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91节

唐朝好地主-第491节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一会功夫,第一批水泥搅拌好了。

    拿榔头敲开栓子,搅好的水泥泄出,有专门的小工负责把水泥接进桶里,又有专门的小工把水泥挑到砌砖的工匠手里。

    还有人负责把砖挑到墙基边上。

    工匠立好准绳,钉好。然后带着自己的徒弟开始砌墙,不需要先立版,也不需要挑大量的土,一把泥刀,就足够了。

    拿泥刀从桶里挑点拌好的水泥,往砖上抹一点,然后把砖沿着准绳放在挖好的墙基里,一块又一块,就这样重复又重复的砌着,一排砌完,接着再砌一层,层层拔高。

    在旁人看来,这些工匠们砌墙真的简单无比。

    林长史等官员们看的目瞪口呆的。

    “这样砌墙能行?好像也太容易了点吧,能坚固结实吗?”

    “当然坚固。”

    水泥虽然这次算是大规模使用,但其实在水泥厂建成之前,李记营造就开始建过一个小厂子,试用过水泥。又不是去建水库大坝什么的,砌个砖墙,现在的水泥完全足够了。

    若不是水泥现在的生产成本还挺高,李超都打算直接打制水泥空心砖,又轻便又大块,建房子更快。

    建一层的房子,水泥砖其实完全足够了。坚固性和保暖性等都没有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防震。

    不过以这个时代来说,水泥砖砌的房子好歹是砖房啊,比起什么泥糊的泥砖的夯土的这些,并不差什么。真遇地震,茅草房夯土房的防震性也高不到哪去。

    林长史看着那么多匠人,同时开砌多座房屋,上百座房子的墙基在迅速的砌起,肃然起敬。

    按这速度,七天还真能盖起一座房子。

    一行人慢慢的逛着。

    林长史发现,这栋规划给宫人居住的房屋,砌砖的方法与刚才看到给皇帝的不同,有的砖是竖着砌。

    “这是为何?”

    “省砖!”李超毫不犹豫的直言道。

    砌砖墙,其实也有好多种砌法,有实砖,也有斗砖。斗砖,就是有的顺,有的立,这样就能更省砖,这种方式称为空斗墙,有一眠一斗,一眠三斗,双丁砖无眠空斗等多种方式。

    “这样结实吗?”

    “我们这只是一层的房子,而且房子不是很大,空斗墙并不影响坚固。”

    一边的工匠过来,向他们解释,“砌砖墙,也有好多种方法。我们这些砌墙的砖,其实都是有专门的标准的,每块砖制好进窖烧出来都是一样大小的,长宽厚比为四比二比一,我们砌墙,连灰缝的大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按照我砌墙砖块的排列,我们的墙的厚度也分为好几种。”

    “一般我们墙的砌筑厚度,都是按半砖的倍数来确定的,如一般我们叫半砖墙,一砖墙,一砖半墙,两砖墙等,相应的尺寸是三寸半、七寸、一尺、一尺半等,因此我们也叫三寸半墙,七寸墙,一尺墙和一尺半墙。”

    “一般七寸墙,只是一竖砖。一尺墙,则是一竖一横再加标准的砖缝,一尺半墙则是二层七寸再加宽一点砖缝。”

    。。。。。。

    匠头跟林长史等官员们讲着李记营造所烧的砖的标准尺寸,还有砌墙的一般规模厚度,还有砌墙的各种方式。

    什么实砖、斗砖、什么三寸半厚、七尺厚,又是什么标准砖缝,什么一顺一丁式砌墙法,十字式、多顺一丁式,一眠一斗等等,听的人都糊涂了。

    但听着这么专业的术语,林长史等人倒也觉得这些人不是在偷工减料了。

    小半天的功夫,墙已经砌到差不多一人高,得扎架子了。

    早有人把毛竹拉来,这些是专门的脚手架工人。现在墙还不高,架子也不需要扎的很复杂,拿几条大的凳子,然后把扎成排的毛竹往上面一架,再绑紧固定一下,泥水匠就能站在上面继续砌墙了。

    只是搬砖的小工们辛苦了点,他们得把砖打到架上去。

    几个小工爬上架子,然后下面的人拿着砖头一块块的往上扔,上面的人熟练无比的空手接下一块块砖,码放到一边,工匠们熟练的拿起砖继续一边抹水泥一边砌墙。

    “直接这样抛砖,好厉害!”李承乾赞叹道。

    “这算什么,等房子建到一丈多高的时候,他们在下面一样是这样直接往上抛,上面的人站在架子上,还能熟练的接砖。”李超笑道,“其实初看你会觉得很神奇,但实际上不过是熟练了而已。熟能生巧,只要足够熟练,许多看似很难的东西,都不复杂!”

