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98节

大宋将门-第498节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哈!”高遵裕粗犷的笑声响起。

    “这有何难,禹藏花麻答应做内应,只要人马一到,他立刻开城。进了灵州,还愁没吃的吗?”

    种诂越听越不对劲儿。

    “开什么玩笑,把胜负都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这个人还是青唐投降西夏的降将,怎么能相信他?

    种诂这时候彻底怒了,“谭公公,高将军!你们虽然是钦差,但是也不能胡来!恕种某不能奉陪!”

    种诂转身要离开,高遵裕一伸大手,把种诂拦住了。

    “怎么?姓高的,你还想过过招吗?”种诂把眉头挑起,霸气十足。

    高遵裕淡淡一笑,“种将军,你别误会,我是让你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把那份政事堂的调兵命令送到了种诂面前。

    种诂仔细看了看,的确是真的,上面说,遇到了紧急情况,钦差大人能节制诸军云云……“这算什么?让你们节制人马,又没有让你们领兵打仗,你们这是越权了!”

    谭宪哈哈一笑,“种将军,你还没明白吗?王宁安逡巡不前,无非是养寇自重,居心叵测。咱家和高将军是奉了圣旨来的,陛下已经洞悉了王宁安的阴谋,所以才让我们领兵出击,拿下灵州,若不是有陛下点头,密谍司怎么会把情报送过来?”

    高遵裕也说道:“圣人素知你们种家忠义,特意嘱咐,要倚重你们的力量,剪除奸佞。若非圣人交代,我们岂会让种将军带兵过来?"

    这俩人一唱一和,种诂也有点发懵了。

    他毕竟是个将领而已,只管打仗,对朝廷的事情,不那么清楚。

    横山之战打得是不错,可正因为如此,王宁安如日中天,威望越来越高,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莫非陛下真的要对王相公下手?

    种诂这个生气啊,他平时身边都有谋士,还有两位兄弟可以参谋,如今一个人都没有,只能靠着自己,可就算是想破了头,种诂也猜不透眼前的局!

    高遵裕意味深长道:“种将军,陛下未必想要王相公的命,只是他坐失良机,让官家不满,我们有禹藏花麻当内应,取下灵州,不过是一走一过,只要赢了,你就是将门第一人……到时候陛下就会顺势解除王宁安的兵权,合情合理,你就不要再踟蹰了!”

    种诂脸色很难看,“两位钦差,我担心禹藏花麻不是真心投降,如果那样的话,这7万弟兄的性命,可就危险了!”

    “哈哈哈,种将军毋忧。”谭宪拍着胸脯道:“密谍司做事,滴水不漏,禹藏花麻一定会投降的,种将军,不世奇功唾手可得,你可不要犹豫啊!”

    “不掉脑袋就烧高香了。”种诂虽然不尽相信这俩人的话,可是人家既是钦差,又拿着政事堂的调令,还有密谍司的公文,几样加起来,就好像一道道的大锁,让种诂不敢反抗。

    高遵裕和谭宪也不管种诂怎么想,他们两个分班,一个留在种诂身边,一个就去指挥人马。

    他们加快了进军速度,让士兵抛弃多余的东西,只带着干粮,星夜兼程。

    就这样,人马又走出了三天时间,灵州城终于遥遥在望。

    “小人奉了我家主人的命令,他已经在城中准备好了,今夜三更就开城,迎接王师!”

    从小兵手里接过了密信,高遵裕和谭宪都暗暗松了口气,谭宪更是大方地掏出几颗金豆子,塞给了小兵。

    “你家主人顺天应人,朝廷不会亏待他的。”

    经过商量,高遵裕调动了3万人马打头阵,留下谭宪和种诂,作为后军。等到夜色将领的时候,高遵裕带着人马,冲向了黑乎乎的灵州城。

    在城头上,有人撇着嘴,很失望,自言自语道:“抓不到凤凰,也要抓孔雀……谁知道,竟然抓了个家雀,真是晦气!”

