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219节

最后的三国-第219节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预看到牵弘不战而退,想来也是偷袭武关的队伍得手了,立刻是挥军直追,失去了吊桥岭险要的蜀军,杜预自然不放在眼里。

    不过狭隘的道路给魏军的追击造成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是平坦的大道或者是平川地带。魏军骑兵速度上的优势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蜀军的这三千人马想要脱身,门都没有,须臾光景就会被魏军劲骑给包了饺子。

    但在艰险难行的武关道上,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一面是万丈的深谷。魏军人数上和速度上的优势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只能是老老实实地跟在蜀军的身后,亦步亦趋。

    蜀军龟壳似的后卫部队看似笨重缓慢,但却是极富效率的,魏军的追击部队射出的箭矢在密集的盾牌防御之下无所作为,而向前突击狂追的魏兵却又不停地遭遇蜀军的冷箭打击,让魏兵追击的步伐不得不一再地迟滞下来。

    吊桥岭距离武关也仅有十余里的路程,有聂恺的后卫部队顶着,牵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他牵挂着武关的安危,自然是率军一路狂奔,急欲赶回武关。

    转过一道山梁,武关就近在眼前了。武关的城墙大部分已经是修葺一新,远远望去,也就只有关楼城门等几处尚未完工,而这几处缺口,并成为了魏军袭击的重点部位。

    根据木桶原理。决定木桶盛水多少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同理一个城池的防御能力。也并不是由最坚固的那段城墙而是由最薄弱的那段城墙来决定的,而尚未修筑完工的武关城门就成为了魏军的突破点。

    牵弘带了三千人去守吊桥岭,武关这边倒是留了不少的人,足足有七千,但为了抢修城墙,七千人大半都放下了武器。拿起镐锹箩筐,挑土运石,干着是土木匠的活计。

    魏军的突袭一定程度上给蜀军造成了混乱,蜀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此刻却是赤手空拳一般。如何能抵挡得了魏军的迅猛攻势。

    魏军的进攻也是目的明确,邵原早就盯上了武关城墙上的那两处缺口,集中兵力对这两处缺口发起了强力地冲击,并很快地得手,魏军也由此攻入了武关城内。

    短暂的混乱之后,蜀军还是在陇西营中郎将邓忠的指挥下重整队伍,与已经杀入武关城内的魏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牵弘赶回武关之后,发现武关已经是失守了,偷袭的魏军已经是攻破了关城,与守城的蜀军进行巷战,很显然,魏军突袭的队伍挑选的都是精兵健卒,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攻势很猛,将邓忠等人压制在城内,处境芨芨可危。

    牵弘二话不说,立刻挥军加入了战团,蜀军一齐涌入了武关城内,与魏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混战。

    牵弘率军的加入,对于扭转武关的战局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本上压制住了魏军的狂攻。

    但涌入武关城内的魏兵人数很多,想要夺回武关就必须将这些魏军驱逐出去,这几乎是一个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实现的目标。

    牵弘心忧如焚,战局的发现似乎对蜀军很不利,杜预的大军随时就可能会赶来,如果不能很快地夺回武关的话,等到杜预的大军来到,形势便愈发地严峻起来。

    杜预显然要比牵弘估计的来的快的多,而杜预大军的赶到,战局陡然间就恶化了,无数的魏军涌入了武关,失守的命运已经是注定了。

    牵弘无奈,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逃离了武关,向商洛方向退去。

    ┄┄┄┄┄┄┄┄┄┄┄┄┄┄┄┄┄┄┄┄┄┄┄┄┄┄┄┄┄┄┄┄┄┄┄┄

    “报,禀报大将军,武关失守了,牵护军已率部撤往商县!”斥侯快马飞报而来。

    接到武关失守消息的时候,刘胤在阳安关内正与诸将议事,闻听此讯,诸将皆是大惊失色。武关是关中防御的三大要点之一,武关的失守必定会导致长安的形势急转直下。

    刘胤也没有想到武关会这么快地失守了,他沉声地喝了问了详情,原来是牵弘赶到武关之时,关城破蔽,残破不堪,还没有等到将武关修缮完成,魏军的大队人马就已经攻了上来,牵弘把守吊桥岭试图拒敌于武关道之外,但魏军却从小路偷袭了武关,致使武关失守。

    “魏军领军者何人?”

