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48节

我要做皇帝-第348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婢哪敢欺瞒大王,确实如此!”那宦官吓了一跳,连忙跪下来叩首道:“奴婢对大王的忠诚,上帝可鉴啊!请大王明察!”

    刘阏却已经没有功夫理会他了。

    此时的刘阏,只感觉呼吸急促,小心肝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

    跟在皇帝兄长身边,刘阏可不止一次听皇帝兄长念叨过身毒、印度之名。

    更不止一次听皇帝兄长私下说:身毒、印度者,中国天赐之地也,若能据其地,则汉室社稷万年可期!

    如今,一个活着的身毒人居然来到广陵!

    这让刘阏感觉自己都快要幸福的晕过去了。

    若将此人带去长安,呈献君前,必可让龙颜大悦,虽然可能给自己换个封国什么的皇帝兄长为其大计考虑不会做,但凭借这个功劳,他在长安多留几月,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来人!”刘阏立刻大声喊道:“传丞相、内史、中尉,速来见寡人,寡人要上疏天子,请朝长安!献祥瑞!”

    假如来自身毒的人与消息都还不算祥瑞的话,刘阏想不出,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在自己的兄长眼中算祥瑞了。

    一时间,整个广陵城一片鸡飞狗跳。

    就国不足一年的大王要入京朝请了?

    这对江都这个新生的封国来说,可是最大的大事!

    经历过吴楚之乱后,江都国辖下的两郡三十二城,生产与秩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不知道多少豪强在战争中破家灭门,大量的财富被来自长安的汉军作为战利品带回了中原。

    因此,江都国的各个阶级对刘阏这位大王的到来是举四肢欢迎的。

    谁叫这位大王素与今上亲厚,又是骨肉手足,刘阏的到来,可谓是给江都辖下的各个阶级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大家都知道,这下子抱上大腿了!

    别的不说,当今天子为了照顾自己的同胞手足,骨肉兄弟,总得给江都一点政策红利吧?

    而刘阏就国后也确实如此,汉室中央给江都国许多政策便利,还减免了一年的赋税和徭役。

    更关键的是,因此带来的影响,让江都境内的百姓都吃下了定心丸,不用再担心朝廷秋后算账了。

    而大王就国后入朝朝觐天子,自然也就不仅仅是刘阏一个人的事情了。

    整个江都国上上下下,都希冀着大王能从长安带回更多的政策和更多的扶持。

    于是,虽然请求朝觐的奏疏刚刚发出,但全国上下,却都已经动员起来了,无数人蜂拥而至,带着种种目的来求见刘阏。(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节 布局(第一更)

    几天以后,刘彻收到了来自广陵的刘阏奏疏。

    “印度?”刘彻的眉毛拧了起来。

    他有些怀疑,刘阏找到的那个商人是否真的来自印度。

    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断断续续的将许多来自南亚、西亚乃至于欧罗巴的造物带来中国的沿海地区。

    后世的许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齐鲁及吴越一带的许多贵族墓葬中都有着明显来自域外的陪葬品,譬如随刘阏奏疏一齐抵达刘彻面前的那两个所谓的‘裂瓣纹银盒’。

    在后世的博物馆里就不止陈列过一两个。

    早在战国的墓葬中,这种来自波斯帝国的艺术品就已经出现过了。

    但问题在于……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刘彻低着头沉吟:“印度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非国家名词啊……”

    印度,或者说后世的三哥与小巴所在南亚次大陆,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统一在一起过。

    后世的人类历史上之所以能有印度这个国家,三哥们应该感谢英国人,错非英国人的到来,他们一万年也别想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在现在的话……

    刘彻靠在榻上摇了摇头。

    印度的历史别说是他了,就是换个专门研究印度史的专家,也根本说不清楚现在印度的格局。

    刘彻也只是靠着隐约的记忆猜测,大抵这个时候,印度境内已经出现了佛教。

    另外。被匈奴人赶去中亚的月氏人,现在应该已经开启他们殖民印度。建立贵霜王朝的时代。

    说起来,也是搞笑。月氏人这个丧家犬,被匈奴的老上单于杀的狼狈逃亡的部族,西迁中亚阿姆河不过三十年,居然就已经拥有了能殖民印度的实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而此时的印度次大陆,基本上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至于到底散到什么地步,刘彻就完全无从得知了。

