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47节

我要做皇帝-第147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好!”刘德点点头,问道:“见过皇祖母了吗?”

    “回皇兄,已经觐见过皇祖母了……”刘阏小心翼翼的答道,他与刘德分离不过两个月,但彼此的变化都是大的惊人。

    就国之后,刘阏早也不是那个过去在未央宫里的皇子了。

    他也是一国之君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熟了。

    刘德环顾四周看了看,发现没有看到刘荣的影子,于是问道:“大兄呢?”

    “回皇兄的话,大兄因伤心过度,因此在王驾之中等候……”刘阏低着头答道。

    刘德闻言,摆摆手道:“那我们就先一起去拜见大兄吧……”

    对刘荣的这个表兄,刘德能够理解。

    无非是不能适应彼此身份的转变,又拉不下脸面来向刘德服软。

    这正常!

    只是……

    刘德一边走。一边还故作叹息的对刘阏道:“你我这位大兄啊,脾气跟武哀王还真有些像!算了,谁叫他是大兄呢?”

    刘阏闻言。深深低头,不敢接话。

    武哀王乃是刘伯,高皇帝刘邦的大哥!

    当初,刘邦还是个混混无赖兼流氓的时候,时常带着狐朋狗友来自己家游乐。

    刘伯和他老婆很瞧不起刘邦的行为,也很讨厌和嫌弃刘邦在外门胡混,但终究是念着兄弟之情没有为难刘邦。

    但是。等到刘伯死后,当家做主的大嫂,刘伯他老婆开始给脸色了。

    每次刘邦带人回来蹭饭,她就使劲在旁边刮锅底,表示没饭了……

    等刘邦当天子,对大哥还是挺尊重的。追封为武哀王。但对大嫂和大哥的儿子们就很嫌弃了。

    譬如,刘伯有个儿子叫刘信,刘邦当了皇帝坐了天下后,所有亲戚基本都鸡犬升天,各个封王封侯,唯独没有刘信的份,后来经不住太上皇刘太公的催促,勉强封了个羹颉侯。羹颉者勺子刮锅底也!

    刘阏自然知道这些刘氏家族的典故和往事,也明白刘德是个指桑骂槐。同时还在咒刘荣早夭。但,他心里非但没有为刘荣抱不平的意思,反倒有些窃喜!

    为何?

    刘荣是武哀王,那他就是楚元王刘季!

    刘季可是高皇帝的好弟弟啊,一生深的高皇帝信重,委任以军国大事,后来封为楚王,坐镇南方,在世之时,被孝惠皇帝尊为汉伯,执掌关东诸侯奉献朝廷的大权!

    刘德带着刘阏,来到宽敞的驰道上,就看到了两队王驾仪仗静静的列在道路两侧。

    刘德回头对王道吩咐道:“将我的马车与仪仗也叫出来吧……”

    今天,老爹天子刘启将要回銮长安,三兄弟齐聚,就是要一起前往长安城东的渭河边迎接天子法驾归来。

    不多时,刘德的马车与仪仗从山谷旁的小道中驶出。

    刘阏一看,眼睛都呆了,问道:“皇兄,您就一直坐这样的马车?”

    实在是刘德的那辆马车,根本不像汉室朝廷的皇子所乘的马车,又破又旧,车轮都明显被换过几次了。别说与刘阏的那辆装饰的富丽堂皇的王驾马车相比了,就是连一般的彻侯所乘的马车也比刘德的马车强了几倍。

    基本上,假如刘阏的王驾马车算奔驰的话,那刘德的那辆马车顶多是辆qq还是二手的。

    刘德眉毛微微一扬,反问道:“有什么不对?”

    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那辆马车,确实有些破旧和寒酸了,主要是跑了一趟河东,将整个马车都跑的几乎残破了。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刘德甚至特意让人在马车的左右两侧的车门上刻下了两行字。

    左侧刻的是:斯时陋室。

    右侧刻的是:惟吾德馨。

    简直再没有比这个更装逼的了!

    刘德拍拍刘阏的肩膀,道:“我送皇弟一句话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以吴起谓文候: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刘德这话,听得一直坐在自己马车里的刘荣如坐针毯,不得已,只能掀开车帘,在近臣宦官的搀扶下,走下马车,朝着刘德、刘阏微微躬身致敬:“两位皇弟在说什么呢?何不与寡人一同说说……”

    刘德回头一看,微微颔首回礼,道:“大兄要是愿意,我与刘阏求之不得……”

    但心里却是鄙夷不已。

    粟姬下葬才几天啊?

