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38节

我要做皇帝-第338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有什么位置留给考举的士子?

    但考举的规模,在可见的未来是会不断增长的。

    这就让刘彻不得不想个办法来给将来的士子们腾位置了。

    定向反腐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长期坚持去做。(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六节 大朝仪(6)

    晁错之后,刘彻点了廷尉赵禹的名,同样命人将廷尉坐位与周围大臣绝席,凸显和加强御史大夫以及廷尉衙门的地位。

    这对汉室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本该是东汉初年才出现的三独坐制度,提前了百余年,出现在汉室。

    而且与东汉不同,东汉是外戚将军绝席而坐。

    这是因为东汉皇权不稳,需要借助外戚的力量来制衡地方豪强。

    但在如今的汉室,御史大夫、廷尉绝席而坐,意味着御史大夫与廷尉得到了皇权的加持,从此,御史大夫与廷尉,可以绕过丞相甚至不需要请示丞相,即可对某些事情做出反应。

    这在西元前的封建社会,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而对地方豪强以及不法官吏来说,勒在他们的脖子上的枷锁,无疑更紧了。

    许多人仿佛已经看到了新一轮的对地方势力的清洗已经拉开了帷幕。

    但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都不在这个上面。

    朝臣们现在关心的只有自己的衙门在这次朝局的洗牌中能拿到多少利益?

    很快,刘彻就将谜底揭开。

    在接下来的九卿衙门排序中,廷尉、内史、少府成了最大的赢家,分列前三,各自收获了新君即位后政治蛋糕中最大的那一块。

    而悲剧的大鸿胪和太常太仆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输家。

    尤其是大鸿胪衙门,排名最末,连原本属于他碗里的一些权力。都被新君拿来当成给了太常和太仆的安慰奖。

    至于卫尉与郎中令,则依旧保持原有地位不动。

    于是最新的汉室金字塔最顶层的政治结构新鲜出炉。

    丞相、御史大夫依旧保留三公地位。御史大夫衙门甚至地位还有提高,御史大夫绝席而坐后。地位更加独立,不再完全受丞相指导(虽然御史大夫这个官职从设计它的那天开始,就是皇帝用来制衡丞相权力的,绕过丞相单干的御史大夫,在汉室历史上数不胜数,但至少在明面上,御史大夫衙门依旧是丞相府的附属,受丞相指导,然而。御史大夫绝席而坐后,丞相再想插手御史大夫衙门的事情,就要掂量掂量皇帝的反应了)。

    然后,新鲜出炉的特进元老,则吸引了无数勋臣列侯的眼球。

    甚至许多两千石以上的大佬,也盯上了特进元老的地位。

    比起以前退休致仕后,只能混个某某大夫一类的荣誉头衔荣养相比,特进元老,不仅待遇优厚(赞拜不名)。而且还能列席朔望朝会,这可就了不得!

    官场上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事情,数不胜数。

    当年绛候周勃风光的时候。多么牛逼?

    转眼就差点死在了廷尉监牢里,甚至发出:“吾始知狱卒之贵!”的感慨。

    而倘若退休致仕后,依然能列席朔望朝会。这对官吏们来说,简直是无上诱惑!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致仕后能混个特进元老,那么。人走茶凉这样的悲剧就不大可能再发生了。

    面对一个每月都能跟天子亲密相处一次的老领导,下面的人再混账,也不可能把事情做绝了,甚至,许多时候还得卖老领导一个面子!

    无数人目光灼灼,思考着盘算着,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在致仕后获得天子特赐特进元老的赏赐。

    而这正是刘彻希望朝臣们去努力的方向。

    对于官僚阶级来说,最可怕的就是人浮于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奋斗目标跟没有奋斗目标的官僚,那是两种生物。

    更何况,这特进元老,还能成为一根吊在官僚们眼前的胡萝卜,诱使他们不自觉的跟随刘彻的脚步前进。

    而九卿衙门的重新排序,则让人看到了新君的手段。

    廷尉、内史、少府三衙门地位提高,排在前三,这让天子能完全掌握朝政走向,不再担心被人架空。

    要知道,廷尉向来就是天子的爪牙,而少府干脆就是天子的管家。

    至于内史衙门,从晁错开始,就成了汉室天子用来操纵朝局的一个撬杠。

    而这三个衙门地位提高后,相应的权柄和职权也会得到加强。

    不夸张的说,通过这三个衙门,刘彻能随时调整国家政策,还能避免在发生像上次那样与周亚夫的直接冲突。

    往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刘彻可以让少府或者内史出头,而不是自己傻傻的去跟周亚夫那头犟驴刚正面,导致朝局动荡。

