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196节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96节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我们的海军也足够强大!”赫斯曼洋洋得意地说,“英国佬在开战前一共只有4艘快速航母,在斯卡帕湾就损失了3艘,现在只剩下一艘‘皇家方舟’号可以伴随舰队出航。而我们现在有两艘‘塞德利兹’级!

    这样我们就能派出2支拥有快速战列舰和快速航空母舰的破交舰队。它们将会和潜水艇配合,一起摧毁英国的海上运输线。英国和法国根本没有办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所以最多6个月它们就会求和,满足德国的要求。”

    每天在巴黎扔下10000吨炸弹是不现实的,不过用破交舰队配合潜水艇重创英国的运输船队却是可以做到的。

    破交舰队的侦察机可以充当潜水艇的眼睛,引导水下狼群去攻击英国船队。同时,“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本身也是件破交利器,对于没有战列舰护航的船队而言,同时遇上“沙恩”和“狼群”,那就只能全军覆没了。而拥有战列舰护航的船队,其实也不一定安全,因为战列舰本身就是潜水艇的猎物。到时候驱逐舰是保护战列舰要紧,还是保护商船要紧?

    对于这样的难题,墨索里尼的海军将军们早就进行过兵棋推演,得出了“英国很难应付”的结论。

    “看来你们的确不用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了……”墨索里尼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有些失望,他顿了下,又有流利的德语问,“我想你们也不会无条件承认这两国的中立吧?”

    “当然!”鲁道夫。赫斯说,“首先说卢森堡,卢森堡政府必须就玛丽。阿黛拉伊德女大公陛下所遭遇的不公道歉,并且修建一座以女大公之名命名的大教堂,以资纪念!”

    玛丽。阿黛拉伊德女大公是一战时期的卢森堡君主,因为在一战期间的亲德(她本来就是德国人),结果在战后被迫退位,去意大利隐入修道院,29岁就在德国去世。

    “对女大公退位负有责任,哪怕是一丁点责任的卢森堡政治家都必须立即退出政坛,永远不许再从政!”鲁道夫。赫斯补充道,“凡是刊登过攻击女大公文章的卢森堡报纸,也必须停办!”

    墨索里尼点点头,这个条件……其实也不算苛刻,至少没有提出要和卢森堡合并。

    “另外,还有一个条件,”鲁道夫。赫斯说,“卢森堡必须保证在战争结束后加入欧洲联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

    “什么?”意大利领袖一愣,“欧洲联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你们真的要这样做?”

    墨索里尼当然知道欧盟、欧洲马克和欧洲共同市场是什么。不过他没想到德国推动它们的决心那么大,不惜以战争手段来达成目标。

    “是的!”赫斯曼说,“我们正在为实现一个团结的欧洲而战斗!我们不仅会要求卢森堡加入,在和波兰的最终和约中,也会有同样的条款。如果比利时想要得到中立,同样得加入,同时还必须归还赔偿州。

    否则,比利时就得归还所有从德国掠走的财富!包括被他们拆走和毁坏的机器、赔款、实物赔偿品……全部要折算成黄金,交还德国!”

    德国、波兰、比利时、卢森堡,应该还有亲德的斯洛伐克、匈牙利……墨索里尼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欧洲联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起码包括6个国家了。荷兰和丹麦早晚也得入,瑞典、挪威和芬兰多数也跑不了。

    “那么法国如果想要和平的话……”墨索里尼试探着问。

    “法国交还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半土地,同样要加入欧洲联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鲁道夫。赫斯说,“另外,法兰西银行中的黄金、外汇储备,都必须存入欧洲银行。这也是我们对比利时、卢森堡、波兰的要求,我们自己的黄金、外汇一样会存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欧洲银行。”

    “欧洲银行?”

    “就是欧洲开发银行,”鲁道夫。赫斯说,“我们计划将之改组为欧洲银行,所有非欧洲马克区国家的股份一律退出。新的欧洲银行将负责发现欧洲马克,它将是欧洲马克区唯一的中央银行。”

    德国人真的是在为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打仗?墨索里尼非常吃惊。

    他又问:“那么英国呢?你们也会要求英国加入?”

