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851节

我要做皇帝-第851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城的另外一个方向,郅都所在增山关也迎来了自己的友军。

    总计五千骑的‘忠勇军’在太原完成了整编和修整后,也奉命驰援而来。

    庞大的军阵,遮天蔽日的笼罩了几乎整个旷野。

    一路之上,这支由历代归义匈奴人为军官,以旧匈奴右贤王尹稚斜的本部降卒以及折兰和白羊的降卒组成的军队,都在高唱着军歌,士气高涨。

    “岂曰无衣?天子授我衣!岂曰无食?天子赐我食!”

    “匈奴稽粥无仁义,残暴狂悖又无义……天子授我王师义,天子赐我朝晚食……手持战刀临血海,除尽无道方罢手!”

    立在城头,听着这首半文不白的军歌。

    郅都笑了。

    他对左右道:“早闻陛下有士曰:司马相如者,善写诗赋,尤擅以诗赋导夷入夏,可惜一直缘悭一面,现在看来,日后若回长安,吾非得谢之不可了!”

    谁都知道,这忠勇军是天子今年夏天才着手从被俘匈奴降卒之中,挑选人马组建而成的军队。

    全军上下,总兵力最初多达一万三千骑。

    不过,在经过这几个月的筛选和训练后,就只剩下了这五千骑精锐。

    剩下的人,自然都被淘汰掉了。

    尽管如此,郅都其实开始也不是很放心这支主要由过去汉家的敌人组成的军队。

    所以,将他们放在了太原。

    本意是考察和观察。

    现在,郅都准许他们来到增山关,当然是郅确信了他们现在已经跟过去划清了界限了。

    成为了可以信赖和值得信赖的友军!

    而这要感谢很多人。

    但,主要还是要感谢以司马相如为首的汉家宣达司的文吏们的努力。

    若没有这么巧舌如簧,而且熟谙人心,特别是匈奴降卒人心的人不断宣传和洗脑。

    恐怕,郅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安心。

    正是宣达司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下,让这些过去的汉家敌人,现在,全部坚信自己天生有罪,需要洗清,才可成为诸夏之民,享受到汉家天子的雨露滋润。

    更使得这支军队上下都确信,只要消灭残暴的匈奴稽粥氏的统治,就可以让那些被匈奴统治的同胞和族人,也拥有洗清罪孽,脱离苦海的可能。

    至于那些不信者和意者不坚定的家伙,自然都在洗脑的过程被甄别出来,然后,踢出了忠勇军。

    在这样的思想的武装下,这支忠勇军的士气和斗志,连郅都都感到有些害怕。

    自古,用思想武装的军队,最可怕!

    …………………………………………

    长安,宣室殿。

    刘彻站在一副巨大的地图面前,望着地图上一颗颗已经摆上了长城沿线的棋子。

    一颗棋子,就是一路大军。

    或者一支匈奴的部族力量。

    汉匈双方战前在河套的军力和配置,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出来了。

    在上郡的最前方的增山关,是卫将军郅都所统帅的一万五千余大军。

    其中,包括五千忠勇军胡骑,虎贲卫、羽林卫的陌刀新军共三千人,棘门军的两个校尉所率的三千五百余骑兵,灞上军的三个校尉统帅的四千多步骑。

    而他们直面着匈奴在河套的右翼。

    沿着梓岭、河阴、北河、高阙,总计超过十一个万骑,至少七万多匈奴骑兵,居高临下,面对郅都所部。

    假如只有郅都一部北上,那跟送死没有差别。

    所以,郅都这一路,只是吸引匈奴注意力的。

    在正面战场上,义纵将统帅羽林卫和虎贲卫的主力。

    其中有着三千五百名胸甲骑兵作为中军,南北两军的主力骑兵,一万两千骑分做左右两翼,外加七千多的步兵作为预备队。

    这支总兵力接近了两万五千人的主力,将成为汉军的拳头,作为砸开高阙要塞和匈奴人主力决战的利器。

    而在云中的左翼,程不识将统帅楼烦军,陌刀兵和一部分的云中郡兵,直插梓岭。

    假如梓岭之敌,匈奴的若卢部族识趣,那就不管它。

    倘若他们想出来刷存在感,那就碾碎他们!