第687章 皇帝错了

    朱红的大门冲南开,雕梁画栋贵人宅,前有槐树后有柳,不用种田自然有……这是南康郡王赵惟能的宅子,后来传给了楚国公赵从古,就在不久之前,赵从古也去世了,宅子的主人变成了赵从古的长子赵世迈。

    这位满身孝服的小王爷,在后花园缓缓踱步,这里种满了茶花,石榴树,全都是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目睹着繁花似锦,娇艳争芳,赵世迈没有半点欢喜,只剩下无穷无尽的悲凉。

    在赵世迈的身后,是一个胖大的和尚,不是别人,正是大相国寺的主持僧佛印。

    “小公爷,逝者已矣,就不要太过挂怀了,你还要振作精神,撑起门面才是。”

    赵世迈凄凉一笑,“佛印大师,你说我还有机会吗?”

    “这个……小公爷是太祖嫡孙,皇天贵胄,怎么会没有机会?”

    “哈哈哈……佛印大师,你可真会说笑话,难道不知道宗室条例吗?”

    他这一问,把佛印问得哑口无言。

    因为按照吏治改革的时候,同时公布的宗室条例,皇亲宗室需要降等分封。

    以赵世迈为例,他的祖上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八王赵德芳。

    当然了,正史当中,赵德芳可没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无上权柄,他早早就死了,而且死得稀里糊涂,和赵二脱不了关系。

    事实上,太祖一系的宗室子弟,一直受到压制,处境非常艰难,过得很不好。这些事情人所共知,毕竟赵二得国不正,必须压制他哥哥的后人,生怕太祖一系掌权,然后清算赵二的子孙。

    “我们已经认输了,装孙子了,他们为什么还不肯相让?连一点活路都不给?”

    赵世迈突然变得悲愤不已。

    在宗室条例之前,他们虽然挺窝火的,但是好歹还是皇天贵胄,能享受不错的待遇。

    可是宗室条例公布,赵惟能是郡王,他的儿子赵从古降为国公,而赵从古死后,他的后人连国公都做不了。

    要变成普通人!

    事实上宗正寺已经传来了消息,三个月之后,他们就要收回府邸,从此赵德芳一系的子孙都变成了普通人,他们虽然在宗室黄册上,还有名字,但是其他方面,和寻常百姓无异,可以自由从事任何行业,可同时,也丧失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说来好笑。

    当初制定宗室条例,是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减少宗室数量,从上到下,都当做德政。

    包括北海郡王赵允弼的几个儿子,还主动参加科举,反正皇位和他们没关系,倒不如凭着自己的本事,挣一口饭吃,也光荣体面。

    可是谁能想到,作为赵大的子孙,不管是赵从古,还是赵世迈,他们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梦,那就是重新拿回皇位!

    赵祯登基以后,对太祖一系的打压已经放松了不少。

    尤其是在20年前,赵从古被任命为同知宗正寺事,成为赵允让的副手,赵大的子孙终于能挺直胸膛了。

    另外当初赵祯无子,需要从宗室过继人员……除了呼声最高的赵宗实之外,也有人提出,要还政太祖一系……这种声音并不大,但是对于赵从古,还有他的子孙来说,绝对是黑暗当中的一盏灯,一个希望,一点盼头……当年赵二暗算了他哥哥,把皇位抢走了,又让几个侄子死的不明不白,赵大的后人都记着呢!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渴望。

    赵宗景的那帮兄弟能不在乎皇位,可是赵从古的后人不行啊!

    结果呢!

    一个宗室条例下来。

    降等,除籍。

    从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资格去盼着皇位,只能像普通人一样。

    过去还觉得赵祯是个宽厚的天子。

    现在看起来,根本是个屁!

    他比赵二,还有赵恒更加阴险,他打着改革变法的旗号,把宗室给改了,彻底断了太祖一系重夺皇位的希望,真是釜底抽薪,这招也太毒辣了!

    “从我们这一辈之后,太祖的子孙就会变成普通人,皇位永远留在了太宗一系……佛印大师,你和我爹是好朋友,你,你说,我们能忍吗?”赵世迈悲愤道!

    佛印叹口气,“小公爷,贫僧斗胆妄言,当今官家,锐意革新,改革宗室,也是整个变法之一,而且眼下朝中,贤臣聚集,文武人才济济,大势如此,小公爷,人力终究有限……贫僧知道,当年太宗做事不光彩,你们心里头都有恨,可几十年过去了,都已经几代人了,再耿耿于怀,于事无补不说,还会害了自己。”

    佛印又道:“赵允让是太宗后人,官家的皇兄,他就是垂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落得家破人亡,所以子孙全都丧命,连个上坟烧纸的人都没有。小公爷,贫僧和令尊是好朋友不假,正因为如此,贫僧才斗胆劝一句,小公爷,前车之鉴啊!”