    “不,”赫斯曼摇摇头,“我们不会要求英国加入,他们将会被排除在欧洲联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之外,我们对英国的要求就是归还赔款和殖民地。”

    墨索里尼终于明白了赫斯曼的“胜利路线”,用轰炸和封锁迫使英法屈服,同时或强迫或引诱欧洲国家加入一个由德国主导的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区——就好像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德意志关税同盟。

    而这个新的“欧罗巴关税和货币同盟”还将排除英国和苏联(墨索里尼估计的),意大利当然也不会加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德国在这个关税和货币同盟中的支配地位,一如当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的支配地位。久而久之,德国就能把加入“欧罗巴关税和货币同盟”的各国整合成一个整体,这将是一个和美国、苏联一样庞大的洲际国家!

    不过这样的盘算,恐怕是不会被大英帝国所接受的,意大利同样也不会接受!

    ……

    乌克兰,切尔卡瑟附近。红旗已经飘扬在切尔卡瑟城头,光荣的工农红军已经驱逐了万恶的白匪,给切尔卡瑟周围的乌克兰贫下中农带去了解放和幸福。

    作为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同志也不顾仍旧在猖獗活动的白匪军小分队的威胁,开始走访切尔卡瑟周围的农村了。

    现在正是秋天快要丰收的季节,右岸乌克兰的麦子普遍长势良好——看上去比左岸乌克兰要好。

    而且,这一带的富农看上去也很多,乡村的房子修建得非常漂亮和结实,马匹更是随处可见,牛和羊也很多。赫鲁晓夫特别挑了开饭的时候走进了几间冒着炊烟的农家,发现这些乌克兰富农吃得也很好,肉和奶制品很多,面包几乎敞开了吃。这让赫鲁晓夫很不舒服的想到了“社会主义”——和左岸的集体农庄相比,右岸乌克兰的农村似乎更像社会主义……

    “贫农怎么样?这里的贫农生活的怎么样?”赫鲁晓夫的汽车在一座乌克兰人的村庄里停了下来,他往车窗外看了看,然后就问陪同他走访的一名右岸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领导人。

    “书记同志,”这位在右岸乌克兰坚持斗争了近20年的老布尔什维克愣了愣,然后非常认真地回答,“这几天我带您走访的都是贫农家庭啊。切尔卡瑟的地主和富农大部分都已经逃走了,留下的都是没有多少财产的中农和贫农。”(未完待续。)

第302章 正义 九

    右岸乌克兰的地主和富农当然已经逃走了,因为这里的地富分子和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地主、富农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应付逃亡以后的生活。

    以托洛茨基的富农老爹为例,他在乌克兰的赫尔松县拥有300俄亩左右的土地。1俄亩等于1。09公顷,合16。35华亩。300俄亩就是4905华亩……这个就是富农!中国的那些只有十几亩土地外加一头老黄牛的富农和托洛茨基家比,压根就是穷光蛋。

    而地主的概念和中国也不一样,不是有个二十亩地收点租子就是地主了。这里地主是指贵族地产主,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前他们不仅拥有土地,还拥有土地上的农奴,因此也叫农奴主或领主。譬如赫斯曼的老婆克洛伊就是个德国反动女地主。

    当然,现在资产阶级地主乌克兰是没有贵族地主的。人们只是习惯性的将拥有大片土地,又不亲自经营而是出租给富农的乌克兰自由邦的官僚称为地主。

    那些经营着拥有几千华亩土地的大富农和在乌克兰自由邦当官的大地主当然不是傻瓜,绝大多数在苏联入侵之前就逃到利沃夫去了。

    现在还留在第聂伯河沿岸没有逃的,多数是只拥有不到10俄亩土地的“贫下中农”——10俄亩就是163。5华亩!一般用马耕(欧洲不用牛耕),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马。因为是黑土地,也不需要精心施肥就能有很不错的收成,而且农业成本也就不高,所以这些乌克兰贫下中农在吃穿上都是不愁的,但是也谈不上富裕。

