

    所有的人,包括姜维,包括钟会,都会认为剑阁之战将会是魏蜀两国最决定性的一战,胜负结果将决定着蜀汉王朝的命运。

    唯独有一个人不这样认为,那就是邓艾,此前的战役,钟会几乎是出尽了风头,强夺阳安关,席卷汉中,钟会可谓是风光无限,但在剑阁受阻之后,就轮到了邓艾粉墨登场了。

    邓艾选择的几乎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路,从阴平小道出奇制胜,率偏师出奇兵,大纵深地迂回到蜀国防御空虚的后方,完成了一次军事战争史上的教科书似的奇袭战例。

    不管是偶然还是什么别的因素,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邓艾成功了,他用几乎不可复制的手段,凿穿了蜀国的最后防线,迫使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也成就了邓艾的千古奇名。

    但刘胤的穿越,必将会改变这一切,阴平小道不再是邓艾成功的捷径而将成为了覆灭的险途。

    刘胤有着这样的自信,同时,这也是他责无旁贷的责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刘胤已经是没有了退路,这一战,他必须要赢。

    或许邓艾已经在酝酿着这次的行动,或许他已经行走在那七百里无人的险径之上,总而言之,留给刘胤的时间已经是不多了。

    昨夜刘胤已经草拟好了一份奏章,就是针对魏军从阴平小道偷袭江油涪城的防范计划,虽然蜀军的主力皆在剑阁,但成都尚有数万人马,江油涪城绵竹等各处要隘也皆驻守着兵马,刘胤的这份奏章就是给后主刘禅提个醒,只要各处的驻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备战,就算邓艾能够走出七百里阴平小道,在各个坚城之下,他也必将没有半点机会。如果有可能,蜀军只要在邓艾的必经之路上设卡拦截,邓艾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众大臣个个面露诧异,不清楚刘胤此时还会有什么本奏。

    刘禅和颜悦色地道:“是文宣啊,你有何事,直管奏来。”刘禅和弟弟刘理关系不错,爱乌及屋,刘禅打小对这个侄儿就疼爱有加,自从青城山遇刺刘胤为他挡了一剑之后,刘禅对刘胤更是喜欢之极。

    刘胤恭声道:“陛下,大将军全师守御剑阁,亦并非万全之策,剑阁之西阴平之南,尚有小路一条,逆魏或可以派兵偷袭。依臣之见,陛下当下令江油涪城各地守军严加戒备,并派成都之兵前往阴平小道守御,如果魏兵来犯,就地予以歼灭。此处最为紧要,事关益州存亡,切不可等闲视之,望陛下慎重待之。”

    “阴平小道?”刘禅可是一头雾水,他虽然是蜀汉皇帝,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辖下的山河地理了若指掌,刘胤提出来的地方太过陌生,刘禅从来没有听说过。他转头望向右边首辅位置上的诸葛瞻,道:“诸葛爱卿,你可知阴平小道在何处吗?”

    诸葛瞻本来以为今天会是扳倒姜维的最佳机会,这么多的大臣联名上奏,姜维又的的确确罪责在身,诸葛瞻心想,无论如何姜维也是在劫难逃。谁知天子根本就没有理会,铁了心地支持姜维领军,这让诸葛瞻好生郁闷,平时看起来昏愦平庸的老丈人这回居然心智如此坚定,完全大大的出乎诸葛瞻的预料。

    但天子毕竟是天子,他的话才真正是一言九鼎,诸葛瞻也不得不默认了这个事实,本来计划着退朝之后约几个朋友去喝杯酒解解郁闷,那知刘胤站了出来,并且“荒涎不经”地提出了一个什么阴平小道防御计划,诸葛瞻是嗤之以鼻,连理会都懒得理会。

    诸葛瞻对蜀国的山河地理可比刘禅清楚的多,阴平小道完全是刘胤自己提出来的概念,事实上在剑阁之西阴平之南,根本就是荒无人烟鸟兽罕至,从来没有听说过那边还有条可以通行的小道,至多也就是一些猎户采药客踩踏出来的野径,能通得过规模庞大的军队?鬼才相信。

    在诸葛瞻看来,刘胤完全是哗众取宠,想借助这种手段来赢得刘禅的关注,从而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诸葛瞻打心眼里有些鄙夷刘胤,对于这个机遇巧合,升职如坐上飞箭的宗室子弟,诸葛瞻几乎从没有正眼瞧过。

    “回禀陛下,微臣从未听说过什么阴平小道,不过臣倒是知晓剑阁之西皆是悬崖峭壁,不通人烟,刘右丞所提之事,让人颇感匪意所思。”既然刘禅直接点名问他,诸葛瞻自然得恭声答复。

    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窃窃私语,众臣讨论的中心自然是“阴平小道”,不过大多数人都持诸葛瞻的看法,认为刘胤这是无稽之谈。

    这样的情况早在刘胤的意料之中,如果诸葛瞻这些大臣真要有眼光的话,也就绝不会成就邓艾的千古之名了。他正色地道:“诸葛大人,从未听说并不代表从未存在,剑阁之西的阴平小道虽然险峻难行,但只要稍做修整,通行亦非难事。在下听闻魏将邓艾筹画有方,善用奇兵,阴平小道虽险,却未必能挡得住邓艾偷机之心。在下认为,阴平小道绝不可等闲视之,就算魏兵不至,有备而无患,方为上策。”

    诸葛瞻冷笑一声道:“如今局势内忧外困,成都守卫力量本就不足,刘右丞却准备将御林军调往荒蛮野径之地,某倒是想问一句,刘右丞如此做为,是何居心?”

    刘胤不禁一怔,他确实没想到诸葛瞻竟然会如此诘问于他,分明是暗指刘胤包藏祸心,企图将天子身边的御林军调往别处,成都空虚的话,无异于是一场灾难。

第115章 求人不如求己

    众大臣都向刘胤投来异样的目光,有面带惊诧的,有面带讥讽的,有面带嘲笑的,就连刘禅也不禁是大皱眉头。

    自从青城山刺袭之后,刘禅总觉得身边不太安全,皇宫的守卫明显地加强了,刘禅深居简出,一般都不轻易地离开皇宫,尽管如此,刘禅还是常做恶梦,常常梦到刺客偷袭。现在刘禅对皇宫大内的守卫十分地敏感,诸葛瞻的话又点中了他纤弱的神经,如果让他调动御林军到别处,刘禅首先是一百个不乐意。

    “臣以为,诸葛都护所言极是,成都安危甚为重要,不得万不得已,御林军绝不可擅动。”驸马都尉邓良奏道。

    光禄大夫谯周则是轻蔑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