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74节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74节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计划?赫斯曼没有听说过,他知道苏联有五年计划什么的——不过柯伦泰并没有欺骗赫斯曼,苏俄的确在编制十年计划,准备从军事**直接往**过渡。具体的路子就是牺牲农业、轻工业,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后来斯大林时代的两个五年计划差不多。不过20年代初的苏俄刚刚经历内战,实在是满目疮痍,农村更是连着经历******,根本没有力量支持如后来两个五年计划那样对重工业的投入。

    结果这个十年计划公布后招来了一片反对声音,连托洛茨基这样的大佬级人物也提出不同意见。虽然托洛茨基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但是苏俄各地却爆发了反对这种无视俄国社会发展情况的经济政策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最后还爆发了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才让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察觉到了危险,被迫中止了不切实际的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不过对航空工业这样的战略性产业,即便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政府还是保持着连年的高投入,并没有丝毫松懈。

    “这实在太好了,”赫斯曼拍了拍手,笑道,“我就知道俄国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指了指福克和容克斯,“而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航空工业……不仅是设计飞机,还有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要知道内燃机就是我们德国人发明的,我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你们俄国有市场,而我们德国有技术,这就让我们之间可以展开密切合作。”

    拉科夫斯基笑眯眯地点头,“对,我们应该合作。中校,您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当然有想法了,”赫斯曼说,“我的想法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拉科夫斯基没有听说过这个后世鼎鼎大名的政策。“怎么换?”

    “就是你们出市场、土地和工人,我们出技术和设备,建立合作生产飞机和发动机的公司,在俄国生产飞机以供应红军和民用。同时,我们还会帮助你们培训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让他们掌握德国标准的生产技术。”

    ————

    求收藏,求推荐

第123章 货币霸权和易货贸易

    从彼得格勒往莫斯科去时,赫斯曼一行人分了两路。米尔希和容克斯轮流驾驶飞机带着图波列夫兜风。而赫斯曼等人则在拉科夫斯基、柯伦泰和娜塔莉的陪同下坐上了“豪华慢车”,慢腾腾的在轨道上滑行了三天。然后在克里姆林宫见到了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

    现在可不是1917年了,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已经是日理万机的统治者,能同时接见赫斯曼一行,足可见他们已经被赫斯曼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给打动了。

    “路德维希,我的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在克里姆林宫中一间洋溢着俄式奢华的大房间里,列宁和赫斯曼拥抱了一下,用老朋友见面时才有的口吻说:“他们告诉我你和克洛伊结婚了?”

    “是的,去年八月份在荷兰结婚的。”赫斯曼说,“她现在已经怀孕了,所以没有和我一起来俄国。”

    “怀孕?真的吗?恭喜你了。”列宁露出了羡慕的表情,他喜欢孩子,但是自己却没有一儿半女。

    “谢谢您。”赫斯曼接着又和托洛茨基、斯大林两人握了手。苏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9年3月设立了政治j,由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加米涅夫和克列斯廷斯基五人组成。

    除了列宁之外,主管军事工作的托洛茨基和主管民族工作、检察工作的斯大林都是实权在握的大人物——所谓的民族工作包括成立苏联,而检察工作则可以涉及契卡。

    另外,斯大林还在多次外出督军,在察里津和彼得格勒担任过军区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在军队和契卡当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是苏俄布尔什维克中可以和托洛茨基抗衡的人物。

    “路德维希,”斯大林和赫斯曼也算是熟人,所以换着他的名字,他说的是俄语,在他身后有一个拿着笔记本的翻译,一边记录一边口译。“您提出的以俄国市场换取德国技术的方式,政治j很感兴趣。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十年计划,准备将俄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德国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黄金进行支付。”

    “黄金?我们不需要那个。”赫斯曼耸了耸肩,“马克思说,到了**的时候,黄金只能用来修厕所吗?”

