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97节

我要做皇帝-第397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水车大概类似于后世隋唐时期出现的筒车。

    可惜,墨者们没有随同视察,不然,刘彻真想问一问,他们的水力锻造机械走到哪一步了。

    不过。纵然如此,水车也给了跟在刘彻身边的骆郢。强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巫神在上,这怎么可能!”骆郢喃喃自语,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越人信巫,崇巫,巫祝之术,非常流行,甚至随着汉越交流的增多,来自越人的巫祝之术,反攻了汉室,成为了汉代文化中的一份子。

    骆郢看着那些庞大的如同怪兽一样的木制机械。

    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巫祝的力量。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汉朝天子的声音在骆郢耳边响起,骆郢抬头,对上天子的双眼,只见汉朝的年轻天子,意气风发,骄傲的说道:“这是科学的力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找出天地的伟力运转方式,然后,为朕所用,造福天下!”

    看着呆萌呆萌的闽越世子,刘彻岂会放过这样一个打击他自信心的地方?

    “朕将以五年之功,在关中遍装水车,无论梯田还是高山,无论平原还是丘陵,五年之后,关中大地,将再无干旱之灾!”

    骆郢看着汉朝天子,眼神中满是迷茫。

    在这瞬间,骆郢心里有个冲动。

    “或许,越人臣服汉朝,汉越合一,得这汉朝圣天子之助,越人也能得这水车之力,也能得这汉朝‘格物致知’之力,或许越人能过上好日子,如这上林苑那姓张的百姓一般,吃穿不愁……”

    但随即,骆郢就重重的摇头。

    “孤身负越人期盼,有神明护佑,当一统三越,重现勾践大王伟业,岂能如此软弱?”

    骆郢在心中握紧了拳头:“不过,这汉朝的水车还有那些农稷官,以及所谓‘格物致知’所谓‘科学’,孤倒是可以学习学习,回国以后,推广开来,富国强兵!”

    “嗯,孤就要这样做!”

    “这是祖宗神明给孤的重任!”

    骆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咬着嘴唇,然后,低下头去,企图掩盖他此刻内心的慌张与矛盾。

    旁边的刘彻,看的却是好笑不已。

    “果然是被震惊到了……”刘彻在心里琢磨着。

    刘彻就是要让骆郢亲自感受到,汉与闽越之间的差距鸿沟究竟有多大。

    然后一点点的摧毁这骆郢心中全部的侥幸与自信。

    “这可仅仅是个开始……”刘彻在心中把玩着。

    汉室现在最强大的地方,不是技术,也不是农业,而是军事!

    特别是随着汉军的现代化和骑兵化运动的加速,一汉当五胡的时代,即将来临。

    到时候连匈奴人在汉军面前,都是土鸡瓦狗,何况困局一隅的闽越。

    连甲胄都不齐,还在用着青铜兵器的闽越,如何抵挡以钢铁武装起来,与之拉开了一个时代的代差的汉军?

    所以,刘彻一点都不着急,反而饶有兴趣的想要知道,等一会,这骆郢看到了汉军的装备和技战术后,他该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他会不会跟清末的胡林翼一样?”胡林翼是曾国藩的大将,也是湘军的代表人物。

    但此人在晚年,目睹英国蒸汽船从长江逆流而上,心中的震惊与恐慌无以复加,竟吐血而亡。

    如今的汉军,特别是已经换装了的野战军,根据周亚夫、义纵、剧孟等人的评价,其战力,较之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别是骑兵部队在普及了马镫和马铁蹄,装备了骑弓、骑刀后。

    真正实现了百余年前秦人的构想。

    以离合之兵,穿凿之兵,破阵之兵出现在了世人眼前。

    周亚夫甚至觉得,五年后,汉军就具备了出塞与匈奴争雄的准备。(未完待续……)

    PS:今天先更6000吧,主要是这章写的太吃力,各种查资料和各种改啊。

    对于一个文科男,俺果然不是搞技术的料~~~~~~~~

第五百三十六节 洗脑(1)

