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827节

我要做皇帝-第827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又督促着少府,加快长安的赛马场和其周边的市坊建设。

    保守估计,这样大概能勉强满足军费开支。

    但,问题又来了。

    现在,国家铸造的五铢钱,总流通量,加起来也才三十万万的规模。

    而,这场战争,光是军费开支,保守估计就是百万万的级别。

    哪怕少府使出吃奶的劲铸钱,一年撑死了也就铸造个十万万的样子。

    这还得是原料充足的情况下。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中国缺铜。

    自古皆然。

    不然铜钱也不会成为人民群众都接受和认可的货币了。

    中国的铜矿,开采困难,而且大都深埋地下。

    想挖铜?

    可以,但要拿人命去填!

    会稽郡的铜山,从吴王刘濞,甚至从春秋开始,每年,矿井下面埋着的尸体,都是数以百计。

    累死和被石头砸死或者遇到山体滑坡等等自然灾害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而会稽郡的那个铜矿,还是露天的。

    由此可以想见,那些埋在地下的铜矿的开采难度了。

    这迫使刘彻和汉室,不得不转向用黄金作为流通货币。

    所以,在马邑之战,拿着金币试探了一番后。

    这几年,少府一直在小规模的铸造金币,然后,慢慢的将它们放到市场上去流通。

    只是可惜,效果不是太好。

    这些金币,一直都是跟之前的黄金一样,只在列侯圈子,撑死了富商圈子里流动。

    普通老百姓,不敢收,也不敢用。

    毕竟,你兜里揣几个铜钱,游侠等英雄豪杰,可能还不会起坏心思。

    但你兜里要是有黄橙橙的小可爱?

    呵呵,那么,就算是在闹市。

    也不会安全!

    金本位的试探,在社会环境和现实面前,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很少有平民百姓,愿意使用金币。

    即使拿到了金币,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将之藏起来,或者换成铜钱。

    藏起来的,打的是自己死后,让儿子将这些金币融化了,铸成冥器,陪着自己去地下的主意。

    而兑换的,则是手头紧,亟需用钱。

    而这两种情况,都阻止了金币的流通。

    这让刘彻真是捶胸顿足,却又无可奈何。

    难道,他还能出台一条法律敢劫金币者斩不成?

    而假如金币无法大范围流通,那金本位也就失去了力量。

    毕竟,金本位是为了加大国家货币储量和流通量,减少对铜钱的依赖而设计的。

    但百姓都不用金币。

    皇帝除了瞪眼之外,还能怎么样?

    倒是大宗商品交易,现在逐渐开始以金币为货币,让刘彻多多少少,感到了一丝丝欣慰。

    可惜,这欣慰也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绣衣卫报告:那帮天杀的商人,拿着金币交易完了,然后,就跟以往一样,将它们藏在自己家的地窖里面了。

    他们只进不出!

    他们宁肯拿着铜钱去换金币,也不愿意拿着金币去交易和流通!

    只有少数人,才会在实在周转不开时,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支付。

    当时,刘彻心里就日了X了。

    照他们这么玩下去,刘彻就算把霓虹的金山都挖了,估计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这些守财奴了!

