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90节

我要做皇帝-第90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驾临,诸将恭迎!”这时候门口的宦官忽然唱诺。

    刘德跟将军们连忙各自噤声,站到一侧,拜道:“恭迎吾皇!”

    刘德稍稍抬头瞄了一眼,发现便宜老爹此刻是甲胄加身,腰佩长剑,在晁错的簇拥下,杀气腾腾的走进大殿,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动刘濞了。

    可惜,他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自吕后以来,每次汉家天子甲胄加身,想要开动战争机器,必然的结果就是那仗肯定打不起来。

    “诸卿平身!”天子刘启却没管那么多,此刻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感觉潜藏在他内心的某个东西已经觉醒了,在蠢蠢欲动的诱惑着他。

    扫平诸侯,然后提兵北上,击破匈奴,成就连秦始皇都不曾有过的千古霸业!

    没有那个帝王能拒绝得了这种伟业的召唤。

    “给诸位将军赐座!”天子刘启按捺着心中的冲动,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平和,挥手吩咐着,但刘德还是从他那不停的敲击着御座之上的龙头的手指上看出来自己的父皇内心的激动。

    天子刘启看了看刘德,又吩咐道:“刘德,你坐到朕身边来!”

    “诺!”刘德点点头,躬身走到他的身边,马上就有宦官抬着一块坐席与案几过来,放在他身边。

    等刘德坐下来,诸将军大臣也各自入座之后,天子刘启站起身来,看着悬挂在大殿中和墙壁上的地图,道:“朕收到荥阳急报,吴王刘濞,已是决意反叛了,诸位将军皆先帝所留朕之肱骨,柱国大将,诸位以为,朕该如何应对?吴王若反,其将会如何?”

    在荥阳方面的铁证之下,就算是反战的申屠嘉,这时候也没法子出来再说什么了。更顾不得跟晁错的恩怨了!

    反而,必须站出来表明态度,团结朝野,万众一心,应对吴王可能的反叛,否则,一旦吴王真的叛乱,而朝廷没有做好准备,那么整个江淮甚至整个关东都被战火席卷,届时自荥阳以南,将全部陷入混乱之中。

    于是,申屠嘉出列拜道:“吴王刘濞,宗室之长,倘若反叛,影响甚大,老臣以为,越吴楚已不可靠,请陛下速令梁王回国,主持大江防御!”

    “丞相老臣谋国,所言甚是!”天子刘启闻言赞赏的点了点头,申屠嘉好就好在识大体,顾大局,否则,他哪里能忍其蹦跶到现在?

    申屠嘉又奏道:“齐赵诸侯更需警惕,万一吴王真的反叛,老臣以为齐赵也会异动,请陛下择一大将,派驻荥阳,持天子节,监齐赵兵,若事不可为,退回荥阳,固守待援!”

    刘德听了,也不得不赞了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前世,因为申屠嘉此时已然被晁错气的吐血而亡,所以,满朝上下都没人想到此节,一直等到吴楚七国乱起,便宜老爹才慌忙拜窦婴为大将军,持天子赶赴荥阳,可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都已经先一步动手诛杀了国内的汉家大臣,将兵权掌握在手中。

    只有倒霉的淮南王刘安被自己的丞相张释之解除兵权软禁了起来,难兄难弟,济北王刘志被自己的郎中令拿着刀子绑了起来,也没来得及参与叛乱,齐王刘将庐前后摇摆,在叛乱与不叛乱之间纠结了半天,最后被自己的丞相绑了起来。

    后人常说七国之乱,实际的参与者却是十国。

    然而,申屠嘉的话实在是太危言耸听了,至少,很难让人信服。

    齐赵诸侯,谁不知道,那就是一帮嘴炮,而且国中有着许多亲汉的大臣,大部分兵权也被汉家派去的大臣掌握着。

    否则,朝廷削其地,那会那么容易?说削就削了!

    就算是只畜生,你从他身上割块肉下来,它也会哼哼几声,掘掘蹄子吧?(未完待续。。)

    ps:  阿西吧~~这头晕耳鸣不知道要折腾我到什么时候!!!!!

