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48节

大宋将门-第448节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把文彦博吓坏了。

    皇帝的举动吓人,他的话更吓人!

    要恢复三省六部,要官吏职权对等,这是多大的工程啊,我的陛下啊,您这是要干什么?莫非真是想替小太子把什么麻烦都解决了?你这个爹当得也太辛苦了吧?

    文彦博满心吐槽,但是面对皇帝重托,他能如何?

    敢拒绝吗?

    信不信,他只要敢反对,皇帝立刻就能砍了他!

    文彦博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他也要拼,根本是无路可退。

    “陛下,老臣承蒙错爱,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官制复杂,非是老臣一人可以完成,这样吧,老臣推荐王相公,让他跟老臣一起负责此事,一定尽快给陛下拿出结果。”

    ……

    “情况就是这样,景平啊,你可要多多费心!”文彦博笑嘻嘻道。

    王宁安脸都黑了,“我说姓文的,这种事情你找上我干什么?你一个堂堂首相,你负责就算了,何必牵连无辜?”

    “无辜?”

    文彦博气得拍桌子,“王二郎,陛下改革变法的步子越来越大,难道不是你的功劳?还敢跟老夫装无辜?我告诉你,反正我文彦博胡子一把,不当官没什么。你信不信,我出门就摔一跤,把腿摔断了也好,把脑袋撞破了也行!然后我就上书请辞,我看看陛下还能逼我不?到时候你们愿意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跟老夫没关系!”

    他这话把王宁安噎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算你狠!

    文彦博,你行,你真行!

    连碰瓷的主意都想到了。

    我玩不过你老小子!

    王宁安当然不喜欢大宋混乱的官制,人人都是临时工,效率低下,不知道干什么,而且一个职位,能挂好几十个人,官员众多,俸禄开支庞大……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大宋百姓的肩头,负担太大了。

    只是弊端谁都清楚,但是想要改革,却不是这么容易。

    王宁安沉吟了半晌,“这样,文相公,我去请醉翁过来,然后再叫上王安石,咱们四个一起商量。”

    文彦博点了点头,“再把司马光叫来,那小子鬼点子多。”

    就这样,五位重臣,齐集一堂。

    听说要改官职,最兴奋的莫过于王安石。

    “早就该如此了,陛下实在是圣明。”

    文彦博撇了撇嘴,“说起来容易,那要怎么改?”

    “这个容易,只要恢复唐代的三省六部就可以,按照《唐六典》做就行了。”

    还真别说,王安石是个干事的人。

    他滔滔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到了最后,就连文彦博都忍不住点头了,貌似真没有那么复杂,或许困扰了朝野几十年的问题,有希望在他们手上解决。

    ……

    首先,大宋的政事堂正儿八经的名字叫中书门下,众所周知,唐代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在唐初的时候,真正的权力在尚书省,李二做过尚书令,他以后不设尚书令,转而由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再后来,尚书省弱化,权力转移到了中书省,到了唐代的中后期,又转移到了门下省。

    光是唐代的相权转移,就能写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还不一定说得清楚。

    简言之,在唐代的时候,三省就徒有其表,到了大宋,则是更加混乱不堪。

    王安石建议正本清源,和王宁安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不必拘泥于三省,陛下既然要大改,那我们就尊奉旨意……以政事堂统领六部,总揽中枢大权即可!”

    王宁安斟酌着,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文彦博道:“那何人为相?”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相,首相兼任门下侍郎,挂昭文馆大学士衔,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挂集贤殿大学士衔,参知政事挂尚书左右丞,行副相事。”

    还真别说,让王宁安这么一说,大家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大可以舍弃拗口的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中书侍郎,但是为了照顾传统,也只能如此。

    这么改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宰相变得名副其实了。

    比如以老文为例,他现在是首相不假,但是他的正式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说穿了,还是个临时工,只不过是大宋最大的临时工。

    改制之后,他就是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是正儿八经的中书门下主官,名正言顺,而且成为正式官员之后,有个最显著的好处,那就是任期有了保证,三年一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皇帝也不能随便罢相……

    文彦博是个人精,他盘算了一下,改制的好处的确很多,没准是因祸得福,他的权力能更进一步呢!

