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81节

我要做皇帝-第181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笑了笑,看着这些沉默不语的大臣,他知道,他已经拿回主动权了。

    于是,向前一步,跪下来叩首道:“父皇,临邛贾人程郑氏与卓氏,日前找到儿臣,言愿献钱十万万,以通褒斜道,这就是儿臣所说,商人于国,也不无裨益的由来!”

    此话,立刻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水里,马上就引发了强烈的震荡。

    十万万钱!

    汉室一年财税收入也不过四十万万钱!

    这笔钱相当于汉室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所有的大臣,都不可避免的呼吸急促起来。(未完待续。。)

    ps:  抱歉今天卡文了。。。只能2000了

第两百七十四节 新思维(3)

    钱是个好东西!

    不管是嘴巴上嚷嚷着黄金白银即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晁错,还是其他人。

    都很清楚,没有钱,任何政策都没办法推行下去。

    大道理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搞不到钱,就只能沦为纸上空谈。

    晁错为什么能崛起,为什么能被人看重?

    因为他搞的输粟捐爵,为汉室缓解了边关缺粮的窘状,还弄到了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刘彻看着被他带来的那个消息轰得七荤八素的大臣们,微微笑着问道:“诸公以为,这样的商人,算不算于国有所裨益?”

    当然算了!

    早在先帝之时,开通褒斜道,打通关中与蜀郡水上联系的构思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

    这个工程提案,只要是汉室两千石大臣,就没有不知道的。

    概因为,褒斜道一旦开通,意义非凡。

    不单能连通关中与汉中、蜀郡,使得两地从此天堑变通途,蜀郡、汉中所产之粮食、食盐、铁器、丝绸能畅通无阻的进入关中。

    更能通过长江水系,将来自关东的漕粮,由蜀郡转运至关中。

    仅次一项,每岁就能让数万个家庭少服徭役。

    就更别提,一旦褒斜道开通,褒水与斜水至少能灌溉沿途数千顷土地,使大量百姓受益。

    当此之时,褒斜道工程,就像后世的三峡工程一样,是国字号的重点项目。

    二三十年来。汉室朝廷多次组织多个衙门调查、考察。

    但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耗资太大了!

    即使刨除徭役征调来的民工和刑徒。最起码,就还要砸进去起码数千万钱!

    至于民夫和刑徒的话,没有个一两万人,别想动手。

    这样大的一个工程,对于刚刚走出战乱阴影,天下初平的汉室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

    尤其是。先帝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中,几乎平均每四到五年,匈奴人就要入侵一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褒斜道工程,自然是没办法运作起来的。

    而,来自关中南部和雒阳、蜀郡的官员,对于褒斜道工程的渴望和感情都是很深的。

    因为。一旦褒斜道开通。受益的无疑就是他们的家族和乡里。

    褒斜道一通,首先漕粮就不需要通过雒阳来中转了,马上就能让雒阳地区的徭役负担下降一半!

    而蜀郡的商品能进入关中,蜀郡的经济自然就会繁荣起来。

    而漕运渠道能灌溉沿途的土地,关中南部的官员,自然是乐见其成。

    于是,来自这三个地方的官员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若果真如此,此等商贾确实于国有所裨益!”

    而更多的官员。在听到了十万万钱的数字后,心思也立刻就活泛了起来。

    这年头,有奶就是娘。

    一笔巨额的财政外收入,任何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尤其是,当这个数字大到了一定程度时。

    大家都不是傻子,十万万钱,相对于过去计算的褒斜道工程的花销来说,就算再乘以十,都能有剩余。

    那么,剩下的钱,用来做什么?

    于是,晁错动了动身子,躬身问道:“臣有一事不明,请殿下教臣,褒斜道工程,臣曾经奉先帝之命与故丞相北平侯张公一同勘察过,臣与张公,经过计算后,得知,褒斜道工程,至多只需支出三千万钱,殿下,十万万钱如此之多,怕是能富余不少吧?”

