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207节

我要做皇帝-第1207节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呢……他们依旧没有薪水。

    但却有了温饱和希望,因为依照都护府规定,这些工人可以根据表现,每年每十人中表现最突出的那一个可以自动获得归化身份。

    另外,雇主也可以花钱,替他们申请。

    这个费用是每人五百钱的归化费,只要缴纳了这个费用,任何人都可以立刻获得归化。

    起初,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制度。

    但这两年来,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上了这个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是最好的收买人心和拉拢工人的手段。

    每年只要花个几千钱万把钱,就能让几百个工人,为了你死心塌地的干活,不辞辛苦的劳作。

    怎么样都值了!

    更何况,这些被你花钱申请归化的人,依照制度其户籍是挂在申请者的名下。

    换句话说,这些人转了一圈,还是在你手里。

    他们的命运,依然受你影响。

    只要不是傻子,稍微做做样子,玩玩心态,他们就会心悦诚服,感激涕零的跪在你身边,与你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再没有比这个模式更容易筛选家臣和家仆的方法了。

    而许九,则不得不感叹:“真乃是人杰啊!想出此策的薄公以及其他诸公……果非等闲……”

    安东都护府全境都受杂家影响,相信众智可超越圣贤。

    所以,基本上大部分政策,都是集思广益,与各方商讨,并召集无数人讨论后总结出来的,并非一人之力。

    但越是这样,许九才越佩服薄世。

    因为薄世并非杂家的人,甚至,许九知道薄世其实对杂家思想并不是太感冒。

    他是黄老学的弟子。

    但即使如此,他依然愿意从善如流。

    从此可见,这位太后的侄子,当朝外戚的心胸了。

    而除了这《归化令》剩下的‘被盗贼令’与‘驰黄金矿山令’,也都是可圈可点,有着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许九深思良久,觉得,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在这些事情上有所改进和改良的。

    他只能在其他方面想辙。

    但安东的情况,却远超他想象,比他曾经设想的更为复杂。

    毕竟,他不过是来过两三次安东,与伍被虽然时常书信交流,但书信文字所限,能知道的也比较少。

    这样一想,他便提笔写信,然后叫来一个官吏,叮嘱他道:“去,给本都督邀请平壤学苑的诸公,来新化一聚……”

    现在,他只能向伍被等人求助了。

    好在,这种都督邀请地方名流,询问境内之事,是每一个新任官员到任后的必做功课。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节 众智(2)

    平壤学苑,安东境内的巨无霸,当之无愧的第一学派!

    经过漫长的五年耕耘与经营,发展到今天,整个平壤学苑占地超过了一万亩!

    建立了包括图书馆、习武场、学舍等大量建筑在内的一个超级学苑区。

    有着教授、学生数千人。

    如此庞大的一个学苑,开销自然是超乎想象的。

    为了维持平壤学苑的正常运作,学苑从元德五年开始,每年的预算都是数以千万!且逐年递增!

    譬如今年,才不过六月,平壤学苑的开销就已经超过了三千万钱!

    没办法,教育是最耗费资源的事情。

    特别是平壤学苑,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一个学苑。

    学生不仅仅被要求,掌握杂家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还被要求具备骑马、射箭、使用各类主流武器的技能。

    这还不止,其中最杰出的那一批人,还将被送入护军,接受军事训练。

    然后,他们还得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农稷在内的诸多杂学。

    杂家嘛,本就是要博采儒法,兼黄墨,并百家之学,加诸己身。

    对于杂家来说,贯通百家之学,只是一个开始。

    就像打好地基,才能建房一般。

    是以,其培养弟子,自然是耗资巨大。

    好在,平壤学苑支出虽多,但进项也不少。

    依照先帝时期颁布天下的《嘉学诏》规定,各地学苑,经过官府备案,可以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

    其补贴量,按照师生来计算。

    这笔钱虽然不多,不过一年每人五十五钱。

    但平壤学苑体量大啊,所以从这个上面,一年可以拿到数十万。

    此外,当今天子即位后,在元德三年,曾经制书给少府,命令少府将各地学苑师生缴纳的算赋返还至学苑,以此鼓励地方乡贤和名士办学。

    虽然说,各大学派一般都认为,用不着这么麻烦,直接下诏免除读书人的算赋,岂不是美滋滋?