    文相公有个优点,那就是灵活!

    见到了好处,这位绝对不会迟疑。

    “王相公,那你看其他的衙门要怎么办?”

    王宁安道:“方才介甫兄讲了,唐代的六部是挂在尚书省下面,依我看不如直接挂在政事堂下面,反正唐代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本朝也在中书门下设立了吏兵户刑工各房,索性就把各房升格成六部!”

    王安石在一旁抚掌大笑,“王相公的提议好!我大宋虽然名义上有六部,但六部的实际权力都被分割出去,这一次正好收回!”

    首先是执掌百官升迁考评的吏部。

    需要将审官院、流内铨与三班院的权力收回,统归吏部尚书执掌。

    光是看这一个吏部,就能明白大宋的官制有多操蛋。

    一个衙门愣是给分成了三个衙门,叠床架屋,官员多了何止数倍!

    其他各部也是如此,户部需要收回三司,司农寺,司水寺,都水监等衙门的权力。

    至于刑部,需要收回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等处的权力。

    礼部也要收回太常寺,礼院等衙门的权力。

    ……

    将六部梳理一遍,不难发现,几乎每个衙门都被架空了,职权分给了至少三个以上的衙门,乱糟糟的,跟一团麻似的,也真难为大宋的君臣,没有十几年的苦功,根本搞不清楚这些衙门是干什么的。

    六部恢复旧制之后,能裁掉二十几个司、院、台、寺、监等衙门,减少官吏一半以上!

    现在看起来,赵大叔说要裁一万人,并非空穴来风。

    这位老皇帝早就想清楚了,大宋的官吏的确是太多了。

    商量来,商量去,现在就剩下一个难题,那就是兵部要恢复原有的规模,就必须动枢密院。

    而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东西府,位高权重,岂是轻易动得了的!更何况枢密院涉及到了庞大的武人集团,究竟要怎么做,必须下功夫才行。

    文彦博这个老鬼甚至有点看好戏的心思,枢密使狄青,副使包拯,都是你王宁安的人,看看你有没有往自己身上下刀子的勇气吧!

    文彦博一副看好戏的模样,王安石倒是十分投入,刚刚的商议,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正是心气高的时候。

    “文相公,王相公,所谓枢密院,在唐初是不存在的,只是安史之乱,大唐战乱频繁,不断用兵,才不得不增设枢密院统军,以至于一段时间,枢密院凌驾中书门下之上……如今的大宋,虽然有边境战事,但是军务并非最主要的事情,枢密院的地位理应削弱,将枢密使大权归并兵部,理所当然!”

    王安石一边说着,一边盯着王宁安的神色。

    敢情拗相公也不是白痴,要改革军队,就必须得到王宁安的首肯,谁让他是将门第一人呢!

    见大家把目光都盯着自己,王宁安突然呵呵一笑。

    “改革枢密院,我是举手赞成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改革不能影响我大宋军人的战力,更不能让外行指挥内行!试问,一个没带过兵的兵部尚书,如何能统军作战?诸位可别忘了,我大宋远不是天下太平,还有契丹,西夏,虎视眈眈,如果妄动军制,等于自废武功,不是改革,而是找死!”