    很显然,晁错就是那个打起了那剩余款项的主意的人。

    作为曾经的家令,过去的内史,整个朝廷,再没有比晁错更清楚钱的意义了。

    有了钱,很多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就能付诸行动了。

    有了钱,那就能给手下人大量的好处,更可以用着财政的权柄,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刘彻当然知道,肯定有人会打这笔钱的主意。

    就是后世天朝挪用转向资金什么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

    在此时,就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特别是,此时汉室的财税政策还是依着传统的‘量出为入’政策,大批的衙门的生活其实都过的很窘迫。

    不然,晁错过去的内史衙门就不必跟高庙挤在一起了,早就找了个风水宝地,另起炉灶了。

    因此,刘彻用屁股都能猜到,这么大一笔钱,肯定会有很多人打主意。

    但他怎么能允许别人到他的碗里来抢食吃?

    也别管这笔钱,在用于褒斜道工程外,还能剩余多少。

    总而言之,这笔钱必须留在他手里,谁都别想抢走一个子!

    就后世的小夫妻还知道,谁拿着钱袋子,谁在家庭里说话的声音就大呢!

    当然,得有一个借口或者说理由来推脱掉伸向刘彻碗里的那些手。

    于是,刘彻笑了笑,答道:“御史大夫有所不知,这十万万钱,并非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先期的五千万钱,大概明岁正月到位……”

    这是肯定的,这天底下,就没有那个人能在一下子就掏出十万万钱之多的资金。

    即使是这五千万钱,一时半会能筹集起来的人,也很少!

    而且,铜钱贵重,运输困难。

    即使是卓王孙和程郑婴能在明年正月把钱运到长安,已经算很了不起了!

    刘彻又笑眯眯的道:“且,御史大夫有所不知,这十万万钱,按照孤的算法,用于褒斜道,可能还少了!”

    刘彻此话一出,就连天子刘启都有些傻了。

    历年来汉室的计划,整个褒斜道工程的支出就没超出过五千万钱。

    怎么到了刘彻哪里,这支出一下子就蹦到了十万万钱了?

    一下子番了十倍,就算是当初高皇帝刘邦时,物价飞涨也没这么夸张的通货膨胀的速度吧?

    好在刘彻是太子,不然,晁错一巴掌扇刘彻脸上了。

    有这么败家的吗?

    刘彻微微一笑,解释道:“诸公有所不知,本次修缮褒斜道,孤与卓氏、程郑氏商量过了,孤以为,民生艰难,徭役更是民众之大难,故此,本次修缮褒斜道,不征徭役,一切人工,皆以雇佣之工人完成!”

    刘彻此话,立刻就让大臣们再次嗡嗡嗡的议论了起来。

    就连天子刘启也站了起来。

    这可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啊?(未完待续。。)

    ps:  真是无话可说了。。。

    你妹的啊~~~~~~~~~~今天还是卡文中~也不知道咋回事,写起来感觉特别别扭,请容俺调整一下吧~

    嗯,明天朋友生日,估计可能最多只能更个6000字~

    反正这个十二月,我就感觉真是各种不顺~

第两百七十五节 新思维(4)

    徭役,在汉代又被称为力役,是统治阶级强制被统治者无偿付出劳力的一种剥削方式。

    在汉代,徭役的性质分很多种。

    而且各种徭役之间,有着相当完善和系统的制度、规定、律法,保证着整个制度的平稳运行。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政府主导的工程建设和诸如修桥铺路、修缮城防等公益项目,统统是征调民夫,用鞭子和刀枪逼迫民众无偿进行高强度的劳动。

    与后世不同的是,汉代的百姓,即使是地主阶级,也必须服役!

    在编户齐民的政策之下,没有人能逃得出政府的魔爪。

    按照汉律,即使是丞相的儿子,也必须服相应的徭役!

    那么问题来了,地主和富商以及官员,是怎么逃脱徭役的?