    程不识所部的主要任务,还是为义纵主力,扫清道路,并且引诱匈奴主力决战。

    此战,汉军出塞的总兵力,将达到六万余人。

    其中骑兵超过四万!

    大军兵分三路,最终在高阙城下会师。

    而之所以选择三路出兵,而非是集结成一个拳头。

    倒不是汉室和刘彻对匈奴人的战斗力有多么低估,或者说自信心已经膨胀到了可以无视匈奴人的地步。

    之所以兵分三路,这其实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如此!

    你可以试想一下,六万大军的规模,有多么大?

    毫不夸张的说,即使只是六万人站在一起,也是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到尽头的庞大军阵。

    更别提,汉家骑兵的标准配置就是一人双马。

    再加上步兵的重装备和武器。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支大军,行进在一条道路上的情景。

    那几乎就跟苻坚说的一样了。

    足可以投鞭断流,每人吐口吐沫也足以汇成小溪。

    而他们每人在路上踩上一脚的话……

    哪怕是以坚固和实用著称,在这个时代堪称bug的秦直道也足以踩个稀巴烂。

    甚至哪怕是水泥路,哪怕是柏油路,恐怕也经不起六万大军的践踏。

    而汉军出塞,可不仅仅只有军队。

    还有庞大的后勤民夫队伍。

    而这些人的数字,起码是军队的四倍!

    以现在中国的道路情况来说不存在一条可以维持如此之多人马往来,马蹄践踏的道路。

    假如硬要一路出兵,那结果只能是——大军出塞后,民夫们和补给物资全部陷在泥泞之中,动弹不得。

    其实,哪怕是兵分三路后,道路的压力也依然庞大。

    仅仅是为了准备随时修葺道路和疏通交通,汉家就已经做好了动员十万以上的民夫的准备!

    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局限性。

    没有铁路,没有水泥路,更加不存在飞行器。

    人类,只能肩挑手提,跋涉在泥泞和寒风之中。

    每一口送到前线的军粮,都可能在道路上被消耗掉三分之二。

    所以,历史上,武帝才会迅速的耗尽他的国库,最终甚至干出了连小孩子也不放过的政策。

    想到这里,刘彻也是叹了口气。

    这是客观事实。

    打仗,哪有不花钱的?

    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大概是这次战争,能带回足够多的战利品来填充国库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三十四节 大战之前(1)

    九月壬子(二十四)。

    最后一批汉军的作战人员进入前线。

    带队的是少府丞成毅,墨苑现任山长杨毅以及太医署令石穰。

    他们带来了一百多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工匠,以及超过三百人的太医署医师及学徒,除此之外,还有十余位墨苑墨者。

    毫无疑问,他们是汉家的宝贝中的宝贝。

    在这个时代,想要培养一个医师,一个工匠,一个科学家。

    只能拿钱拿时间来堆。

    所以,他们不是来上战场的。

    基本上,他们只会留在安全的后方。

    最多跟随大军主力行动。

    当然,他们也不是全无用处。

    不然,也就不必来了。

    医生,要处理各种病患和伤兵,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

    尤其是经过了马邑之战后,随军医生,甚至已经成为汉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邑之战时,正是因为虎贲卫和羽林卫带了一个百人规模的军医团,使得汉军的伤兵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许多人因此捡回一条命。

    更多的人,则因此免于残疾。

    所以在军队里,医生是最受军人欢迎和尊重的职业。

    汉军也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军医团队来保全自己士兵的生命和身体健全。

    这同样是来自马邑之战的经验。

    在马邑之战后,汉军统计了本方战损。

    结果发现,由于有着军医的存在。

    大量士兵的生命都被挽回。

    而这些士兵康复后,迅速恢复了战斗力。

    至于工匠们,他们是来实地考察秦直道以及协助汉军,安装和组装某些大型器械的。

    墨苑的墨者们,则是希望亲自上战场看一看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武器装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而跟着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少府刚刚组建起来的一个‘隧营’。(注1)