    这位就已经原形毕露,恢复本性了。

    不过,比之两三个月前,现在的刘荣起码顺眼了很多了,至少,不会再摆出那副地球是围着哥转的模样。

    刘德抬头,拉着刘阏的手,道:“只是,如今时辰不早了,我们还是先去恭迎父皇回京,晚些时候,再叙兄弟之情吧……”

    对于刘荣,刘德是懒得再多答礼。

    只是,在外人面前,面子还是要顾着的,至少要做出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来。

    于是刘德伸手,也拉住刘荣的手。露出一个宽慰的笑脸道:“虽则我等兄弟有丧母之痛,但今日是父皇返京的日子,也就都不要板着一张脸了。都露出些笑容来吧……”

    “诺!”刘阏自然是知道紧跟刘德的步伐,他才有好处。

    但刘荣却出乎意料的也低头微微颔首,表示认可,这就让刘德奇怪了。

    “看样子,我这位大兄背后有人啊!”刘德心里想着,他心里不由得好奇了起来,能劝说刘荣放下身段的人以前可没有过啊。就连粟姬过去都只能威逼呵斥,不曾真正的让刘荣听进去话。

    只是想想,刘德也能理解了。

    骤然从储君大位最有利的人选变成常山王。连兄弟都与之分道扬镳,现在更是连最后的希望粟姬也死了。

    刘荣倘若不懂得做出改变那他就是个白痴蠢蛋了!

    但是,即使如此,那个人能说服刘荣在刘德面前放下身段。底下头颅。那人的语言艺术还是很厉害的!

    “是谁呢?”刘德的眼睛从刘荣随行的臣子和侍从身上扫了一眼,没有看到前世熟悉的人或者听说过的人的特征。

    “估计是个说客一类的人吧……”刘德心里揣摩着,自春秋以来直到现在说客都一直活跃在政坛之上,只是那些人,大部分也只是嘴巴厉害而已,真要干起实事来,跟后来刘彻朝的博士狄山基本没有太大差别。

    因此,刘德也就没再考虑这个问题了。

    对刘德来说。如今,他大势已成。只要不是自己犯下致命的错误,那么,刘荣再怎么蹦跶,就算有个诸葛亮在他背后指点,也是无力回天了!

    “走吧!”刘德淡淡的道,然后,就带着张汤,登上自己的马车,坐了下来,当先一步,沿着驰道,向着长安城东的渭河渡口而去。

    刘荣、刘阏的王驾与仪仗紧随其后。

    等出了弋阳,刘阏算是明白了,刘德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什么意思了。

    只见,刘德的马车刚过弋阳县界,立刻就有一队本来在县界附近巡逻的南军骑兵跟上了刘德车队,紧紧护卫左右,直到进入长安城防范围,另外一支南军骑兵接替了他们的工作。

    从头到尾刘德甚至都没有露面,也没有任何发号施令,这些卫兵,完全是自主的行动。

    更可怕的是,刘阏回忆起了他之前过来时,一路上他也看到过许多巡逻的军队,但没有一支曾经为他的王驾停顿过,更没有一个将领为他护卫过。

    这说明……

    “我的这位皇兄,短短两个月,就已经不止在朝堂,便是军中也有了威信,得了崇拜……”刘阏为自己发现的这个事实而震惊。

    这样一来,这天下,这太子大位,不是刘德的,还能是谁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军方无言的支持,就是刘德最大的优势。

    但是……

    “皇兄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刘阏百思不得其解。

    别说是皇子的身份了,就是当年他的老爹当今的天子为太子时,南军也没有这么给面子过啊!

    在另一辆马车,刘荣看着这一切,也是手足冰冷,几乎绝望。

    “刘德是怎么做的?”刘荣不傻,自立国以来,唯一一个能在皇子身份时就能得到军队拥戴和支持的,只有一个人——孝惠皇帝。

    可孝惠皇帝那是有吕后撑腰,加上元老功臣鼎立支持效忠。

    他的弟弟,刘德这个不过十六岁,还没满十七岁的年轻稚嫩皇子是怎么做到的?