    自穿越之后,刘彻对于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前世,他在河间王的位子上时,就已经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在汉代,法律虽然规定,除了贵族和官员外,人人都要服役。

    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等级自然是重中之重的秩序。

    在汉律中,不同等级的人,所需要服的徭役也完全不同。

    譬如按照汉律规定,大夫以下者必须服繁重和艰辛的传送之役。

    所谓传送,即是运输粮食和物资,通常,此类徭役路程遥远,动辄数百上千里之远,极为艰辛。

    即使是大夫以上的爵位,也还是要在当地服一些修补路桥和渠道的杂役。

    只有三种人能免役。

    一是大夫以上的官吏和宦官皇族。

    二是公大夫以上的贵族。

    三是符合免老条件的人和未登籍的未成年男子以及女性。

    很显然。这三个条件,地主和富商阶级是很难符合的。

    那么,地主阶级和商人是怎么逃脱的?

    答案很简单。他们有钱,可以出钱请人代他们服役。

    在汉代,这种服役方式叫做践更。

    根据刘彻的了解,在民间,因徭役的种类不同,践更的价码也不同,相对轻松的徭役。时间比较短的,一般一个月是两千钱。

    而像是戍边、修长城和兵役这种繁重和辛苦的徭役,那价码就是一天三百钱。

    但这些钱。代替服役的人,能不能拿到手里,能拿到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譬如地主阶级让他的佃农去给他服役。不去就不租田给对方。他的佃农有反对的余地吗?

    又譬如一个大商人,买个破产的农民做奴仆,看他不顺眼了就让他去代替服役,这个农民有抗议的权力吗?

    在事实上而言,地主和商人通过种种手段,将自己本应承担的徭役,转嫁给了下层的百姓。

    而这些百姓愚昧无知,根本没有反抗的权力。

    好在。汉律中还是给了这些农民一个喘息和休养的机会。

    那就是拼命生孩子罢!

    按照汉律规定,任何人。只要生了五个孩子,且都已经登籍始傅或者女子已年满十二岁(汉室规定的合法嫁人年纪)那么,该户的主人可以享受一个名为‘皖老’的特权,皖老及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所有徭役减半的优待。

    即使有这么一个规定,但底层的百姓身上繁重的负担,还是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关中相对还好,汉室朝廷对于关中经营很用心,不怎么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一切徭役能免则免。

    但一出函谷关,广大的关东郡县和藩国,底层的百姓,那就真的是一年到头活的像牛羊一样。

    只有那些有幸撑到免老年纪的人,才能歇下来喘口气。

    若能活到八十岁,成为乡中的长者,担任三老之一,或许还能给自己的后代谋一个崛起之机会,成为地主的机遇。

    除此之外,底层百姓的上升通道,几乎断绝。

    想要爬上去,除了战争外,几乎没有别的手段。

    而这是刘彻忧心忡忡的地方。

    作为穿越者,刘彻很清楚,当一个统治阶级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那这个统治阶级不可避免的就会陷入腐化堕落之中,而底层的上升通道假如被堵塞,那么底层的愤怒就会越来越大,当它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必然会爆发革命,也是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

    现在,虽然距离谈汉室衰亡和灭亡这个话题还很早。

    但是,统治阶级的腐化和堕落,却已经很明显了。

    汉初所封和先帝所封的两三百号彻侯,除了因为叛乱、绝嗣等种种原因而被剥夺封国的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彻侯的后代都已经腐化了。

    大多数贵族甚至连起码的合格水准的能力都没有了。

    这就是所谓古人所说的‘肉食者鄙’,后世所说的‘高贵者最愚蠢’。

    刘彻很清楚,假如统治阶级彻底失去活力,这个国家,这个政权也就到了它该灭亡的时候了。

    而这是刘彻无法接受的。

    所以,刘彻很清楚,他当了皇帝以后要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地主阶级和有钱人的特权,刘彻当然不打算取缔和打压。

    事实上,特权正是一个国家内部前进的动力源泉。

    譬如秦代靠着军功勋爵名田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