    外人觉得,拿绳子把一筐筐砖吊上去更方便,如果加个滑轮更省力。可实际上,小工们却喜欢直接一人站下面抛,一人站上面接。

    只要是熟练的砖工,他们这样抛接的速度,其实比直接吊砖还快。李记营造里,也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看似落后的手段。

    “打砖的其实也都是小工,不过算是小工里面能多拿点工钱的。”

    “感觉比看杂耍还有趣!”

    林长史看着一面面墙,蹭蹭的往上长着,现在是真的相信李超说的七天能建好行宫里。

    确实能,只是这行宫有点寒酸而已,但这速度,真是无人能及,让人佩服!(未完待续。)

第668章 棋差一招

    如果不知道李超的身份,初次见到李超的人,都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唐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这个才二十五岁的年青人,穿上月白的长袍时,儒雅的更像是一个世家的公子,并没有什么外放的宰辅威势。

    李超不是那种举手投足间总要板起宰相架式的老相国,也不是肌肉结实体格健壮,说话粗声大气飞扬的武夫大将军。

    他看起来更像是个俊秀的书生,一个面白肤净,胡须修饰的漂亮的公子哥儿。

    年龄刚二十五岁,但看起来却似乎更年轻两三岁。黑亮的头发,两道剑眉浓黑,身高六尺,这个身高已经显得非常高了,但只是高挑,却不魁梧,他的身体结实匀称,但没有虎背熊腰的壮硕。

    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如书生般的年轻人,居然会是大唐帝国的中枢重臣,八相之一,还是三十六世封刺史。

    凭着一人之力,稳定了与吐谷浑和突厥的关系。

    没有李超的话,也许在武德五年,当今皇帝就要在陇西城头战败身亡,也许武德五年的那场突厥、吐谷浑入侵就不会那么轻松的结束。

    李超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五品的东宫属官,升到了四品刺史,再到三品的都督。更别提,武德六年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他更是首席谋士。

    功高着著,又有从龙元佐之勋,李超年纪轻轻就成了宰相,官居一品。

    天下人万分羡慕李超如今的功名地位,但其实李超真没太把这些放在眼里。如果可以,他倒愿意辞去这些官职,做一个逍遥闲散的国公爷,只是这个想法太难实现了。

    “将军!”

    李承乾大叫一声,兴奋的把马跳了进来。

    连环马,双马将。

    李超搔搔头,自己刚才有点走神,一不留神就输了。

    不过输就是输,李超很干脆的认输了。

    下棋和打仗一样,你分心了你大意了,你下错一步,可能就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输了。

    “嗯,棋艺大有进步了!”

    李超赞扬道。

    “第一次,我终于打败了老师!”承乾得意洋洋,每次跟老师下棋,任他如何使尽本事,可最终都是输。最让他气的牙痒痒的是,跟老师下棋,每次他都是让你觉得这次能打败他,然后每次的结果都是用尽全力之后,却又是棋差一招的输了。

    来恒兄弟俩扭头过来瞧了一眼棋盘,然后嘴角扬了扬,又回头去看书去了。

    来家兄弟比起太子承乾要高出一个头来,正值少年的兄弟俩,处于发育阶段,开始变声,嘴巴上甚至有了些绒毛,而且兄弟俩变的内向了些。

    将门出身的兄弟俩,因为幼年丧父,这些年在外的艰难经历,让他们没有学武,而是一心学文,甚至性格上也比较内向。

    他们被秦琼找到,收为义子,后来送到李超这里来读书。一开始兄弟俩比较孤僻,也不太与李超交流,慢慢的,现在倒也正常了许多。

    不过这兄弟俩是真的爱读书,无时无刻的不在读书。

    李超本是他们的义兄,但他们平时也喊李超老师,喊着喊着,李超现在倒也习惯了。都说长兄如父,自己其实也一直差不多扮演着他们父亲的角色。

    李超是天下称赞的军神,可这两将门子弟,却一心学文,哪怕到了军神的门下,也一样对兵法战策那套没有兴趣。

    “两位来师兄就是太书呆子了。”

    承乾经常这样评价他的两个师兄,论读书,承乾虽然也聪明,但成绩就大不好他们了。“整天只知道读书,得文武兼备啊,我就不会他们一样,我将来要成为老师一样的人,能文允武。。。。”

    “再来一盘!”