    在刘荣身边,一个年轻的士子俯首拜道:“大王,臣打探过了,据说是在河东之时,刘德殿下与将军们交谈,建议将军们写书,还承诺大力支持,所以,曲周候、弓高候将军栾布甚至条候都对左右大将心腹说过:皇次子明主也,于是这些人纷纷在军中为刘德殿下美言,传颂……另外据臣调查所知,南军北军,都尉以下军官都以为刘德殿下乃是太宗孝文皇帝钦点之隔代继承人……是以,南军卫士与北军禁卫,自士卒以上及至卫尉,皆以刘德殿下为储君而待之,有次待遇不出奇……”

    “就这样?”刘荣感到不可思议,就这样就把军队的心收复了。让军方这些中下层军官心甘情愿效犬马之劳?

    “是的……”那人微微低头道:“大王,军方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一个知兵的储君。一个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储君,就是他们眼中的明君!”

    “至于下层士卒,人人皆以太宗孝文皇帝为圣人,坊间传言,刘德殿下乃太宗孝文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这人俯首道:“虽然不愿意承认,但臣还是想说。大王,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刘德殿下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大王所求,机会微乎其微,是以。臣以为大王还是应当静观其变。方为上策,不然,臣恐淮南厉王故事重演……”

    刘荣听得心中烦躁无比。

    再看着刘德的那辆破旧的马车,他心里就有火。

    粟姬死了,死因不明不白,只有一个明显看着到处是破绽的暴病的借口。

    刘荣死都不愿意相信粟姬是病死的。

    因为刘荣记得很清楚,他离京之时,粟姬还非常健康。甚至还能摔瓶子,砸花盘。怎么可能两个月就暴毙?

    但他知道,又能怎样?

    一到长安,他就被窦太后叫进长乐宫,明面是劝慰,实则是监视和警告。

    粟姬下葬,他这个长子居然是跪在刘德后面!

    这明摆着是让他给刘德当绿叶衬托。

    入关之后,自函谷以北,人人都在传颂皇次子怎么怎么孝顺,为母丧如何如何悲痛。

    但深知内情的刘荣却是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

    真正的孝子应该是他!

    而不是那个忤逆母妃,自作主张,为了太子位,罔顾人伦,败坏道德,无耻之尤的刘德!

    可这些话,他谁都不敢说……

    就连他现在身边这个谋臣也不敢说。

    说了就是死!

    粟姬的死,让刘荣明白了,谁挡着他的那个父皇的路,就算是妻子儿子,他的父皇也照杀不误!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刘荣才会在刚刚对刘德低头。

    不是因为别人的劝说,更非是他人的言辞,而是他自己的恐惧!

    ……………………………………………………………………

    一个时辰后,刘德三兄弟来到了渭河渡口。

    此时,整个渭河渡口可谓是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无数的长安居民,只要能抽出空的,都跑到了渡口两岸来围观,有些地方甚至连树上,山上都沾满了人群,密密麻麻足足起码有二三十万!

    刘德下了马车,马上有宗正和太仆的官员过来迎接。

    “殿下,您看,这样喜庆的日子,您与二位大王的孝服是不是可以暂时除下?”一位官员笑呵呵的道。

    刘德看了这些人一眼,再看看他身后的刘荣、刘阏。

    想了想,刘德道:“丧母戴孝,人之常情,诸位就不要为难我们兄弟了!”

    “诺……”这些官员也不是一定要刘德他们换套衣服,只不过是出于官僚的本性而已,既然刘德开了口,自然他们也就不在多啰嗦了。

    反正,上面要是追究下来,也有刘德顶着,伤不了他们几个!

    刘德就像一个长兄一般,领着刘荣和刘阏,一直向前走,一边走还一边问着:“皇祖母来了吗?”

    “回殿下,太后她老人家在渡口树林之中等候……”一个官员陪着笑道。

    另一个官员立刻就道:“臣等立刻就带殿下与二位大王前去拜见太后!”

    于是,在这几个官员的带领下,刘德兄弟三个步行穿过重重卫兵与禁军组成的人墙和通道,来到了渡口西边的一个小树林中,在哪里,刘德看到了窦太后的仪仗与凤车。

    于是,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