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

第60节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第60节

小说: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家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比如上徽号、册立、册封这些,也都会来后殿上个香,和老祖宗们说一声。
  二月十九这一天上午,送两位皇后娘娘的梓宫正式下葬景陵地宫的仪式正式开始。胤礽又率领着满汉文武大臣,每天都跟着做大大小小的路祭仪式。 
  一直到三月初六这天,两位皇后的梓宫到达了遵化昌瑞山脚下,康熙皇帝的帝陵,景陵所在地孝陵陵区,那个已经埋葬了世祖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的地方。被停放在了陵区的宫殿区的陵寝门,准备明天就安葬于景陵地宫上的享殿。
  四面环山,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都美丽如画的孝陵陵区,是当年的世祖皇帝根据古华夏的传统风水学思想选定的,四周山脉的形状走势本身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象。
  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背后靠着的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正面的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另有一座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坐落在陵区的正面,背后两座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
  整个陵区的正南方向还有烟炖,水口两座山对峙着,形成了宽度仅有十五丈的一个小小的谷口,也就是俗称的龙门口,形如阙门,扼守隘口;四周又有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 
  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辽阔坦荡,雍容不迫,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皇家风水宝地。
  当然,这座从大清入关以后第一任皇帝世祖皇帝时期开始兴建,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皇陵规制的孝陵陵区,格局和建筑布局也都严格地遵循着“天,地,人合一”这一思想,即“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这一原则。
  既是“遵照典礼之规制”,又是“配合山川之胜势”。把“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华夏风水学审美思想贯穿在每一座陵寝建筑中,又将环绕在它周围的三座大山也都纳入了整个陵区的视线范围,作为整个皇家陵墓的陪衬和背景。
  而在康熙十三年也就是仁孝皇后去世后,才开始破土动工筹建的景陵,恰恰坐落在世祖皇帝的孝陵左侧,有着长者为尊,儿孙陪侍一侧的意思。在它的旁边,就是埋葬康熙皇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妃嫔们严守着上下尊卑的规矩,死后也如生前一样伺候她们的主子们。
  阳春三月的傍晚,留在马兰河驿站的康熙皇帝,让宫人们和侍卫们都远远的跟在后头,自己带着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慢慢的走在去陵区的神路桥上。
  看着面前这些恢宏、壮观、精美的建筑群,小太子心里想的是,这座被后世称为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清东陵的所有历史资料。
  阿茹娜格格的眼里却是二百年后的烽火硝烟,景陵大火,地宫被盗,康熙皇帝和三位皇后的尸骨破碎不堪,散落在地的画面。
  但是两个人的眼睛里同时涌上来的,却是同一种复杂,心酸和无奈。 
  这个世界上哪有万年不变的政权?又哪有真的能护佑子孙万代的“风水宝地”?就算有,岂不闻“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千古大道理?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尽管说来,朕都受的住。” 四书五经,圣贤心学无一不融会贯通的康熙皇帝,怎么会想不到一个败落的王朝的皇家陵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史书上的例子一个一个的,比比皆是。
  胤礽低头想了想,首先开口:“皇阿玛,儿臣如果说,不需要给皇母和孝昭皇后陪葬那些金银珠宝,陶瓷玉器,您会不会很生气?”
  “很生气。”
  “如果儿臣说火葬,天葬,或者海葬更好,您想要踹儿臣几脚?”
  沉默片刻,康熙皇帝却只是自嘲的扯了扯嘴角。 
  他岂能不明白太子的心意。不外乎在原来的历史上,他和世祖皇帝的陵墓会随着大清的败亡,被盗墓贼或者当权者搜刮一空。而他和他的后妃们不光是死后不得安息,甚至是还会尸骨无存。 
  转头看到阿茹娜小格格一脸的悲戚,眼睛里已经挂满了泪水,康熙皇帝不禁的心头大痛。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真是说的一点儿没错。
  “朕也知道,可是朕,实在是下不了火葬的决定。” 闷闷的说完这句话,康熙皇帝也红了眼眶。
  小太子皱了皱眉,觉得以皇阿玛受到的儒家圣贤的文化思想影响,确实是很难下这个决定。 
  不忍心看疼爱自己的皇阿玛这么为难自己,于是胤礽就坦然的自荐道:“皇阿玛请安心,您想怎么厚葬皇母和孝昭皇后就怎么厚葬。等您百年后,儿臣都会给您安排的妥妥当当,您尽管放心。” 
  既然皇阿玛不能下这个决定,那么等皇阿玛百年后,他作为给皇阿玛送葬的儿子,来做这些事情不就好了。
  ···
  突然被“百年后”,突然要被火葬甚至海葬或者天葬的康熙皇帝,默默的咽下身为太子的可怜的皇阿玛的一口老血。 
  他看着太子一脸认真保证的诚挚模样,和阿茹娜格格对视一眼,又默默的各自移开视线。
  有这么个视生死如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又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死后躯体归于天地自然才是正理的太子殿下,他们能怎么办?
  当然,阿茹娜格格虽然上辈子也是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育,颇为认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尊敬父祖,不可轻慢”的这些思想。但是她毕竟也是经历奇特,看过了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沧海变化,所以对于小太子的思想模式接受度还很高。
  “人死如灯灭”,可不就是一了百了吗?所有的死后哀荣,不过都是生者的仪式罢了。
  但是康熙皇帝却是着实的被小太子这句话给噎的不行。 
  此刻他是什么悲痛伤怀都跑的没影了,胸口上下起伏着,深呼吸,终于是压下了已经到了喉咙口的咆哮和悲愤。从牙齿缝里挤出来一句,“那皇阿玛就把自己和皇后们的身后事都交托给胤礽了。”
  

