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开在古代的杂货铺 >

第102节

开在古代的杂货铺-第102节

小说: 开在古代的杂货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咦,要牛皮做什么?或许老肖的神色太明显,对面的人一看就明白,所以立马就有人解释了。
  “你不是自己打铁嘛,用牛皮做的防护衣是最好的,用军营里的法子制作,就是火星上去也没啥痕迹,怎么也能用上十年八年的,可实在了,以前咱们营里铁匠铺子的师傅都是用这个的。”
  这么一说,老肖立马眉开眼笑,恨不能把家里的鸡蛋都塞到这几个的嘴里,好让他们早点讲东西拿来。现代和这个时候最大的不习惯或许就是在这个牛上头,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年代里,牛这东西绝对属于珍稀货色。
  别说买起来花费不小,还要登记显得麻烦了。就是牛死了,也不能随便折腾,要上衙门核实注销,保证不是自己弄死的,不然还要罚款。顺带的,连这牛皮牛筋什么的,也在官府管辖范围之内,自家做多残余些能做皮靴的下脚料,若是想留多点,容易引来警惕和麻烦。因为这牛皮居然是制作军用皮甲的主要材料,牛筋也是制作弓箭的辅料,你说说,这想给自己弄点福利有多难。
  好在老肖如今也算是关系户了啊,直接从军营里头拿,直接做好的现成货,这样一来,什么麻烦都没有了,这样算起来,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咳咳咳,虽然老肖打铁基本属于混的,大半都是天淘供应,可有这么一样,听着都挺嘚瑟是吧!要的就是个人无我有啊。
  “不错不错,总算没有白招待你们,对了,这一次你们没问问有没有牛?咱们这里虽然每家地都不多,可加起来数量也不小啊,若是能有几头牛,那活计能省力不少呢。”
  “问了,近来牛价高的很,我托人留心了,等着北面牧民赶着大群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咱们,到时候也好买点便宜的,若是能买上一头母牛,那才是挣了,养上几年,这就能多上好几头。”
  “估计赶不及咱们春耕了,反正也就那么些活,自己干吧。”
  “你说的倒是轻巧,到时候就知道有多累了。”
  经过了去年自家那山腰院子里的折腾,老肖对于使用原始工具农耕那是心有余悸啊,想想如今自家扩张到上下加一起总计差不多近六亩的地,那好几亩的冬小麦,只要想想,就觉得腰腿酸软。种和收,那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活动量,这不是才干了点冬麦的老兵们能理解的。
  果然,让老肖说中了,刚开始种植玉米的时候大家伙儿还说说笑笑的,干完了地里的活计之后,还有余力在老肖划好的地方,一点点的建造屋舍。还有功夫探讨这做蒙学的大屋子,该有几扇窗才能最亮堂。
  可等着四月底,小麦彻底成熟,开始准备收割之后,村子里无论男女的壮年们脸色那是一天比一天差,日日都是疲累的不行,就这还是养了近一年,隔三差五有肉吃的身子呢。可想而知,若是寻常吃饭都艰难的人家,这一个丰收是何等的残酷艰辛。若非有那金灿灿的麦子,那一袋袋装回家,看着就让人满足的粮食勾着,这些老兵只怕是连丢东西骂娘都能干出来了。
  “哎呦,我的老腰啊。”
  “药酒讨来了,来,我给你揉揉,咱们这才几亩地,真说起来不算是难的,那些佃户人家,一家子种植十几二十亩的,还不知累成什么样呢,如今咱们不过是不习惯罢了,手生做的慢,自然越发的感觉吃力。等过上几年,一样样的都熟悉了,那这些地,还不是简单的很?再说了,咱们家孩子小,这最吃力气,最耗费功夫的活都是你一个人干的,能不累嘛,你当自己是老黄牛啊。”
  老孙趴在炕上,只觉得自己手脚都是僵的,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倒是和自己一样下地的媳妇,这会儿虽然也面色不好看,却还能动弹,让老孙忍不住为自己的年纪叹了口气,这十几年的差距还真是大啊,平日里不觉得,还自觉身体强壮的很,可到了这关键时候,一看,就知道这女人恢复的比自己快多了。
