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60节

唐朝好地主-第160节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柯里正小跑着过来,“明府,太子殿下差太子中允王郎君、太子洗马魏郎君前来,请明府等速往迎接。”

    县令有些愣神。

    一个小小的私塾开个学,怎么太子也给关注了,还派了两位五品上官前来。

    赵县尉轻推了下自己的上司,“明府,快前往迎接。”

    杨县令整了整衣袍,连忙点头,“都随我迎接两位东宫上官。”

    魏征和王珪两人的派头还是挺大的,太子特意派了一队东宫卫率护送着他们前来,还打起了东宫的旗号。

    杨县令赶到时,张超已经先到一步了。

    “张超见过两位!”

    张超打量着刚从马上下来的两人,一个五十出头,一个四十出头,他很快就猜到了两人身份。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马魏征。

    这两个以后就是自己的东宫同事了,嗯,这两人也是太子的心腹谋士了。在东宫的地位,估计相当于房玄龄杜如晦了。

    虽然东宫里最重要的几个职位是太子詹事和左右庶子,但那几个职务,其实都是由朝中要臣兼任。比如左庶子郑善果,就是朝中的民部尚书还兼任大理卿。

    东宫里真正最得建成倚重信任的还是王珪和魏征等这群人。

    “张洗马果然年轻有为啊。”王珪笑着打量张超,张超卖相还是不错的,高高大大还白白净净的,如今头发也长起来了,眉清目秀,确实很潇洒倜傥。

    魏征面带微笑没说话,而是一直在观察打量着张超。看了一会,觉得张超确实很洒脱,见到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怯场,不卑不亢的。

    “魏征魏玄成,早就想要见见文远了,可惜你一直不来东宫啊。本以为你在家与新婚妻子如膝似胶舍不得分离呢,却不料你原来是在家著作三字经,还写出了张氏家规如此好文,嗯,建立白鹿书院,更是能名传千古的好事啊。今日我二人特受太子嘱托前来,为白鹿书院庆贺。”

    张超拜手,“多谢两位,也谢过太子。”

    寒喧一阵,张超请他们入贵宾席。

    好在里面摆的这些桌子上没有摆上名牌,要不然还得临时制作。不过如此一来,杨县令那个主宾位置就得让给王珪和魏征,只能退居第三了。

    不过人家都是红袍,自己一件绿袍,没办法,只能坐到第三张桌子上去。

    其它县尉县丞里正,以及那些族长们等,也都只能依次往后排。

    两个小地主发现在自己没位置了,站在那里风中凌乱。张管家非常抱歉的对他说,位置不够了,请他们站站。

    两小地主看了看坐在前面的两位东宫高官,再看了看台上那位同样穿着绯袍的张三郎,没敢龇牙,老实的站那了。

    管家刚准备上台继续主持呢。

    结果听到外面又是一阵声响,张超站在台上,越过人群,看到路边又来了一些车马。

    “太子詹事安邑县公裴公到。”

    “太子左庶子民部尚书太理卿荥阳郡公郑公到!”

    裴世矩和郑善果居然也到了,这两个一个是太子詹事,一个是左庶子,都是东宫要员。尤其是裴世矩,张超对这人还是有些了解的,都快八十岁了,可依然还担任了东宫詹事重职,这可是相当于朝廷尚书令的位置。

    特别是他其实是今年窦建德兵败之后才归唐的,可一入唐却深得李渊信任。究其原因,这人可不仅仅是窦建德降臣这么简单。

    裴世矩历仕北齐北周隋唐,真正的四朝臣子。

    让张超最佩服这个七十多岁老头的是,出身于名门河东裴氏的裴世矩,参加起灭隋之战,曾经以三千老弱平定岭南,也是隋朝的外交专家,地理专家。在杨坚时就已经深得重用,到杨广时,更是与宇文述等并称五贵,同掌朝政。

    他为杨广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甚至用计分裂突厥,在外交方面,真正的是当世第一人。

    就算是在江都之变,杨广被杀之后,宇文化及和窦建德都始终对他十分尊重,一直重用。降唐之后,李渊也对这个曾经的隋朝同僚,非常敬重。裴世矩都七十多岁了,还让做了太子詹事,成为东宫第一臣属。

