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18节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8节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先向各位大大求个票票。然后是通知,为了控制字数,让罗罗的书在新书榜上多留几日,从今天开始一直到周六,罗罗都是两更。上午7点和下午7点各一更,请各位大大见谅。周日恢复三更。

第二十六章 造反实习生

    怎么夺取政权?

    这个问题赫斯曼是不懂的,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做过研究——和后世那些历史穿越小说中天生会造反的主角不一样,赫斯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未卜先知,但他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不会政治鼓动,也不知道该怎么算计自己的政敌,更不知道该怎么发动一场夺取权力的政变……无论是单纯的军变还是一场y色革命,他都不会搞。

    造反学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而且很少有地方可以学……谁听说过后世的大学有造反系?

    好在,我们的赫斯曼同学现在有一名,不,是有一堆造反学的好老师!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人,他们个个都是造反学的宗师级人物。之前他们教会了赫斯曼怎么搞宣传鼓动,而且还给了他实习的机会。

    现在他们又要手把手教会赫斯曼,怎么通过各种闹事把权力闹到自己手里。和后世许多人认为的相反,列宁在彼得堡发动革命的方式,并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铁血雷霆——用巡洋舰上的大炮轰击冬宫(也许是玛丽亚宫),然后成千上万的武装士兵和工人们潮水一样的冲进冬宫或玛丽亚宫的大门。电影可以这样拍,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但是在1917年秋天和冬天的彼得格勒,这样造反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谁可以忽略人民的意志——人民在1917年的俄国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力量是实实在在的,包括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还有不计其数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大多拥有武装,而且还由各种委员会和各级苏维埃组织起来,成了一股股拧成团的力量。

    而在莫斯科、基辅、敖德萨以及其他俄国大城市,情况也大致如此。数以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团结起来、武装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前线的情况也是一样,还没有逃亡的士兵也组成了无数个武装团体。而所有的这些团体,都有自己的意志。哪怕是布尔什维克,也要千方百计哄骗他们,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

    所以在1917年的俄国,宣传和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比少数军事人员的果断行动更加重要!

    在1917年的俄国呆了三个多月,而且身处于布尔什维克革命活动中心的赫斯曼,是非常清楚这样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十月革命前,列宁和他的党,一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否则十月革命根本不会成功,彼得格勒和全俄那些拥有枪杆子的人民,根本不会被数量很少的布尔什维克吓倒,更不会给他们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统治整个俄罗斯。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只能说明布尔什维克在当时拥有广泛的民意。而之后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惨败,则说明民意在之后发生了改变——1917年到1918年间,俄国的民意变化的非常之快!

    在7月上旬和中旬,彼得堡的主流民意还在歌颂“革命的护国战争”——虽然作战的地点是奥匈帝国境内的加里西亚。而到了7月25日,民意已经迅速转变为反对战争了,真是比翻书还快!不过这种变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前线传来了非常非常可怕的消息!

    和临时政府之前宣传的相反,德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俄国革命而瓦解——他们仍旧是神一样的对手!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发动的攻势,现在已经一败涂地!

    被吹成钢铁军团的第8集团军实际上陷入了一个圈套,被反击的奥匈第7集团军和德军第1、第2近卫师打了个夹击,溃不成军!重镇克劳斯茨在奥匈军反击的当天(7月19日)就宣告失手,稍后,德国人的两个精锐的近卫师在俄军战线上撕开了40公里宽的大口子,德奥军队不断涌入。

    到21日,德军攻入了第8集团军战线侧后的塔纳波尔附近,威胁第8集团军的后方。布鲁西洛夫在接下来两天里拼命调动部队试图填补这一缺口,但均未能成功,德军第2近卫师在23日开入塔纳波尔城内。科尔尼洛夫用尽了一切手段,投入了自己最心腹的高加索部队,仍然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在德奥军队的包围圈形成之前分散突围。整个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即便突围成功,大部分士兵也不愿再返回军队,而该集团军的重武器和辎重也全部丢失。

    之前在德军南方面军的防线上碰了个头破血流的第7集团军,同样在当面德军的攻势下惨败,全线溃退!而第11集团军的情况同样糟糕,他们居然被当面的奥匈军队击溃——在过去的四年,都是俄军压着奥匈军队在打,现在情况居然颠倒过来!

