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梁启超谈佛 >

第6节

梁启超谈佛-第6节

小说: 梁启超谈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精意通会,弘阐微言,注经十余种,自是佛教界始有疏钞这学,业盛于郑康成(梁启超原注:安所注经,其目于《出三藏记》者如下:    
    《光赞析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般若折疑略》二卷    
    《般若起尽解》一卷    
    《道行集异注》一卷    
    《了本生死注》一卷    
    《密迹金刚持心梵天二经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藏中现在者仅此书。    
    《阴持八注》二卷    
    《大道地经十法句义》廿八卷    
    《义指注》一卷    
    《九十八结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2)(图)

    三教图 丁云鹏(1547…162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三人用笔略有差别,以高古游丝描及铁线描绘写衣纹,质感不同。人物形象古拙,色彩明丽,为一幅上品之作。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工画人物、佛像,得吴道子法,  白描学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以精工见长。兼工山水,亦擅花卉,传世作品有《待朝图》、《漉酒图》、《洗象图》、《六祖像图》等。    
    本传云:“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凡二十二卷。”上所列者凡十六部十八卷,似尚未尽。又诸书有无后人伪托,尚待考证。要之,注经之业,自安始也。又《出三藏集记》载安所撰诸经序凡十二篇,皆极有价值之文。)。安不通梵文,而对于旧译本,能匡正其误点,与原文暗相悬契,彼盖翻译文学之一大批评家也(梁启超原注:本传云:“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廖。……安录比文句,……析疑甄解……”《魏书•;释老志》云:“(道安)以前所出经,多有舛驳,乃正其乖谬。……道安卒后二十余载,而罗什至长安,……道安所正经义,与罗什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校者案:此段引文与原文略有出入,今据原文改正。】此亦学界一佳话也。安对于翻译文,力主直译,翻译文体之成一问题自安始。余有《古代翻译文学之研究》一篇,专论此事(见《改造》第三年第十一号)。)。安未尝自有所翻译,然大规模之译业实由彼创设,原始佛教及哲理的佛教之输入,安其先登也(梁启超原注:前此经典,以二人对译为常。道安在苻秦时,与赵文业提携,于是所谓“译场组织”者渐可见。例如《增一阿含经》之传译,由文业发起,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安与法和考正其文,僧佑、僧茂助校漏失,此实大规模的译业之滥觞也,其由安主持译出之重要经典如下:《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十四卷本《鞴婆沙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尊婆须密所集论》、《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右诸书共二百余卷,《四阿含》得其三,“说一切有部”之重要论本始输入焉。中国之有计划的翻译事业,此其发端也。)。佛图澄之法统,由安普传(梁启超原注:本传云:“安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故知安之学实受自澄也。);罗什之东来,由安动议(梁启超原注:本传云:“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苻)坚取之。”后此坚遣吕光伐龟兹迎罗什,实采安议矣。);若南方佛教中心之慧远,为安门龙象,又众所共知矣(详下文)。习凿齿与谢安书曰:“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感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教,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本传引)此实绝对一篇道安传赞也。安遭值乱世,常率其徒千百,展转迁地就食,其一生事业,与众共之,而半成于流离颠沛中(梁启超原注:本传云:“安避难,潜于护泽。”又云:“冉闵之乱,安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遂复率众人王屋、女林山。”又云:“倾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栖木食修学。”又云:“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难立。’……乃令法汰诣扬州,……法和入蜀,……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度河。”安中年遭难流离情形略如是。晚为苻坚所礼敬,稍安适矣。然实目睹苻氏之亡。诸重要经典,多在围城中宣译,其所作《增一阿含经序》云:“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出三藏集记》卷九引)《增伽罗刹经序》云:“正值慕容作难。”(同上卷十引)可见其不以世难废法事也。),非绝大之人格感化力,何以致此!安于宗教上情操至强固,中国人之弥勒信仰,似自彼创始(梁启超原注:本传云:“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此种信仰为净土宗之前驱,当于净土篇详叙论之。)。然不以此减其学术上批评研究的态度,两都骈进,故能为佛教树健全基础也。    
    在第二期佛教史中,与道安占同等位置者,则鸠摩罗什也。读者当已知印度大乘教之建设,首推龙树,罗什则龙树之四传弟子也(梁启超原注:日本凝然(距今六百四十年前人)《八宗纲要》述三论宗传授渊源,谓“龙树授提婆,提婆授罗候罗,罗候罗授莎车王子,王子授罗什三藏”。此王子即须耶利苏摩也。其根据所出尚待考,但以年代约算,则龙树四传至罗什,因属可信,至教义之一脉相承,则甚显著矣。)。龙树性空之教理,在中国最占势力,什实主导之,其功绩及于我思想界者至伟大,当于翻译事业篇别有所论列。今但略次其传。什父天竺产,母则龟兹王妹,彼实两异民族间之混血儿也。其夙慧乃轶恒理,七岁,日诵谒三万二千言,已洞解毗昙(小乘论也)。九岁,随母适印度,师大德盘头达多,受中、长二含四百万言。十二,返四域,疏勒王礼为国师,于是声满葱左。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之还国。年二十始受戒于王宫,盖昔之国师,仅一沙弥耳。什本宗小乘,旁究四吠陀、五明诸论,靡不精尽。在疏勒时遇莎车王子须耶利苏摩,始改习大乘,其本师盘头达多,就诘之,为所折,翻北面拆弟子礼。其文辞辨说之优美,尤一时无对。道安闻其名,劝苻坚迎之,龟兹留不遣,坚遣将吕光灭龟兹,挟以归。至姑藏而苻氏亡,光自主,称凉王。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晋隆安五),西四○一),凉降于秦,什乃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当道安卒后十一年而法显西行之次年也。兴为辟逍遥园,四事供养,请译经典,都什所译三百余卷,诸部经律论咸有(梁启超原注:什所译书,《出三藏集记》著录三十二部三百余卷(《高僧传》同)。《历代三宝记》著录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开元录》著录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然其主要者乃在般若性空之教,盖印土大乘,本自此派发轫也。什卒于弘始十四年(晋义熙八,西四一二),则昙无谶至凉之年也。年寿无考,但似非享高寿者(梁起超原注:传称什年二十受戒后,其母知龟兹将亡,辞往天竺。什留龟兹二年而盘头达多至。次叙苻坚建元十三年,遣使往龟兹迎什。次叙十八年吕光灭龟兹。什受戒距建元十三凡几年,无从确考,但《传》又云:“吕光见什年齿尚少,乃戏妻以王女。”以是推之,时什年恐未逾三十也。合之在凉十八年,在长安十二年,寿约六十欤。)。什虽邃于学,然持戒不严,吕光尝以龟兹王女逼妻之。姚兴复强馈伎女十人。《传》称其“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就此点论,与道安之严肃自律殊科矣。什在中国,历年虽暂,然其影响之弘大,乃不可思议,门下号称三千,有四圣、十哲之目,北之僧肇、道融,南之道生、慧观,其最著也(梁启超原注:本传云:“沙门僧佑……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又据诸经序文所记述,则译《大品》时,集五百余人。译《法华》时集二千余人。译《思益》时亦集二千余人。译《维摩》时集千二百余人。而《唐僧传》卷三《波颇传》亦称“什门三千”,虽或稍涉铺张,然其门下之盛,盖可推见。今依《梁僧传》可考见者,制什门传授表,而以其印度学统所自出先焉。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3)(图)