    后世的史学家也都公认,隋唐以前的印度历史,基本是靠猜。直到唐玄奘游历印度而归,才给印度留下了第一手信史。

    在那之前,印度的历史基本跟神话传说没有区别。

    以至于后世有人说: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是以,刘彻很清楚,所谓的‘身毒’‘天竺’等古印度称呼,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及周边地区强加在印度人自己身上的名称,至于印度人自己?

    就好比后世的非洲。大大小小无数个政权林立,你要跑过去问黑叔叔是哪国人,他会告诉你他是非洲国人?

    笑话!

    十之**,那个商人应该是来自印度附近。譬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漂流而来的。

    为了自抬身价而唬弄出的所谓‘身毒’身份。

    毕竟,在猴子的眼中,个头足够大。而且口口相传的‘身毒’应该是个强大的国度了。

    当然,这只是个猜测。

    而且也不重要。

    相比起这个不明身份的商人信口胡扯的所谓‘身毒消息’。刘彻更愿意相信临邛的程郑婴与卓王孙派向滇国,前去打通印度消息渠道的商贾。

    只是……

    刘彻想了想。还是提笔在刘阏的奏疏上写下一个‘可’字,批准了刘阏朝见的请求。

    “这个‘印度人’,无论真假,对朕都有些用处……”刘彻沉吟着想道。

    什么用处?

    当然是夸大印度的富饶!

    不管此人是真是假,刘彻也一定会让他在汉室的高层面前大吹特吹印度的富饶与财富。

    模板,刘彻都已经帮对方找好了,就是后世那本刺激得欧罗巴人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洋,开拓新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

    印度必须是一个流着黄金与蜂蜜的乐土。

    什么稻米一年四熟,神庙的地板用黄金铺成,国王用牛奶洗澡,能吹的都吹上,反正也不用上税。

    再通过高层影响整个汉室的所有阶级,通过舆论宣传,在全体国民心中留下印度是全世界财富的集中地,生活在哪里的人,从来不用为了生活操心的王道乐土。

    这样一来,刘彻敢打赌,不需要他鼓噪,整个汉室的所有阶级都会全力向西,支持他的殖民政策!

    在中国的历史上,版图自汉以后一直没能向殷商西周时期一样得到扩充,并不是中国人一下子就爱好和平了,而是,整个中国周围,所有适合中国人居住和生存的土地都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即使是不适合耕种的草原戈壁,小猪统治时期,也咬着牙齿过去尝试了一番,修筑了轮台城,开启了屯垦移民之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可最终结果证明,茫茫大草原,确实不适合农耕文明!

    即使如此,汉室也没有放弃轮台这个桥头堡。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围已经没有适合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土地了。

    谁特么还傻兮兮的硬着头皮对外扩张?

    花费无数人力物力,去占领那些完全不适合汉人生活生产的不毛之地?

    这么干的皇帝,不是自己傻X了,就是臣子们傻X了。

    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愿意干亏本的买卖!

    而有了印度这个念想,有了印度这么个理想国的存在。

    草原就不再是无利可图之地。

    只要能够速胜匈奴,在十年能解决匈奴人的威胁,或将之击败,逼迫其西迁,或将之肢解成几个或者十几个单于庭。

    那么,自信心达到巅峰的汉室,必然会踏上向印度殖民的道路。

    而只要到了印度,刘彻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放弃殖民那个流着牛奶与蜜糖的天赐圣地的机会。

    “历史上,雅利安人、月氏人、绿绿、英国人,甚至就连西藏的喇嘛们也曾经殖民过印度……”刘彻在心里想着:“这和尚摸得,贫道自然也摸得!”

    更美妙的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不管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是适合外来殖民者殖民的绝好宗教,是一等一的愚民之教。

    佛教还好一些,起码有着一定的先进性。

    而印度教……

    刘彻吞了吞口水。

    整个印度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为了殖民者量身设计的宗教!

