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213节

最后的三国-第213节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世赶到渡口的时候,本来还指望着能征用这里怕渡船,但没想到这些船家一看官兵前来,逃得比兔子还快,不到片刻光景,就已经逃到了河中央。

    副将勃然大怒道:“这些刁民,恁地如此无礼,真是该杀!来人。给我乱箭射死!”

    弓箭兵奉命正欲援弓引箭射之,胡世摆摆手道:“算了,只是些无良百姓而已,杀之无益。”胡世很清楚,平日里正是这些官兵骄纵惯了,横行霸道,才让这些平民百姓心生畏惧,畏之如虎,现在这些船工已然逃远了,纵然用箭射死几个。也不可能将渡船给弄回来,反而更让这里的百姓惧怕。

    “那渡船怎么办?没有渡船。如何过得了渭水?”副将悻悻然地道。

    胡世也深感无奈地道:“只能是禀明大都督,再做定夺了。”

    司马望很快地来到了渡口处,看到前锋营在河边裹足不前,不禁是大皱眉头道:“胡世何在?”

    “末将在。”胡世赶忙上前拱手施礼。

    “为何在此停步不前?”

    “渡口处原有不少渡船,怎奈大军方至,这些渡船立刻星散,追之不及,如今渡口上已无一条船,末将也是无计可施了。”

    司马望轻噢了一声,他亲自赶到河边,果然看到渡口处没有一条的船只,倒是很远的河面上,隐约可见一些船只飞快地逃去。

    魏军五万大军云集于渭水北岸,没有渡船,恐怕很难过河,现在军情紧急,陈仓的形势危在旦夕,司马望无论如何不能在此久等。司马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吩咐魏军士兵到附近的山林中,砍树伐木,搭建浮桥。

    果然是人多好办事,魏军五万大军一齐动手,很快地就在渭水上搭建成了一座浮桥,魏军将士,通过浮桥,源源不断地跨过渭水,踏上南岸。

    胡世等诸将皆喜,齐声赞司马望睿智。

    司马望抚髯笑道:“为将者当善用地利,武功山上,尽是林木,取之不尽,伐木做浮桥,正好供大军过河,亦不耽搁行程。不过五丈原地形狭长,恐有蜀军伏兵,胡将军,你需得多派斥侯,打探军情,以为万全之策。”

    司马望一生戎马倥偬,经验丰富,眼光老到,还在对岸,就瞧得五丈原地形险恶,最善打伏击之战,越发接近陈仓,遭遇到敌人伏击的风险便成倍地增加,司马望不得不小心谨慎,尤其是半渡之时,更是敌人打伏击战的最佳时机,前锋部队刚刚踏南岸,还立足未稳,后卫部队则还在浮桥之上,这个时候的大军防守无疑是最为脆弱的时刻,一旦遭遇到袭击,魏军首尾难顾,处境维艰。

    胡世当然也知道半渡之时的重要性,他立刻抢先过河,在南岸建立起了一个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推进,为掩护大部队过河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派出多路的斥侯,将侦察的范围扩大到了十里开外,几乎涵盖了整个的五丈原地区。

    ┄┄┄┄┄┄┄┄┄┄┄┄┄┄┄┄┄┄┄┄┄┄┄┄┄┄┄┄┄┄┄┄┄┄┄

    “姊夫,现在可是大好良机,该动手了吧?”傅著紧握钢枪,跃跃欲试。

    刘胤倒是一脸的云淡风轻,站在棋盘山的山顶上,渭水渡口这边的状况是一览无余,原本以为没有渡船或许会耽搁司马望的大军一两天的时间,没想到司马望就地取材,造出了简易的浮桥,很快地就渡河而过。

    傅著看到魏军此刻正是半渡之时,而半渡正是攻击的最佳时机,所以傅著提议刘胤立刻发起攻击,歼灭已经渡过河的魏军一部人马。

    刘胤不置可否地一笑,如果从单纯从战术角度上来讲,半渡而击无疑是最佳良机,此时敌人只有一部分过河,尚未形成强有利的战斗能力,此时出击,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已渡之敌,并可以将未渡之敌挡在北岸,不得寸进。