    相反,隋朝的重臣苏威,曾经主动的跑来长安,想要入唐为官,结果李家父子却直接拒绝了。

    当然裴世矩后世时最有名的一条评价还是佞于隋而诤于唐,在杨广时期,他一直是被打入奸佞之中的,可到了唐,却成为诤臣,为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推崇。

    不得不说是个很神奇的人物,反正有股子政权不倒翁的劲,什么样的皇帝他都能侍奉,也都能适应。一个开明的君主,他就是个诤臣,一个贤明的皇帝,他就是一个能臣,而遇到杨广这样的皇帝,他就成了一个佞臣。

    今天裴世矩居然也来捧场了。

    郑善果以前在隋的时候也是当大理卿,跟裴世矩很熟。在江都的时候,一起做了宇文化及的臣子,后来又都落到了窦建德手里。只是窦建德很尊重裴世矩,但却对郑善果不怎么客气,因此郑善果早两年到了长安,先归的唐。

    “三郎啊,这位是河东的裴弘大,现任太子詹事。”郑善果为张超介绍着道。

    张超看着都快八十岁了,可还精神矍铄的裴世矩,真心佩服的道,“裴公之名,晚辈早有闻听。曾以三千弱兵定岭南,也曾用计分突厥。经略西域、总领北蕃、远征辽东,裴公壮哉!”

    张超说的这些,也确实都是裴世矩最得意的。他为大隋得开西域,也为大隋威慑草原,更曾力劝杨广东征。

    经略西域和威慑草原的策略都很成功,但征辽,却是大败特败,甚至成了隋亡国之因,这事困扰他多年了。

    今天听到张超说起征辽之事,他不由的无限感慨。

    “人皆道隋因征辽而亡,三郎却似乎有不同意见?”

    “裴公,隋时,西有吐谷浑,北有突厥,东有高句丽。若真要比较,突厥如群狼,吐谷浑如豺狗。群狼虽凶,可只要击其狼王,则群狼无首必乱,至于豺狗,那不过是跟着狼捡食的,狼群若乱,这豺狗自然也借不了威做不了福。唯有这东北高句丽,那是卧榻之猛虎啊,盘踞辽东,不断西侵吞食我中原疆土,立国数百年,早就已经养虎为患了,若不打断他的脊梁,那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张超对于隋唐两代前后数位皇帝征讨高句丽,甚至杨广李世民两位皇帝先后御驾亲征这事,是有自己的看法的。魏晋之后,中原内乱数百年,南北分治,一直内耗,而东北的高句丽趁着这个时间,不断西侵,发展壮大,甚至把东北许多部族都纳入自己麾下。

    若不是隋唐两代数位皇帝一直用兵辽东,最终隋朝打断了高句丽的脊梁,而唐朝时更是把高句丽连渣都打没了,历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这样的东北部族,肯定早就在隋唐时杀进关入,与汉人争夺幽云了。

    好多人只说征高句丽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还说唐朝最终也是灭了高句丽也没守住,便宜了新罗。但他们没看到,一个经历数百年本已经强大起来的东北虎,最终在隋唐时被连番狂揍最终被轰成了渣,一个巨大的威胁直接被铲除了。

    虽然高句丽灭掉以后,东北有新罗、渤海、契丹等接连兴起,可直到晚唐之时,都还没有一个势力真正达到高句丽的全盛时期。要等到唐亡之后,契丹人才真正的兴起于东北,南下于幽云。

    张超很佩服裴世矩的外交战略,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裴世矩有点激动,没想到张三郎真的是认同自己的那一套的。

    “三郎,今日老朽可是不请自来,你不厌烦吧?”

    “裴公、郑公能拔冗前来,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请!”(未完待续。)

第216章 荣誉院士

    名士也是炒出来和捧出来的,张超自己会炒,而来捧的人也多。

    王珪和魏征两个也算是名士了,但裴士矩和郑善果更是老牌名士。这几人的先后到来,让白鹿书院的开院仪式更添热闹。尤其是这四人可都是东宫高官,更让今日来围观的人深受震动。