    十六罗汉图 佚名 (日)东海庵藏这个系列罗汉图每幅画一尊罗汉,共十六幅,与常见的元代罗汉图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设色沉着,运笔滞缓,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人物表情深沉,整个画面给人以静谧肃穆的气息。本图画一白发长者,双手合一作前行礼拜状,神态刻画极佳。须眉、毛发以粉、墨点写勾画,双目有神,略加晕染,皮肤着笔不多,却将老人清风瘦骨之态表现的入木三分,真有笔笔传神之。    
    龙树 提婆 罗候罗 须耶利苏摩    
    鸠摩罗什    
    僧佑 最老辈,曾参道安译事。    
    道融 什卒后,自长安还彭城说法,弟子常千人。    
    昙影 助什译《成实论》,著《法华义疏》。    
    僧睿 什所翻经,睿并参正,智度、中、十二门诸 论,壑皆有序,今传。    
    道恒 道标 二人殆皆有政治才,姚学尝逼令还俗,欲授以政,什、■力请仅免。    
    僧肇 著《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磐无名论》,所谓肇公四论者是也。蔚然称什门正统,卒时年仅三十一。    
    道生 本居庐山,与慧远同学,什至,乃入关受业,倡顿悟成佛说,开禅宗端绪,所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    
    慧睿 本居庐山,与道生同入关从什游。    
    慧严 严本居庐山,与道生同入关从什游,《南本涅磐》,严所再治也。    
    慧观 观本居庐山与道生同入关从什游,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    
    僧弼 参什译事。    
    龙光    
    昙斡僧苞昙鉴慧安 初入庐山,后从什游。    
    昙无城 著《实相论》、《明渐论》。    
    僧导 导著《成实义疏》、《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僧因道温 本慧远弟子,后从什游。    
    僧楷僧业 彗询 二人并从什学律。    
    昙济 四传而至吉藏,为三论宗之初祖。)。佛教从学理上得一健实基础,而为有系统的发展,自什始也。    
    道安、罗什,实当时佛教之中心人物。而安公以其高尚之人格,宏远之规划,提挈众流;什公以其邃密之学识,锐敏之辩才创建宗派,可谓相得益彰也矣。两公弘法之根据也,皆在长安,而其徒侣布于全国。其在吴者则法汰也,道生、慧观、僧导也;其在皖者,则道融也;其在鄂者,则昙翼、昙鉴也;其在赣者,则慧远、慧睿也。沿长江全域,皆两公宗风所被矣。    
    于兹有一重要之地点宜特叙者,曰凉域。读吾书者,当已熟知佛教与西域之关系。夫西凉则西域交通之孔道也。西凉佛教界有两要人,其一法护,其二昙无谶。两人功绩,皆在翻译,而护为西行求法之先登者,纯大乘的教理之输入,且先于罗什,但系统未立耳。其在西陲之感化力亦至伟,有敦煌菩萨之号。谶之大业,在译《涅磐》,与罗针之《般若》,譬犹双峰对峙,二水中分也,其异同之点,下方论之。    
    今宜论江南矣。吾不尝言佛教之初输入在江淮间耶?自楚王英、安世高以来,此教在南方,已获有颇深厚之根柢,然以其地非政治中心点所在,发展未充其量也。及孙吴、东晋以迄宋齐梁陈,政治上分立之局数百年,且中原故家遗族,相率南渡,与其地固有之风土民习相结合,粲然成一新文化,与北地对峙,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