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刷盘子,还是读书? >

第2节

刷盘子,还是读书?-第2节

小说: 刷盘子,还是读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确有这方面的影响,但另一面,在新一代人中基本扫除了文盲,农民接触到了现代的农业技术,学到了科学知识。    
    在工业急剧扩张的过程中,消费品生产停滞,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但更多的人卷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已经熟练的技术工人,已经没有必要积极地重复机器高效率的生产,而是带着更多的学徒,节省下时间,学知识,学文化,进夜校,搞小发明、小革新,或者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自学无线电技术。经过这种社会教育,中国完成了中级人才的准备,拥有了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    
    那个时代的高等教育也是个奇迹。中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即使现在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技术储备,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中国的这些“第一”,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准相比还很幼稚,质量和性能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于工业化的后进“学生”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部分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

    第三节  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    
    中国的经济前途如何,是日本学者爆炒的话题。由于所处立场、观察角度的不同,结论大相径庭。主要分三类:第一,中国产业结构不变,经济平稳运行,那么2020年中国的GDP大致与日本相当,平淡如白开水,毫无味道,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保持现在的水平。第二,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变,地域格差和贫富格差持续扩大,引发危机。第三,中国的产业层次发生飞跃,由蛹化蝶,那么2015年,中国的GDP将压倒美国,人均生活水平比GDP增长速度还要快。    
    之所以前面多谈产业结构,少谈GDP,是因为无论是名义GDP还是购买力平价GDP,这个指标只有在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有可比性,日本学者非常注意这一点。    
    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真正的经济。    
    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组织: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团联)。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实质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关于产经联和日本政府的关系,我将在有关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章节中专门讲述)。产经联里的大企业是日本的基干企业,是日本技术的精华,是日本经济的基础和骨骼。    
    产经联有个铁律:如果基干工业没有发育好,即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改善生活是对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场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谁敢破坏基干工业,求得暂时的生活改善也是对民族的犯罪。基干工业出问题,政府必须出钱修补。    
    产经联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奋飞的呢?粮食不足,在产经联的操纵下,政府得给学校派免费午餐,保障教育。大量工人失业,不能使他们荒废,产经联就通过政府组织他们上山下乡去种树,还要组织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人员把技术储备转化为民用技术。当基干产业还不完善,即“骨骼”没有发育好的时候,技术遭遇瓶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经联则坚决压制需求,坚持把资源投入重工业。一面要组织人员攻关,同时向国外敲诈:“你如果不卖,以后就没得卖了。”产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坚决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就这么“挺”着,让基干产业的“骨骼”逐步完善,产能逐步增长。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费需求只能耐心等待。就这么艰难前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骨骼”逐渐强壮,一飞冲天,完成由蛹化蝶。    
    产经联不面对普通消费者,只对整个民族,规划整个民族经济的大厦和发展方向,给其他企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是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是一流工业国家还是刷盘子的角色。    
    毛泽东指出,中国要做超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打基础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倾全力发展基干工业,发展各种尖端技术,抓紧后备人才培育。整个操作手法与产经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产经联用资本,他用权威。    
    中国当时已经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消费品,但有技术瓶颈,产能受限制。应该逐步攻关,并向外敲诈关键技术,人民继续忍耐,让消费带着工业“骨骼”逐步完善,艰难并痛苦地由蛹化蝶。但是主流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与这种方向背道而驰。    
    1991年,俄罗斯民族也开始了再出发的行程,但是抱着金山压断了脊梁,无数顶尖人才流落异国他乡。    
    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第一部分什么是产经联?