    …………………………………………

    大朝仪接下来的时间,就基本上都是些无关重要的事情。

    无非就是群臣给刘彻恭贺新年,献上礼物,然后还有天下郡国代表像刘彻这个皇帝进献各地的土特产以及朝贡物品。

    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然后,就轮到各郡国的上计吏上殿朝觐天子,并简略说明去岁该郡国的赋税田亩人口以及徭役和工程的情况。

    对这个环节,刘彻无比重视。

    因为这是汉室天子除了巡幸天下郡国外,唯一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治下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的途径。

    巡幸天下这种事情,刘彻并不怎么想去干。

    因为他很清楚,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

    且不说天子法驾出巡,沿途士民官商都要苦不堪言,单单就是经济成本,就让刘彻对巡幸这种事情提不上兴致——汉室可不像后来的满清,皇帝出巡,花的是国家的钱,还要沿途百姓供养,在汉室,天子出巡,一应开销,都是走的少府的账目……

    更重要的是,汉室有传统,天子出巡,一定要给予沿途停留的地方百姓赏赐、免除田税、徭役等福利——这是刘邦带的头……

    就拿前年先帝巡幸河东来说,前前后后,单单是赏赐沿途士民,就散掉了数以千万。

    至于前世小猪到处巡幸,还封禅泰山,那花销就更大了。

    基本上,小猪单单是那几次泰山之行,就花掉了相当于好几次漠北决战的军费……

    不夸张的说,假如只是与匈奴的战争,以汉室的财政收入,虽然会有负担甚至是窘迫,但却不可能将汉室财政搞到破产。

    真正让国家财政破产的,是小猪脑袋被驴踢了以后的频繁巡幸和寻仙问道。

    所以,对于上计吏的汇报,刘彻是无比重视的——虽然上计吏们同时还带来了天下郡国去岁所有税赋徭役工程明细账薄,但是,天下郡国那么多,真要一个个的去看,刘彻就算一年到头不吃不睡也看不完!

    作为皇帝,刘彻能看到的,也不过是丞相和少府以及御史大夫衙门经过核查后的简略报告而已。

    上面有的,也不过是些统计的数据。

    这里面的猫腻不知道有多少!

    哪里比得上亲口当面问询,了解之后的情况?(未完待续……)

    PS:朝议内容明天结束,这个情节写的我好吃力~~~~

第四百六十七节 家宴(1)

    元德二年的第一天,未央宫灯火通明,无数侍女端着餐盘穿梭往来于群臣之间。

    汉室新年大朝仪最有特色的宴飨环节已经开始。

    所谓宴飨,就是天子设宴,款待和犒劳群臣的宴会。

    百余年后班固就在《东都赋》中赞叹东汉王朝的宴飨规模说: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磐,班玉觞,嘉珍御,大牢飨。

    此时的汉室,宴飨规模自然远不及东汉。

    但在本质上来说,两汉的宴飨其实都是一个君臣同乐的娱乐环节。

    所谓飨主敬,燕主欢。

    宴飨环节也是汉室为数不多大臣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拍皇帝马屁而不虞被人非议的场合。

    马屁精们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变着花样的马屁,假如是一次两次的话,听着还是很舒服的。

    但说的人多了,刘彻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当朕是白痴吗?耍猴呢这是?”刘彻也不免在心中腹诽。

    只能说,汉室的马屁精们的拍马手段和技术都还需要加强!

    好在,马屁精们察言观色的本领还是有的,发现刘彻的态度有些冷漠后,他们立刻就偃旗息鼓了。

    宴飨之后,大朝仪就来到了结束的时候。

    在军队的护送下,各路官僚开始恭敬的退席。

    刘彻也已经离开了宣室殿,来到了长乐宫。

    对他来说,今天的工作任务还没完成!