  当然了这嘴上他是不肯讨饶的,听着媳妇这么说,忙着点头。
  “往日哪有这样成天弯着腰做事儿的时候,还真是吃不住啊。差点没直不起来,好在没让你们娘几个干,不然伤着了可怎么好,特别是孩子,嫩着呢。”
  “知道你对咱们好,老大这不是也懂事孝顺的很?这会儿看晒场,翻麦子的活,就自己带着弟弟妹妹去了,都不用你操心,就等着晒好了收起来,慢慢吃一年。”
  说到吃一年,这郑氏也忍不住眉眼都笑开了,自打嫁过来之后吃的用的都顺当了,可即使如此,也不如看着满满的一袋袋的往家里搬时候那种满足,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这些粮食,这一年她都心里踏实的很呢。
  关键是,这是开荒地,这几年都不用缴纳税赋,全是自己的,这样想,嘴角都要翘起来了。果然老话说的对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己这一次算是真的嫁对了人家了。
  这样的满足不仅仅在老孙家,村子里其他人家也一样,就是那几户烈属人家,即使做的慢些,即使需要周围邻里帮衬才能收完,劳动负担明显更沉重,可一个个的还是笑开了花。在没有生计有望更让人欢喜的了。
  齐老头更是坐在收割完的地里,看着另一边已经冒芽的玉米,笑的满脸褶子,眼睛都快看不到了。粗糙的手不住的往地上抚摸,轻柔的像是在对待什么珍惜贵重的宝贝一般。
  “真是好地方啊!老大啊,你死了死了,还给了家里这么一份庇佑,让一家子都得益了,值了,真是值了。”
  晶莹的泪珠滚滚而落,不知是喜是哀。


第122章 最珍贵的家产
  随着一片片麦子被收割,时间走向了五月下,而这个时候,那杨七郎也终于忙乎完了所有的琐事儿,田地托老宋在自家三哥买地的附近,跟着买了20亩中田,田地管理收租都能借用三哥的管事,绝对方便到家。
  家里的一应家什细软,被褥箱笼,也陆陆续续的送到了这村中新建好的屋子里,连着老娘也一并先送了过来。只留下他们夫妻,因为要在清明时节,在祖坟祠堂隔一条街的地方给刚去世的父亲磕头;还要按照规矩,挨过热孝才能搬家动土,这才拖延到了如今。
  你说啥?外室子不能进祠堂,不能给祖宗磕头?事实上只要当家的嫡长子和族里的长辈族老们愿意承认身份,即使没能正式入族谱,可在亲爹刚死的那一年,还是有可能在祠堂大门口附近磕头的。
  那什么,隔着一条街,确实膈应人了点啊!这不上不下的,合着就像是故意说他身份见不得人一般,恩,还是招摇给别人看,告诉所有人,这人见不得人。感觉很有恶意……好吧,比不给磕头的机会总要好些。好歹从对外的角度来说,这是族老已经承认你是杨家人了,对吧!这么想心里能平和些。
  当然了,这杨七郎愿意听他们指挥这么折腾也有自己的原因,按照这个时候的规矩,即使祖宗不认你,即使家里兄弟不认你,作为儿子,爹死的头一年清明祭祀,也要做出姿态来,哪怕是只在自己家里朝着坟头的方向磕头呢,也是需要的。还要表现出最大哀伤和孝顺来,这才可以。
  这就是礼仪,就是传承千百年的孝道,古话怎么说来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
  作为一个童生,即使前途再怎么晦暗不明,该有的规矩礼仪是绝对不能丢的。所以杨七郎对此很重视,再说了,人老爹真的对他不错,这会儿哪怕是再不愿意按照族老那种鄙视侮辱人的方式祭祀,为了亲爹死后安心,也要忍下来啊。
  文人的身子骨本就弱了些,从爹去世,到分家,到要搬家,再到一连串的这个祭祀,那个祭拜,整整近一年的时间,杨七郎整个人就下去了十来斤的肉,整个人看着就像是只剩下了骨头架子。衣裳穿在身上,被河岸的风那么轻轻地一吹,就像是立马要羽化升仙一般,看的村子里的老村们一阵的胆战心惊。
  “娘哎,这,这,咱们家的娃子不会将来也变成这样吧?那这日子可咋过?”
  “应该不会,那不是守孝熬出来的吗。”
  “哦,对,刚过了热孝啊,不能吃肉,也怪不得了。”
  “等等,我说,我昨儿刚打了只山羊,想用羊肉当孩子束脩来着,这要是先生不能吃肉,那我这送过去是不是……”
  “那啥,我准备的也是肉,这可咋好?”