  第76章 电

  ···
  胤礽默默的低了头不敢再言语。他好像; 又说错话了?
  “低着头做什么?刚刚说要把百年后的皇阿玛天葬还有那什么海葬的时候,不是挺坦然安定; 理直气壮的吗?” 
  康熙皇帝一边对太子“凶”着话,一边觉得自己是更伤心憋屈了。 
  你说将来给他这个皇阿玛举行火葬仪式也就罢了; 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上的事情”后,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还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后他驾崩,躯体有可能会被太子给扔到大海里喂了大鲨鱼,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里头,被野兽或者鹰雀一口一口的吃掉,再啄干净肉渣子,康熙皇帝就想提脚踹过去。
  更气人的是他本人这还没说什么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红红的; 一副好像马上要哭出来的模样,真是把他恼的牙根痒痒。
  被自己最疼爱的太子的“冷漠无情”刺激的有点头晕糊涂的康熙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了小太子“泪汪汪的红通通的双眼”都是那两枚药丸子的“功劳”。
  胤礽只好抬头; 弱弱的喊了一声“皇阿玛”。
  “喊皇阿玛也没用。皇阿玛都没说一个反对的字,就干脆的答应你了; 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 胤礽有点儿尴尬的开口; 慢慢的说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玛,满人的祖先女真人,本来就有火葬的风俗; 尤其在大金,大辽这两个时期特别盛行。”
  “那个时候的女真贵族们把火葬看作为一种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为火葬省事放心,花费少; 都跟着实行火葬。” 
  “虽然当时的女真人一半是因为受到了汉家佛学的影响,认为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征。一半是因为他们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既是不忍心抛下父母的尸骨,却又无法随身携带,才做出火葬这个无奈之举。”
  “这段历史皇阿玛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听他说个道道来就不罢休的样子,胤礽无奈的接着解释,那两个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玛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据儿臣看过的资料里面,女真人在火葬风行之前,更早的时期,曾经因为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流行过类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终会回归于天地万物的行列。因此当时的女真人就把亲人的遗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垒个土堆遮盖起来,也不在旁边种植个树木或者立个碑作为标志。”
  “这种安葬亲人的方式,是与汉人的殡葬文化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葬之于野,不封不树”,的墓葬方式非常类似的。”
  “至于海葬,儿臣记得《金史》卷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把亲人的躯体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烧干净,骨灰不设棺木埋葬于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回归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声。“哦,记得还挺清楚。可是皇阿玛不同意。”
  胤礽低头沉默,不知道怎么让皇阿玛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尸骨如何安葬,有什么区别吗? 
  在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儿都给做好了,该享受的福气也都给享受了,没有任何遗憾伤心的离开人世才是正理。
  可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皇阿玛,深信人死了灵魂还会存在,而且会变成鬼怪或者神灵保佑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所以一定要让父祖们“入土为安”,子孙们再定期的,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日子就来拜祭拜祭,烧烧纸钱,说一说家里的情况,让祖先们安心富裕的做个好鬼,尽快转世投个富贵胎。不要在死后还天天挂念着家里的子孙们,不得安心。
  “斯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儒家观念影响到古华夏人们几千年,演变出来对于“鬼者”的埋葬、礼祭等各种繁文缛节。
  尤其秦朝往后的各个朝代,统治者都是废除百家,独尊儒家。 
  不光是遵循儒家圣贤们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等等大道理;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还把丧葬文化礼制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以及政治规矩等等牢牢的结合在了一起。
  上至真龙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开始特别的重视五服之内的亲人们的“身后事”。把华夏的殡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礼制。 
  生者和死者的之间的地位身份,荣华富贵等等,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赋予了葬礼仪式中的各种规矩礼仪,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小太子又想到了,这次来给两位皇后娘娘举行送葬仪式之前,索额图大人偷偷找到他,告诉他的那件事儿。“皇阿玛,儿臣知道《大戴礼记?礼察》中记载的“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儿臣非常感谢皇阿玛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哥也一定明白,理解您。”
  那件事情发生在上个月的十三日,有个平时不大露脸的文臣在早朝上站出来,讲出了一番让人难以想象的糊涂话。他说既然孝昭皇后无亲子,皇家又只有一个嫡亲的太子给两位皇后送葬,于是就提议让大阿哥以皇上长子的身份,为孝昭皇后披麻戴孝守灵。 
  皇阿玛当时听了后是震怒不已,其他所有的汉臣也都喷他唾沫星子,那个文臣虽然被当场摘了顶戴花翎,但好歹因为皇阿玛爱惜名声,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杀人,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
  而皇阿玛和汉臣都反应这么大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在儒家的丧葬文化里面,什么人可以给死者送葬,关系到的是生者的身份地位问题。 
  尤其是关乎着死者的儿女们,对于他们父母遗留下来的家产继承权,如何分配这一问题。
  在华夏汉人的家族里面,特别讲究,嫡子,嗣子,庶子,养子,外室子的不同地位待遇,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因此这个文臣的提议,简直就是在明晃晃的告诉皇阿玛,大哥要争夺皇位。
  当然,索额图大人也说了,这事儿的背后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道道,叮嘱他这段日子要特别小心防范等等。 
  “可是索额图跑去告诉你那件事情的?”
  这事儿康熙皇帝本想瞒着的,他怕胤礽和胤眩礁鋈酥懒耍睦锒家虼瞬蠡岷透泶瘛2还挥孟胍仓溃鞫钔寄歉隼霞一锞曰崾挛蘧尴傅母嫠咛樱髦槟抢镆不嵊镏匦某さ慕璐思绦鲇曝费|争夺皇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