    “是安南将军杜预。”

    众将皆议论纷纷,似乎都有些轻视裙带关系出身的杜预。

    刘胤微微一笑道:“你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杜预!”(未完待续。)

第464章 佯攻上庸

    ps:看到这行字,看正版的书友千万别忙着订阅,本书开防盗已经好几个月了,每次都要提,总还有人中招,老风也是醉了。如果误订了,只需从书架删除本书再重新收藏就可以了,不要担心收费的问题,订阅过的章节就是修改了也不会另行收费的。防盗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理解和支持,作者有了收益,才会有写下去的动力,才不会太监,支持正版,任重而道远。

    “败了,居然败了?”司马昭喃喃自语着,脸色极度地难看。“怎么可能?十万大军呐!怎么可能会败?”

    在司马昭的印象之中,司马望可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宿将,镇守雍凉八年,与蜀汉名将姜维旗鼓相当,名震关陇,所以一听陇西有事,司马昭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司马望,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司马望初战即败,损兵折将竟达两万多人,这让司马昭简直无法接受。

    贾充道:“晋王,此次司马骠骑之败,确实有些轻敌之意,街亭屡攻未克,大军不得寸进,被刘胤捉住机会,并借得羌兵三万,反击得手,司马骠骑腹背受敌,也不得不引兵退回关中。”

    司马昭眉头大皱,道:“刘胤就算是借了三万羌兵,总体兵力上还是我们占优,更何况我们有骑兵优势,平原决战,缘何会一败涂地,就连骑兵主将唐彬都身死战地?”

    贾充暗暗苦笑,魏国骑兵有优势,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恐怕都已经是沦为鱼腩了。“晋王,臣听说司马骠骑此败,非败在人力而是败在几件马具之上。”

    “马具?”司马昭不禁是大惑不解。这十万大军兵败,干马具何事?

    “正是。蜀军骑兵此次装备了新式的马鞍和双边马镫,这两样马具让蜀军的战斗力成倍的提高,在正面交锋之中,全面地压制了我军骑兵,才导致滴水崖之战我军骑兵几乎是全军覆灭。”

    蜀国的兵器革新一直走在三国的最前列。这一点司马昭很清楚,但曹魏的高层方面却一直不太重视这回事,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些奇淫技巧罢了,诸葛连弩也好,木牛流马也好,终究是不可能左右战争大局的发展。所以魏国一直重视屯田,重视养兵,培养整体的雄厚实力,对于兵器技术革新这一块。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投入。

    当初给事中马钧看到诸葛连弩之后,曾表示可以研发出比诸葛连弩威力高上五倍的连弩来,但魏国高层却对此不置可否,没有资金的支持,大才如马钧最终也没有了用武之地,魏国到最后也没有能够造出比元戎弩更为强悍的武器来。

    所以当司马昭听说蜀军装备有新式的马鞍马镫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外,虽然诸葛亮早就死了。但蜀国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力度还是大过魏国,造出什么新式的装备武器来。也是很正常的事。但让司马昭意外的是,蜀军装备新式马具之后,战斗力竟然可以成倍地提高,原本羸弱不堪的蜀军骑兵一下子就超越了魏国的骑兵,真有这么神奇吗?

    “是什么样的马鞍马镫,拿来与孤瞧瞧。”

    贾充摇头道:“此次我军大败亏输。不曾俘获蜀军一人一骑,所以那些马鞍马镫也只是参战败逃回来的士兵见过,并无实物。”

    司马昭不禁愕然了,战死了两万多人,居然都不曾俘虏敌方一人。这败仗,打得还真是空前绝后,堪称极品。

    “不过,间军校尉青鸟刚刚从陇西传来密报,有这新式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图纸,请晋王一阅。”贾充又从袖笼之中掏出一封文书,递了上去。

    司马昭也是行伍出身,年轻时候曾征战四方,是一位真正的马上君主,他就看了一眼,顿时便明白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妙用之处。光溜溜的马背上,最怕什么?自然是最怕摔下来,司马昭也是骑过马的,自然明白在高速奔驰的马背上,想安稳的坐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而图上的东西,给司马昭顿时眼前一亮的感觉。