    细柳营。

    名动天下的无敌铁军。

    自建立以来,这支军队就是汉室王牌中王牌,精锐中的精锐。

    哪怕再过两千年,这支军队的威名,依然不减半分。

    与它的名字一同永垂青史的,是刘裕统帅的北府兵,是杨业的杨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

    换句话说,在此时,细柳营可以称得上是有着光荣传统,作风优良的光荣军队。

    细柳营的前世,是汉室的河东郡义兵营。

    太宗孝文皇帝后元六年,即西元前159年,匈奴老上单于已死,新单于军臣与其右贤王矛盾加剧。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不二手段。

    匈奴人尤其如此。

    当年冬,整个匈奴东部部落,几乎倾巢而出。

    其一路自河套而来,与汉军在云中郡郡城下激战;一路走上郡,兵临肤施城下。

    当时的情况,可谓是万分危急!

    匈奴人来势汹汹,长城防线,几乎形同虚设,汉军只能依赖坚城抵御匈奴入侵。

    广大的乡村村寨,几乎全部放弃。

    更关键的是,当时,汉室的主宰,太宗孝文皇帝,实际上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帝国风雨飘摇,一旦上郡或者云中,任何一个郡城失陷,整个北方的长城防线,都将崩溃。

    匈奴大兵将再现七年前的伟业——兵临萧关之外,火烧回中宫。

    而七年前亲披甲胄。手持天子剑,奔赴前线,犒劳将士。激励士卒,团结全国的天子,却已经甚至连未央宫都很难走出来了。

    细柳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长安城以西的细柳仓内成军。

    之后就发生了名垂青史的太宗细柳阅兵的故事。

    细柳营一举成名天下知。

    周亚夫更是从此官路亨通。

    立即就从河东郡郡守的位子上被提拔为中尉,隔年四月,任命为车骑将军,太宗遗诏。遗命先帝:事有不便,以周亚夫为将。

    于是,吴楚乱起。周亚夫才得以兼任太尉,总掌天下兵马。

    周亚夫从河东郡郡守到太尉,只用了五年。

    这样的火箭升官速度,翻遍中国历史。也是寥寥无几。

    而在这样的速度背后。细柳营的影子,始终若隐若现。

    这支军队成军以来,抗击匈奴,平定吴楚,转战万里,大小数百战,用着铁一样的战功,昭告天下。他们无愧于自己天下第一军的美誉。

    而细柳营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

    更不是坊间所流传的,周亚夫从河东郡郡兵和地方义士中选拔出来的。

    懂点军事常识的。都知道这不可能啊!

    精锐不是一天练成的,细柳营这样的百战雄师,更不可能仓促找上几千人,发给武器,就能成为精锐的。

    更别提‘太宗细柳阅兵’的故事,被细柳营当做背景板的棘门门、飞狐军、句注军,可不是什么小猫小狗。

    譬如飞狐军的将军是车骑将军令勉;统帅句注军的人是楚国丞相苏意;北地军的头叫张武,这人不用太多介绍,只要知道,此人是跟着太宗皇帝从代国走过来的绝对心腹;而棘门军就更了不得了,统帅他们的人姓刘,是实打实的汉室宗亲,现在的宗正,未来的楚王。

    细柳营能踩着他们的身子上位,而这些人却连屁都没放过一个。

    想想都不可能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就算这些将军们人人都是无比大度,胸襟开阔的英雄,不计较此事。

    下面的丘八大爷们,就未必了。

    你说你是天下第一?

    好,哥俩来比划比划。

    没有金刚钻,细柳营这天下第一的美誉,早被南军北军的丘八们丢到地上,还踩了一万脚了。

    而事实是:细柳营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久远。

    这支部队,最早能追溯到当初秦末战乱时,跟随周勃一起征战天下的亲兵营。

    汉室建立后,天下渐渐太平。

    许多士卒解甲归田。

    高皇帝刘邦是个特别大方的开国君王,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在他得了天下后,一个也没亏待。