    ……

    赵世迈听着佛印的话,突然怪笑了两声,“佛印大师,想收手谈何容易!西北那边已经动了,只要能成功,赵祯和王宁安之间,就要冲突!”

    赵世迈突然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有些癫狂。

    “佛印大师,只要赵祯和王宁安冲突,他们君臣之间斗起来,太子的位置就坐不稳,而且北海郡王一系和王宁安过从甚密,赵宗景也会折进去……只要他们都完蛋了,皇位就是我们的!谁也抢不走!”

    “佛印大师,你看着吧,只要谭公公和高将军拿下了灵州,他们就可以和王宁安二分兵权,到时候陈公公和沈公公就会不断进言,陛下老了,疑心病重了,就会对王宁安下手……我太了解赵光义的子孙了,他们都是赵光义一个德行,虚伪、无耻、卑鄙、狠辣,自私自利,看着吧,赵祯也不会例外的。政事堂的调令就是他授意下的,他根本就不信任王宁安!我真想好好看看,这对君臣厮杀,会有多精彩!王相公,你可是这二十年来,大宋第一号的人杰,你可不要轻易就输了,不然我会看不起你的!”

    面对赵世迈的疯狂,佛印突然满心的失落,感觉自己这双眼睛,看错了人!

    佛印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祖师陈抟留下的笔迹。

    陈抟老祖当年和赵匡胤下棋,赢了华山,赵大得了天下。

    后来陈抟入京,又见过太宗赵光义。

    那时候陈抟已经110多岁,他辞别赵光义之后,又推演易理,结果发现日后皇位还要回到太祖一系手里,但是究竟是什么时候,却不知道。

    陈抟把这件事情写进了笔迹当中,他这一脉,除了嫡传弟子之外,别人谁也不知道。

    佛印算起来是陈抟的徒孙,他曾经见过祖师爷的笔迹,故此牢牢记住,深信不疑。他入京之后,发现太祖一系的子孙之中,唯有楚国公赵从古名望最高,能力最强,又屈身下士,待人谦恭和善。

    佛印便想办法结交赵从古。

    说起来,佛印也不是没有帮过赵从古。

    必然在小太子降生之前,佛印就鼓动过赵宗景夺皇位,他可不是盼着赵宗景登基,而是想让赵宗景把水搅浑了,给赵从古制造机会。

    但是王宁安后来严厉警告了赵宗景,加上小太子降生,并且顺利长大,这些年赵宗景和佛印之间,往来也少了。

    佛印专心在庙里参禅,也不轻易露头。

    本以为事情就过去了。

    谁能想到,随着宗室条例落实,太祖一系纷纷被剥夺继承皇位的权力,就算是野兽,也要垂死挣扎,更何况是赵大的子孙!

    他们不甘心啊!

    只是这一番算计,能成功吗?

    千里之外,西北的情况,是京城这些人能预料的?

    看起来奇谋妙计,实则都系于灵州一战!

    佛印和大苏有些私交,也清楚王宁安不是简单的人物,想在他的眼皮子下面搞鬼,难度太大了……而且王宁安和赵祯之间,君臣感情不浅,能因为一件事情,就被离间吗?佛印越来越觉得不靠谱。

    ……

    “皇儿,你怎么看西夏的事情?”又过了近一个月,赵祯再度发问。

    赵曙低着头,沉声道:“父皇,儿臣依旧觉得先生是对的,正所谓贪多嚼不烂。西夏纵横三千里国土,几乎相当于大宋四五个路的面积,一百多万人口,岂是一口能吞得下的?”经过了这一个月的思考,小太子越发坚定了看法。

    “父皇,恕儿臣斗胆,您错了,您不该派钦差过去,更不该怀疑当初的方略,那个方略不只是师父制定的,您,还有政事堂,枢密院,兵部,全都同意了,军国大事,随意更改,是……是不对的!”

    小家伙说完之后,双膝一软,跪在了赵祯的面前,只是他的腰板挺得笔直,身为儿臣,冒犯了父皇,是不孝,可我却不会改变观点!

    看着倔强的儿子,赵祯微微一笑,“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皇儿,你做得很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