    但奈何天子不许,还为此将几个说了类似的话的博士捻起来臭骂了一顿。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天子?

    再说,有得返还,比没得返还要强!

    而具体到平壤学苑头上,这就是每岁数百万的算赋返还了。

    而除了国家层面的补贴,地方上也会对当地的学苑进行各种补助。

    以平壤学苑来说,安东都护府每年都会补贴三百万左右的助学钱,这笔钱不是直接交给平壤学苑来使用,而是由都护府派员监督使用,用于给学生购置各类书籍、笔墨。

    而朝鲜君、韩王、真番王、扶余王等藩国诸侯,每岁也都会自其王宫收益之中,拨一部分钱给平壤学苑,作为奖学金。

    这笔钱不多,一年加起来不过三百万。

    但,用来做为补贴贫寒学生,奖励优秀老师已经足够了。

    因而,每年,平壤学苑从各个官方渠道,就可以获得超过一千万钱以上的各项资金。

    这些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且是固定的进项。

    但,很显然,平壤学苑靠这笔钱,是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作。

    所以,其实,这个学苑收入的大头,还是与其他学苑一般,基本来自地方名士、贵族和豪商的捐献。

    与内陆的稷下学宫、广川学苑、邯郸学苑等知名学苑一般,平壤学苑也实行捐献推举制。

    简单的来说,就是谁给的钱多,谁的子侄就可以更快入学,并得到更好的师资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安东大开发和淘金潮,造就了一大批的新兴富豪与中产阶级。

    暴发户们比比皆是。

    像游侠、行商以及捕鲸业从业者,他们在发达了以后,有了钱以后,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子嗣跟自己一样去过刀头舔血,提着脑袋搏命的日子。

    兼之,平壤学苑的口号与理论,特别贴合这些人的诉求和目标。

    所以,各地的豪商、大贾、贵族,纷纷慨慷解囊。

    仅仅是西北都尉陈、西部都尉陈须兄弟,每年都会捐献数以百万的钱财和价值差不多的物资。

    朝鲜君刘明,深受其辅佐大臣韩安国的影响,也是杂家思想的拥泵。

    所以,不仅仅给钱给人给政策,还给地!

    最初,平壤学苑只是一个在平壤城外的一个山岗上建立的寒酸学苑。

    但如今,学苑占地超过一万亩,名下拥有的学田超过数万亩。

    而这些土地都是朝鲜君历年所赐。

    有时候,朝鲜君一年甚至会十几次赐地。

    打着的名目也是花样繁多。

    什么天子千秋啊太后千秋啊太皇太后千秋啊,梁王千秋啊,梁王后千秋啊。

    总之,逮着名目就送田送地送钱。

    剩下的韩王、真番王之类的藩国君王,自然也不敢怠慢,逢年过节,都得做做样子,捐献财货。

    靠着捐献,平壤学苑一岁可以入账超过三千万!

    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庞大的捐献来源,使得平壤学苑的各位巨头,能够大量吸收来自民间的平民子弟甚至赤贫家族中的人才。

    今天平壤学苑,号称有弟子三千,门徒五千,贤者八百!

    在师生的数量上,傲视诸子百家,几可与风头最劲的公羊学派广川学苑争锋。

    不过,与其他所有学派一般。

    林子大了,纷争自然也就多了。

    当年,伍被、左吴、晋昌三人带着门徒弟子、家臣随从三十五人,乘着四辆破旧的马车,以及许九赠送和天子赏赐的三十万钱来到平壤。

    他们自己动手,开辟荒山,挖掘壕沟,伐木建校,立起了平壤学苑的牌坊。

    那个时候,众人团结如一人,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但现在……

    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杂家一统安东,影响力向着辽东、辽西辐射。

    甚至跨越山海,打进了儒家的大本营齐鲁吴楚。

    在安东地区,杂家的影响力,无可置疑!