第621章 宰相挨打了

    相比历代的官制,王宁安的印象中,明代的相对简单明确,一目了然。至于汉唐的官制,保留了一些先秦的官职,比如什么司空啊,太尉啊,侍中啊,仆射啊……反正很难弄明白,他们是干什么的。

    所以在这次改制当中,与其说是王安石主张的恢复三省六部旧制,其实是仿效明朝,建立起更简明的行政体系,当然这话王宁安没法说。

    但是整个新的结构已经和明代很相似了。

    首先政事堂就类似明代的内阁,而且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不是明朝的辅臣,首相和首辅,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显然,首相更能统帅百官,推行政务。

    另外明代废除了御史台,改设都察院,而都察院和六部品级,很容易变成内阁大佬的马仔。

    而大宋则是保留御史台,御史中丞和宰相互不统属,能够更好监督政事堂。

    对于御史台也进行了调整,整个监督大权得到了强化,除了原有的御史台体系之外,谏院和银台司归并入御史台,增设四位给事中,执掌封驳大权,对于政事堂的乱命,皇帝的圣旨,全都可以封还驳回,权柄极重。

    张方平对于这种调整,自然是欢喜鼓舞,甚至挽起袖子,要迫不及待,大干一场。

    现在所有问题,就集中在了枢密院。

    这个可以和东府相提并论的超级衙门,要走入历史,变成政事堂统辖的一个官署。虽然狄青和包拯都不是恋权之人,但是他们需要为了几十万的丘八的负责,不能坐视武夫的权力被剥夺。

    “其实调整枢密院,对武人更好一些。”

    王宁安把他的设想讲了出来,“以后枢密院要把调兵大权交给兵部,兵部执掌军事调度,粮草给养,军械车马……权力的确惊人。但是枢密院会拥有统兵训练的权力,以后征召新军,军官培训,升迁考评,都需要经过枢密院核准,兵部才能下令,而且,从此之后,枢密院专门由武人统领!”

    狄青也不是白目到无知的人。

    他以武夫的身份,出任枢密使,已经是打破了惯例,历来枢密使都是文官,也就是说,东西府都是文官说了算。

    哪怕枢密使的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人家不会替武夫说话。

    以前的夏竦,庞籍,梁适,这些人无一例外,在关键时刻,都站在了文官一边。

    与其要一个看得到吃不到的大枢密使,不如要一个能真正握在武人手里的小枢密使,虽然权力受到了削减,但是实实在在!

    而且掌握了统兵权力,日后打仗就需要从枢密院派遣武将,也不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窘境。

    狄青很是满意,包拯觉得也没什么不妥。

    枢密院以后专职统兵,专心负责打仗,而原来负责统兵的三衙也进行了调整,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兵司归入枢密院,至于殿前司,仍旧直接对皇帝负责。

    ……

    这个改革方案一出,可谓是大动干戈,把大宋原有的官僚体系彻底摧毁。

    但是不可否认,这套系统比以前简单多了。

    中枢政事堂,下辖六部,负责全部政务,御史台负责监督,枢密院名义上属于政事堂之下,但是统兵是很专业的事情,枢密院相对自主。至于负责情报间谍工作的殿前司,依旧是皇帝的禁脔。

    政务,军务,监督,间谍,四大组织,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王宁安管理的皇家银行,北海郡王赵允弼负责的宗正寺,以及韩绛统辖的审计司。

    七大衙门,构成了大宋中枢的权力核心。

    赵祯对这个结果是满意的。

    官员的职权统一,兵部尚书就是管兵部,给事中就是管封驳,清清楚楚,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

    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再也不会出现几十个大理评事,一大堆翰林学士的混乱状况。

    位置明确之后,至少能裁撤掉一半以上的官员,节省了上千万贯的俸禄。

    这么大的一笔钱,干什么不好!

    扩军,扫平西夏,北伐大辽,疏通西域……赵大叔可谓是雄心勃勃,憋着劲儿要放大招!

    ……

    王宁安忙活了好些日子,总算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家里头的二哈长得很快,已经满世界跑了,它们到处惹祸,每次闯祸之后,又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贱样儿,弄得人一点脾气都没有。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拿二哈没办法。

    比如萧观音一来,她带着两只契丹细犬。

    凶狠勇猛的细犬,绝对是战神级别的,当它们一出现,王家的二哈集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