    刘彻有心想用一条鞭法,教这些渣渣做人。

    但却又害怕,教他们做人没教成,反倒逼反了农民。

    于是,这个事情,就这么悬着了。

    只能慢慢想办法,让这帮家伙脑子聪明点,思想先进点。

    让他们知道,把黄金藏在自己的地窖里,其实,只是方便了皇帝抄家……

    而很快,就将迎来这么一次感人的教育机会。

    将‘三藏法师’与‘沙悟净’送走后,刘彻立刻就传召了绣衣卫都督周左车。

    周左车并不是一个人进宫的。

    他带着几乎所有在京的绣衣卫校尉。

    在绣衣卫的构架里,一个校尉,就是负责一个郡,甚至一个王国的高级官员。

    目前绣衣卫有二十一位校尉,其中十九人分散在天下郡国之中。

    留守长安的,现在只有三人。

    但,周左车此次入宫却带了六人。

    换句话说,有三个负责一郡甚至一国的特务头子,已经回京了。

    他们当然不是空着手回来的。

    “陛下,这是巨鹿及邯郸郡,阴与匈奴相通,走私违禁品的商贾名单!”王温舒跪地奏道,并将一封长长的名单,呈递到刘彻跟前。

    刘彻抬眼,看了看这个史书上著名的酷吏。

    数年前的任氏一案,王温舒搞砸了。

    或者说,他太年轻了。

    以至于几乎让刘彻下不来台,所以,他被冷藏了许久。

    但,刘彻不是那种因为别人犯一次错误,就不用的人。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

    更何况,当初王温舒虽然做错了不少事情。

    但有一件事情他做对了——对豪强,毫不留情的坚决下手和残酷打击。

    所以,刘彻给了他机会。

    让他去赵国重新开始。

    从一个基层的探子和细作开始。

    不得不说,王温舒胆子大,但心细,而且,在吃过亏后,他也谨慎了许多,改掉了许多毛病。

    这让他在赵国,逐渐的爬上了当地最高级别的绣衣卫校尉一职。

    刘彻接过王温舒的报告,看了一眼。

    好家伙!

    这人数还真是不少,密密麻麻,其中甚至不乏有列侯家的子侄或者亲戚,甚至还有封君亲自下场的。

    不过想想也能够理解。

    虽然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当地的民风,就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一诺许千金,一誓托性命。

    这在燕赵是日常。

    但,刘彻更清楚,燕赵尤其是赵人,骨子里深处的现实思维。

    他好歹也是当过十几年河间王。

    太明白赵人的想法了。

    对赵人来说,只要有好处的事情,没有他们不敢做的。

    太史公说:民俗缓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锥剽,休则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沾履,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这固然有些地图炮,也有些以偏概全。

    但,多少也描绘了一些赵地民风和赵人的精神面貌。

    赵地自古地薄而多灾,更是四战之地。

    自春秋战国以来,赵地就成为天下交战的中心。

    无论是以前的诸夏混战还是近代以来的汉匈交战,赵都是前线,都是焦点。

    赵人迫于生计,只能选择现实。

    因为不现实就活不下去!

    所以,当初,赵王刘遂,身为刘氏诸侯王,却整天想着借匈奴兵入关……

    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跟匈奴勾勾搭搭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

    这人数也未免太多了!

    密密麻麻,几近三四百人!

    刘彻略略思考片刻,就已经决定,将这名单上的大部分人划掉。

    打击面,不能太广。

    况且,这只是杀鸡骇猴。

    不是真的要大开杀戒。

    一般的与匈奴私底下交易,卖卖青铜或者粮食的,可以放过。

    但是,大量走私铁器,甚至武器装备,乃至于……那些向匈奴走私书籍的,刘彻是一个都不准备放过!

    是的!

    绣衣卫在半年前就发现了,匈奴人在高价向汉朝商人收购书籍。

    为了钱,连爹妈都能卖的商人,怎么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于是,很多汉家的书籍,都流入了匈奴。

    甚至,还有人将原本只能给官员阅读的《新农书》以及邸报也想卖一套给匈奴人。

    还好王温舒盯得紧,才没有让这个汉家的不传之秘,流入匈奴。

    但,其他书籍,尤其是那些管控不严格的书籍,就不知道有多少被匈奴人得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刘彻不是神仙,不能施法,让一切出入中国边境的人,都不能携带纸张出境。

    唯一的好消息是:匈奴人不可能也没办法接触到墨苑里的那些书籍和手记,甚至不可能接近墨苑的水力锻锤作坊。

    就算接近了,他们估计也搞不明白这水力锻锤的原理和制造流程。

    但,这些胆敢将中国的文化典籍以及技术,出卖给匈奴人的渣渣。

    刘彻是一个都不打算放过。

    在王温舒之后,其他两位校尉,也都各自提供了一份名单。

    刘彻在审阅过后,当即下令:“立刻缉捕所有曾经出售铁器超过五十件以上,或者兵器、书籍之商人,朕会命令廷尉负责接收一切人犯,同时各郡监军御史,将配合诸卿的行动!”(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六节 缴文