    承乾今天好不容易赢了一盘,想要乘胜追击。

    “今天就暂时到这吧!”

    李超笑着拒绝,跟承乾下棋,并不只是单纯的娱乐,也是一种教育。教导他大局观、以及计算等。

    不过今天李超确实没空再下了,李世民要到了。

    李世民也是走李超当初来山南的那条路线,出蓝田关过武关,然后顺丹江而下入汉江,再汉江行船直达襄阳。

    “崔琰!”

    锵锵声起,“末将在!”崔琰上前。

    李超的这位大舅哥,崔善福的奸生子,以前在崔家毫无地位,堂堂崔氏子却投身军伍,苦拼出个旅帅。自遇到李超之后,他的人生际遇也是大变。

    如今,他是开国伯爵,还是一位五品的将军,特别不是李超的兵法门人。

    李超的学生兼李超的妻兄,这个身份让他在李超这里极得信任。而崔琰做事,也向来很让李超满意。

    “时间差不多了,通知一下,准备出城接驾!”

    崔琰行了个礼,“陛下不是明天才到吗?”

    “嗯,对外是称明天到,但实际上陛下不在那队伍里,陛下今天就到。”

    李世民也是个不太按套路出牌的人,以前领兵打仗,最喜欢冲锋陷阱,还喜欢带着几个人就跑到敌人阵前去观察敌情,没少干冒险的事情。

    现在当了皇帝了,也好不到哪去。

    非要带着宰相们先一步来襄阳,然后在商州,又扔下了宰相们,直接带着伙侍卫再次先行出发了。

    崔琰有些惊讶,问,“通知襄阳城里吗?”

    “不用,带上我们那一千人就好,嗯,把长公主也通知一声。”

    “是!”

    崔琰跨步而去。

    李承乾在座位上收拾着棋子,笑着问,“父皇来了,师娘也马上就要来了。你上次把和我姑姑的事情都如实写信告诉师娘了,等师娘来了看到姑姑也在,你就不怕她们打起来?”

    “你觉得你师娘会跟你姑姑打起来吗?”

    “嗯。。。。。应当不会。师娘好聪明的女子,真要打,她也打不过我姑姑的。”

    李超笑着摇摇头。

    那天被承乾撞破他和平阳的地下情后,他确实就给崔莺莺写了封长信。信里,把和平阳之间的事情摊开来说了。这件事情,他也确实没有打算一直瞒下去,只是信寄出去后,一直没有收到回信。

    李超也不知道十三娘现在是个什么态度和心情。

    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这个是没法回避的。(未完待续。)

第669章 外事不决问李超

    李世民并不是单人独马来的襄阳,他的身边,是三千北衙神策军。这三千北衙神骑军骑兵,是以当年李世民纵横驰骋征战天下时的玄甲骑为底子打造的,选拔各地边军中的精锐骑兵。

    李世民胆大,但却又很心细。

    正如他以前一次次在战场上冒险一样,那都是经过算计好的。

    “有三千神策铁骑,在大唐的疆土上,朕无须担心安全!”

    三千铁骑护卫,距离襄阳城也不过一天而已,能出什么事情?真要是三千铁骑都保不住安全,那哪都不安全了。就如太上皇居于深宫大内,京畿数万大军拱卫,可李世民真拼了命的冒险,深宫高墙也护不住太上皇。

    “听说李超给朕选了个很不错的临时行宫所在,还称七天就能建起一座宫城。李超真是越来越会吹牛了,以前跟朕吹说五年能建起汉京,现在更是说七天能建起一座宫城。别说是宫城,就是一座最简单的离宫,朕也不信七天就能建成!”

    嘴上虽然如此说,可其实李世民非常好奇。他对七天建起一座宫城,并不是完全不信。毕竟说这话的人是李超,而李超这个家伙,干过太多出人意料的事情了。就如当年他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