    嗯~今天就这一章,我好好休息一下,等身体好了,一定把欠账还了~

第一百五十节 刘德的提议

    申屠嘉这话一出,刘德马上就感觉到了便宜老爹有些不自然的扭动了一下身子,悻悻然道:“老丞相危言耸听了吧?”

    晁错也马上跳出来道:“丞相未免太过多疑了!”

    “赵王!幽王之后也,错非先帝怜悯,何以为王?”这时候晁错倒是想起来这些诸侯都是汉室扶持起来的屏障了,他看着申屠嘉警惕的道:“当初,齐哀王绝嗣,先帝怜悯,令悼惠诸子为王,这才有了诸齐诸侯,使之奉其先王宗庙,此辈倘若还有一点人子之心,断不敢反叛朝廷!”

    刘德听着眼皮子跳了跳,心里也是感慨了一声。

    刘德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之时,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于是,以恩义笼络齐赵诸侯。

    现在的齐王刘将庐、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济北王刘志、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在法律和理论上来说,其实根本不具备做诸侯王的条件。

    譬如刘遂,他老爹就是被吕后幽杀的赵幽王刘友,因为身世太可怜,才混了个赵王。

    刘将庐那一票兄弟则是捡了齐哀王的便宜,当初齐哀王死后绝嗣,按制度,封国应该被废除,划为郡县……

    是太宗孝文皇帝破例开恩、怜悯,这才有了他们的王位和封国。

    因而,这些诸侯王,其实大部分都是亲长安的,国中兵权也都是被汉家天子所安插的大臣把持着。

    实际上。这些诸侯国,其实都是一些汉室自己的卫星国,作为长安跟关东诸侯之间的缓冲存在的。

    正因为是这样。晁错上台推动削藩,首先就拿这些亲中央、没什么反抗力的诸侯下刀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晁错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主。

    不敢对吴楚下刀子,只敢朝自己人动手……

    …………………………………………

    晁错岂会不知道吴楚若反,齐赵肯定也会反?

    只是他承担不起齐赵吴楚皆反的局面,或者说他不敢面对那样的局面。

    齐赵吴楚诸国加起来有十个藩国,加上吴王刘濞的千年小弟三越。就是十三国,另外,淮南、衡山、庐江这三国同气连枝。也未必不会跳出来凑热闹,这就是十六国了!这十六国倘若全部反叛,等于汉室的版图一夜之间,有将近三分之一叛乱。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天子还会不会支持他削藩。那就说不准了。

    说不准一旦出现那样的局面,甚至只要看到有出现那样局面的可能,天子就会把他晁错推出去当替罪羔羊,用他的脑袋来给齐赵诸王消气了……

    毕竟,天子只是想加强中央权威,可从没想过,要面对这众叛亲离的局面。

    “为今之计,只能硬撑着了……”晁错心里叹了一口气。到这时候,他才发现他的削藩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打击面太广了!

    倘若只针对某系诸侯。那还好,可他太过心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将几乎所有诸侯王都得罪了一遍。

    假如不是还有荥阳跟梁国可以作为长安的屏障,那么,这天下恐怕就要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乱之中了!

    这样想着,晁错嘴上却一点都不放松,他看着申屠嘉,道:“况且,齐赵诸王的兵权,俱在朝廷所遣之丞相、都尉之手,朝廷所遣大臣,俱为忠臣,就算齐赵诸王有心反叛,其国中将军、都尉岂会从命?”

    在理论上来说,晁错这样说,确实没错。

    前世齐王、济北王、淮南王的谋反企图都是被自己的臣子所破坏,军权也被亲汉的大臣把持着。

    可是,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做过诸侯王的刘德太清楚汉室的诸侯王监督体系存在着怎么样的漏洞,不说别的,几个刀斧手,砍了国内亲中央的大臣,然后就能简单轻松的控制兵权了。

    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皆是如此。

    而且,刘德现在很害怕出现蝴蝶效应。

    举个例子,倘若张释之没有成功的软禁刘安,又或者济北王的郎中令没有拿刀子架在刘志的脖子上逼着他封闭城门,那么叛乱的规模就会上升。

    刘德怎么可能冒这样的风险?

    于是,他起身对着便宜老爹拜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说吧……”天子刘启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挥挥手道。

    “儿臣年幼,不怎么懂军国之事……”刘德跪下来道:“但是儿臣听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自古明君,必慎而察之,是以,古来庙算,未算胜,先算败,既是所谓的以最坏的结果做打算!”