    “哈哈,”斯大林大笑,“可惜现在还不是**。”

    “但是俄德之间的贸易还是不应该依赖黄金、白银,”赫斯曼说,“用黄金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游戏规则。它让黄金变成了一种资本霸权,让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劳动力、技术、资源统统依赖于黄金。

    对于拥有全世界大部分黄金和黄金产量的英美而言,他们的纸币现在也具有了和黄金等同的价值。这让英美帝国主义拥有了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拥有了极大的优势。他们可以用纸购买想要的一切,可以用纸对外国进行资本投入。

    而我们俄德两国,虽然拥有技术、资源和劳动力,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黄金,就只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受制于人,甚至要被迫接受他国的纸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甚至是发钞的储备。这对我们两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列宁一边听,一边在频频点头。他是大革命家,同时也能算得上是经济学家,当然可以听懂赫斯曼所提出的问题。

    “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建立了英镑和美元的霸权!”列宁插话道,“在世界大战前,德国的马克、俄国的卢布、奥匈的克朗、法国的法郎都是非常坚挺的。但是世界大战后,依旧坚挺的只剩下美元和英镑了。”

    马克、卢布、克朗这种货币自然不必说了,就连法郎现在也在暴跌——在原本的历史上,法郎对英镑的比值会从1914年的25。22:1,跌到1926年的240。2:1,几乎只剩下了原来十分之一的价值。由拿破仑三世确立的金法郎体系,算是完全崩溃了。

    “对,英国和美国现在掌握了世界货币!”赫斯曼说,“掌握了世界的货币就能掌握世界的资本,而我们德国和你们俄国,如果屈服于英美的货币霸权,那么就会面临资本行成极为困难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魏玛共和国而言尤为致命!失去了黄金储备,还欠着几万吨黄金的赔款,让德国的马克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代都非常脆弱。先是一场超级通胀,然后是所有人对刷马克都变得小心翼翼——因此在大萧条时期,魏玛共和国只能咬着牙实行紧缩,结果造成了几百万人失业和纳粹党的上台!

    “列宁同志,我建议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应该采取‘易货’的方式进行。”赫斯曼接着提出了建议。

    “易货贸易?”托洛茨基摸了摸山羊胡,“用东西换东西?这仿佛不大方便吧?”

    “不,不是这样的。”赫斯曼笑道,“易货贸易指的是我们两国的贸易总体上保持平衡。比方说,我们每年卖给你们价值10亿金马克的货物,你们也卖给我们同样价值的货物。在两国间的贸易结算中不出现顺差或逆差,也不使用黄金、白银或别的什么货币。在单笔贸易的记账和结算中照样可以使用货币的概念,或者是金卢布,或者是金马克。但这只是记录在账面和合同上的数字,不必真的把黄金和货币交给对方带走。”

    “这样啊……”托洛茨基也懂经济,他思索了一下,“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必须是有计划的?”

    “对,”赫斯曼点点头,“市场化、自由化不适用于俄德之间的贸易。我们之间的贸易应该通过具有垄断性的进出口公司进行,在德国方面是经济促进公司。

    我建议你们也成立一家同样性质的公司,所有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项目,都通过这两家公司进行。我们出口多少技术和机器设备,你们也要出口同样价值的我们需要的商品给德国。当然,这是大的原则,短期的赊账、欠账还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这种赊欠必须通过实物进行偿还,而不是支付黄金或货币。”

    斯大林问:“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用粮食、石油、木材和有色金属进行支付?”