  “还是我聪明,问了城里的人,说是要给芹菜,给葱,红豆,枣子,桂圆,莲子,对了,还有肉干这个我都备上了,这样一算,大半倒是都能用的上,好歹让先生来了不至于一顿菜都没得吃。”
  “守孝好像能吃鸡蛋吧。”
  “不知道,应该成吧,那要不咱们把东西换一换?好歹给人家能用的上的东西,这样多实在。”
  老肖想翻白眼,这会儿是说这个的时候?明明是过来帮着搬东西的,怎么就能说道吃肉上去?再说了,这是礼仪规定的啊,这拜师的六礼是什么东西,那都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每一样都已经被传的有了特殊的意义,是你能随便换的?别到时候惹出什么不是来,让一群老头喷口水,这才麻烦。
  老肖有心说几句,可正巧这时候一并的陆大郎在那里嘀咕,说道:
  “虽说咱们不指望孩子们这开了蒙,读了书,就能出去科举什么的,也不指望沾这官宦人家的光,可这先生毕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比不得咱们耐摔打,平日里,大家伙儿多照看几分才是正紧。”
  这一说,老肖才反应过来,什么礼,什么规矩,事实上对他们还真是没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些人就都是冲着实用主义目的过去的,人家鄙视不鄙视,和他们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好了,少说闲话,赶紧的搬东西吧,上次不是已经送了一船家当来了嘛,这一次怎么还有?看看这吃水深的,只怕……分量不清。”
  刚想说不知道有多少瓶瓶罐罐,老肖的眼睛就看到了那被两个人抬着出来,一走三晃,明显分量很不对劲的一个箱子。难道是贵金属?不然怎么体积和分量比这么不和谐?
  “小心些,哎呀,可不能让水溅到了。里头都是书,书……”
  抬着的人走到船沿,踏上码头的那一瞬,船猛地一个晃荡,激起一片水花冲击到了码头的柱子上,飞上来的水花,将那杨七郎吓的脸色都变了,下意识的将手里的粗布往箱子上遮。嘴里还不住的呼喊,就是这一阵呼喊,让老肖知道了这比例不对的是什么东西,书啊……果然分量不轻。
  再想想外头书籍的价格,看看这箱子的大小,还有那船水线的位置,老肖的脸忍不住扬起大大的笑容来。
  “看样子不止一箱,好,好啊,这东西,比什么都珍贵。”
  为啥这么说?这是老肖看到了这杨七郎藏书的数量,猜到了种类啊。一般人能有这么多书?在寻常人家,能置办上一箱子书,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书香传家了。而这杨七郎呢?按照这吃水线来看,怎么也能有三四箱。再想一想他那一心考个秀才的愿望,这还不明白?
  即使是外室子,可是能有个当官的爹,能被爹送去科举,那这书能和外头寻常铺子里的什么话本之流相比?必定是全套的科举书籍都俱全的。而这样俱全的书籍,寒门子弟往往没有几年,没有花费大心力,没有点关系,东寻西抄,是凑不齐的。这样对比之下,书本买卖的价值已经被淡化了,融合上时间,空间,精力,人脉,运气等等,如何不珍贵?绝对最珍贵。
  村子里能有这么多书,老肖感觉十分的振奋,说来也是惭愧,别看老肖如今被村子里的人捧得挺高,教导认字什么的,操持的也挺红火,这可真说起来,老肖其实在这个时代属于半文盲。为啥?因为他能教授的也只能说认识字,而不能教导大家读懂任何一本书,或者文章!
  亲娘唉,这时候的人写东西,那用的都是古文啊!文言文这东西,很多时候,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就是一截白话文都未必能翻译清楚的,你说说,这能算有文化?哪怕是府衙的告示,文言文一出,绝对是立马抓瞎,你说说,这看不懂,读不通的和文盲有啥差别?
  好在如今正轨教学有望啊,有了这么一个人在,哪怕再不济呢,好歹以后的告示什么的总有人解释分析了对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人才大大的。能忽悠到村子里实在是太实惠了。
  老肖正美着的时候,那边船上的箱子一个个已经都下来了,不是什么三四个,而是足足五个,正整齐的排列在岸边,那杨七郎小心的打开了一个个箱子,细心的检察,生怕进去了一星半点的水。果然,那箱子里全是书,一本本的就那么叠着,看着就让人感觉十分的震撼。
  “娘啊,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