    ‘隧’是秦汉两代特有的军队编制。

    各大主力野战军团以及重要关塞地区,都设置有隧。

    隧的主要工作,就是作为军队的辅助力量,修葺各种军械,修补车马,架桥铺路,搭设浮桥。

    换句话说,这其实就是古代的工兵营。

    但,跟其他很多辅助兵种一样,‘隧’这个兵种一直不受重视。

    在今天以前,多数的隧队,都是由刑徒、赘婿、罪犯甚至是司空城旦组成。

    在军队里,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

    但战争的胜负,却跟他们无关。

    也就是马邑之战后,汉家才开始重视‘隧兵’。

    天子下令由少府牵头,成立了这么一个专业的隧营。

    同时,还将这个隧营武装到了牙齿——当然,是针对他们的任务和工作而言的武装。

    铁锹、铁铲、铁锤、铁杆等等等等,但凡现在有的工具,应有尽有。

    隧营的兵源,也得到加强。

    就以这个少府编组出来的隧营而言,全营上下接近两千人。

    每一个人都是在少府接受了一年以上专业训练。

    除此之外,营中还有着大量百工苑学生,少府名匠学徒以及墨苑的学徒。

    其中不乏有出身士大夫和地主的良家子。

    自然,随着他们的逼格升高,其待遇也就不同了。

    按照长安确定的制度,隧营拥有分享战功的权力。

    只是,其计算方式有些不同罢了。

    譬如,修复一条道路,搭建一条通向敌营的桥梁,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大军扎好营寨,修葺好损坏的军械、车马。

    这些都被细分成了军功。

    虽然,可能远远比不上前线的将士,斩首杀敌来的痛快。

    但,却也不再是战争的旁观者。

    而是变成了战争的一员。

    隧营一到云中,立刻就露了一手——他们仅仅用半天时间,就将云中城中堆积起来的数千套各种损坏的军械修葺一新。

    同时还为军方将弩机和马刀都保养了一番。

    这让义纵立刻就接受了这支专业化的隧营。

    “以后羽林卫也要成立这样的隧队!”许多人在观看了隧营的表演和速度后,也立刻下了决心。

    与这支专业化的技术团队相比,自己军里养的那些隧队,完全可以丢掉了。

    而随着隧营的抵达,汉军进攻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宣告完成。

    从上郡的增山关,沿着崎岖的山脉,直至云中郡的兴乐塞、沙陵、固陵一线。

    十几个长城的关隘下面,扎满了军帐。

    每日炊烟袅袅升起,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

    军号声更是响个不停。

    汉家的磨刀霍霍之声,甚至连一些在长城附近放牧的部族都清清楚楚了。

    只是……

    这些家伙望了望长城那边的炊烟和号角声,大多数都是缩了缩脖子,然后赶着牲畜群,远远的离开。

    对他们来说,汉朝要打匈奴?

    他们没有意见。

    甚至,其中不乏有人感到很振奋!

    挛鞮氏的军臣,先杀死了老主人,又害的少主暴卒。

    这个单于,在很多幕南部族心里,其实早就失去了威信!

    当然,也有些傻瓜蛋,使命感十足,想要去给高阙报信。

    但是很可惜,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太卑微了。

    以至于单于庭不许他们靠近和接近河南地,不许他们跨越梓岭!

    这可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当然了,匈奴人在靠近长城的附近,安排了一些斥候和警哨。

    不过很可惜,这些斥候和警哨,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基本被杀光人了。

    杀人者,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同族。

    那些早已经暗中投靠了汉室的部族,就是拿着这些家伙的人头,作为投名状。

    兼之,如今正是冬天。

    马上就是汉朝的新年和一年一度的大朝议。

    很多匈奴贵族都认为,汉朝人现在估计都在忙着准备过年和给皇帝朝贡,不可能选择在这样的一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