    “当然了,我们接受这种方式。”赫斯曼点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

    从现在开始就为20年后的世界大战储备石油和有色金属!而且储备会通过和苏联的易货贸易,用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从苏联易得的原油和有色金属中的大部分,会销售给德国的相关企业以获取现金收入,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储存起来用于战备。

    赫斯曼顿了下,仿佛在思考什么,然后又道:“但是你们支付给我们的粮食、石油、木材和有色金属在结算时,必须要按照国际市场上的现货价格打个八折。如果出现赊账,那么赊欠一方每年要支付赊账总金额5%的利息,同样也用实物进行结算。”

    ————

    求收藏,求推荐

第124章 空冷和液冷

    苏联航空事业之父茹科夫斯基的年纪非常大了,有七十多岁,留着好像圣诞老人一样的白胡子。赫斯曼抵达莫斯科的第三天就见到了他,这会儿他正和赫斯曼一起坐在一辆窄小的汽车里面。

    他们两人还有容克斯、福克、斯图登特、图波列夫,还有暂时兼任工农红军空军总局局长的斯克良斯基(他还是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陆海军副人民委员)等人,分别乘坐着几辆小汽车离开莫斯科市区,到了市郊的一座机场兜了一圈,车里满是浓重的俄国劣质汽油的味道。太阳在低沉的天空中,从白云的间隙中照射出来,在黯淡的阳光下,机场跑道上停着大大小小十几架双翼飞机。从外观上看,有英国的dh系列和阿弗罗系列还有德国的福克d系列。这些飞机的外壳上面都刷着红星标志,有些飞机已经非常破旧,油漆都已经剥落。

    这地方完全像德国的前线机场:修理工棚、飞机库、营房一应俱全,坐落在平静而荒凉的土地上,附近就是奔流的莫斯科河。

    按照茹科夫斯基的介绍,这里是红空军的一个临时试飞场——新的专用试飞场正在建设,今年夏天就能建成。而在这之前,生产整机的彼得格勒工厂和杜克斯工厂,还有生产火星工厂仿制的新机型,都会在这里进行试飞。

    “这都是俄国自己生产的飞机吗?”福克看了一眼摆放在机场跑道上的福克d系列飞机。“造得真不错,差点连我都给骗了。”

    茹科夫斯基看上去像是个受人恭维的圣诞老人,高兴而温和地一笑,露出了稀疏的牙齿。“我们没有图纸,就通过逆向工程进行仿造,我们有最好的工人,他们不讲报酬,有黑面包吃就会努力工作,非常认真。可是我们造出来的福克d系列还是比不上德国原装的。”

    非常年轻,看上去有点像个小学老师的陆海军副人民委员斯克良斯基补充说:“主要是火星工厂的发动机不行,比不上德国货,马力不足,还老是熄火。”

    “那里就是个作坊。”容克斯在旁边对赫斯曼说,“我去看过彼得堡飞机制造厂和火星发动机工厂,条件非常差。特别是后者就是个小作坊,能在那里生产出发动机简直是奇迹。不过他们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非常不错,设备齐全,教学条件也很好,比我们德国任何一所大学的空气动力学系都要好。”

    俄国人的基础研究很扎实,赫斯曼心想,不过德国在这方面也不弱。

    一行人开始参观飞机,容克斯、福克和斯图登特都是内行,他们看得非常仔细,甚至还爬上三角梯观看座舱内部和发动机的情形。

    赫斯曼对两次世界大战时代的航空也不算是门外汉。后世的知识告诉他,二战时代的活塞式飞机发动机,按照汽缸排列和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直列式液体冷却发动起和星式空气冷却发动机两种。二者各有优缺点:

    气冷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紧凑,维护方便;但横截面大,风阻系数大,且大功率运行持续时间不如水冷。

    水冷发动机:风阻系数小,持续功率大;但结构较复杂,维护相对困难。

    其中装备气冷式发动机的多是追求大功率、大航程、长时间可靠运行、维护方便的舰载飞机和远程轰炸机。而液冷式发动机则多装备在追求格斗性能的空优战斗机上以及在近距离使用的轰炸机上。

    而就发动机性能而言。二战中,在液冷发动机领域称王的是英国,德国因为涡轮增压技术较差而稍稍落后于英国,但是总体差距不大。使用液冷发动机的战机在二战中,是德国空军战机的主流。

    在气冷发动机领域最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