    随着门徒弟子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杂家的贵族、商贾越来越多。

    不可避免的,几位创始人之间的分歧慢慢出现。

    当然,因为左吴、伍被、晋昌三人,曾经同甘共苦,经历过磨难,所以,这个分歧还没有变成裂痕。

    各方还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

    哪怕相互都不认同,也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予以包容。

    然而,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中,分歧却已经变成了矛盾。

    左吴、伍被、晋昌,三人的徒子徒孙以及各自的拥泵,现在已经明显的化成了三个不同的派系。

    目前的平壤学苑之内,已经隐隐分作了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上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派系。

    左吴和晋昌及其支持者,是一派,伍被以及其支持者则是另外一派。

    两个派系之间,都发生过争辩甚至是激烈的冲突。

    没办法,思想道路的争辩,是关乎真理的辩证问题。

    是正道与旁门左道之间的纷争,是正统与异端之间的竞争。

    每一派都想踩死另外一派,但因为左吴、晋昌以及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所以这两个派系,暂时来说还没有撕破脸皮。

    此刻,这三位平壤学苑的巨头,聚首在一起,商讨着谁去新化城与许九会面。

    “许公相邀,晋兄去走这一趟吧?”伍被提议道:“昔年,晋兄与许公最为亲密,以晋兄去,最为合适……”

    晋昌却是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严词拒绝,道:“不妥!吾若去了新化,恐怕会让儒法诸派警觉,毕竟,昔年吾曾做过许公的家令……”

    伍被闻言,呵呵一笑,他自然知道,晋昌在顾虑些什么?

    还不是担心,晋昌自己走后,左吴在这平壤学苑之中独力难支?

    对于老朋友的担心,伍被心知肚明,但伍被同样清楚,现在的杂家,还远远没有资本内讧。

    左吴、晋昌倡导的东西,与他追求的方向,其实只是道路不同,但各自的追求和追求的目标依旧相同。

    还是主张‘众智’,还是以‘民富’为目的,依然是向往着‘天下为公’的理念。

    所以,伍被就顺势说道:“既然左兄这样说,那吾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别看伍被只是一个人,但他的派系的力量,却是最强大的,而且名声也是最高的。

    甚至,除了安东之外,天下其他地方的人,都只听说过他伍被的大名,而不曾闻左吴、晋昌之名。

    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伍被的支持者,是清一色的贵族、官僚、豪强子弟。

    伍被主张‘集众贤之智,开万世之太平’,与左吴、晋昌追求的‘集天下之智而举圣贤之行’,已经渐渐渐行渐远。

    在他们三人之中还好,还可以有说有笑。

    但弟子门徒之间,许多人现在已经是势同水火,两不相容。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例子也发生过许多次了。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们甚至明知道会导致学派分裂,却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很简单,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前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他们要走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

    为了寻找这条道路,这些年来,他们尝试过种种努力。

    伍被甚至亲身进入蛮荒,与夷狄野人生番为伍,又借真番之地,做了验证。

    最终,现实让他头破血流。

    为了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理想实现的曙光,他们就只能冒险进行分裂。

    主动的分割彼此的道路。

    伍被开始主动倡导‘集众贤之智,开万世之太平’,由此创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系统和理论。

    而左吴和晋昌,则与之相反,追求‘集天下之智而举圣贤之行’。

    这两条道路,一条通向贵族、豪强和士大夫之中的精英治国,另外一条通向天下事天下人共同决定,与《吕氏春秋》的贵公思想遥相呼应。

    毫无疑问,现在看来,伍被这一派,得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