    功劳大的封侯,甚至就连战死的有功大将,子嗣也被追封。

    功劳够不上封侯的。

    刘邦也没有不管不顾。

    汉律中,有关三老的法律地位,都要强调一句‘比山东复’。

    所谓‘比山东复’的意思就是比照山东老兄弟的待遇。

    而在此时,山东不是行政名词,而是地理名词,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所谓山东老兄弟,指的就是跟着刘邦打天下,始终不离不弃的老士卒们。

    这些人在汉初时,享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极大的社会特权。

    但也有很多士卒,或者因为残疾,或者因为患上了严重的战争综合征,几乎失去了独自生活的能力。

    不管是刘邦也好,还是这些士卒的将主们也罢,肯定都不能看着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自生自灭。

    于是,许多列侯,都将这些老兄弟们,带回自己的封国,给予他们官职或者土地,就近照看和照顾。

    这些老兄弟,在安顿下来之后,当然会娶妻生子。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

    军人的子嗣,耳闻目濡之下,当然也会跟自己的父辈一样,成为军人。

    这就是所谓的将门世家。

    而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因为父辈和从小受到的教育的原因。忠于其所在地的列侯。

    所以,翻开历史书,人们常常会发现。前一秒还在长安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下一秒披挂上阵,居然也能有模有样,有板有眼。

    譬如平阳侯曹氏,数代单传,以羸弱著称,但上了阵。却也能独当一面,不堕先祖威名。

    周勃也是如此。

    将其亲兵营中的伤残老卒以及生死兄弟们,全部带到了他的封地。河东郡的绛县安置。

    等到周勃被太宗皇帝赶回家种田,为求自保,周勃甚至在其绛候候国里组织了一支军队,藏了兵甲弓弩。

    结果被人一锅端。自己人还去了廷尉大牢旅游了半年。

    要不是薄太后求情。肯定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而周亚夫的细柳营,在实际上,就是以周勃几十年来练出来的绛候亲兵为根基,在河东郡花了四年时间,一点一滴练出来的。

    细柳营,哪怕是一个低级军官,如屯长、队率。祖上可能就是当年跟随周勃征战天下的老卒。

    父子祖孙,三代从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跟着周亚夫一起长大。

    这样的军队,在这封建时代,真是无人能敌。

    而在经过了匈奴与吴楚的战争磨砺后,细柳营的威名,真是响彻寰宇。

    据说,就连匈奴单于庭,也特别关注细柳营。

    去往匈奴的使者回来报告,匈奴人,总是询问细柳营的营地和营中故事。

    而作为汉室的王牌。

    细柳营的驻地,其实就在上林苑西侧,渭河以北,镐池以南的细柳仓。(注1)

    细柳营也是因此而得名。

    此地山高林密,但山中别有深谷。

    因此秦时,秦军在此营造仓储基地,以供应阿房宫的建造需求。

    汉室照旧将之作为一个军需基地和少府府库的中转中心。

    所以,这细柳仓的交通非常发达,驰道直接修到了山谷的门口,秦汉两代建设者们更是在道路两侧,广修烽燧台以及岗哨。

    寻常人根本无法靠近,也无法接近这汉室王牌细柳营的驻地。

    刘彻的撵车仪仗,缓缓驶在细柳仓前的驰道。

    一路上,往来巡逻的骑兵,戒备森严的哨所、关卡,数之不尽。

    因为,直到现在,细柳仓依然发挥着它周转军需物资的功能。

    甚至汉室最大的弓弩作坊,就在细柳仓之中。

    这里生产着举世闻名的大黄弩以及精密无比的连发弩。

    刘彻登基后,又将陌刀和牛角弓以及长槊等试验性军械的生产地点在这里放了一个,以防备就近装备军队,并且及时反馈使用情况,方便少府的工匠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而被刘彻特意带在身边的骆郢,打从上了驰道,进了这细柳仓的警戒范围,他的脸色变得跟白纸一样,甚至身子都开始难以抑制的颤抖了起来。

    作为汉军的王牌,细柳营现在享受的是跟虎贲卫、羽林卫同样的待遇,甚至犹有过之。

    最好的武器,最新的装备,最严格的训练,最高等级的伙食标准。

    特别是得到了刘彻的指示后,细柳营派出了一批花架子出来巡逻。

    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