    另外,他们的土地大多也不是祖上传下来的,而是乌克兰自由邦政府白送的。原来在右岸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后,执政的乌克兰社会党(没想到吧?彼得留拉同志也是社会主义者)没收了原属俄罗斯族地主富农的土地,再平分给无地少地的乌克兰农民的。

    不过地主富农逃走了这点小事是难不倒赫鲁晓夫这样的布尔什维克的。

    “扎尔基同志,你说敌人逃走了?”赫鲁晓夫用非常严肃的口气对陪同他考察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说,“但这是不可能的!敌人不会远远逃开,然后眼睁睁看着社会主义在乌克兰胜利!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jie级斗争原理,是不科学的。”

    名叫伊万。扎尔基的乌克兰干部有些发愣地看着赫鲁晓夫——逃走了就是逃走了,人去楼空,踪影全无。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jie级斗争原理,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我们的事业越是接近胜利,斗争就越是激烈。”赫鲁晓夫说的是斯大林同志提出的“jie级斗争激化论”,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老布尔什维克扎尔基虽然长期在右岸乌克兰潜伏,但是对斯大林提出的理论还是非常清楚的。

    “书记同志,”扎尔基有些为难地问,“您看这个村子,最有钱的几户人都跑了,剩下的都是中农和贫农,我们应该怎么从他们中间找出地主和富农呢?”

    听了这个老布尔什维克的话,赫鲁晓夫满意地点头。知道从表面上是贫下中农的人中间寻找地主富农……此人的政治觉悟很高啊!

    “扎尔基同志,”赫鲁晓夫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找出暗藏的地主富农,而是依靠贫下中农中间的赤贫着建立党的组织。有了党组织,想要挖掘出潜伏在贫下中农中间的地富分子就非常容易了。”

    在拥有全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带,人口不过一千几百万,二十年前还实行过土地改革,而且税收负担也很轻的乌克兰自由邦里当然也是有赤贫存在的——懒汉、醉鬼、赌徒之类的人,在哪儿都是有的。

    现在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要因为足够穷而走运了……

    ……

    “这不是和平,而是要求我们不战而降!”陪同张伯伦首相到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还有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见面的丘吉尔,才一听说德国人提出的和平条件,就大声表示反对。

    现在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实际上是替代哈麦施坦因元帅(他是施莱彻尔…赫斯曼集团中的三巨头之一,长期担任大总参,也因为波兰战役而封帅,现在则出任西线总指挥)出掌大总参的赫斯曼整出的一个陷阱。

    并不是用来陷害英国和法国的,而是用来蒙蔽一票欧洲小国和德国内部主和派的——德国内部一直有主和派存在,连领袖兼总理希特勒也主张对英和谈。

    而在德军内部,主和派的人数也不少。接替赫斯曼出任副总参谋长的路德维希。贝克大将(他是哈麦施坦因元帅的心腹)就主张和英法议和,结束战争,以免陷入持久战。而在西线担任总指挥的哈麦施坦因元帅,同样对进攻法国一事缺乏信心。路德维希。贝克大将的主张,其实也是哈麦施坦因元帅的看法。

    赫斯曼的“老大哥”施莱彻尔元帅,对于和英法作战倒还有些信心——因为9月3日对斯卡帕湾的轰炸让德国海军有机会用破交舰队配合潜水艇封锁英伦三岛,所以施莱彻尔认为可以用这个办法迫使英国屈服。只要英国屈服了,法国自然也只有向德国让步……

    至于用装甲部队碾碎法国,让威廉皇帝在凡尔赛宫睡觉什么的,也就是赫斯曼元帅天天挂在嘴边。大部分德军将领,只当是这位“经验不足”的小元帅(赫斯曼的资历还是稍浅)在说大话。

    而在赫斯曼提出了“欧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三大和平条件后,德国国防军的将领们倒认为赫斯曼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纷纷对他表示支持了。

    “法国也不能接受!”法国总理达拉第紧跟着丘吉尔表态,“法国绝不能接受一个由德国领导的欧洲联盟!”

    如果这个欧洲联盟由法国来领导,那达拉第一定举双手赞成!墨索里尼心想:可惜这样的欧盟是德国和意大利都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比利时和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