    到了25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许多部队开始成建制的逃亡,“军队自行解散”。德军和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近卫师在短短几天里推进145公里,士兵们因为劳累过度才停下来。

    而在西南方面军崩溃的同时,状态更差的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也无力维持战线,为了防止被德军击溃,只得主动后退收缩。在后退的过程中,又引发了极大的混乱和逃亡风潮。

    整条俄军战线,在“克伦斯基攻势”之后,已经濒临崩溃,再也禁不住德军一击了!

    前线惨败如此,消息自然无法封锁,几乎在一夜之间,彼得格勒大小报纸的版面全部被令人沮丧的失败消息占领。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俄国已经打不下去了,但是战争还得继续。临时政府又进行了一次改组,克伦斯基成为了总理,可是仍然固执地拒绝和平……因为他知道,现在求和就必须承担“卖国”的罪名(在克伦斯基攻势之前,俄国可以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到时候他就会被目前仍然拥护他的“爱国者”抛弃!

    既然克伦斯基不愿意求和,也不肯下台。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用什么办法请他下台了。

    “安东诺夫同志,公历的8月我们就会成为执政党!”

    和历史上不同,因为赫斯曼的存在,列宁坚信克伦斯基攻势必然败北——连主攻目标都被德国人查明了,再打不赢就有鬼了——所以布尔什维克在7月上旬和中旬相当克制,并没有引发7月流血,给克伦斯基打击布尔什维克的机会(历史上,布尔什维克在7月17日前线大战正酣时发动50万人游行,结果给扣上了德国间谍的帽子)。只是在静静等待克伦斯基攻势的失败。现在克伦斯基果然一败涂地,列宁反而不急着下手了。

    “8月?”赫斯曼坐在一张非常精致的雕花椅子上,看着办工作后的列宁——他们现在不在破烂的维堡区了。当克伦斯基攻势失败的消息传遍彼得堡后,民意再一次大幅倒向布尔什维克。驻守在斯莫尼尔宫的卫戍部队团队也倒向了布尔什维克。因此赫斯曼再一次搬家,住进了富丽堂皇的斯莫尼尔宫。

    “那么我们现在做什么?”赫斯曼问。

    列宁笑了笑,回答道:“第一是宣传;第二是发展我们的组织。现在要发动全面的宣传攻势,不仅要办报纸,不仅要演讲和辩论,还要组织数以千计的团体,将成千上万我们印刷的小册子分发到军队、农村、工厂、街道里去。这些小册子将会宣传我们的思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准备做什么?

    而组织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党的组织还需要扩大!要吸收更多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加入我们,我们要控制更多的苏维埃、士兵委员会和别的什么委员会。和他们(指克伦斯基一派)不同,我们要牢牢控制!

    此外,我还需要一份占领彼得格勒的作战计划,安东诺夫同志,你来制定吧!”

    ——

    求收藏,求推荐

第二十七章 今晚将失去自由

    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赫斯曼在后世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他的小学、中学和高中时代。十月革命仿佛就是从停泊在涅瓦河畔的装甲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轰开始的!

    而现在,当化身为“军事专家安东诺夫同志”的赫斯曼亲自投入到这场革命,帮助托洛茨基制定起义计划的时候。他才发现不能让阿芙乐尔号装甲巡洋舰打炮。那可是一艘拥有14门152毫米火炮的装甲巡洋舰啊!能用上面的152毫米大炮去轰击冬宫和玛丽亚宫?是要拆掉这两所历史悠久的古老宫殿吗?