    高桥马鞍解决了骑手纵向移动的问题,双边马镫则解决了骑手横向移动问题,这两件马具可以说是骑兵的神兵利器,让马背上的骑手再无掉马危险,双手也被解放了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在速度和力量上面蜀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也难怪魏军骑兵会吃败仗了。

    可以说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设计和制造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看到这两样的东西的人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都会不由自地说,这么简单,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

    司马昭此刻不禁也是有这种感觉,以前骑在马背上,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看到这两样马具,敢情就是缺这些呀。

    司马昭呵呵一笑道:“此次青儿可是立了大功了,不亏是我司马家的子嗣。”

    贾充亦道:“青鸟校尉屡立奇功,晋王还需好好嘉奖才是。”

    司马昭颇感欣慰地点点头,道:“等青儿回京之日,孤定有厚赏。公闾,你速带图纸去工曹,让工匠们依图打造这些马鞍马镫,造出来之后,优先装备虎豹骑,骑兵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绝不能落在蜀人的后面。”

    “诺。”贾充领命道。如果说曾经曹魏官方对蜀国的那些发明革新无动于衷的话,这次骑兵的惨败带给朝野的震动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毕竟魏国最大的倚仗就是骑兵,而骑兵变得不堪一击之后,给魏人带了深深的危机感,所以司马昭也会在第一时间内下令打造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就丝毫令人不感到奇怪了。如何提升骑兵的战斗力,这是首要的任务,何况马鞍马镫也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东西,工匠们只需照着图纸,依葫芦画瓢,打造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未完待续。)

第465章 顺水东下

    蜀汉对上庸用兵,那还得追溯到蜀汉立国之前,当年刘备攻取汉中之后,兵势大盛,意气纷发,乃派孟达、刘封袭取上庸、西城、房陵,那个时候,刘备地跨荆益,踌躇满志,隐然有争雄天下之意。

    但刘备的辉煌只如昙花一现,关羽败麦城,丢了荆州,而孟达携东三郡降魏,无异于雪上加霜。丢掉荆州和上庸东三郡的蜀汉政权,最终也只能是退守巴蜀汉中,山川的隔阻虽然有利于防御,但同样不利于进攻,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蜀汉频繁地对外用兵,但一直困囿于蜀地的崇山峻岭之内,不得寸进。

    反复无常的孟达因为在魏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待遇,又一次生出了叛逆之心,想回归蜀汉,但司马懿却没有再给他机会,孟达身死灰灭之后,东三郡也就再次寂寂无闻了。与战火连绵不断的关陇相比,虽然同样地处于魏蜀的边境,但四十余年来,东三郡这里却始终不曾发生战争,一直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在蒋琬执政的时期,倒是曾提出东沿沔水东下,兵取东三郡的计划,但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各方的反对,理由也很简单,水路出兵容易,但如果失败,想要返回就难了。在各方的阻力下,这个计划最终流产,后来蒋琬去世,也就无人再提及东取上庸的计划了。

    东三郡是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区域,重山叠嶂,山险水恶。丛山环抱。四塞险要。自古号为奥区,三郡之内,自成一体,往来频繁,但对外却是封闭状态,长期与世隔绝。

    攻打东三郡的难度的确很大,攻易守难,从汉中东下。地势呈阶梯性地下降,攻下去有如猛虎下山,但往回退却是高山仰止,兵法上讲究的进退自如在这里很不适用。

    但刘胤此刻却是别无选择,司马昭试图想用围魏救赵来化解钟会的危机,自己又何尝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当天刘胤就率兵离开了阳安关,汉中的兵马,仍旧留守在汉中,蒋斌仍守汉城,王舍仍守乐城。至于阳安关,刘胤则安排柳隐来驻守。不过那数千的魏军降兵,刘胤却一个不留地带走了。

    汉中一直以来就是大将军姜维的防区,驻扎汉中的兵马,也是直接隶属于姜维统辖的,只是这两年多来,汉中诸围被魏军所围攻,不得不各自为战,与姜维失去了联系。如今收复汉中,这些军队自然要重新归建,刘胤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