    刘德看了看申屠嘉,又看了看晁错,奏道:“儿臣以为,内史所言固然有理,而丞相所虑未尝没有道理,因此,儿臣恳请父皇,委派一位宗室外戚,亲厚大臣,以慰劳齐赵诸王,加赏故赵幽王、故齐悼惠王的名义,持您的节杖,监齐赵兵,于荥阳会操,如此即不失诸侯的颜面,又可消弭祸患!”

    天子刘启一听,眼睛顿时亮了。

    这个办法好啊!

    用给人家祖宗加赏,进封和祭祀的名义,派个大臣过去,谁敢说闲话?

    而一位持天子节的宗室外戚在荥阳,马上就能跟齐赵诸王国内的亲汉大臣联络起来,立刻就能收了齐赵兵权,没有军队,齐赵诸侯还拿什么反叛?

    刘德趁热打铁的道:“另外,儿臣恳请父皇下诏,推恩齐赵诸侯,许其百岁之后,诸子皆封!”

    这就是釜底抽薪了!

    齐赵诸王本来就是一帮摇摆的家伙,有了这么个台阶下,就算心里再怎么愤恨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最要紧的是,就算这些人还想反,他的儿子们就未必肯反了!

    毕竟,就算叛乱成功了,推翻了长安的天子,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反之,假如尊奉长安,他们就能在将来至不济也混个彻侯,运气好的称孤道寡也不是不可能!

    “刘德所言,诸卿以为如何?”天子刘启的脸上终于放松下来笑着问着在场的将军大臣。

    “老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申屠嘉第一个表示赞同。

    “末将也以为殿下之策最佳!”一位将军出列道。

    晁错思考了一会,也不得不站出来道:“殿下所虑,臣也赞同……”

    毕竟,刘德还是给了他一个台阶,没让他太过难堪。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事情,申屠嘉说出来,会危及晁错的根本,动摇他的削藩策,但刘德说出来,就能勉强让他接受。

    既然大臣们都同意,天子刘启就道:“那派谁去呢?诸卿可有人选?”

    刘德这时候很识趣的坐回自己的位置,这种事情,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身为皇子,提意见可以,但要谈论一位掌握荥阳甚至齐赵诸国兵权的重臣人选,那就犯忌讳了!(未完待续。。)

    ps:  总算没头晕了~嗯,今天努力码字,能写几章是几章~

第一百五十一节 军议与蝗灾

    其实派谁去,已经用不着再想了。

    外戚之中,薄氏外戚自从薄昭死后就没了声响,也没一个带过兵的人。

    只能从窦氏外戚里选择。

    而窦氏外戚里,就一个窦婴勉强还算成器,有带兵的经历,于是,毫无疑问的,众口一词,皆推窦婴。

    刘德在一旁捂嘴轻笑。

    他虽没有推选,但实际上宗室外戚这个条件一抛出来,就等于限定了只能选择窦婴……

    其实在场的将军们也有不少合适的人选。

    将军栾布,先帝之时曾经驻节荥阳,也参与过对匈奴的反击,战功赫赫,是个合适的人选。

    曲周候俪寄更是威名赫赫的战克之将,曾协助周勃平定诸吕,当初先帝下诏嘉赏他说:带砺山河,永光休烈,朕命尔惟懋哉!前世,俪寄一将北下,赵王刘遂直接缩进邯郸城中,三月不敢出城,可见其威名。

    只是这些人虽然合适,但奈何跟刘德没太大关系。

    况且,外姓大将,掌握数十万大军,刘德怎么看都不怎么合适。

    这枪杆子,还是得抓在刘家自己手里!

    荥阳方面既定,天子刘启只觉得心都安了,只要荥阳方面能压制住齐赵诸侯,甚至进一步收其兵权,那么,汉家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最起码不用担心齐赵在背后捅刀子了

    于是他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了怎么对于吴楚,特别是吴王刘濞的事情上。问道:“诸卿以为,吴王若反,其将如何?”

    “启奏陛下……”一位将军出列拜道:“臣与俪将军、栾将军并诸都尉商议之后。臣等愚见,吴王可能有上中下三策!”

    刘德认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