    而且,进攻那里的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德国陆军突击队,而是彼得堡的半吊子卫戍部队和武装工人。他们可没有本事引导火炮准确命中目标——如果有什么目标值得用152毫米大炮轰击的话。说不定,阿芙乐尔号的炮弹会落到他们自己头上,这一顿152毫米的爆破弹下去,可就要死伤惨重了。

    所以阿芙乐尔号装甲巡洋舰并不在赫斯曼制定的计划之上。

    其次,人山人海地去冲击冬宫和玛丽亚宫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那里没有多少防御力量。在彼得格勒城内,现在临时政府能够控制的军队只有1500名女兵和数量差不多的士官生,还有数量不明的军官。而且,临时政府拥有的据点也所剩无几。除了玛丽亚宫、冬宫、总参谋部大楼、海军部大楼、海外交易所、俄罗斯帝国银行大楼等重要据点之外,整个彼得格勒其实已经落入各种拥护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之手了。

    所以夺取彼得格勒毫无问题——赫斯曼制定了夜袭夺取彼得格勒的方案,用不着发动群众上街,就在黑灯瞎火之下调动水兵和卫戍部队去包围冬宫和玛丽亚宫,逮捕克伦斯基和他的部长们。尽可能不要流血,来一场和平的政变就行了。

    而8月革命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击退对手从前线调集来的反革命军队——由于克伦斯基攻势后俄军的一路溃败,在波罗的海沿岸,前线已经距离彼得堡非常接近了。俄军北方战线的司令部现在已经撤到了紧挨着彼得堡的普斯科夫,双方交战的前沿则在普斯科夫以西的拉脱维亚境内。

    那里的俄军虽然阻挡不住当面的德国人(历史上,德国人在1917年冬就占领了普斯科夫,距离彼得格勒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线部队,是俄国眼下装备最好,训练最佳,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和他们相比,彼得格勒的卫戍部队顶多算民兵,武装工人就更不值一提了。

    而这些前线俄军还有一部分(主要是哥萨克部队和高加索部队)被忠于临时政府的旧军官所控制。其中就包括那位在克伦斯基攻势中先大胜后惨败的哥萨克将军科尔尼洛夫的残部(约有几千人)和另一位哥萨克将军克拉斯诺夫的骑兵(约有五千人)。

    此外,在普斯科夫前线还有一些墙头草,比如一些以乌克兰人为主的团队。乌克兰人在二月革命后有了自己政府——中央拉达,并且准备独立或实现完全自治。由于乌克兰人在俄军中的数量不少,所以克伦斯基和列宁都给了这个中央拉达一定的承诺。前者同意中央拉达领导乌克兰直到立宪会议选举后再论其他,而列宁则完全同意中央拉达的主张。不过由于列宁做出承诺时是在野派,所以中央拉达的合作对象还是克伦斯基。

    还有一些来自俄国境外的斯拉夫人组成的军队也可能支持临时政府。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这支部队是二月革命后由临时政府从旅俄的捷克斯洛伐克侨民和奥匈帝国战俘中招募的,人数约有五万,他们并不受布尔什维克影响。

    如果让克伦斯基动员到一些力量,再打回彼得格勒,那么革命可就要功亏一篑了。

    因此阻挡普斯科夫一线忠于临时政府的俄军反攻进入彼得格勒,就是赫斯曼在八月革命(公历八月十五,俄历八月二十七)中最重要的任务。

    。。。。。。

    “亲爱的同志们,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第一机关枪团的士兵们,我很荣幸,再一次受到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委派,成为你们的士兵委员会主席。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特大喜讯!”

    8月15日上午,赫斯曼离开彼得格勒,傍晚就抵达了沙皇村,接管了两天前奉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已经在布尔什维克控制下)命令抵达的第一机关枪团——这支部队是列宁的铁杆,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参与“七月流血事件”而被临时政府分拆调往前线,不过现在“七月流血事件”没有发生。这个团自然还在彼得格勒,而且还得到了壮大,吸收了不少从前线回来的“逃兵”,人数超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