    但这显然和刘胤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刘胤的围城打援之计,就是一个诱敌深入之计,通过围困陈仓,给司马望造成足够的压力,让司马望主动地跳入他的包围圈之中。

    而如果半渡而击的话,纵然可以轻易地将已经渡过渭水的魏军歼灭在南岸,但此刻司马望的主力大军却滞留在(未完待续。)

第451章 始料未及

    这两年蜀中的形势可以用犬牙交错来形容,三方混战不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攻伐,纠缠不清。许多的城池,都是先后数度易手,今日姓魏,明日姓蜀,后天或许就姓了吴,沃野千里的蜀中平原因为战乱,彻底地沦为了千里赤地,鸡犬难闻,白骨于野,原本此刻是春忙时节,但田野里却是一片的荒芜,除了野草肆意地蔓延滋生着,看不到任何的一株禾苗。

    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魏国在这方面底蕴深厚,在和东吴的争夺战中,俨然的占据了上风,连续地攻克了雒城和绵竹,又向东南方向挺进,进逼江州,大有直抄陆抗后路之势。

    但吴国虽然是节节败退,但却始终牢牢地扼守着川北重镇涪城,这让钟会一直有梗刺在喉的感觉,涪城是成汉大道上最重要的隘口之一,魏军攻不下涪城,所有的粮草物资就必须要绕行汶山道才能送抵成都附近,费时且费力,这一瓶颈也一直制约着钟会在蜀中的发展,让踌躇满志的钟会始终有一种无处发力的感觉。

    为了打通成汉大道,钟会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涪城发起进攻,但涪城的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涪城临近涪水,魏军又无法切断吴军的水路交通,使得吴军的兵源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涪城进行补充。

    这让钟会一直是头痛不已,涪城就如同是卡在钟会喉咙里的一根鱼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很是难受。

    去年刘胤偷袭陇西的消息传来,这让钟会无比震惊,尽管在许多人看来。刘胤的行动是癣疥之患,但钟会清楚,再小的病患它也是病,也怪不得钟会如此敏感,毕竟关陇之地是钟会大军的后勤补给基地,一旦有失。这十几万人马估计都得去喝西北风。

    当时钟会就立刻给司马昭上书,请求司马昭允许他派兵回援关陇,但司马昭却似乎不以为然,给钟会的回复中称让他打好蜀中之战就行了,关陇那边的事就不用他操心了。

    钟会听闻是司马望领衔挂帅出征雍凉,他也不禁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司马望可是一员宿将,无论是名望资历还是经验水平,都不在他钟会之下。有这一位宿将坐镇关中,想必刘胤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关陇局势的发展还是令钟会始料未及的,街亭之败彻底地泯灭了魏国反攻陇西的希望,而紧接着的五丈原之战和陈仓失守,更是让关陇的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关山隔阻道路遥远,等钟会得到关陇前线传来的消息之时,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新闻”早就变成了“旧闻”。而关陇局势一日千里,往往是钟会刚刚听到街亭战败。那边陈仓已经失守了,等他知道陈仓失守的消息,刘胤的大军已经是兵抵长安城下了。

    关陇局势的快速崩盘让钟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蜀军在关陇的狂飙突进已经是严重地威胁到了钟会大军的补给线,而一旦粮道被截断的话,钟会的整个大军就会粮草断绝。陷入绝境。

    蜀中地区连年战祸,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就食于敌根本就没有可能,否则魏国也不会从关中千里转运。付出五六倍的代价来运粮了。关中一地唯系着整个入蜀魏军的命运,也难怪关陇的消息传来,魏军内部是人心惶惶,许多将领都建议钟会立刻派兵回援关中,保住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钟会却为之迟疑不决,其一的原因就是司马昭的命令很明确,不让他插手关中的事,虽然关中形势大变,但在未获得司马昭进军命令之前,钟会也不敢轻易地就调动兵马,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那都是扯淡的话,违令行事,那可是要冒杀头的风险。钟会对司马昭的性格很了解,外宽内忌,猜忌心重,并没有用人不疑的胸襟,如果轻易地触碰到司马昭的底线,招来的很可能是杀身之祸。