    不过花花轿子人抬人,人都喜欢锦上添花。

    东宫四人到来后,陆续又有许多人来了。既有普通的百姓来看热闹的,也有不少士族名门甚至是关陇豪门乃至军功新贵,皇亲国戚,也都赶来捧场给面子的。

    什么崔郑王卢,韦杜裴杨,薛柳萧陈,独孤长孙,越来越多的人到来,那一辆辆的豪华马车,一匹匹高头大马,一群群豪门奴仆,把那条土路都给占满了。

    后来的马车只能在很远的地方停车下马。

    张超今时不比往日了,往日里的张超谁知道,那不过是秦王麾下一武将义子。义子这东西不值钱,许多武将都收上百义子,每个都给面子,给的过来嘛。

    但如今的张超不一样了,不说他娶了五姓女,光是张超头上顶着的太子洗马就很不得了。更何况,如今的张三郎还是写出了三字经,作出了张氏家规的男人。

    一本三字经,一篇张氏家规,都引发长安纸贵了。

    整个长安现在都在传着这两篇文,都在抄写这两篇文,在有心没有的炒作吹捧下,张三郎真的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名士新星啊。

    你现在出门遇到熟人,要是不说提几句三字经张氏家规,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是长安人。

    现在连国子监祭酒,都把这两篇文当成了国子监几千学生们的必读文章,听说那位老祭酒还让学生每人抄写十遍。

    长安不少名门士族,虽然也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可现在都也让子弟抄写张氏家规,让他们认真学习。

    张家沟今日热闹无比。

    一大群豪门、士族、勋贵,都结伴相约着坐车骑马来到张家沟。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难得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来这里围观下新名士,还能顺便郊游一下,一举两得。

    一开始,那些只是来看热闹的百姓们,看到这一群群的勋贵士族豪门人物前来,还战战兢兢的有些害怕,看人家鲜衣怒马,名车骏马的。

    可后来发现这一个个的都是来捧张三郎场子的,没人在意他们这些人以后。他们倒也开始适应了这场面,特别是当发现居然不少人还带着女眷、侍女前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其实光是看他们也挺好看的。

    于是乎,正戏还没开始呢,那些乡人就一群群的蹲在路边,看着那些官员贵族,少年勋贵子弟,名门女眷,漂亮侍女们不亦乐乎了。有些人甚至口水都流出来了,哎哟,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天仙般的人儿呀。

    乡民们也都向往着那种上流社会,其实在他们眼里,上流社会也就是奢华的马车、雄骏的坐骑,还有漂亮的鞍子,以及美丽的丫环,加之他们身上的华服,气派的排场。。。。。。

    看着别人的名车骏马,华服美婢,他们就蹲在那里代入自己,幻想着自己是那个人人吹捧的公子哥,这种事情,越想越有滋味啊。

    张超对于这些来捧场的人,还是很客气的。他很清楚的明白,所谓名士也就是个名人,而名人自然得有名气,名气哪来的?

    光有本事是不够的,有才气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但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士。名士得有本事还得有名气。名气得靠炒得靠捧。

    张超对这些来给自己增加名气的长安风流人物们,客气非常,别人捧他一句,他立即要捧回三句五句,张超那张嘴,可是在洺州城劝降敌军大将倒戈的,两片嘴皮子一碰,那是好话不断。

    那些官员啊公子哥啊什么名门子弟啊,被张超这位新名士一吹捧,也不由的飘飘然,原来我如此受张大名士尊重啊。

    觉得心满意足的他们,自然也越发卖力的吹捧起张超来。

    到了午后,本来就热闹的开院仪式,便越发的热闹且隆重起来了。

    今天前来的捧场的国公郡公县公都有上百,张超原来还真不知道大唐居然有这么多的国公,今天来的还只是这些公爵中的一部份,可都有上百人了。

    原来张超还为自己这个子爵挺得意的,现在一比,娘的,给人家捧脚都不够,要不是他现在有个太子洗马的官职加上新晋名士的身份,谁来睬他啊。

    想想也是,有的一家兄弟四五个,结果不是国公就是郡公县公的,这样的滥封,也算是北朝以来的传统了,反正爵多是虚封。而且除了那些顶级功勋臣子,一般都是降等袭封,几代之后就爵除了。

    只有那些大功臣,才会给些真实封,并给特旨让其子弟不降等袭爵。

    一想到自己拼命赚下来的这个武安县子爵位,等到自己儿子继承时,就只能继承个武安县男,等到自己孙子时,又成平头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