    随着刘彻的命令。

    一场风暴,开始慢慢蓄力。

    当然,它不会马上就刮起来。

    在汉军出塞之前,匈奴人还会继续沉迷于和平的假象之中。

    这使得刘彻也有了些空闲,能抽出时间,挑选一下出使的使者。

    翌日,刘彻亲自驾临北阙的公车署,接见被公车令挑选出来的十位使者预备人选。

    这十位候选者,是公车署从近百位投书报名的人中遴选出来的。

    刘彻在拿到名单的刹那也是笑了。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王朝。

    再看籍贯:齐国人。

    也与刘彻记忆里的那个王朝对上号了。

    “想不到蝴蝶效应这么大,齐国最有名的方士,居然要报名出使大夏……”刘彻在心中笑着。

    这个王朝,在刘彻的印象里,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盖因为此人在刘彻的上辈子,可谓是方士们的楷模,术士的榜样。

    他以方士起家获宠,但最后却走上了文官的路子。

    他甚至做到了左内史这样的顶级文官的位置。

    可谓,风光无限。

    在方士群体里,哪怕是权倾一时的李少君,也不如他来的风光。

    而在历史上,此人更是显眼的很。

    他最终成为了武帝朝时,最有权力的丞相府三长史之一。

    可惜,命不好。

    偏偏要去跟张汤刚正面。

    然后,就被张汤一换五了。

    不过,这倒不是最让刘彻感兴趣的事情。

    毕竟,这王朝的能力,在武帝朝的前期,只是在方士神棍中出类拔萃。

    但在群臣之中,却不过是中人之姿。

    只是武帝爱方士,所以他才得以贵幸。

    真正让刘彻觉得有趣的是——王朝即有,马汉何在?

    因此,还没见面,刘彻就已经决定了。

    “二师兄就是你喽……”轻轻的在此人的名字上提笔划了一条线。

    反正,副使这种位置,完全可以随便委派人选。

    而且,刘彻觉得,使团这一路上未必安全。

    历史上,张骞的使团,刚出河西,就被匈奴人拦截住了。

    要不是张骞自带了幸运buff,早就成了河西峡谷的一具枯骨。

    即使如此,十三年后,能活着再次回到长城,看到汉家衣冠的,也就剩下了张骞和他忠心耿耿的匈奴仆从堂邑父。

    其他使团成员,一个也没能活下来。

    这次的使团,在刘彻眼里,其实是几乎不可能成功。

    甚至,他们很可能连河西都过不去,就会被匈奴人拦截。

    本次的使团,在本质上来说,在刘彻眼里,只是一个吸引匈奴人注意和防备的烟雾弹而已。

    是为了给汉军争取时间和迷惑对手的行为。

    甚至,刘彻都不会在乎,匈奴人会不会上当……

    匈奴人上当了,固然很好,不上当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大国之争,很多时候,都是广撒网,勤播种。

    一百个烟雾弹里,只要对方信了一个,那就是胜利。

    一如毛子被米帝的星球大战所忽悠了一般。

    不仅仅这个使团是烟雾弹。

    实际上,过去数年,汉匈之间大部分的外交往来,都是烟雾弹。

    甚至包括了刘彻跟匈奴人达成的贵族换百姓协议,也是如此。

    为的,只是迷惑和麻醉匈奴人。

    让他们以为,汉室暂时不会对他们动手。

    但实则,汉军却已经是磨刀霍霍。

    所以,对于这个使团,刘彻也没有抱着他们可以成功抵达大夏,联络上月氏的希望,完全就是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

    在事实上,比起指望几万里外的月氏人和希腊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