    其二是钟会对司马望还心存幻想,认为关中的局势还没有不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钟会对长安城还是很放心的,如此坚固的城池,蜀军就算是倾尽全力,没个一年半载也恐怕攻不下来。只要长安能守得住,通往益州的粮道就暂时无忧。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是回援关中,那也得谋定而后动,最起码地掌握关中现在的军情,做出相应的战略布署。而此刻关中传回来的情报一天一变,钟会根本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蜀军现在的动向,盲目的进军,只能导致失败。

    所以虽然关中局势一度恶化,但钟会还是一直静观其变,想等等再看看,但钟会的幻想还是被现实无清地击了一个粉碎——刘胤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了长安,而且已经向汉中杀来,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围困黄金的魏军,解了黄金之围。

    紧接着,刘胤更是狂飙猛进,连续地解了乐城和汉城之围,汉中太守李辅节节败退,目前已退守阳安关,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地飞向了此刻身在绵竹的钟会手中。

    说实话,钟会真有一种发懵的感觉,时局的演变,已经远远地出乎了他的想象,按理说司马望也是成名已久的宿将,在人才济济的曹魏军中,那也是顶尖的存在,之所以任用他为雍凉都督,想必司马昭看重的也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宗族关系。

    但就是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居然败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蜀将刘胤手中。根据手中掌握的情报,刘胤乃是安平王刘理之子,蜀主刘禅的从子,一个娇生惯养的皇族成员,此前从未有过从军的记录,听说还是大病初愈,如何就能变得如此厉害?邓艾在阴平道败在他的手中,盖是因为地利关系,而关陇之地可是魏国的大本营,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魏国这边,但司马望居然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这让钟会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未完待续。)

第452章 句安的奇谋

    钟会发懵,而帐下的诸将则是直接就傻了眼。此次的伐蜀行动,是魏国已经策划了好些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进行了精心地谋划和准备,在战争初期,进展地也是十分地顺利,攻下汉中,打下了剑阁,甚至逼得蜀主刘禅迁都流亡南中,在所有人以为蜀国已经是苟延残喘离灭亡之日不远的时候,却突然地传来了雍凉二州失守的消息。

    这简直就是一道睛天霹雳,让所有的魏将都是目瞪口呆。蜀国从那儿来的这么大的能量,竟然可以实现惊天大逆转?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胡烈最为激愤,他弟弟胡世在长安之战中殁于乱军,胡烈悲愤交加之下,最先向钟会请求回兵汉中,灭掉刘胤。

    诸将也是纷纷请命,毕竟关中和汉中的得失决定着魏军的生死存亡,如今粮道被截,进入益州的魏军已经无法再获得一粒粮食的补给了,十万大军所需粮草数目是何其地惊人,就目前军中的存粮,已不足支撑一月之需,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想办法的话,一个月后,这支军队就会因为粮尽而彻底地不战自溃。

    没人想要坐以待毙,诸将情绪激动地向钟会表示,无论如何也得夺回汉中,打通粮道,这关系到魏国大军的生死存亡,刻不容缓。

    钟会显然考虑的要更多一点,当初一直不肯回兵关中,最主要的还是利益牵连的关系,现在魏军在益州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取得了整个益州大局的主动权,而一旦撤军,这些既得利益就会付诸东流。现在这个层面上的考虑就少了一些,粮道被截。整个魏军都面临着生死存亡,夺下再多的城池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如何带着这支魏军走出困境,钟会显然要权衡利弊,谋定而后动。

    现在蜀中的局势犬牙交错,纵横复杂。魏蜀吴三方咬得都很死,钟会就是想要抽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抗和姜维都不是善茬,如今魏军危急,他们当然是乐见其成,准备着落井下石。钟会就算是想要退兵,也得做出万全之策才行。

    “报!启禀都督,阳安关被逆蜀攻破,汉中太守李辅和偏将军方洪壮烈殉国!”就在众人议事之时。哨马突然前来禀报。

    这一下更是如捅了马蜂窝一般,整个中军帐炸锅了,诸将是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阳安关是成汉大道上最重要的隘口,是由剑阁进入汉中的必由之路,如果说阳安关还在魏军的手中,情况就不会太糟。就算蜀军全取汉中,魏军依然可以绕城而走。从汉中平原向东前往上庸(关中失守之后,向北的路就断绝了),汉乐二城根本就挡不住魏军的前进之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