    历史上唐代的王玄策单枪匹马,不过从吐蕃人哪里借了三千兵马,就几乎横扫整个印度,灭国无数……(未完待续……)

    PS:今天开始每天保底三更~~~~~~

第四百八十一节 商税的顾虑(第二更)

    放下刘阏的奏疏,刘彻站起来,对着旁边的王道吩咐一声:“朕要去上林苑看看,准备一下……”

    “诺!”王道点点头领命而下。

    半个时辰后,刘彻的天子御驾自未央宫东阙而出,沿着御道,朝上林苑而去。

    不得不提的是,在整个西汉,长安城里都有一条专门供皇帝出行专用的御道,而且皇帝也会常常沿着这条御道出宫,前往上林苑或者自己的陵寝所在。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条御道在平时,百姓也能行走。

    史记中就记载了太宗孝文皇帝某次出巡,一个行走在御道上的行人发现天子马车,连忙躲进桥洞下面,结果还是惊了御驾车马的故事。

    历史上,后来小猪朝有名的幸臣江充出任水衡都尉后,也一度是靠着专门抓捕那些擅自行走御道的路人、权贵来充当政绩,收缴罚款,后来江充居然抓到了小猪的太子刘据身上,由是埋下巫蛊之祸的导火索。

    这些都说明,在西汉前中期,所谓的御道,在皇帝没出行的时候,路人与权贵只要胆子够大也是能走上一走的。

    而刘彻即位后,觉得为了自己个人偶尔的出行,就专门在长安乃至于关中开辟所谓御道,劳民伤财不说,关键还无法禁止其他人平时逾越。

    这就有些蛋疼了。

    于是思虑再三后下诏规定,除天子出行之时,御道平时也面向公众开放‘毋有所禁’。

    而这条诏令的依据则是。御道这玩意啊,是惠帝所修。惠帝上不能奉宗庙,下不能佐社稷。关键他修的这条御道,还穿过了高庙,不孝啊!朕岂可因惠帝之错而一错再错?

    这倒是个好说辞,也没人能非议。

    毕竟,这条御道就是修建它的惠帝,也一度忐忑不安,多次告罪于高庙。

    后来还是叔孙通想了个折衷的办法,给刘邦在长陵和沛地再立两个原庙,才让惠帝勉强接受。

    所以。如今刘彻出行,多了一个程序:清道。

    每次出行前,会有一队骑士先行一路前往目的地,晓谕沿途百姓,天子出行了,赶紧让开。

    至于会不会有阴谋家暗地里就此埋伏刺杀什么的?

    这又不是博浪沙!

    在关中这个大本营,刘彻根本不怕任何刺杀。

    在关中也不会有反刘的政治势力生存的土壤。

    反正刘氏数十年乃至于之后百余年,从未有过任何刺杀天子的行为发生。

    况且,天子车驾出巡。安全本身就有保障,单单是随行护卫与军队就多达数百,御驾撵车更是做足了安全保障工作,除了床子弩和大黄弩能穿透御驾马车的防御外。其他武器皆不能损其分毫。

    真要有人拿了床子弩或者大黄弩行刺,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长安都已经落到敌人手里了!

    那就不是行刺,而是改朝换代了!

    所以。这些方面刘彻都不担心。

    唯一的问题是,诏令下达后。御道不再专属皇帝一人,许多百姓都有事没事就爱往御道上凑。沾沾天子气,这样一来这御道就变得跟其他道路一样,遇到雨天难免有些泥泞。

    不过,这也让刘彻抓住机会,在内史衙门下新设了一个城管司,专门负责清理长安道路和闾里的垃圾,清洁城市卫生。

    早在当太子的时候,刘彻就已经在谋划这么做了。

    实在是长安的商业太发达了。

    而发达的商业也导致了长安城市的两级分化。

    尚冠里及其周边闾里等靠近戚里和未央、长乐两宫的闾里,属于长安的曼哈顿、王府井,居民非富即贵,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