    汉家制度。前朝宴飨之后,后朝自己人还要搞个家宴。

    如今的汉室家宴参与者。当然就是薄窦陈三姓外戚,另外。还有梁武刘武和他的妻妾妃嫔以及子嗣,外带小猪和刘彻的那个新的便宜弟弟。

    “陛下!”刘彻车驾刚刚进入长乐宫,王道就得到了秘报,然后跑来对刘彻禀报:“馆陶太长公主方才传来密信……”

    刘嫖?

    刘彻本来有些懒散的身子,一下子就坐直了,他看向王道,命令:“拿来!”

    刘嫖是绝对不会无故送来密信的!

    看样子是东宫那边出了问题了。

    王道躬身从怀中取出一块帛布,递给刘彻,刘彻打开。只看了一眼,脸色就陡然一变。

    帛书上只有一句话:太皇太后欲以皇十弟为荆王!

    皇十弟,自然就是小猪了!

    荆王……

    刘彻嘴角溢出一丝杀意。

    “为何不干脆封为楚王?”刘彻冷笑着。

    太皇太后窦氏,刘彻很清楚,这就是一个耳根子软的老妇人,而且还瞎了眼睛,平日里一般就爱宅在长乐宫里听黄老派的巨头讲解黄老之学,最近年余因为淳于意的缘故,才又多了一个养生和按摩的爱好。

    所以刘彻才能如此迅速的掌握大权。

    不然。你随便换个别的性格的太皇太后,刘彻这会估计还得为亲政之事发愁,每天更是只能宅在未央宫玩泥巴。

    老太后耳根子如此之软,自然也给了许多人可乘之机。

    典型的例子就是馆陶。仗着老母亲的宠爱,在长安城里玩起了组织部长的游戏。

    而其他人也是各展所长,纷纷的在老太后身上打着主意。

    以前。刘彻懒得去理会这帮政治秃鹫,因为就算管了。也没用。

    但,这帮家伙。现在居然胆子肥到敢搀和皇室内部的事务了?

    刘彻真不知道是应该称赞他们够种还是为他们的作死行为鼓掌。

    透过馆陶传递来的密信,刘彻几乎不用调查,就知道,像这种能说动太皇太后在封国问题上做出决断的,那里是一个两个人能做到的?

    没有十几人齐心协力的运作,恰到好处的表演,那里可能让窦太后下场来给刘彘封王?

    当然,刘彻也知道,这是他的便宜丈母娘兼姑姑在借他的手来铲除异己!

    老母亲身边的贴心人和小棉袄,有她馆陶一人就足够了!

    “夷狄是膺,荆舒是惩……”刘彻念叨了一声:“好手段!”

    封小猪为荆王,刘彻若要反对也找不出借口来。

    毕竟,小猪还小,也是他的弟弟,虽然说他老妈犯错,被先帝惩处,甚至还曾被打入冷宫,几乎废黩。

    但在汉室,长兄为父,当哥哥的就一定也必须要给弟弟挡风遮雨。

    别说小猪只是受他母亲连累了,便是他自己犯罪,被廷尉抓住,送到刘彻面前,以现行的普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刘彻都不能动他分毫,甚至还要悲天悯人的说:朕不忍致法于王。

    更别提荆王本身就是一个贬低性的封号。

    做哥哥的假如连个荆王都不愿意给弟弟,那天下人看了,还不哗然?

    然而,正因为这样,刘彻才恼火!

    这让他感觉被人要挟了一样!

    皇权从来都不会在任何政治要挟面前让步。

    因为一旦让步,就是皇权崩塌的起点。

    “仔细去查查,都是些什么人在鼓噪和挑拨!”刘彻对王道吩咐一声。

    绣衣卫是干什么的?

    就是干这个的!

    对刘彻来说,小猪现在封不封王,封到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那些在幕后耍手段,做手脚的家伙们必须得到严惩!

    这关乎天子威仪!

    倘若这些人不被处理掉,那以后谁还会对皇权敬畏?

    当然,小猪想当荆王?那是不可能的!

    自古荆楚一体,在汉室,更是如此。

    前代楚王刘戊虽然脑子比较笨,还死的不明不白,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