    如果做大国的“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    
    先进民族的标准就一个:有没有经济永动机——产经联。    
    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是立身之本。对于现代工业国家,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力先进是先进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然如果做大国的“二奶”或“狗腿子”,则不需要什么知识技术,纯粹取决于主子的需要和可能。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没有做“二奶”的可能,只能靠自己。    
    日本的技术力精华集中在产经联。令我感兴趣的是,日本产经联的打造和运作,根本没有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比较效益”,也就是说,它并不符合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律。换句话说,技术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与我们通常说的经济规律本不是一回事。    
    第一节  什么是产经联?    
    日本产经联下属的大财团一般不显山露水,电视广告上从没有他们的身影。但由于我是做工程的,因此对这些大财团实质上的经济统治地位有所认识。要解释它们的地位,首先必须对现代工业品的生产做一个通俗解释。    
    因为工作关系,我对这个过程非常了解。一般的企业做工程时,要买许多物资进行拼凑组合。但某些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货价与竞争对手的进货价就是不同,多的可能价格差好几倍。什么原因呢?因为少数几个能提供这些资材的寡头财团是按照自己的长期战略和政治目标操纵着整个市场。    
    虽说现在讲市场经济,讲价值规律,但具体到这些由几个技术寡头垄断的物资,根本没有什么等价交换。    
    日本研究中国的外贸,会把各品目细分出来,哪些是工业基本物资,哪些是成品,哪些是初等资源。因为各种产品带来的实际利润是不同的。中国的那些知名家电品牌和机电业出口大户其实都是装配工的角色,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物资,很多来自日本。现在东亚经济的趋势是,日本把物资运来,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小聪明进行组装,然后又销回日本。日本国内出售的商品大多是中国产的,但基本物资和技术基础却是日本的。    
    控制这些基本物资和技术基础的,就是日本的产经联。    
    产经联的核心包括三块:一块是三菱、住友、三井等大财团,主要生产和提供各门类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我们看到的具体商品其实就是这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的排列组合。这些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受地球上存在的资源和物理规律限制,在统计上有一定比例关系,是可以计划和预测的,所以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有效。只是这部分虽然是其他附属经济的根,但因为要为长期战略负责,所以是赔钱的。    
    政府是另一块,因为提供基础原料和技术的大财团是赔钱的,政府就要想办法把账做平。如付出巨额军费,但军队所得与军费严重不符,日本造的武器都贵得离谱。还有政府采购,买技术产品的价格也是贵得离谱,现在从长期来看,燃料电池技术非常关键,小泉和石原就花很大价钱采购燃料电池汽车和巴士。大财团的亏损实在抹不平了,就干脆赤裸裸地进行行政干预,如改革税制,或干脆印钱发给大财团的银行。    
    还有一块是学界,如大型的国立研究所和大学。我年轻的时候正赶上国内体制改革,也信奉私立机构能出成果,但到日本一看,原来国立机构才能出高水平成果,原因是可以汇集顶尖人才,制造研究环境。    
    产经联以技术为中心,提供大量先进的基础原料和先进技术,下游的企业就去想办法去排列组合它们,就成为具体的商品,去卖钱。如果有什么新要求,反馈给产经联,产经联再组织人手攻关。    
    上游的产经联赔钱,但能提供先进的基础原料和技术,为长期战略做准备,下游的产业把钱挣回来,存在产经联的银行里实现回流,政府也想办法做平这个账,实在不行就印钱,整个工业社会就像一个永动机。    
    产经联下属的基干产业直接创造的GDP很少,往往还是赔钱的,但却是经济的根,因为它是其他所有现代产业存在的前提,有了独立的基干产业,就可以发展自主的工业经济,依附于基干产业的轻工业可以得到大量利润而不被外国剥削。    
    日本为什么研究中国的基干产业,而不怎么去研究GDP?因为在日本人眼里,GDP纯粹是泡沫,各国算法都不相同,且都是靠产经联这棵大树撑着的。中国为了GDP已经走火入魔,房价涨了GDP就来了,外资一来GDP也来了,但本民族的产经联倒了,日本和美国把它的产经联一撤,整个大厦一定会土崩瓦解,民族工业任由外资宰杀。    
    其实先进民族的标准就一个:有没有经济永动机——产经联,跟眼下的GDP没什么必然联系。只要大工业体系够强,前途完全在自己的手上。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全是刷盘子的角色,关键是别人有意扶持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如何竞争?目前中国刷盘子挣来的钱没有落实到民族的产经联上,资本积累也是无意义的。事实上,中国目前储蓄余额惊人,但经济学家们还是要指望外资来投资,其实指望的是外国产经联的技术和工业物资。


第一部分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第二节  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近百年,所有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都工业化了。人民的危机思想也根深蒂固,无论多少物质财富,只要一场地震全完,所以能够相互配合,不计较暂时的个人恩怨得失,服从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他们能够承受二战战败这种巨大打击。即使现在出现一场大地震,把日本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销毁,只要产经联的人力和组织留下来了,20年后日本又是一条好汉。    
    但中国却不同,主流经济学家们还在延续农业时代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没有认识到工业时代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总觉得中国地大物博,顺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结果。这种社会自发产生的经济规律自然注重刺激个人积极性和维护私有产权,但个人积极性只在农业社会才有效,农夫可以早出晚归,多刷几个盘子和多刨几亩地。但在工业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在钢铁面前是渺小的,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生产的自动机器——产经联。    
    今天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基干产业腿软。以汽车业为例,虽然近几年产量增加不少,但车体用的钢板普遍来自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及各种关键零部件、汽车用到的各种塑料油漆很多也来自日本,电子产品和生产汽车用的各种工作机也主要来自日本。中国汽车为什么质次价高?根本原因不在于汽车业的组织管理没搞好,而是因为基干产业腿软,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行。    
    第三节  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无法形成产经联    
    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虽然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精华,但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看,却是没有比较效益的,因为外国已经有更先进的了。只要你愿意自由竞争,外国寡头随时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挤对你。所以彻底的自由贸易是不成的。    
    另外,建立基干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长期的人才培训。即使建成后,也没有经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